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徐庶进曹营后怎么样了【文案整理51句】

admin 2023-03-01 01:37:49 个性说说

徐庶进曹营后怎么样了

1、小编认为并不是!徐庶的价值决定权并不在他自己手中,而在曹操的手里。但一个在刘备方面备受重用的谋士,到了曹营却15年没有任何信息。一向知人善用的曹操为什么会这样呢?

2、据统计,曹操的一生之中共有过一百零二位谋士,就连诸葛亮都曾感慨:魏殊多士耶。可见在众多谋士中脱颖而出是多么的不容易。三国志为曹魏二十多名谋士立传,而其中并没有徐庶,可以看出徐庶当时在曹魏集团中地位是多么的尴尬。

3、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

4、当时的徐庶其实一个寒门子弟,之后苦读诗书,作为一个谋士寻求自己的出生,与诸葛亮的关系十分的要好,在当时的刘备入军樊城之后,徐庶上门而投,作为刘备某下的军师被刘备视为上宾,一切的军事要求都听从他的见解,这样的局面可惜没有持续太久,之后的曹操就引大军攻打樊城,这时候的樊城是全名皆兵,未来防止来犯的曹操,当时的刘备选择了全部人员撤离。

5、平民极限张辽必先手阵容搭配,越战轻轻松松!

6、第二天,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说:“我们出去打柴的士兵捡到您的帷帐,特地赶来奉还。”当天晚上,神偷又去将齐军主帅的枕头偷来,再由子发派人送还。(徐庶进曹营后怎么样了)。

7、好了,今天主要说的就是徐庶进曹营,是否真的一言不发?如果真的一言不发,是否是因为他对刘备的承诺?

8、激励人才是一种艺术,激励无定法,只有合适的激励才能产生期望的效果。

9、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

10、谈“中郎将”这官职时,先看看几个当时名将的例子,看要什么样的军功才能担任此职。

11、徐庶被骗至曹营后,母亲因他背叛刘备而选择自尽,这令徐庶大受打击,发誓不为曹操出一谋一策。赤壁之战中,即便徐庶识破了东吴的诈降之计、火攻之计,但他仍然没有告诉曹操,而是选择了独自逃离,之后演义中便再也没有了徐庶的踪迹。很可能曹操察觉到事情不对,没有再重用徐庶了。

12、虽然徐庶不喜欢曹操,但是不妨碍曹操喜欢他啊。所以曹操对徐庶还是礼遇有加的,还让徐庶教导自己的儿子曹冲。面对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孩儿,徐庶还是很耐心的,把曹冲教导得很好。可惜后来曹冲早夭。

13、正史就没这么多故事情节了,徐母是在跟随徐庶等人撤离的时候,被曹操大军击败所俘虏了。曹操也没有给徐庶写信,而是徐庶自己出于孝道,决定投曹救母。之后也没有“走荐诸葛亮”,诸葛亮投刘,大概比徐庶还早。临别誓言,以及徐母自缢,也都不存在。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刘备的正统身份,罗贯中杜撰出来的小故事。

14、曹操破吕布于下邳,张辽率领吕布军余众归降,被拜为中郎将

15、实际上,徐庶进入曹营后,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那么,徐庶的官职到底有多大呢?首先,我们先说“右中郎将”,这个官职是一个武官官职,在东汉末年,是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一个官职,是一个权力比较小的武官官职,甚至称不上将军。而“御史中丞”显然是文官官职,属于监察官员,也就是后来的言官,专门用来打小报告,官职低微,权力也不大,也就是比较独立,动动嘴皮子,打打小报告,这与演义中的“一言不发”完全是两码事,绝对的一个话唠。

16、徐庶进曹营后的事,历史无记载。来看看这两个官职,推测一下,徐庶进曹营到底是不是一言不发。

17、我是求知求识,力求从全新角度看历史,看故事。感谢大家的关注,欢迎参与进来一起讨论。

18、说到徐庶,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们都知道有一个歇后语叫“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其实,《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多有演义虚构。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没有给徐庶立传,可见其在东汉三国的历史上,影响和作用并不大。

