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精选106句夜雪译文及注释文案
admin 2023-09-02 01:25:14 文案短句 ℃一、夜雪的译文
1、“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2、1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象羊肠,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经雨芭蕉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僧人告诉我说,古壁佛画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头,清辉泻入门窗。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山花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怎么能到年老,还不再返回故乡?
3、村夜(唐白居易)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诗人独自来到门前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4、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5、瑞雪兆丰年,霜重见晴天。
6、夜雪张实居斗室香添小篆烟,一灯静坐似枯禅。忽惊夜半寒侵骨,流水无声山皓然。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1)这两首诗写雪时都重点运用了一种手法,试简析之。答:(2)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诗的相同点。1)侧面描写,张诗的诗句分别从人的感觉、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白诗四句分别从人的感觉、视觉、听觉来写。(2)都写出了诗人的孤寂无眠。张诗写自己“夜半”、“惊”、“寒”,难以入睡,只好静听“无声”的流水,远望“皓然”之山;白诗有意选取“折枝”这一细节,“折竹”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写出了诗人的彻底失眠,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7、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8、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
9、“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0、yǐ yà qīn zhěn lěng,fù jiàn chuāng hù míng。
11、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腹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正像鲁直所说的:“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12、“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13、气寒冷睡梦冻醒惊讶发现盖身已经些冰冷疑惑间抬眼望见窗户映明亮亮才知道夜间场雪雪听院落竹雪压折声响
14、“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来写。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感受的,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15、已讶衾枕冷,(yǐyàqīnzhěnlěng)复见窗户明。(fùjiànchuānghùmíng)夜深知雪重,(yèshēnzhīxuězhòng)时闻折竹声。(shíwénzhézhúshēng)
16、其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写得较清新。但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上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柿录》(《袁小修日记》)20卷。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
17、Nightfargone,Iknowthesnowmustbedeep
18、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19、“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时,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在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20、少即能文,长愈豪迈。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其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写得较清新。
二、夜雪译文及注释
1、”复见窗户明”,雪依然没有露面,只是转为视觉的角度来写。本来夜已深,夜色应该是黑漆漆一片,但是诗人抬眼看窗户,却发现窗户白亮。这正是积雪很大很厚,反射的光给黑夜带来了光明。
2、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
3、加入“家长合伙人”,您的孩子可以获得:
4、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一日,康往拜胤,不遇。问何往,门者曰:“出外捉萤火虫去了。”已而胤答拜康,见康闲立庭中,问:“何不读书?”康曰:“我看今日这天,不象个下雪的。”车胤用纱布做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孙康映照雪的光亮读书。一天,康前往拜见胤,没遇上。问去了什么地方,看门人说:“出外捉萤火虫了。”过后胤回拜康,见康闲站在庭院中,问:“怎么不读书?”康说:“我看今天这天,不象会下雪的。”
5、备注“家长合伙人”,我会集中拉你进群
6、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没有了。那天,初更了,我划了一只小船,围裹着皮衣和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只见)白气茫茫地一片,天空和云彩,山色,水光,上下都是白茫茫的;湖上(能辨别的)只有长堤的一线痕迹,一个小点般的湖心亭,一片草叶般的我小船和两三粒谷子般的船里的人。来到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张毡子对面而坐,一个小童正在烧酒,炉子里的水正烧开。看见我来,他们非常惊喜,说:"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起喝酒。我勉强喝了三杯后告别。问他们的姓名,(他们)说是金陵人,客居在这。等我下了船,船夫喃喃地说:"别说相公痴迷,真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
7、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也表露无遗。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8、 小雪飞满天,来岁必丰年。
9、和1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伙伴共同进步|班内定期免费发放语文资料|班内学委对每日通识课学习进行监督打卡|作为线下班的辅助,每天留10分钟左右可完成的小作业,以及进行语文题的在线解答。|更多惊喜……
10、白居易这首诗写于公元816年,这一年的白居易在江洲任司马,就是《琵琶行》里提到的被贬的那个“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在那样的穷乡僻壤中接受改造,这次穿小鞋给他造成的影响很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诗词中他选“竹”这个意象。
11、在新课标及高考评价体系理念的指导下,为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升语文能力,科学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新课标大语文课题组在寒假举办“第四届‘新课标大语文’寒假读写计划”。
12、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3、《子夜吴歌•冬歌》李白|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14、雪梅卢钺〔宋代〕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译文及注释译文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注释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降(xiáng):服输。骚人:诗人。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更多知识点可关注下北京新东方小学全科教育的小学语文课程。
15、相传白居易每次写完诗后,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妇听,老人表示听明白了,他才决定定稿。在白居易心目中,诗要方便理解和记忆,因此他的诗风也是平易通俗,深受大众的喜欢,而这首《夜雪〉又是秉承了这一特点,被广为流传。
16、 大雪半溶加一冰,明天虫害一扫空。 雪水化成河,粮食千万箩。
17、译文: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18、被子和枕头逐渐变冷,已让我很惊讶,
19、原文: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作者:唐·白居易
20、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
三、夜雪译文枕头
1、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3、末尾一句则是从听觉角度来写,折竹的声音是怎么来的呢,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一定是雪下得大到了竹子不能承受的厚度,把竹子给压折了。”时闻”二字表明竹子接二连三的断,在表明夜的寂静之时也表明了诗人没有睡着。
