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宋代朱熹的诗【精选132句】
admin 2023-09-06 07:55:46 文案短句 ℃一、宋代朱熹的诗
1、王阳明:知识不是学问,聪明不是智慧
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3、品读|王阳明的修心历程
4、国学精粹|徐霞客的精彩人生
5、(答案)B(答案解析)试题分析: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需要结合材料内容准确理解和分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追根究源获得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正确;ACD与题意不符。考点:本题考查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6、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7、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8、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9、秋声:秋时西风作,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
10、什么是释怀,这是我听过最美的答案
11、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12、本诗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
13、未觉:没有感觉、觉醒。
14、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15、“涧里春泉响”,首句介绍山涧之中听到了泉水叮咚的响声,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他们顺着溪岸行走,沿途虽然有点幽深,却好像有行人的踪迹,所以他们并没有太费力,就来到了溪水的上游。
16、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17、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18、《观书有感》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作品.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水)来譬喻(自己的读书体会)
19、认知丁谦,聚焦书法,解读行业,交流常识,深度评说,共享经典,欢迎关注丁谦书法艺术空间!
20、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二、
1、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2、这是后两句的意思: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
3、戳蓝字“每天一首古诗词”关注我们哦!
4、《游山西村》《书愤》《诉衷情》《卜算子·咏梅》《示儿》《鹧鸪天》《渔家傲》《朝中措•梅》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谢池春》《夜游宫》《鹊桥仙》《浣溪沙•和无咎韵》
5、古诗词中有很多咏物诗,作者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抒写内心的感受,表达一种哲理,也警示世人应该如何为人处世。南宋有一位大儒学富五车,见解深刻,一生写了无数诗篇,其中就有很多咏物诗。下面分享朱熹的一首诗,短短四句话,没有一个生僻字,却极富理趣。
6、千古名句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8、“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是诗人用切身体会告戒年轻人的经验之谈,说明人生易老,学问难成,因而必须爱惜光阴。因其“易老”、故“不可轻”,可见惜时之重要。说明应该珍惜自己美好的年华,努力学习,切莫让可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溜走。
9、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朱熹最大的问题是限制了中国人的思想,为统治者控制中国科技、人文思想的发展,这种狭隘的思想使中国很长时间内发展停滞。
10、《春日》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的朱熹所作。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1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12、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13、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释)①朱熹,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②鉴:镜子。③徘徊:此处指来回闪动。④渠:它,指方塘。(赏析)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14、朱熹还创作了很多咏物诗,展现出自然的灵秀、景物的独特,同时也托物言志,抒写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怀。这首诗篇幅短小,却寓意深刻,值得细细品读。
15、全诗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16、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17、话语|沉默,清高的艺术
18、(国学今用)王阳明丨致良知,养气度
19、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20、朱熹的这首诗语言朴实,只有短短20个字,却充满了理趣。作者仿佛在讲述一个离奇的故事,而那些场景又是他亲眼所见,通过作者的生动描述,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诗人用简短的篇幅,就诠释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道理,令人赞赏不已。
三、
1、国学精粹|《老子》十言,活在当下
2、春日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朱熹,这是正确的。春日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朱熹写的,作者和写的意思重复
3、B试题分析: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需要结合材料内容准确理解和分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追根究源获得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正确;ACD与题意不符。
4、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世尊称为朱子。朱熹也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庆元二年,为避权臣之祸,朱熹与门人等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七言绝句《偶成》一诗。
5、全诗通过梦未醒、梧叶已落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告诫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追求学业,感叹人生苦短,要抓紧时间学习,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偶成》南宋朱熹的一首七言绝句。告诉我们青春易逝,学问难成,且珍惜这年少光阴,莫轻易错过。
6、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熹
7、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他一生著述无数,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诗人从小苦读、满腹经纶,入仕之后更是走南闯北、阅历丰富。他的诗歌题材众多,既有展现羁旅困顿、宦海沉浮的佳作,也有描绘田园风光、壮丽山河的名篇。
8、池塘春草梦:东晋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歌咏南国早春的句子。
9、释义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风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色。
10、诗人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huì),号晦庵,婺(wū)源(在今江西省)人,进士出身,官至宝文阁待制。南宋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以讲学为主,门徒众多。他继承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并又有所发展。后世并称“程朱理学”。他的诗歌摆脱空洞的说教,形象鲜明,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1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12、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13、池塘春草梦:这是一个典故,源于《南史·谢方明传》,谢方明之子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话。”尝于永嘉西堂四诗,竞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工。常云:“此语神功,非吾语也。”“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诗句,后被赞誉为写春意的千古名句,此处活用其典,意谓美好的青春年华将很快消逝,如同一场春梦。
14、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15、国学之道|指点人生迷津,助推生活动力
16、声明:部分图文音视频资料源自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17、诗歌叙述诗人外出河边寻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天地间吹开了和煦的东风,东风催得百花齐放,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18、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19、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20、禁书|王诩书籍被禁千年之密
四、
1、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即心到,眼到,口到。
2、泗(sì)水:河名,在山东省。
3、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4、“种桃泉上头”,这一句既交代出上游地段有很多桃树,而且一个“种”字,表明并非野生的植物。诗人见多识广,他从桃树的分布和数量上进行区别,可以辨别野生和种植的差别。
5、关爱生命停止杀戮不要让人类成为最后一种动物.没有动物,生命没有了动力愿动物的爱永远伴随着你成长~~请爱护人类最亲密的朋友爱护动物,让人类不孤单!地球上没有动物,那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世界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请爱护它吧!爱护动物人人有责。
6、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7、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8、译文: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9、出处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著作《春日》。这首古诗表面上是写游春观感,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10、于是作者猜测,她们是“未肯”离开。读者也会联想,到底是因为留恋这里的幽静氛围?还是由于舍不得辛勤培育她们的主人?
