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爱情说说 >  正文

爱默生随笔全集【文案整理49句】

admin 2023-09-08 09:26:29 爱情说说

爱默生随笔全集

1、两个人如果读过同一本书,他们之间就有了一条纽带。——爱默生

2、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随笔写得很优美,他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如此写到,“我经常读一些名家的散文,对他或她的文字进行解读,变成自己的文字。”无独有偶,美国的文明之父爱默生的作品注重思想内容而不过分看重词藻的华丽,行为犹如格言,哲理深入浅出,说服力极强。读他的散文,总是有一种与自己灵魂对话,一个字都不能少。

3、Tohaveplayedandlaughedwithenthusiasm

4、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1882),美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总统林肯称誉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当代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卢姆干脆宣称:“爱默生就是上帝”。爱默生是美国文艺复兴(1835-1865)的领袖,对诸如梭罗、惠特曼、霍桑和狄金森等重要作家起了催化作用。他是欧洲浪漫主义在美国的分支超验主义的发言人,曾给当时美国的思想运动指明方向。一度光芒四射的超验主义随着时光的流逝渐趋黯淡,他以个人为中心的精神基础也大部让位给现代的存在主义,他陶冶内心世界的主张则已被集体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社会所忽视,。

5、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爱默生

6、19世纪20年代,卡莱尔大学毕业,凭着自己曾经学过德语,他思考如何将所学转化为成果。他想到歌德乃当今欧洲文坛的巨擘,为何不拿他的作品做个尝试呢?在《歌德书信集》中有一封卡莱尔的来信,写于1824年6月24日,信中写道:“我不敢奢望您认可这份不完美的翻译。我一直以来对您抱以最为诚挚的敬佩,我的想象力受益于与您的交流。四年前,我在苏格兰山区的家中,阅读《浮士德》,虽然暂时不能亲见,但期望有一天能与您相遇,恰如与父聊天,我将畅所欲言,一吐心中的忧郁与孤独。自从认识您以来,以往文学史的那些人物都一一褪色,您的形象越来越高大鲜亮。对于后人而言,您的生命将永垂不朽。您忠实的侍者,托马斯·卡莱尔。”

7、留下应该除掉的人的命,是最不仁慈的——爱默生

8、喂,你可曾听说才思也许能在青春年少时获得,智慧也许会在腐朽前成熟?——爱默生

9、要想得到别人的友谊,自己就得先向别人表示友好。——爱默生

10、两个人如果读过同一本书,他们之间就有一条纽带。——爱默生

11、因为心灵是向前进展的,它从来不全是复演它自己,而是在每一个活动中都企图产生一个新的更美好的整体。实用艺术和美的艺术(美的艺术:即“美术”,如图画、雕刻、音乐等——译者注)都是如此,如果我们采用一般人根据目的在实用还是在美,而对于作品作这种区别的话。因此,美的艺术目的不在摹仿而在创造。在风景画里,画家应该提示出一种比我们实际上所见到的更美好的创造出来的东西。他对琐屑细节,大自然的散文,应该加以剪裁,只把它的精神和它的光辉拿给我们。他应该知道,风景之所以使他看起来美,是由于它表现出一种对他是好的思想,其所以如此,是由于通过他的眼睛来看事物的那种力量,在那幅风景里就可以见出。因此他所珍视的就会是自然的表现而不是自然本身,这样,在他的摹写中他就会把使他欢喜的那些形象加以提高。他会传达出黑暗的黑暗,阳光的阳光(黑暗的本质和阳光的本质——译者注)。在人物画像里,画家所刻划的应该是性格而不是面貌,他应该把对面坐着的那个人看成就象他自己一样,只是内心世界那张激发感兴的蓝本的一种不完全的写照或类似。

12、恐怕他们在科学上也犯着同样的毛病,因为他们已经知道怎样使它显得令人反感,怎样剥夺大自然的魅力——尽管也许怨声迭起,毛病与其出在英国物理学家身上,不如说出在其他许多人身上。博物学家的眼光必须像大自然本身一样广阔,对一切印象要特别敏感,他们不仅要观察到创造的逻辑,而且要体味到创造的感情。然而英国科学已把人性拒之门外。它缺乏那种检验天才的联想。科学没有诗意就是伪科学。它把它进行解释的爬行动物或软体动物孤立起来;尽管爬行动物或软体动物只能在体系之中、联系之中生存。而诗人则把科学看成在造物主的道路上不可避免要走的一步。然而在英国,有个隐士发现了这个事实,另一个隐士又发现了那个事实,他们从生到死并不知道这一事实的价值。当然也有重要的例外,如思想家约翰·亨特,也许还有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还有理查德·欧文,欧文把德国的同源输入英国,并且用他自己的贡献丰富了科学,有时候还把古代大师的预言增加到英国思想的完整的劳动力中。然而大体而言,英国的自然科学跟道德的神圣同盟已经解体,它像转让证书制作一样缺乏想象,缺乏活跃的思维。它跟德国人的天才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德国人是半个希腊人,他们喜欢类比,由于他们高瞻远瞩,所以保留了自己的热情,并且为欧洲着想。