4、yǐyàqīnzhěnlěng,fùjiànchuānghùmíng。
5、 雪满天,冰在田,烧煤煮酒庆丰收。
6、 今年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7、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
8、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9、这首写雪的诗,也是托物诗,总要有所寄托才是。白居易的一生创作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入仕途、丁忧回乡、遭贬江州、历职京杭”,而遭贬江州(815年)是他诗词生涯的一个重要的分界点。
10、古诗词课|《赠从弟(其二)》:松柏有本性
11、下雪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别说文人骚客了,就连我们普通人遇见纷纷扬扬的大雪的时候,也非常兴奋。面对这上天赐予的精灵,前人留下了很多瑰丽的诗篇,但是白居易这首诗,却以其朴实的语言,另辟蹊径,成为众多咏雪诗词中的奇葩。
12、夜雪原文: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13、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14、短文写夜雪之景,抓住特征,简笔勾勒,传形写照,笔触轻灵,极富韵味。
15、“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16、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17、《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18、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19、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20、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
四、夜雪的译文和中心思想
1、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2、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
3、赏析: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
4、yǐyàqīnzhěnlěng,fùjiànchuānghùmíng
5、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白居易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6、fromtimetotimeIhearthebamboocracking
7、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
8、(中唐·白居易·五言古诗)
9、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10、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11、 一雪虫虫无踪,二雪来年大丰。
12、31省2000+高中学校的支持认可
13、每天让孩子抄下一首古诗词
14、“竹”本来是岁寒三友,在这里却被雪给压断了,那坚韧的身躯最终没有顶住大雪的压力,这里的白居易也开始改变他的风格,诗词中更多的是明哲远祸之作,也是表明了自己的心态吧。
15、《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6、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17、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18、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19、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20、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五、夜雪译文简单
1、这个寒假,读写计划,安排!
2、百度知道>文化/艺术>文学>小说添加到搜藏已解决夜雪译文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城,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嘎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夜间的大雪下得很厉害。本来当时想乘坐小船去沙城,却被雨雪阻碍住了。然而万根绿竹中,雪粒子敲得铿锵有声,窗户阴暗,炉火火红。随便看几卷书,也觉得有少许趣味。
3、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4、“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5、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6、雪,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它以天赋丽质装扮山川,飘洒寰宇,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古人咏雪,有“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有“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有“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等等。在如此众多的咏雪诗词中,白居易的这首《夜雪》,并非光彩夺目,也没有波澜起伏,更没有能让人刻骨铭心,但是这一朵小花,却也开出了别有一番的韵味,耐人寻味,让人一感其清新淡雅、无尽韵味。
7、有声读物、实用小实验宝妈、宝爸不二之选
8、这首五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是说,夜间忽觉被窝里有点冷,继而看见窗户发亮,原来是下雪了;时时听见竹子被压折的声音,方知雪下得很大.觉衾寒窗明,而知有雪,闻折竹之声,而知雪重,写来曲折有致,构思巧妙,别具一格.就景写景,又景中寓情,“冷”、“夜雪”和“折竹声”,委婉传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
9、原文: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0、⑴讶:惊讶。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11、《夜雪》作者袁中道,原文及翻译如下:
12、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分析短文写夜雪之景,抓住特征,简笔勾勒,传形写照,笔触轻灵,极富韵味。扩展资料袁中道简介:袁中道是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公安派”领袖之袁宗道、袁宏道胞弟。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
13、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14、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15、注释译文:⑴讶:惊讶。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⑵重:大的意思,指雪下的很大。⑶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16、但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上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柿录》(《袁小修日记》)20卷。
17、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8、yèshēnzhìxuězhòng,shíwénzhézhúshēng。
19、“夜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间折竹声被子枕头的寒冷已经让我很惊讶了,又看见窗户特别的明亮,是被雪泛出的光照亮了。夜深的时候才知道雪下得很大,不时的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从听觉上描写了雪下得大、积得深,雪大的都可以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心情的孤寂。
20、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六、夜雪的译文
1、 一雨瑞雪一寸金。
2、找到一个汉字,感知一首古诗词。
3、⑵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4、全年365天反复强化思维模式
5、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
6、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 上一篇:精选105句举酒杯对明月文案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1960℃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758℃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662℃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429℃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388℃描写星河璀璨的诗句【文案整理43句】
- 306℃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256℃关于毅力的作文开头和结尾【文案整理30句】
- 246℃名人名言图片带字壁纸【文案整理81句】
- 232℃银行晨会分享正能量小故事及感悟【文案整理8
- 210℃用四个时而造句子简单【文案整理34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