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精选114句托物言志的诗句 诗句文案

admin 2023-09-02 01:31:07 文案短句

一、托物言志的诗及赏析

1、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南西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2、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

3、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4、志指的是: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5、“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吟诵、赞美的意思,“石灰吟”的意思就是“吟诵、赞美石灰”如《游子吟》《暮江吟》。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题目叫《咏石灰》,“咏”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咏柳》《咏鹅》。古代诗歌的体裁还有很多,如“行”“引”“歌行”等,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了解一下。

6、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的清白留在人世间。

7、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8、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清溪王维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9、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10、赏析: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11、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宏伟壮志。

12、形象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

13、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4、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15、下面是答案示例,大家可做参考。

1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7、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18、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9、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0、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二、托物言志的诗句 诗句

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3、“读清”全诗。

4、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5、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6、请看上面这首诗,分析一下题目。

7、提示: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8、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托物言志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典型的手法。托是寄托,物是指东西,言是表达,志是思想志趣。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作者不明说自己有什么样的志向,而是把人物的理想志趣寄托在一个物上,借对这个物的刻画或者描述,来表达思想感情。托物言志即是指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10、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蝉》):

1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12、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13、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14、提示: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柳的衰落,表现出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15、郑思肖《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这首诗托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这首诗句用于表达“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显得分外贴切。

16、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17、(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芳香如故。)

18、释义: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19、第一步:找出所咏物的外部特征

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三、托物言志的诗词及解析

1、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对自己身世的悲叹之情。而曾巩的《咏柳》:

2、就算粉身碎骨都不怕,因为要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3、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4、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5、⽵⼦抓住青⼭⼀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缝中。

6、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威尼斯水城分校

7、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8、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9、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10、(1)山路泥泞,寒风凛冽。在泥泞的山路上,脚步蹒跚,松涛阵阵,寒风凛冽。(2)用寒风刺骨的艰苦环境衬托反衬菊花不怕晴雨寒风,不畏艰苦环境,迎风怒放,散发着幽香的形象。借菊花表明自己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坚定信念,不向困难低头的志向。

11、托物言志的古诗有:《青松》现代·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唐·黄巢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2、(提示: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13、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14、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5、“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16、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17、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8、(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19、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

20、(1)“竟”是“最终”之意,诗人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和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一个“竟”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四、托物言志的古诗鉴赏

1、赏析: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把竹拟人化,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2、这首诗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是属于我们以前介绍的咏物诗。咏物诗的特征是“托物言志”。我们再分析这类诗歌的时候把握两点,第一找出所咏事物的特点,第二结合写作背景和诗人生平。分析其所要表达的志向或情感。

3、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4、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的《琴诗》就是最好的例子。诗中写道:

5、提示:“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6、赏析: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如“轻缣素练”(张说评张九龄语)一般。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既写燕,又写人,句句不离燕子,却又是张九龄的自我写照。作者的艺术匠心,主要就表现在他选择了最能模写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诗不离燕子,但又不黏于燕子,达到不即不离的艺术境界。

7、(2)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9、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10、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11、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尽百花杀。

12、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13、2)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14、《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决不向任何邪恶势⼒低头的⾼风傲⾻。

15、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6、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17、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18、(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9、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0、好了,今天就讲这首诗。希望大家通过思考,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同时也欢迎大家到我的班课来,我们共同讨论研究,解决你学习上的疑惑。谢谢大家!

五、托物言志的诗的诗句

1、什么时候才能给它戴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2、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3、赏析:作者以石灰作比,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4、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对自己身世的悲叹之情。

5、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7、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8、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9、《山行》唐朝·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左掖梨花》唐朝·邱为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青松》 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10、结合起来理解,大致应该是这个样子:夏云形状奇特,变幻不常。却又随风而去,瞬间成空。虽有悠悠之优美姿态,却只做得几处奇峰。

11、(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12、《墨梅》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后两句是托物言志的典型,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和对人生的态度,卓尔不群的气概以及不向权贵献媚的高尚品质。

13、提示:只要品性高洁,名声自然远扬,无须外在凭借。

14、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15、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6、高考突破︱古典诗歌题材鉴赏:托物言志诗的类别及例文赏析

17、诗⼈笔下的蝉是⼈格化了的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洁者,不需借助外⼒,⾃能声名远播。

18、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19、“耕犁千亩”、“力尽筋疲”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20、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六、托物言志的诗及赏析

1、(1)请分析首句“竟”的表达效果。

2、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3、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苔花如此渺小低微,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4、(提示: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6、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在一个没有阳光、不适宜生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7、蝉(唐··李商隐)

8、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9、赏析: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10、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11、诗歌鉴赏︱羁旅行役诗赏析之一:常见意象及其内涵

12、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3、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

14、“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点睛之笔。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借以秋风,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