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精选142句富春山居图题画诗文案

admin 2023-09-10 01:22:26 文案短句

一、《富春山居图》题跋

1、.......................

2、因画上题款为:“子明隐君将归钱塘,需画山居景,此图赠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故此卷《富春山居图》为子明卷。

3、释文:两卷一字不易,而此卷笔力苶弱,其为赝鼎无疑。惟画格秀润

4、在董其昌看来黄公望的画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他,尤其是晚年的画虽然仍带有董巨的烙印,但黄的用笔却比董巨更加灵活多变,他继承了赵孟頫书法用笔的传统,更多地使用干笔,淡然充分地利用了纸的质地,使墨色显的更加微妙、丰富,其作品比其他元代的画家更透露出清空、灵动之气息。

5、我以前曾见过一本台北故宫作品的画册,收录了一幅陆探微的山水画,以大斧劈皴为主。陆探微是刘宋时期的画家,成熟的大斧劈皴在六朝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这件作品应该是后人的伪作。

6、展览的另一项重点是介绍行李箱中书画作品的来源,就目前所知,除了清宫中收藏已久的作品外,亦不乏官员士绅于巡行前夕或南巡途中选献的新藏品。通过这些作品,不但可推敲官员仕绅对皇帝喜好的理解与预期,也能由题跋观察乾隆皇帝的回应。

7、常熟市黄公望文化研究会

8、董其昌在万历廿五年(1597)购到了《富春山居图》,翌年,他又通过翰林同学在北京购到了董源的一幅作品,并在日后把该画命题为《潇湘图》。

9、艺术作品不需要语言文字解释,这是欣赏绘画时要注意的。我们经常遇到一些鉴赏的理论和课程,这实际上是有问题的。现在很多绘画鉴赏需要引导,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对于一般的观赏者来说,我并不提倡“终求其理”这种研究性的看画,这种看画方式对于专业人员来讲有必要,但对一般的观者,我们更提倡直观的感受。现在因为各种原因,很多人不是用自己的心和眼看画,而是用耳朵去看画。我们不大相信自己对于绘画的直觉,往往跟着一些所谓鉴赏的理论走。这些年的绘画批评也很不正常,很多绘画批评实际上是在做虚假广告。我们跟着这些虚假广告走,会有什么结果?所以在观画的时候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不管对方的名头有多大,绘画,它就是一门视觉语言的艺术,它不需要高深理论去解释,这才是观画的根本。

10、其“娄江王氏《江山万里图》可盈丈,笔意颓然”。这个时期董其昌与娄江(江苏太仓)王时敏有相当密切的来往。王时敏是黄公望的忠实崇拜者,并且还是董以后其衣钵的直接继承人;(娄江王氏一门与董氏有三代不同凡响的亲密关系)

11、黄公望属于南人,按规定不能为官,若想做官须先从吏做起,到一定年限,视办事能力如何,再决定可否为官。即便当吏也需有人引荐。

12、释文:遗“富春”二字,向之疑为两图者。实悞甚矣。鉴别之难也!至董跋

13、黄锦祥:“公望千岭,独见一峄。”

14、高清图之后附《富春山居图》历史和解读

15、▲明邹之麟行书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16、台北故宫收藏有明唐寅的《高士图》,据唐光的跋语:“此六如先生高士图卷。乃荆溪吴氏物也。己丑岁曾侍先君同观于云起楼。明年庚寅。其主人翁不达。拟以素所珍爱诸物殉葬。虑不能如愿。遂于临逝时。集置榻前。付之一炬。此卷与黄子久富春图。同遭厄劫。”这从“高士图”三字及其旁题字已不全,可得知。当时火殉,不知尚有多少件为人不知。

