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精选150句一剪梅 意思文案

admin 2023-09-07 08:00:24 文案短句

一、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赏析

1、“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这句诗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这三个“自”的意思的不一样的,第一个“自”写的是谁自由流动的一种状态,在谁自流的过程中作者赋予了一种凄凄戚戚的愁绪在里面,说是自流,其实作者的小小无奈还是可以体现;第二句,云无心水自闲,白云泉,流出的是悠悠,流不尽的是作者的感情,第三个“自”可以理解为来自,杜甫的沉郁顿挫的悲风里面的亮色,让人觉得眼前一亮,以乐景写哀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美丽的春色,却抵挡不住,“未捷身先死,泪满襟”的悲哀。

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4、由此再转入直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把夫妻双方合在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是女性的细腻处

5、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6、(2)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7、。但这不过是 一种铺垫,词的主旨其实落在最后两句 上:“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这是女词人特有的深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

8、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9、如果您喜欢我们的节目,请转发和推荐哦!!

10、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11、(6)雁字:雁群飞时,列“一”字或“人”字形,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12、而现代词学家王仲闻编著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提出了不同意见:“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而李清照之父称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见芜陋。《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

13、红藕香残玉簟(dia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4、出自:宋代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5、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16、(作者)李清照(朝代)宋

17、《一剪梅·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列于李清照十大名词之一。该词格调清新,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离情词作。

18、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19、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20、此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

二、一剪梅 意思

1、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2、闲愁:无端无谓的忧愁。

3、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而后其父李格非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4、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

5、“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我们两个人呀,患着一样的相思,却两地分离,牵动着各自的忧愁。出处:宋代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此句赏析:感叹青春易老,韶光易逝。“花自飘零”指她的青春像花儿那样凋残,“水自流”指丈夫远行了如江水悠悠逝去,她既感慨自己的红颜易老,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由一个“自”字体现出来,也暗示了她与丈夫真挚的情爱。

6、译文:已是秋天了,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仍散发着残留的幽香,睡在竹席上,已有了一些凉意。轻轻地提着丝裙,独自登上那精致的小船,想去散散心,排遣掉相思的苦情。仰望长空,白云悠悠,谁会将书信寄来?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飞回来时,清亮的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7、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8、“月自独行我自愁”为后人附和所作,无具体出处。

9、”花自凋零水自流“意思是: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比喻人生像这落花流水一般让人无可奈何,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之感。

10、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而现代词学家王仲闻编著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提出了不同意见:“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而李清照之父称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见芜陋。《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

11、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12、(供稿单位:石家庄维多利亚物业齐婷苇提供)

13、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14、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15、原句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6、“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17、这首词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

18、意思是: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19、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0、近日习练古琴曲《月满西楼》,此曲由苏越所作,填词《一剪梅·玉簟秋》而成,西山琴社李丽萍老师将此曲进行了古琴减字谱的移植,据此对该词进行赏析,以便习练琴曲时能情融曲境,意至心通。

三、一剪梅梅花

1、译文:花儿自管飘落,溪水自管流淌,我俩彼此一样的牵挂,却分在两处暗自愁苦。

2、正因为如此,她人在船上,心里却仍然想着丈夫,想到丈夫的信该到家了,甚至猜到信中会告诉她归来的日期,这又给予她很大的安慰。

3、(5)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为回文诗,寄其被徙流沙的丈夫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此对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4、(9)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5、意思是: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6、承上启下,并体现出了李清照略带失落与悲哀的情感。借景抒情,以物喻人,比喻自己是“落花”,终归是要飘零的;又比喻自己的青春年华是流水,终归是要流走的。此句在此词中,落脚毫无痕迹,与下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呼应,在不经意间烘托出了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7、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相对于范句,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

8、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9、参考资料:《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百度百科

10、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

11、这是李清照的词〈一剪梅〉。原文为:红藕香残玉?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表达相思之苦的,虽然分离,却互相惦念,一种离愁,由两人分担,离别之苦也减轻了许多。你的这句话就是一种引语和比喻,烘托气氛,看见花落了,水也自己在流淌,就想自己的相思之苦,但是还有一个人也和自己一样在受苦,这种情无法消除,才下了眉头,却有上了心头。我想是有个人给你写了这句话,但是没好意思写后面吧?是说很想你的意思啊。。

12、原文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3、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14、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15、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6、费玉清,中国台湾的一剪梅真情像草原广阔层层风雨不能阻隔总有云开日出时候万丈阳光照亮你我真情像梅花开遍冷冷冰雪不能掩没就在最冷枝头绽放看见春天走向你我雪花飘飘北风啸啸天地一片苍茫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此情长留心间

17、花自飘零水自流出自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8、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9、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20、出自: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四、一剪梅全诗

1、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3、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4、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5、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6、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

7、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8、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

9、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受到了后世词评家的极力赞赏。

10、(4)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11、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以“花自飘零水自流”的下一句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2、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3、嗨!宝爸宝妈,让我们共同陪宝宝度过一段读古诗、讲古事的亲子时光吧!

