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精选92句夜雪 白居易诗意文案

admin 2023-09-02 01:24:49 文案短句

一、夜雪白居易赏析

1、首句从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明有雪,而且暗示雪大。次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雪深,是积雪的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三四句是从听觉的角度着笔,深夜传来了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的有增无减。“折竹声”于深夜时闻,衬托了冬夜的寂静,也暗示出诗人一夜无眠。这不只是因为“衾枕冷”,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2、赏析:白居易说,在夜里忽然被冻醒,惊讶地发现,呀,这被子和枕头怎么这么冷啊?又发现,矣,窗户那里怎么有些明亮?

3、白居易这首绝句,短短四句,从触觉、视觉和听觉三个层次来写雪,条理清晰,层层递进,全凭侧面烘托。我们未见雪花半点,却着实清清楚楚地知道,门外的雪是何其纷纷扬扬!这是他这首诗写雪的特别之处。

4、先说他本就是生于乱世中,怀才不遇!再说官途不顺,屡遭流放贬职后说此情此景怎能不伤感触景生情

5、这首诗明写人,暗写雪。可谓苦心造诣,诗人落笔于人,侧面写雪,韵味悠长,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6、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7、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8、《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9、主办:《淮风》诗刊社|协办:江西美术专修学院

10、可能对于别的诗人来说,他们更多的是直接描写雪景,可是白居易仅仅依靠感官和听觉,便把夜色中的雪景描写得出神入化,读来也是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如此有趣的作品,最是能够体现白居易过人的才华。

11、已讶衾枕冷,负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是从(感觉)、(视觉)、(听觉)角度来描写夜雪的。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谪居江州时孤寂的)心境。

12、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3、『古诗词欣赏』咏怀二首▏李贺

14、第一句:“已讶衾枕冷”,“讶”字,写出了语气和神态,写出了大动作,大反应,写出了强烈的感情,以人的反应侧面烘托着“雪”之“大”。“冷”字,写出了触觉(人之感觉),写出了天气特点。“衾枕”意象,对应题目中的“夜”。“讶”“冷”二字,从效果上写雪;“衾枕冷”,于矛盾中见出诗人的匠心:衾枕,即被褥,这里借指“被窝”。通常情况下,被窝是暖和的,这里却说“被窝冷”,这是不合常理的,是矛盾的。诗人用“衾枕冷”表达大雪的“严寒”,侧写雪天之冷。很妙!这一句写室内,写人,写人的活动,写人的惊叹,写雪天之冷。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有异曲同工之妙。

15、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6、“衾枕冷”“窗户明”“折竹声”的意象群落,统一于“雪重”的核心意象,又统一于诗人对大雪的惊叹、赞美之情,而构成诗的意境,让诗的意境具有了整体性之特质。

17、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也将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表露无遗。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帖,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出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18、投稿邮箱:ahhfsk@1com

19、诗人全从侧面着笔。首句着一冷字,从感觉写雪之大,雪的悄无声息;次句从视觉写雪的强烈反光;最后两句从听觉写积雪压竹枝的声音,写雪势的有增无减。句句写人,却又处处写雪。

20、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二、夜雪 白居易诗意

1、正是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去写诗抒怀,所以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平民之宴解读古典文学为己任,多谢关注!

2、白居易怎么知道夜深了呢?难不成他有手表?呵呵,不是的,而是因为他听得到“折竹声”,可见四周非常安静,那自然是夜很深了。那么怎么知道雪下了很久,下得很重,因为竹子都被雪压折了。

3、“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4、31省2000+高中学校的支持认可

5、2016庐山艺术特训营

6、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冬。诗人当时45岁,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诗人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7、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也表露无遗。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8、《夜雪》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小诗。

9、yèxuětángbáijūyì《夜雪》唐.白居易yǐyàqīnzhěnlěngfùjiànchuānghùmíng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yèshēnzhīxuězhòngshíwénzhézhúshēng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0、三四句是从听觉的角度着笔,深夜传来了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的有增无减。

