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精选146句反用典故的例子文案
admin 2023-09-02 01:27:50 文案短句 ℃一、反用典故的诗句
1、根据来源,“用典”的典故可以分为“事典”和“语典”两大类。
2、为您奉上一盏清新的香酩
3、ldkx2020@1com|平台投稿邮箱
4、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典故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6、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7、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作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8、他们不是真正的“陈东”,他们更像是博取流量的“表演家”。
9、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0、“遥怜故园菊”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11、名师解析:“初生牛犊不怕虎”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典故,本义是形容年轻人虽然力量弱小,但无所畏惧。作者在文中指出年轻一代的力量比老虎还要强,可见这里是反用典故,赞美新生力量的实力与勇气。
1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是一首干谒诗,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13、头二句化用了东汉名将马援的故事、班超的名言。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班超投笔从戎,平定叛乱,被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几年后因年迈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14、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说:“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站得最高。”
15、说起诗词里的典故,你会想起什么?
16、胡说八道húshuōbādào(解释)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秘魔岩主擎个义儿,胡说乱道,遂将一掴成齑粉,散在十方世界。”(结构)联合式。(用法)含贬义。形容人说话没有根据。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正音)说;不能读作“shuì”。(辨形)胡;不能写作“糊”。(近义词)胡言乱语、信口开河、胡说乱道(反义词)有凭有据、言之有据(辨析)~和“胡言乱语”;都有“毫无道理地瞎说”的意思。但~多用于口语;“胡言乱语”多用于书面语。(例句)(1)我母亲也怕起来;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2)星期日的上午;不得不坐在教室里听那个主教的~;也是一件苦事。
17、直接用典故叙事,比如辛弃疾的《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就是用了汉武帝和阿娇的典故。
18、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9、语典,即引用古代经书的词句或圣贤的言论,前人诗歌现成的诗句,来表达诗人的情志。事典,即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来表达诗人的情志。
20、“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二、反用典故的例子
1、“新诗园地”栏目:
2、《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见蛟龙入怀,于是作出了《春秋繁露》的词;扬雄著《太玄经》,梦见自己在《太玄经》上吐出了凤凰。
3、译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4、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5、总之,典故包含的意义极为丰富,特别是诗人引用后,或深沉浑厚,或含蓄婉转,都蕴含着诸多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反复咀嚼,可得其中三味。在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时,了解这些典故的渊源,揣摩典故所赋予的新的意韵,可以体会到诗词语言的奥妙,品味到诗词的无穷魅力,从而真正走进诗词所创设出来的艺术之境。
6、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还有这样一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是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词人渴望早日实现恢复中原的宿愿,可现实却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让人倍觉失望。词人用“可堪回首”,标明其鲜明的批判态度。词人反用这一典故,融自己的思考于旧事之中,发人深思。
7、于是换了间大房子给梁鸿夫妇居住,自此梁鸿方得潜心学问,闭门著书十余篇。后代文人常引“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来抒发自己一生襟怀未曾开的抱怨。
8、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9、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10、《野望》——唐代王绩
11、文学小说《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全本整理汇总
12、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13、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14、文后对“上有青枫林”注释道:《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注意到了这一点,就能答到“借典故写愁”这一采分点。