1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富春山居图

18、吴也是位名符其实的收藏者,万历四十三年(1616)董其昌在经历“民抄董宦”事件后,处境艰困,以千金将《富春山居图》抵押给了吴氏,吴知董无力购回,遂在卷上加盖藏印。吴卒当在万历末年,因某种原因一直到沈颢在顺治八年(1651)《仿富春山居图卷》的自跋中才看到吴氏收藏《富春山居图》卷的消息,沈跋云:“问卿语余曰,此卷系玄宰年伯质余先太仆千金,惜玄老寻即仙去,永为吾家甄叔意珠,应作难遭想也。”

19、明崔子忠画苏轼留带图轴

20、《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合璧卷纵33厘米,横109厘米

二、富春山居图题画诗

1、在“庚寅歜节”(端午节)后画完成,当然是归受赠者“无用师”。黄公望写这一段款时,人在夏氏云间“知止堂”。主人为谁?也是黄公望的朋友杨维桢,文集里写有《知止堂记》,主人是云间老人夏谦齐氏,取《老子》之经有警人者,曰“知止不殆”的典故,堂有匾是赵孟頫所书。其四叶孙颐贞,在兵火之后,重建。

2、因为,在购得《富春山居图》的前一年,即万历廿三年(1595)里,董失去了为太子讲学的经筵美缺而任职湖广按察司副使,沮丧中他认为此湘楚之游对自己无异于政治流放,并在极度的失望之中推掉了湖广省职,隐居于华亭故乡。需要强调的是洞庭、潇湘之间自古代帝舜和屈原以来,便是政治流放的象征,难免董其昌会产生被贬的联想,在他给朋友的一首诗中曰:

3、「主题」B01丨看画儿

4、子明卷虽然惨遭乾隆破坏,但从这一段段题跋中也看到乾隆的艺术追求与爱好。更重要的是记录了乾隆与这画卷的艺术的故事。与其说这是一卷乾隆心中的经典之作(实为《富春山居图》赝品),不如说这是乾隆图文并茂的艺术笔记。从乾隆十年起,皇帝北至吉林、辽宁盛京,六次南巡到杭州、苏州、绍兴,东临登泰山,西访巡五台,承德避暑山庄狩猎,津门、田盘巡视,子明卷一直如影随身,携带在行笈之中。

5、过去说观画“先观其气象,后定其去就,次根其意,终求其理”(刘道醇《宋朝名画评》)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现在这种研究性的观画把最重要的东西失去了。这种研究性看画之法,对一些具象的作品可能有效,对一些相对抽象的作品来讲,几乎没有一点办法,这明显表现在对山水画的欣赏上,可以说这种研究性的观画之法几乎是无效的。山水画是中国绘画最精华的部分,欣赏一幅山水画,用那些研究性的观画之法是行不通的。“先观其气象,后定其去就,次根其意”主要侧重于审美的层面,“终求其理”则涉及研究的层面。审美的问题无需多谈,研究的层面则很复杂。何以“终求其理”,且以《富春山居图》为例,听我一一道来。

6、黄公望学识渊博,工书法,通音律,能诗文,钟嗣成说他:“公之学问,不在人下,天下之事,无所不知,薄技小艺亦不弃。”50岁才开始学绘画,曾得到赵孟的指教,陶宗仪说他“画山水宗董、巨”。

7、↗点击关注“联拍在线”

8、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自称浙东平阳人。陶宗仪《辍耕录》称其“本姓陆”,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因改姓黄。

9、乾隆皇帝南巡时所赏鉴的书画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量最丰。

10、“无用师卷”题款的年代纪年“庚寅”(西元1350年);而“庚寅”这一年与《富春山居图》却有巧合之遇,画成于“庚寅”,也毁于清顺治七年(1650)的“庚寅”,因而离散。去年又是“庚寅”,大陆的主事者,呼吁两卷能同时地展览,在有心人的奔走协商下,使得今年6月1日于台北故宫以“山水合璧”展出,联辉终于成真。

11、接着是数十个山峦连绵起伏,群峰竞秀,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点缀村舍、茅亭,林木葱郁,疏密有致,近树沉雄,远树含烟,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水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