11、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

12、“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是从听觉角度来写,不过写的是折竹之声,并非雪落之音,因此依然是侧面描写。“夜深”说明诗人被冻醒后就再没有睡着。“雪重”既照应了前文的“冷”与“明”,此时点出,又引出了下文的“折竹声”,是衔接上下文的一个关键节点。最后一句写“时闻折竹声”还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读完了整首诗,我们仿佛还能听见竹子时不时被雪压断的声音,引人遐想。

13、不过我们读这首诗,如果读到此处就打住,未免就要伤了诗人的心。所谓“诗言志”,诗歌要表达的是人之内心世界。我们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浮在诗歌表面,光看他写雪如何好,却没说明白,他为何写雪?还有一点很奇怪,诗人如何凭耳朵就能判断出,被雪压断的肯定是竹子,而不是其他东西?诗人难道仅仅是被冻醒后,无法入眠,闲得无聊才写这么一首诗?这恐怕大大地违背了我们中国古人的写诗传统。

14、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5、这首写雪的诗,也是托物诗,总要有所寄托才是。白居易的一生创作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入仕途、丁忧回乡、遭贬江州、历职京杭”,而遭贬江州(815年)是他诗词生涯的一个重要的分界点。

16、赏析: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

17、字词典故“衾qin1”:被子。

18、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19、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20、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

三、夜雪白居易解析

1、『古诗词欣赏』雪梅·其一▏卢梅坡

2、“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3、相传白居易每次写完诗后,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妇听,老人表示听明白了,他才决定定稿。在白居易心目中,诗要方便理解和记忆,因此他的诗风也是平易通俗,深受大众的喜欢,而这首《夜雪〉又是秉承了这一特点,被广为流传。

4、次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雪深,是积雪的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5、这首五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是说,夜间忽觉被窝里有点冷,继而看见窗户发亮,原来是下雪了;时时听见竹子被压折的声音,方知雪下得很大。觉衾寒窗明,而知有雪,闻折竹之声,而知雪重,写来曲折有致,构思巧妙,别具一格。就景写景,又景中寓情,“冷”、“夜雪”和“折竹声”,委婉传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

6、大雪夜间降临,原本应该悄无声息,但诗人被寒意惊醒,“冷”、“折竹声”婉转表达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愁思感慨。

7、“花团夜雪明,叶剪春云绿。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是出自唐·白居易《有木诗八首》其八。这几句大意是:团团花簇像明亮的夜雪,片片绿叶像剪下的春云,风里的树影像水一样清澈洁白,经霜的枝柯像玉一样寒凉晶莹。据李时珍讲:“岩桂,俗呼为木犀,其花白者为银桂,黄者为金桂,红者为丹桂。”白居易此诗所写的桂花四季飘香,花团雪白,当是开白花的“四季桂”。这是一首借桂自喻的寓言诗,通体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中唐以后,朝廷中党争激烈,诗人不愿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他要保持自己的芳洁,不肯与小人为伍,诗中的银桂即诗人的身影。

8、《夜雪》立意独特,构思精巧,反复吟诵,更叹诗人深厚的文字功底,全诗自然流畅,不曾雕饰,似是写实,却又不仅如此,诗人彻夜无眠的聆听雪压竹折的声音,还映射着他的孤寂与落寞。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可谓另有云天之妙。

9、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10、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触觉、视觉、感觉、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11、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12、公益读写,全程免费,还有证书奖品

13、末尾一句则是从听觉角度来写,折竹的声音是怎么来的呢,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一定是雪下得大到了竹子不能承受的厚度,把竹子给压折了。”时闻”二字表明竹子接二连三的断,在表明夜的寂静之时也表明了诗人没有睡着。

14、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触觉、视觉、感觉、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15、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16、“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17、冬天寂静的夜晚,按说雪落无声,是不会影响休息的。而诗人却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18、很清新很自然的一首小诗,讲述了自己在一个雪夜里醒来,判断夜与雪的灵感,自然天成,无须雕饰。好诗!