19、首先看“御史中丞”,职务相当于当时中纪委负责人,向皇帝汇报哪些官员违法乱纪。同时也负责安排引领大臣上朝议事。级别虽达不到三公,但权利不亚于三公。

20、据史书记载,在诸葛亮北伐曹魏期间,徐庶还是活着的,因此可以推测徐庶大约病死于公元235年左右,而且死后葬于彭城(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他的墓碑至北魏时尚存,可惜后来散失了。

21、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22、徐庶无奈之下只好告别刘备,来到曹操的阵营。徐庶在离开刘备之前,为了让自己走后能有人辅佐刘备,他向刘备举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当时还居住在隆中的诸葛亮。然后就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争夺天下。而徐庶到了曹营之后,一直都对曹操很不满,所以他立下誓言,一生都不会为曹营献计。

23、荀彧是可悲的,辛辛苦苦的辅助曹操建立霸业,但最后却发现曹操是僭越的国贼,也被奸雄所杀,不禁引起后人的感叹。

24、他在帮助刘备打了两场胜仗之后,已是曹操的大仇人,而自己又不打算为曹操设一谋,那么进入曹营,会是什么结果?非但救不出母亲,还会一起遭罪,甚至被杀害。与其愚孝、送死,还不如派赵云、张飞等人去暗中营救吧。再者说这位大孝子能死心塌地跟母亲到曹营,为什么不能跟她一起去地府呢?原来他到曹营的主要目的是想换种方式为刘备,为国家出力,他在忠孝不能两全时选择了忠。后来在赤壁之战中他便发挥了很大的内应作用(防马腾)。这大概也是九泉之下母亲最愿意看到的吧,所以我们也不能说徐庶不是孝子。

25、在公元263年11月的时候,在位41年的蜀汉后主刘禅就向邓艾投降了,刘禅就带着5个儿子和一个的臣子们前往许昌,到达许昌之后,司马昭对刘禅还是非常客气的,待遇也是不错,还经常举行宴会来款待刘禅。不过有一次,司马昭在宴请刘禅的时候,故意安排蜀国妓女来观察刘禅地反应,跟在刘禅身边的人都哭了,就只有刘禅一个人谈笑自若。司马昭在看到刘禅的反应之后说,刘禅现在这个样子,就算诸葛亮在世也没有办法辅佐了,更何况是姜维。

26、祢衡:“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往大里讲,我可以做尧、舜那样的明君;往小里讲,我的道德文章和孔子、颜回可有一比。我怎么能和你手下的那些凡夫俗子相提并论呢?”

27、御史中丞,古代官名,秦朝始置。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就御史大夫来说,负有劝谏皇帝,监督百官的职责。因此,就徐庶担任的御史中丞,不仅需要经常发言,还应当为魏文帝曹丕提出意见和建议。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于是连连叹息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由此,徐庶最终是在曹魏担任一个不高不低的官职,而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诸葛亮表达了叹息的态度。

28、——原文: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投曹的目的,跟演义差不多,是为了尽孝道救母。

29、曹操南征荆州,在长坂坡追上刘备,一场混战中,徐庶的母亲被曹军俘虏。一同被俘的还有十多万百姓。由此可知,曹军并不是冲着徐庶来的。可是徐庶受不了啊,抓了我的老母,这还了得,老妈不在了,我还活个什么劲。于是向刘备告辞,径自来到曹营,投靠了曹操。当时刘备丢盔弃甲,全军覆没,徐庶在这个时候投靠曹操,名义上是为老母尽孝,但在忠义大节上却是有亏。

30、然而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徐庶并不是人们理想中那样美好的人物:

31、       素材基于野史演义,一家之言,诸君勿怪。

32、因此,对于徐庶来说,并没有跟随刘备太长的时间,更没有为刘备立下什么功劳,如果硬要说什么功劳,应该就是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了。值得注意的是,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渲染了徐庶来到曹营后,一言不发的情节。不过,实际上,徐庶在曹魏为官期间,并没有真的一言不发。延康元年(220年)徐庶以徐福之名列入曹丕的劝进表,也即在曹操去世后,徐庶和司马懿、陈群、贾诩、王朗等大臣一样,都劝曹丕篡汉自立。黄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33、笔者秀才,系西藏民族大学法学院社工专业学生,只因小时候便无缘由的觉得做一个秀才好,现又常以秀才学历自居,故而笔名“秀才”。