12、其“唯此卷规摹董巨,天真烂漫,复极精能。”以及将《富春山居图》“与摩诘《雪江》共相映发”。这里使人联想到黄公望、董、巨与王维的画风传承关系,了解到在这个时期董其昌所谓“南宗血脉”的构想序列。

13、■重磅|国家政策松绑,象牙文物可以依法拍卖了!(附:海内外象牙文物拍卖成交精品欣赏)

14、这一事件纯属巧合,但对黄公望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通三教,旁晓诸艺”,对性命之学本来就有研究,这次打击更坚定了他的宿命论思想。出狱后他曾一度卖卜为生,这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相信他在替人占卜算命时自己也是很诚信的,并非走江湖行骗。

15、虽然题跋可比之为艺术日记,然而真正分析,如果这是真本,乾隆对古书画的破坏可谓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乾隆的艺术鉴赏事实上仍存在巨大的问题。

16、坐纶磻石竿,意岂在鱼跃。

17、西元1350年,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卷末写下题跋,送给了无用师(黄公望师弟),并在卷末写明是送给他的。

18、至正十四年(1354年),黄公望逝于杭州,享年86岁。归葬故乡常熟,其墓至今仍在虞山西南麓白鸽峰(又名鹁鸪峰)下,在盘山公路北侧路边立有石牌坊,上书“元高士黄大痴先生墓道”。

19、宋黄庭坚书寒山子庞居士诗卷

20、在后来,《富春山居图》就与乾隆皇帝发生了一段奇缘故事。《富春山居图》的子明卷与无用师卷同为皇帝所得,子明卷却为皇帝所珍爱,可谓五十余年形影不离(恐怕宫中妃嫔都没有如此厚遇),这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而且画卷之上写满了皇帝的题跋。然而,《富春山居图》真迹无用师卷则被乾隆皇帝定为“赝鼎“后,冷冷地束之高阁,一字未都题写。

三、富春山居图题字

1、可见,乾隆皇帝对《富春山居图?子明卷》的评价之高。与此同时,乾隆皇帝在画卷上钤有“内府珍藏”、“乾隆宸翰”和“乾隆封外题签”等印。

2、因画上题款为:“子明隐君将归钱塘,需画山居景,此图赠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故此卷《富春山居图》为子明卷。此卷是乾隆十年(1746年)入内府。乾隆得此画卷时大喜过望,其兴奋程度,不亚于明末清初《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的拥有者吴问卿。何以见得?因为子明卷的画面空白处写满了乾隆皇帝的题跋。其数量之多,用乾隆自己的话说:“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据统计,从乾隆十年到嘉庆四年(乾隆做了四年的太上皇),画卷上共享55处乾隆的题跋,其中画卷之中有53处,另外两则题跋写在了画卷的前后隔水(手卷形制的一个名称)之上。

3、黄公望自称为“松雪斋中小学生”,重视写生,常在风景名胜地随笔摹写,其水墨山水尤为出色,创立了浅,代表作为《富春山居图》,邹之麟在题跋中称此图“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其著作有《山水诀》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理论著作。

4、富春山居图迤递三千里,江山一卷横。村庐依古树,烟棹钓深泓。渚断离鸿缈,春残别梦惊。推窗明月出,临岸听涛声。

5、一些画上有作者落款和创作时间,《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就是这样的,卷末有黄公望一段题跋,说明了此画创作的时间、过程,可知它的创作时间是至正十年,即1350年。《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也有创作时间,谓是“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即1338年秋画的。这个款题被认为是伪造的,因此这个子明卷也是假的。如果没有落款和创作时间,画作上面的题跋等文字也可能透出一些信息。

6、《江南通志》载:“元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本常熟陆氏,少丧父,母依永嘉黄氏,遂因其姓。”成书于黄公望生前的钟嗣成《录鬼簿》(上、下二卷,大约成书于元至顺元年,约公元1330年)又记:“其父年九旬方立嗣,见子久乃云,‘黄公望子久矣!’”随着母亲改嫁,连姓氏名号的来路,典出有故都这么有趣。