15、(鲁阳挥戈)左思《吴都赋》:“鲁阳挥戈用高麾,回曜灵于太清。”王捧珪《日赋》:“鲁阳挥戈而三舍,汉皇握镜而再中。”徐显卿《日方升赋》:“鲁阳何假于挥戈,夸父徙倚而彷徨。”
16、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被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17、反用,是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
18、《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19、潘江陆海:钟嵘《诗品》:“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作为成语,一般写作“陆海潘江”。这里用来形容众宾客的文才。
20、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三、用典反用的诗句
1、高考考查“用典”的难度整体并不大,出处多来源于经典诗文中的名句,或者课文涉及的人物故事浓缩概括。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诗词注释中往往会“高能预警”用典信息。
2、应该是陈元龙 “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三国时陈登,号元龙。现在辛弃疾反用典故,说纵然是青壮年时期有扶世济民之志的陈元龙,如今老了,也不妨过几天高卧的生活,夏日有一壶冷饮,一领凉席。“高卧”本是陈看不起求田问舍的许汜,辛弃疾是说我现在已经这把年纪了,是不是也应该不再管天下事,过两天舒服日子就是了。
3、郁贤皓《李白集》以为前两首作于开元十九年(731年)前后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无成而归之时,第三首作年不详。
4、借用典故,往往是借古事古语来表现现实生活内容,使立论更有理有据。同时,当作者不能直言其事、直抒胸臆时,用典还可以使文辞含蓄、委婉,起到暗示作用。此外,用典往往以寥寥几字概括前人前事,还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整阙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6、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做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意而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其中“羿射九日”是典故,用来形容剑光闪烁耀眼(㸌音酷,闪烁),“群帝骖龙翔”也是成句,夏侯玄赋:“又如东方群帝兮,腾龙驾而翱翔。”这二句说:剑光明亮闪烁好像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矫健轻捷如同群神驾龙飞翔。
8、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9、“天柱”之典见《神异经》,昆仑山上有铜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北辰”之典见《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指北极星,喻指国君。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
10、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的景象,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11、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12、《呦呦鹿鸣——屠女士获诺贝尔奖感吟集》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征稿活动从2015年10月13日正式开始,目前继续征稿。所有在10月13日之前投稿东瓯诗谭及相关网络平台的关于屠呦呦的诗词联,统统不算。所以,有兴趣投稿《呦呦鹿鸣》的诗友,请重新投稿一次。谢谢!诗、词、联和新诗均可,并附个人简介,如录用一并刊登。投稿电子邮箱:12027800@qq.com
13、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14、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的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要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15、诗很讲究用典,这可使诗歌语言精练,还可丰富,使表达更为生动和含蓄,言简意丰、耐人寻味,使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
16、曹操《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借用了《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诗是写热恋中的女子对情人的思念和期待,诗句的意思是说,你那青青的衣领呦,牵动我对你绵绵不断的思绪。曹诗借用这诗句,其义早已超越了男女私情的意味,而赋予它更为丰盈的内涵。“青衿”原是周代读书人的服饰,诗中以此借代才识渊博的人,而那些人也正是诗人心中绵延不绝的期待之所在。
17、反用,就是在与原义相悖的基础上引用既有的语辞,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一种反衬的作用。
18、明用很简单,比如李贺《雁门太守行》尾联说“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就用了燕昭王筑黄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很容易理解。
19、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0、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四、反用典故的诗句有哪些
1、古天乐捐建小学被曝早已荒废:骂他“沽名钓誉”的人,摸摸自己的良心吧!