13、文学史仿佛就是一代文人写另一代文人的故事。卡莱尔写歌德。当代美国学者GBTennyson和PhylliseRose也写卡莱尔,前者著有《一个卡莱尔的读本》(ACarlyleReader),后者著有《平行生活:维多利亚时代的五个婚姻》(ParallelLives:FiveVictorianMarriages)。上个世纪90年代,米兰·昆德拉也写过歌德,不过他用的手法却是别样的。他借用歌德的真实故事,创作了《不朽》。他说,世界上除了伟大的政治家和艺术家之外,其他人都会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歌德自从死亡之后,就成为“不朽”人物。其实,这个“不朽”也不是昆德拉的发明。早在歌德去世的时候,卡莱尔就在其随笔《歌德的死亡》中谈到“不朽”。他说,歌德从死亡那一刻始,便“不朽”了,因为他不再有所变化。

14、记住,在喜欢你的人面前,你就是一条龙,既可以自由腾飞,又可以洒脱翻滚;在讨厌你的人面前你就是一条虫,扭动行走全是罪过,即使你一动不动,在他的眼里也是多余的!

15、优美的文字不仅给人美感,还能让人们的灵魂得到洗礼。

16、一种比我们的意志法则还要高的法则控制着种种事件;我们辛辛苦苦既没有必要,也毫无结果;只有在我们从容的、简单的、自发的行动中,我们才是强有力的,只有甘心服从,我们才会变得神圣。

17、读过的每一本书,我都登记在《已读书单》中,写简单书评,并对质量和难度评分,10分为满分,1分最低。

18、每一个行动的影响可以由引出它的感情的深度来衡量。

19、梵高名画《吃土豆的人》,画面上一家人挤在昏暗的汽油灯下,面对一锅热气腾腾的土豆,父母孩子瞪大眼睛,正准备下箸。不知怎么的,这幅画会让我想到早年的卡莱尔和妻子JaneWelsh,19世纪20—30年代,他们居住在苏格拉的一处荒凉之所,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奇怪的名字Craigenputtock,他像梵高笔下的人儿,一边吃着土豆,一边奋笔疾书,坚定地认为,此生必定能写出传世之作。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一辈子硕果累累,名垂青史。他在随笔《劳动》一文中写道:“因为工作里面有一种垂之永久的高尚之处,甚至神圣之处。一个人尽管如何冥顽不灵,尽管忘记他的崇高使命,只要是踏踏实实,埋头苦干,这个人便不致没有救药:只有怠惰才会永无希望。”卡莱尔的一生就践行着上面的承诺,诚恳而踏实地写作,以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为范,希望用手中的钢笔,揭开历史的真相。

20、当我读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小说时,有时候感到最后一段前面的文字都是平铺直叙,在结尾处常有意外的收获,比如在其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中,他悠然地写到,“不过,让我们对现今的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俩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受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俩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他们就是麦琪。”

21、1824年10月30日,歌德给卡莱尔回信,在《歌德书信集》里,这封书翰应该是歌德写给卡莱尔的第一封信。歌德在信中,谈到自己的生活远没有卡莱尔那样宁静惬意,需要忙于很多应酬、聊天和酒会。他要卡莱尔一边关注德国文学,一边也关注他的生活,以便卡莱尔日后可以写点他生活方面的文章。1832年,歌德去世了。这对于卡莱尔来说是巨大的悲痛。在其英文随笔集(CriticalandMiscellaneousEsssays)第二卷,有三篇文章,记录写作的时间是1832年,想必这些文字应该是他听到歌德去世的消息后所作。彼时,他和妻子还未搬家到伦敦,住在苏格兰那个偏僻的屋子里,他看着墙上歌德的画像,再望望窗外的荒原,三月(歌德死于三月)的苏格兰刚刚有点春的消息,他想到,春天,那是献给83岁歌德的最好礼物。