11、宋代作者朱熹比较闻名的一首诗是《春日》,其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一句比较出名。全诗如下:《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释义: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2、既然桃树是种植的,那么必然有人在此活动,令人想到这里可能有一位隐居的高士,但是作者却避而不谈。第三句没有续写桃树,转而描写残花。“烂红纷萎地”,地面上有很多落花,经过风吹雨打,早已显得糜烂不堪,令人怜惜。
13、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4、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地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5、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16、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17、国内外艺术名家·绘画·摄影·书法·插设计·文学·音乐
18、全诗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9、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空馀千太危石,高插暮云端。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把钓鱼竿。不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独委狂奴心事,不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爽气动心斗,千古照林峦。
20、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五、
1、“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诗人以敏锐、细腻的笔触,借用前人诗句中的优美形象,结合自己对“少年易老学难成”的深切感受,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梦未觉,梧叶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备增劝勉的力量;从而使“一寸光阴不可轻”的题旨得以更鲜明的体现,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2、他的诗词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的出都经过斟酌推敲,而且比较讲究,其诗词意境理性有余,感性不足是其注意理学的哲学思想所致。但把朱熹的诗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仍是有分量的。后人对朱熹的诗也有过很高的评价。今人钱钟书说:“朱子早岁本号诗人,其后方学道名家。”
3、其实花儿并不懂得感恩,隐士也并不盼望桃花的报答。可是诗人却从地面上的一片落红产生联想,诚恳地告诫世人,应该知恩图报,不可过河拆桥。也许是先生看多了世态炎凉,所以才委婉地奉劝大家要好自为之!
4、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仅供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敬请谅解,并请及时告知我们。
6、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实写的诗句是:胜日寻芳泗水滨等闲识得春风面
7、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蓑短笠任阴晴。鸣桡细雨沧洲远,系舸斜阳画阁明。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江妃定许捐双佩,渔父何劳笑独醒。
8、朱熹共创作了一千四百多首诗词,主要体现在述怀言志诗;出入佛道诗;忧国忧民诗;山水游览诗;咏物诗等,以诗喻理。
9、结尾引人深思,“未肯出山流”。桃树栽种在水边,溪流也并未枯竭,可是零落的花瓣却没有落到水面,作者在下游地段也没有发现残花顺水漂流。花瓣即使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她也不愿抛弃故主,而奔向外面的花花世界。
10、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1、(答案)B(答案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错误,实践并不是文化创新的目的,故排除。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强调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故入选。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源头,而不是文化创新的途径,故排除。D选项观点错误,实践不是文化创新的手段,而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排除。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
12、王阳明:人生不能被情绪所困扰
13、寻芳:游春,踏青。
14、国风艺术在线◎每日与您分享
1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6、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17、诗人喜欢结交朋友,也爱好游山玩水。他的朋友遍及天下,大家都仰慕他的学识,愿意聆听他的指教,即使与他在一起畅游,也觉得大开眼界。有一次诗人在朋友的陪同下一起登山,山虽然不高,可是因为山路崎岖、林木密布,而显得非常幽静。
18、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19、烂红纷萎地,未肯出山流。
20、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六、宋代朱熹的诗
1、朱熹晚年定居建阳考亭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研究理学,著书立说,与蔡元定等创建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考亭也因此喻为“南闽阙里”,建阳称为“理学之乡”,也因朱熹、蔡元定、刘爚、黄干、熊禾、游九言、叶味道史称“七贤过化”之乡。如今每年清明节前后,远在美日韩及港澳台等海外朱子后裔都会前来祭祀拜谒,他所创立的南宋理学迄今仍被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推崇。
2、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3、宋代大诗人朱熹曾经提出“读书有三到”的观点,这也和他在《观书有感》中间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对应
4、意思是阳光明媚沿着泗水河畔去踏青,无边无际的春天美景尽收眼中。人们所到之处都感到春风扑面,只有春天才总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
5、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争议:少年易老学难成)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6、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7、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8、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9、游客们一边慢慢地攀爬,一边随意地聊天。小径曲折,并不陡峭,大家很快就走出很远,前面却变得更加狭窄,他们正想原路返回,忽然听见水流的声音。诗人喜欢探幽访胜,因为沿途的风景比较单调,他已经觉得有点犯困,此时却精神振奋,立刻决定要寻找溪流的发源地。
10、创业励志|北漂的齐白石
11、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12、涧里春泉响,种桃泉上头。
13、译文: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14、阶:台阶。梧:梧桐,落叶乔木。
15、宋代诗朱熹流传千古的佳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句出自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之全诗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它富有哲理。诗句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阅读书籍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句就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领略其中的奥妙。
16、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7、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18、正确的写法是:春日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春日这首诗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写的。
19、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20、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2、《春日》全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希望能帮到你
3、《春日》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的朱熹所作。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4、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5、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6、展开全部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实写的诗句是:胜日寻芳泗水滨等闲识得春风面
7、学:学问,学业、事业。
8、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9、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0、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运用生动的比喻,告诫青年人光阴转瞬即逝,应珍视时光,努力向学。既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也只有学有所成,才能创造生命价值。
11、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12、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 上一篇:在朱熹的笔下春天是什么【精选110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2021℃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827℃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699℃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457℃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420℃描写星河璀璨的诗句【文案整理43句】
- 325℃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258℃关于毅力的作文开头和结尾【文案整理30句】
- 256℃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51℃名人名言图片带字壁纸【文案整理81句】
- 244℃银行晨会分享正能量小故事及感悟【文案整理8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