14、出自:李清照·宋《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5、一剪梅: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李清照此词上下阕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此调因李清照这首词而又名“玉簟秋”。

16、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受到了后世词评家的极力赞赏。

17、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18、这首词是写闺情的。这首词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

19、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20、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五、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

1、已是秋天了,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仍散发着残留的幽香,睡在竹席上,已有了一些凉意。轻轻地提着丝裙,独自登上那精致的小船,想去散散心,排遣掉相思的苦情。仰望长空,白云悠悠,谁会将书信寄来?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飞回来时,清亮的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2、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我们两个人呀,患着一样的相思,却两地分离,牵动着各自的忧愁。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刚离开了微蹙的眉梢,却又隐隐地涌上了心头。

3、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4、鉴于这首词的优秀,现代人很多以此词填词谱曲演绎,目前从网上能找到十几个配曲版本,通过此次赏析,再来对所有配曲进行甄别,筛选之后更觉得苏越作曲的这首《月满西楼》更贴近词人的所要表达的内涵。移植之后配以古琴独有的清韵,使这首曲子更加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5、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6、如果坚信自己不能原谅他。那就告诉自己如果和好了心里面的结只会让你越来越难过这样的恋爱。值得坚持吗?但是你还爱他如果你愿意赌一把愿意让你自己再相信他一次那么就给他一个机会给自己一个机会其实你可以让他给你一点点时间让你好好问问你的心到底想怎样。。因为他这样不停的发信息打电话来我害怕他的过分急切会让你觉得烦好好想想吧一句话如果不能相信对方。相信这份爱了那么倒不如不要一起。祝。幸福。!。收起

7、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8、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

9、这样一想,她仿佛觉得自己身处西楼上,望着天上的月儿,在计算着丈夫离家的日子。忽然间,女词人又回到现实中来,“花自飘零水自流”,这是写她在舟中所见。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10、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11、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2、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13、词中“自”字也很妙,女词人移情于物又转过来借物抒情而炼字,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感慨。

14、标准答案来了词的下阕第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句既是写景,又兼比兴。这句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唿应的。这句表面写落花流水,而又可喻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引出直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15、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16、如上都是网上搜索能查到的解析,而我们则从词句本身释义来回味词中情景,从而推断它的写作背景,根据自己的洞察去理解作者的心情状态。

17、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18、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19、“花自飘零水自流”承接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和“独上兰舟”之意,并且以花漂流和水独流的意象为比兴,抒发离别相思之情。此刻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就像这流水和落花各自漂流而去,毫无片刻的停留,大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青春、岁月流逝之感。

20、(7)西楼:词通字义,唐代韦应物曾在《寄李儋元锡》中写到“西楼望月几回圆”,借以描述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

六、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赏析

1、《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2、好像是源自另一位宋朝诗人的词句:“一剪梅花万样娇”,我也记不大清,可查一下梅花枝条柔软,不易折断。所以古人用剪刀剪取枝条,养在花瓶中观赏。剪也就成了梅花的量词。

3、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4、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此词的艺术魅力,也主要在于此。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5、玉簟(diàn):光滑如玉的竹席。

6、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7、这种消逝的感觉,是离别带来的,夹杂着些许伤感,些许无情。但恰恰是这种各自流逝的无情,饱含着对于美好过往岁月的眷恋与深情。那些岁月属于“赌书消得泼茶香”,属于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夫唱妇随。

8、《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9、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10、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1、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2、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13、五代时期的李珣写有《浣溪沙.红藕花香到槛频》词,表达的是男子对女子的想念。该词第一句就用红藕花香来点明季节,在下阙中有“冷铺文簟水潾潾”句,以示席子冰凉。而唐代李商隐因思念亡妻所写的《房中曲》也有写“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直接就是冰凉的席子,这两首作品都是写于夏初之季,以花开人未在从而引发思念。而花开花落,在古词中也多为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借景喻情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特别是作者在玉簟之后加了一个秋字,点明季节的同时,而将悲凉思念之意表达的更甚。

14、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15、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16、“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表面上是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同时也间接的表明了自己与对方共有的深情,相思是一样的,但是却分隔两处,。对上阕“云中”句进行了补充和引申,即使天长水远,锦书未来,但两地相思之情并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除非我们相见了,那才是真正的月满家和,否则这个事情是无法解决的,想来想去,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也只能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17、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18、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19、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20、“玉簟秋”,也不止是说天气变凉,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也是表现她的孤独感的。于是她想到了一个排遣寂寞的方法:“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个“独”字用的很妙,这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同去划船该多么快乐啊。

1、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2、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

4、这是《月满西楼》的歌词。《月满西楼》演唱:童丽歌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zhi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dao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却上心头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却上心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却上心头

5、先不合平仄,重在意境对一句:对联:花自飘零水自流(在水一方)对句:月独徘徊人独愁(红袖暗香)

6、雁字:雁群飞行时,常排列成“人”字或“一”字形,因称“雁字”。相传雁能传书。

7、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8、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9、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10、(8)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11、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1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3、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14、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15、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16、上阙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中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赞赏其“精秀特绝”。上半句“红藕香残”写了入目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点明了季节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17、(1)红藕:红色的荷花。

18、《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19、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花自飘零水自流,我觉得在结构上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作过渡的作用,因为它的下一句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花儿自管飘落,溪水自管流淌,美好的时光最后都付之尘土与流水,一去不再复返。

20、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1、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了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舟中所望、所思;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的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了雁足传书的遐想。

2、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3、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4、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5、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6、而后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7、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后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

8、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9、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与其他词人一些词句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冯延巳《三台令》“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晏殊《诉衷情》“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10、关注我们,和宝宝一起成长!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