2、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3、(原宪贫)王绩《被召谢病》诗句:“颜回唯乐道,原宪岂伤贫。”王维《山中示弟》诗:“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曾畹《都中杂兴》诗之一:“不遇钟期听,何惭原宪贫。”
4、反用指反原典故之意而用之,作用为更显作者态度,意味更加浓厚。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7、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8、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9、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0、**************************************
11、见《烈女传•母仪篇》。据说孟母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孟子的邻居是做丧事的,孟子跟他们学做丧事,孟母就搬家;第二个邻居是商人,孟子跟他们学做买卖,孟母就又搬了家;这一次搬到了私学旁,孟子就开始学习知识和礼仪。
12、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沈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13、(穷是病)苏轼《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诗之一:“世俗何知穷是病,神仙可学道之余。”
14、苏轼“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了白居易“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一句的诗意。黄鸡的典故出自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15、魏延反骨提到魏延这个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反骨,这个典故还是要从诸葛亮见到魏延开始说起,诸葛亮对于魏延的印象是不好的,认定了魏魏延反骨提到魏延这个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反骨,这个典故还是要从诸葛亮见到魏延开始说起,诸葛亮对于魏延的印象是不好的,认定了魏延是有反叛的心思,那么魏延反骨是确有其事吗魏延画像魏延本身是很有才能的,在刘备的慧眼识英雄中脱颖而出,由一个牙门将军提升为镇远将军,当然是提升的过程中是有很多人存有疑问的。
16、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7、长城《南史·檀道济列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说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8、他日:来日。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庭训”多指父亲的教诲或培育。叨陪:惭愧地用以自比。鲤:孔鲤,孔子之子。对:指庭对,有接受教诲之意。
19、 西北望,射天狼。
20、借用,即直接借用前人的一些诗句。虽然用的是别人的诗句,但已赋予了诗句新的意义。
五、反用典故的作用
1、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
2、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3、原因何在?就在于他们的所谓“忧时热泪”,大多只是披着“忧国忧民”的外衣,可内容却丝毫无对社会国家之真实洞见。其所擅长者,不过是善于利用民众的情绪,激发起普罗大众的忧时热忱。从而也让“假陈东”们成了忧国忧民的代表。这样,他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4、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
5、例如,朱熹在《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中写道:“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其中“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一句运用了典故。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这里却写道“何必独沾衣”,与“齐景公登牛山”的典故意义完全相反。
6、龙门:在现在山西省稷山县和陕西省韩城县之间的黄河中,那里水险流急,河里的大鱼聚集龙门的下边上不去,据传说,上去的鱼将化为龙,因此,“登龙门”往往用来比喻士子忽然得到荣耀,“鲤鱼跳龙门”即此意;也用来比喻由于谒见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价。
7、潘文杰,《宋词用典方式举隅》.(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8、作者想表达战士们保家卫国的精神,宁愿长期驻守边疆、战死疆场,也不愿活着回到玉门关。所以,马援的典故是“正用”,而“定远何须生入关”与班超原句的情感意思大相径庭,是“反用”。
9、《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10、在《史记》的记载里,此次贾谊被召见之后,即被拜为梁怀王太傅,足可见出汉文帝对贾谊的再次重用。但李商隐《贾生》“反其意而用之”,抓住“不问苍生问鬼神”一细节,认为汉文帝同贾谊所谈的只是与世无补的怪力乱神的事情,而不是关乎苍生社稷的大事,汉文帝明知贾谊才调无伦却不能用之。李商隐反用典故,借古讽今,批评当时统治阶级荒于政事,同时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11、译文: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12、点击添加关注,及时订阅图文信息
13、见于《后汉书》。孟尝,字伯周,东汉人,曾任合浦太守,为官清正贤能,兴利除弊,政绩卓著,受到人民爱戴。后隐居。汉桓帝时,尚书杨乔多次举荐,称他“清行出俗,能于绝群”,但始终没被起用。
14、(释义)鲁阳公以戈挥日,使快要落山的太阳向后退了三座星宿的位置。后遂以“鲁阳挥戈、挥戈鲁阳、鲁阳回日、挥日、回日、鲁人回日、戈回日、戈挥日、日挥戈、挥戈退日、回天倒日、鲁日、挥戈再昼、鲁阳戈、鲁戈”等称誉雄伟的气势、气魄;或表示珍惜时日;用“太阳贪战”表示时间过得甚慢。
1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6、那么问题来了,诗人为什么爱用典故,用典又是怎么兴起的呢?