22、深受这本书影响,读过之后养成定期断舍离的习惯。

23、写散文或随笔时,一般是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一种带有情感特色的描述,同时又进行表达自己对于美景、物、或人的感情,如孙犁在其散文《老家》一文中深情地写到,“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人也早已不见。”读后感到一种熟悉的感觉,让人不由得引起共鸣。

24、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51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25、你信任人,人才对你忠实。以伟人的风度待人,人才表现出伟人的风度。——爱默生

26、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LVETqK2v9ShEpxJ5eDsxg提取码:c50p书名:爱默生随笔

27、推崇直觉的超验主义观点也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爱默生的观点就是从唯心主义出发的。他在《论自助》中说:“人不是旅行者;聪明人总是呆在家里。既使当他所需的必需品、他的责任呼唤他走出寓所或进入异域时,他仍然会呆在家里。他使人们通过他所说的话———那令人鼓舞的言词就可以感觉到智慧与美德的使命;感觉到他俨然如一位君主般地在巡视着一些城市,而不会感到他是一个私自闯入者或是一个仆人。”⑿他还说:“居住在你生命中简朴而又崇高的领域,服从你的意志,你将会再次复制出先前的世界。”⒀在这两段话里,爱默生强调了精神的作用,也强调了心灵感悟。他推崇精神万能,认为通过精神就可以进行统治,达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虽然从唯心主义出发,甚至还有些神秘色彩,但爱默生却不是消极避世。从其实际作用看,爱默生超验主义的积极入世精神还是显而易见的。在当时美国受过教育人们的心目中,他们崇拜的偶像不在本国,而是远在意大利、英格兰、埃及,在希腊。这些地方对他们来说就像是地球的轴心,而他们则紧紧地附于其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爱默生强调靠自己的精神力量与心灵上的感悟———不是被动地借助于外部的影响———来改造自己的领域,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28、政治是一种有害的职业,就像一些有害的手艺一样——爱默生

29、我认为,爱默生超验主义具有以下的现实意义和进步作用:

30、一个人应当学会发现和观察从内部闪过他心灵的微光,而不是诗人和圣贤的太空里的光彩。

31、以爱默生为代表的超验主义思想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进步潮流,在文学史上具有“美国的文艺复兴”之称。其超验主义理论概括了时代精神,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32、可是把一切赞美艺术的好话都说完了,我们最后还必须作一个坦白的招供,这就是:就我们所知道的艺术来说,它们只是发端,我们所最赞美的是它们所向往的和所许诺的,而不是它们已有的成就。谁要是相信创作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谁就对于人的才能有着卑鄙的看法。《伊利亚特》史诗或是《耶稣变形》图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们都是力量的征兆,大倾向之流中的一波一浪,在最坏的情况之下心灵也会流露的那种永恒的向创造的努力的标志,只要艺术还没有赶上和世界上一些最有力的影响并驾齐驱,只要它还不是实用的和道德的,只要它还没有和人的良心联系起来,只要它还不能使贫苦的无教养的人们都感觉到艺术在用一种高尚的鼓舞的声音向他们说话,艺术就还没有达到成熟。就艺术来说,有比各门艺术品更高的工作。艺术品都是由一种不完满的或是受损害的本能所流产出来的。艺术就是创造的需要;但是艺术在本质上是宏大的,普遍的,它不甘心用残废的或束缚着的手去工作,不甘心创造出一些残废人和奇形怪状,象所有的图画和雕像那样。艺术的目的就在创造出人和自然来。一个人应该能在艺术中找到发泄他的全部精力的途径。只有在他能发泄全部精力的时候,他才可以画,可以雕。艺术应该使人振奋,把各方面的临时机缘造成的墙壁都推倒,在读者心中唤醒由作品证明艺术家自己也有的那种认识到普遍关系和力量的感觉,艺术的最高效果就是创造新的艺术家。

33、Andtheaffectionofchildren;

34、艺术家的力量有多大,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为自己的个性所发现的出口就会有多大。