19、《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诗,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的画面。《江雪》这首诗展示出来的最表层的美,是视觉上雪景的构图。诗人颇具匠心,他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景物间的存在对应关系:大与小,虚与实,背景与中心。然后,构成了一幅令人叫绝的雪景画面——寒江钓雪。前两句是画面的背景,是写“大”景和“虚”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中,没有一个“雪”字,但写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境界,具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韵味。

20、“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四、夜雪白居易解释

1、从构思来看,这个诗的感觉有点像《春晓》。

2、夜雪(唐)白居易yǐyàqīnzhěnlěng已讶衾枕冷,fùjiànchuānghumíng复见窗户明。yèshēnzhīxuězhòng夜深知雪重,shíwénzhézhúshēng时闻折竹声

3、意思是: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4、白居易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这正是白体特有的风格。

5、『古诗词欣赏』水仙子·夜雨▏徐再思

6、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最能体现出诗人写作此诗的真实心境。 哦,诗人这才明白,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还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这里,我们重点关注一下“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前句的“重”字,别有一份情致。同时“折竹声”在“夜深”才能“时闻”,更显示了冬夜的寂静。

7、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8、庐山艺术特训营(www.lsystxy.com)

9、“已讶衾枕冷”,这“冷”字恐怕就不单单是写雪,写雪所造成的降温的直观感受,更多的是被贬官后所感受到的人情冷漠和内心的荒凉。连贴身的被子与枕头都是冷的,这“冷”真是深入了骨髓!

10、“竹”本来是岁寒三友,在这里却被雪给压断了,那坚韧的身躯最终没有顶住大雪的压力,这里的白居易也开始改变他的风格,诗词中更多的是明哲远祸之作,也是表明了自己的心态吧。

11、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却完美地描绘了一幅洁净、静谧的雪夜图画。

12、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可谓另有云天之妙。

13、“折竹声”于深夜时闻,衬托了冬夜的寂静,也暗示出诗人一夜无眠。

14、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

15、精彩之余呢,诗歌要借景抒发什么样的心情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诗人的创作背景。

16、“夜深知雪重“此时雪才正面出场,一个”重“字,是全诗的”诗眼“。前两句中提到的”冷“和”明“都是为这个”重“做铺垫。雪下得大,下得久,下得厚都是为了落在”雪重“上。

17、这首词从字面看,平淡无奇,没有对雪美好姿态的描摹,没有气氛的渲染,质朴的语言下藏着作者的匠心独运。他抛开其他人正面写景的套路,从侧面出发,从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等方面写起,这种写法更加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18、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9、讶:惊讶。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20、身体,感觉到寒冷;

五、夜雪白居白居易

1、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2、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所作。诗人当时45岁,任江州司马。当时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心中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3、“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4、你好,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5、《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原诗句如下:

6、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夜雪作者: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7、《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原诗句如下:

8、此时的白居易的官职是左拾遗,相当于现在监察部门的官员,他多次向上请示要彻查此案,严惩凶手,皇上本就一直不喜欢白居易过于率直的谏言,这次也不例外,恰逢又被他人诽谤等凑在一起,皇上十分恼火之下,将他贬到了现在的江西九江,做江州司马。

9、非常感谢悟空问答,平民之宴继续为你解说白居易那些经典往事。这首《夜雪》诗是白居易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所作,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诗人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雪是天赐万物的精灵,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而诗人白居易呢,没有写雪的颜色、形状、姿态,而是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及感官思考,从侧面描绘和烘托出一场夜雪的精彩。

10、解读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是不能不用的。那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当时诗人的处境如何呢?

11、这首诗就写雪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有其特别之处。题目写作“夜雪”,点明时间,点明事物。我们读者读到这个题目时不妨想想:我们如果自己动笔写,会怎么写这个题目呢?晚上的雪着实不好写。一来下雪天,晚上肯定没有星月之光(当然你不能跟我抬杠说还有路灯霓虹灯),一片漆黑,看不见下雪的样子。二来雪落无声,用耳朵听也是听不见的。我们最常用的视觉、听觉碰到下雪的晚上全用不上了因此很少有人写夜雪。大凡写雪,写的大都是白天之雪,而且还主要从颜色上着手。

12、“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