34、刘备这个时候已经很惨了,连赵云都被人怀疑投降了曹操,徐庶在此时公然宣布投敌,这怎么看也像是给老主人身上插了一刀啊,倒是诸葛亮的表现,其实更加值得点赞。这其实也是诸葛亮的聪明之处!虽然此时刘备落魄,但诸葛亮在刘备处,能进入决策层,属于重要人物,而若是投降曹操,即便你才华逆天,其实也很难有大作为,进不了决策层,因为曹操那边人才众多,而且人家资历更深,你一个降将怎么可能和那些人相提并论?

35、既然已经投靠曹操,那就别乱跳槽了,否则也成了三姓家奴,为人不齿。所以徐庶的落脚点应该还是曹魏境内。

36、刘备新野兵败溃退时,徐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为曹操效力。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

37、我们都知道徐庶在《三国演义》中不仅足智多谋、熟读兵法,而且在用兵之道上更是有一手。其实徐庶最开始效忠的主公其实是刘备,他初出茅庐就为刘备斩获多次大功,后因才华过于出色被曹操选中。

38、“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39、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有两处写到了徐庶。刘备依附刘表屯兵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三国演义》中,写到的:“曹操派军来攻新野,徐庶为刘备献计大破曹仁,”当为虚构的演义故事。

40、周亚夫是汉景帝的重臣,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官至丞相,忠心耿耿。

41、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魏略》中也提到诸葛亮得知徐庶在曹魏只做到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时,曾经感叹:“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42、墨子听后,毫不恼火地问:“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

43、徐庶被救出后,深感知识的重要性,便求学于儒家学舍,知识渊博,能文能武。东汉末年,董卓作乱,徐庶一行人逃避祸乱到达荆州,期间结识了诸葛亮,两人互相欣赏,结为知己好友。建安六年,徐庶投奔刘备,并被刘备重用,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求贤若渴便让徐庶带诸葛亮速速前来相见,徐庶则说此人非池中之物,建议刘备亲自去见。于是,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不惜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

44、《三国志》介绍徐庶“少好任侠击剑”,因替朋友报仇雪恨,一剑刺死了仗势欺人的恶徒。被官差擒获,后经朋友打点,营救出狱后弃武从文。 

45、彼时,曹操派遣大军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

46、但是过程稍有不同,演义说的是曹操爱慕徐庶的才能,所以抓了他的母亲,逼迫他投靠曹魏。徐庶走的时候,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并且发誓,终身不为曹操进献一计一谋。而徐庶到曹魏之后,徐母因他“弃明投暗”而感到羞耻,故而自杀身亡。

47、曹操得知刘备用徐庶为军师之后,在程昱的建议下,先将徐庶的母亲掳至许昌,后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记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徐庶见是母亲亲笔书信,向刘备告别,临走之前向刘备推荐南阳诸葛亮,自己只身前往许昌。

48、而且即使在不得不离开刘备时,徐庶也没有不辞而别,而是和刘备说明情况才离去。东汉末年诸侯林立,各路诸侯都希望将人才招揽在自己帐下,对于那些不能给自己效力的人,则往往痛下杀手。徐庶要离开刘备投奔曹操,很可能刘备不能容忍这种行为而将他杀死。当时刘备大败而逃,战场上一片混乱,徐庶要是找机会偷偷离开并不困难,可是他还是冒险向刘备说明情况再走,这也可以从侧面证明他对刘备的忠诚。

49、总结:徐庶危难之时,选择抛弃刘备,最终郁郁不得志。

50、第徐庶的才华在魏国“排不上号”。曹操的统治区域,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经济、文化教育发达,人才济济。当时的建安七子、名门大族、饱学名士们,基本都在为曹魏政府服务。关于才华,在一起读书时,诸葛亮就说他们三人将来在仕途,可做到郡守这个级别。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