35、推崇精神万能,实际上也代表了浪漫主义对以金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否定。他在《论自助》中说:“社会从来就不曾前进,因为它在一方面退步的速度与它在另一方面前进的速度同样快。它在不断地变化着;它是野蛮的,它是文明的,它是基督化的,它是富有的,它是科学的;但这个变化并不意味着有所改善,因为每赋予一样东西,就会失去另一样东西。社会需要新的技术,但却失去了原有的本能……文明人建造了四轮马车,但却失去了双脚的用处。他有了拐杖,其肌肉却失去了支撑力。有了一块报时准确的日内瓦手表,却失去了根据太阳来推测时间的技能……”⒁他又说:“……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把目光从自身上移开而转向物质,他们开始把那些宗教的、学术上的及民事方面的一些机构看作是财产的守护组织。他们反对对这些机构进行攻击,因为一旦攻击这些组织,他们就感到自己的财产受到了袭击。他们之间相互尊重的尺度不是根据对方的职业来衡量,而是根据对方具有多少财产来定夺……”⒂爱默生歌颂精神的力量,呼吁人们不要沉湎于物质,对当时泛滥的拜金主义进行了初步的批判,这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36、由于没有崇高的目标,由于不是真诚地热爱知识,由于没有服从自然,想象力便受到压抑,感官和理智便出现反常的亢奋;我们有了人工,丢了自然;有的是庸俗的消费、享受的艺术以及给作为一名图谋在人与物之间再设置一个障碍的出色的发明家的犒赏。

37、没有希望,没有高明的预见使学子欢欣鼓舞,不能通过实验很有把握地跨向一个预知的定律,而只是像加利福尼亚的矿工那样乱碰一气,这里刨刨,那里挖挖,勘探一个有利可图的“含金的砂矿”。他的眼界只有他撑开的雨伞的直径那么大,周围又是铜墙铁壁,因此他的感知被严严实实地禁锢起来。可悲地满足于陈规陋习,对哲学和宗教的名义加以嘲弄,狭隘地追求蝇头微利的政治,盲目崇拜实用,凡此种种,无一不在暴露生命和精神的衰退。他们为了在欧洲和亚洲再造伦敦和伦敦人,践踏了很多民族,同样,他们害怕敌对的观念、诗歌和宗教——仿佛是一群镇不住的恶鬼——而且,尽管他们力图同化“圣灵”本身,给它穿上英国的绒面呢和松紧鞋,但他们还是坐卧不宁,害怕这里潜藏着一股力量,会把他们的制度推翻。艺术家们说“大自然把他们赶出去了”,学者们变得没有理想。他们打哈哈,开玩笑,避免严肃认真的谈话;他们哈哈大笑,使你讲不成话,或者干脆改换话题。他们对酒断言,“事实上,关于自由之类的东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实用和安逸的东西提出无情的要求,压迫他们,他们几乎没有丝毫的余力搞英雄主义创作诗歌了。诗人不敢在他们的诗歌里低声吟诵美。牧师也不敢暗示有一种不尊敬英国实利的天意。这个岛屿就是一座咆哮的火山,是由命运、实利、关税、清规戒律、饱和的市场和低廉的价格构成的。

38、林清玄貌似主要是主张慢生活的,也可以一看。 外国哲理散文首推《蒙田随笔集》。此外还有: 梭罗的《瓦尔登湖》 罗素《幸福之路》 加谬《西西弗的神话》略有点深。至少应该知道存在主义的主要主张才可读。

39、《培根随笔集》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培根的随笔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欢迎。

40、 而且像《樊登读书》、《十点读书》等节目,可以很快的使自己得到知识,而不用自己花很多时间去看书。

41、眼睛被安置在一道光线应当照到的地方,这样它才可以看到那道光线。我们还不能充分表现自己,而且对我们各自所代表的那种神圣的观念感到惭愧。完全可以认为,这种观念非常适当,一定会产生良好的结果,因此应当忠实地传达,不过上帝是不愿意让懦夫来阐明他的功业的。

42、诗歌也堕落了,沦为一种装潢。蒲柏及其门徒写的诗只配装点花式蛋糕。沃尔特·司各特洋洋洒洒地写了些什么呢?无非是一本押韵的苏格兰旅游指南。他们印刷的汗牛充栋的诗集具有这种伯明翰的特点。我们不知道翻阅多少卷格律讲究的诗歌才能感到充实,有所启迪,有所增进!我们需要的是神奇,需要的是工厂作坊制造不出来的美——不可言喻的美;乔叟和查普曼所洞悉其秘密的美。常规的诗歌都是低级、枯燥的;只是偶尔华兹华斯还写得严肃认真,拜伦写得热情奔放,丁尼生写得矫揉造作。英国有的是指点迷津、安抚众生的名句经典,它们仍然光芒四射,效果非凡,可是我们屈指数数有多少诗人为这些经典做出了贡献呢?——真是凤毛麟角!我能在当前的权威诗人中发现我的珍馐琼浆吗?现代英国诗歌的宏伟构思又在何处呢?英国人已经忘记了这一事实,诗歌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表现精神法则,达不到这一条件,什么精彩的描写、丰富的想象,在本质上就谈不上新颖,跳不出散文的框框。因此那些严肃的老诗人,像希腊艺术家一样,重视的是构思,而不大考虑润饰。他们的职责就是把人们领向圣泉,因此这一切的一切,甚至更多更多的东西,都会从那里喷涌出来;如果诗歌里有了这一种信仰,它就会使我们有了一定的收获,我们在诗歌中就能够提供某种庄重、冷峻,没有通俗的情调。