17、班马春秋战国时,晋、齐交战,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邢伯听到齐军军营里有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指离群的马,后送别诗中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如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8、好啦,诗词中的典故就说到这里,总结一下:
19、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20、白血病女生考上武大,截肢少年考上清华:有苔之志,天地永不遗忘
六、反用典故的诗句
1、苏轼“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了白居易“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一句的诗意.黄鸡的典故出自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阿娇从金屋贮娇到后来失宠,贬到长门宫,为重得汉武帝恩爱,重金请司马相如写了《长门赋》。
4、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5、龙门:据《后汉书•李膺传》载,李膺当时名声很大,被他接待的读书人,感到庆幸,称为登龙门。后来往往把登龙门用来比喻士人忽然得到的荣耀。
6、用典还有许多讲究,不是说你随便想起个故事丢进诗里就行了。诗人搞创作,这是个技术活儿,用典故,要用得巧妙、用得恰如其分。
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8、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9、东瓯诗谭微刊只是一个诗词交流平台,来稿并无稿费。诗谭日后若有赞助结集刊行,将赠作者样书。
10、而评判讽刺诗之成功与否,便在于,这首诗所讽刺批判之内容是否能够超越时空之界限,日久弥新。
11、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2、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13、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14、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便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15、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16、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17、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用的是《南史·谢灵运传》的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之处,为了登山省力,他特地准备了一种屐底前后装有活动齿的木屐。李白引用此典,显示“梦游”中的身心放松,轻快如燕。
18、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9、从与作品的感情结合方式上看,“用典”大致可以分为“正用”和“反用”。
20、(端木饫腥膻)周昙《脉史诗·春秋战国门·颜回》:“陋巷箪瓢困有年,是时端木饫腥膻。”
1、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鲁日)刘孝威《塘上行苦辛篇》:“秦云犹变色,鲁日尚回轮。”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5、梁鸿,字伯鸾,东汉初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文学家。著名的“举案齐眉”典故的由来。有一次给主人看见了,惊叹道:“能使妻子这样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
6、“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7、“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诗看上去似无深意,其实是运用了历史典故。西汉的文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8、张华见斗、牛二星间常有紫气,请雷焕登楼观看。雷焕说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剑在豫章郡丰城县(今属江西)。于是张华任雷焕为丰城令。雷焕果然在丰城狱的地下挖出了两把宝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剑挖出之后,紫气就消失了。
9、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10、“亦有陈东泣上书,陈东心似武陵渔。”
11、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陈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后被视为亡国之音。如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释义)原宪家贫,但不愿迎合世俗去当官干坏事,后遂用“原宪贫、贫原宪、原贫、原宪室、原宪甘贫、贫非病、穷是病”等谓安贫乐道,生活困苦。子贡迎合世俗,生活优厚,后遂用“端木饫腥膻”谓品格低下的人家境丰饶。
13、陈东,字少阳,北宋徽、钦时太学生,为人俶傥负气,曾多次伏阙上书议论国事,终因得罪权奸,被斩于市。
14、关于典故的类型,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认为“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换言之,“引乎成辞”即“语典”,“举乎人事”即“事典”。
15、全本小说《都市放牛》整理汇总
16、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17、————/END/————
18、这首诗的句法近乎于散文,直接读下来就很容易理解,胡马、越鸟这种也只是较为生僻的词语,不算典故,简单查一下词典就很好理解。
19、名师解析:文段先概述了一则故事,并且写明是自己所“读到”的“一则‘蚌佛’故事”,这是典型的明用典故笔法。文段明用典故,为蚌和珠笼上了一层神妙、奇异的色彩,为后面的联想发问做了铺垫。
20、我们在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中,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就是诗词中的“用典”。“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以往的典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1、具体写作中,一种情况是对原故事进行扩充性的演绎,使原故事在新情节的扩充中彰显更深刻的主题;另一种情况是对原故事进行续编,体现新的主题。无论哪种情况,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确旨而后编,合理而巧编。
2、也是做翻案文章,这和苏东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冠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正好相反,杜牧说,没有东风,灰飞烟灭的就是孙吴。
3、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于领导地位。
4、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5、为各种原创唱和专辑。诗人可自己组织达到一定数量的酬唱作品投稿,要求格律严谨。
6、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上一篇:精选66句古诗词中的典故大全文案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