43、人类一切赚钱的职业与生意中都有罪恶的踪迹。——爱默生

44、超越观众的水平是极不容易的。你那拙劣的演技一旦使观众感到满意,就很难再提高了——爱默生

45、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研究这个最原始的图形有什么丰富内涵。在讨论人类每一个行为的循环及其补偿性时,我们从中探寻出了一种道德寓意。我们要研究的另一个类比是:没有什么行为不能够被超越。有这样一条真理贯穿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即:在任何一个圆的外围都可以画出另外一个圆;自然没有极限,每个终点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太阳爬到最高处时,总会有另一道曙光冉冉升起;深海处还有更深的海床……

46、只要生命还可珍贵,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爱默生

47、那种浩瀚正是诗歌的精华,他们却没有。说下面这番话的不是牛津大学的学生,而是哈菲兹,“让我们戴上玫瑰花冠,让我们喝酒吧。将那沉闷古老的天顶一举打碎,改成新的式样吧。”一曲自然之歌牛津学生是无法欣赏的,他也不重视潜心于真理、不带一点附带目标的智力活动的显著的疗效。

48、“虽然一个真正的人不属于任何的时间与地点,但他却位于万物中心。他之所在,即自然之所在。”⑨超验主义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必定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里,爱默生讴歌了人、人的智慧与创造性,竭力推崇人的至高无上,把个人升华到“超灵”的境界。他把希望寄托于普通人的智慧和力量,驱散了长期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命定论”等僵死的教条迷雾,从而为美国的思想界吹来一股春风。他在《论自助》中还说:“……在世界上,依从别人的看法而活着是容易的;在独居中,依照自己的看法而活着也是容易的;但是伟大的人物却是在人群中以最完美的柔顺保持着独居中的那种独立。”⑩爱默生在这里宣扬个人意志,其实际意义就是倡导发扬个性。他自己曾说过:“民主主义的根基和种子就是‘相信自己,尊重自己’的学说。”“人现在既胆小又怕惹麻烦,因此他就不再会是公平与诚实的了。他不敢说:‘我认为’,‘我是’,而总是引用某位圣者或贤人的言论。这时的他该是羞于面对一叶草或一枝在风中摇曳的玫瑰。我窗下现在的玫瑰与以前的玫瑰无关,与比它们更好些的玫瑰也无牵涉:它们就是它们,它们现在与造物主共存。对它们来说,时间是不存在的。现在所存在的,只有玫瑰;在它存在的每一时刻,它都是完美无瑕的。在嫩芽初绽之前,它的整个儿生命力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在花蕊盛开之际,它的生命力也不再会有更充分的展示了;及至花叶落尽,只剩下根部的时候,它的生命力的表现也并不逊色。它的天性是满足,而它同样又在任何时候都满足了它的天性。但人却总是在拖延或回忆。他不是活在现在,而是眼睛向后,惋惜过去;不然就是看不到他周围的财富,而是踮起脚尖去预见未来。因此他不会快乐,也不会强健,除非他从本性上真正意识到自己也是与自然共处、生活在现在,从而超越时间的极限。”⑾独立后的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能摆脱在文化上依附英国的落后状况。各地区经济、文化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为追求利润而使英国小说充斥市场以致美国作家不能以写作为生等等这一系列的不利于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条件依然存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爱默生呼吁人们要敢于说:“我认为……”,“我是……”,其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权威,相信自己。”其实际意义就是要人们正视自己的能力,凭自己的智慧与理解力直接得到知识,掌握真理。因为他在上面的这段话中曾说过:只有与自然共处,人们才可以快乐与强健。他又以玫瑰为例,说:“它们就是它们”,以此来倡导发扬个性,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理论根据,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有其进步意义的。他同时还告诫人们要正视现实,重视眼前的财富。这就是说要从思想上彻底摆脱英国文化的束缚,在美国这块沃土上创造出本民族的文化。由此看出,爱默生的这段话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