7、就在国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从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由此便一分为二。

8、在这里至为关键是董其昌,之后其主线的延伸为清初“四王”正统画派的确立。由于董其昌本身具有书法家、画家、品评家、收藏家和文人的多重身份,《富春山居图》所具有的典范意义更使人们对之确信不疑。

9、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子明本”《富春山居图》,几乎每次出行,乾隆都随身携带,随作随题,上面密密麻麻都是他的题咏——除了第五次南巡未留题咏,无论在绍兴、杭州、灵岩山、栖霞山,皆对景留题。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由题满乾隆题咏的山水手卷并非元代黄公望的真迹,这或许也算得上是黄公望与后代赏画者的幸事了。

10、■帽哥,他的名字叫李笠

11、■扎克伯格回应中国网友鄙俗提问:为何娶“丑女”?为何捐450亿美元?

12、事实上,他不是一个真正的禅宗教徒,而是一个亦官亦隐的士大夫。因此董对《富春山居图》隐逸境界的体悟只能是一个“离忧”的内容,“群飞刺天,黑风簸荡,人人自危,安知有黜陟不闻之适乎。这是古代士大夫政治失意时的普遍心境。尽管董在《富春山居图》的意境中体悟到了“以画为乐”和在朴实平凡中存在寄寓智慧与超脱的一面,但他更多地仍然是竹林七贤逃于药酒、陶潜逃于田野式的孤隐与独遁。

13、然而,《富春山居图》真迹无用师卷则被乾隆定为“赝鼎“后,冷冷地束之高阁,一字都未题写。如果所题是真本,一方面,乾隆对古书画的破坏可谓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乾隆的艺术鉴赏仍存在巨大的问题。

14、《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特别是浙派画家传统的影响深远。浙江画家在执守浙派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审美观和人生观,在吸收《富春山居图》为代表的绘画艺术营养之中创新传统,发展传统,画出浙派笔墨的时代新貌。

15、正因为乾隆确认子明卷为真迹的自信,所以在之后五十余年的岁月中,乾隆与此卷形影不离。于是历史所发生得画幕总是惊人的相似。《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的拥有者吴问卿自得此画卷,也是与之形影不离,吃饭、睡觉、出行皆不离其身,为了它还专门盖了一座房子,名曰“云起楼”。甚至在其马上要辞世的时候,也要侄子把《富春山居图》烧掉,乞愿到另外一个世界也同样可以拥有。

16、右大痴长卷,昔在石田先生处。既失去,乃想象为之,逐还旧观,为吾苏节推樊公得之,是成化丁未岁也。至弘治改元,节推公复得此本,诚可谓之合璧矣。今又为吾思重所得,岂石田所谓择其人而授之者耶。思重来南京,出二卷相示,为题其后;

17、邹之麟《<富春山居图>题跋》:“子久画,书中之右军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18、点击上方蓝字可免费订阅精品名帖

19、晚明之后《富春山居图》以及通过黄传承的董源风格,才被推崇为人人遵循的典范。当然这是倾向于技法层次的一种描述,从诗化的层次考察,文人画在采用一种完全不同的绘画观念时,绘画被当作了生命的隐喻和经历的回忆,画家完全是有理由背离职业化,他们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否定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表现,而是为了一种创作转化,将形似转变成与自然精神上的融合和自我修养的表达,正是这种诗化的表达才生成为一种新的充满着深刻道德和信仰含义的美学价值。这就是中国绘画史上所说的“大痴、黄鹤又一变也”的实质。

20、此画左下角“河中马远”出于后添,观察画中岩块造型、人物轮廓、衣褶勾勒习惯、树木出枝角度等部分,应出自明代马轼(活动于十五世纪前、中期)手笔。此作也确实表现出马远绘画的风格特色,难怪乾隆皇帝视之为马远佳作。

四、富春山居图题诗

1、结茅离市廛,幽心幸有托。

2、《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心境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过程或美学过程,也不是片面的政治社会背景情绪化的反映,而是在个体经验积累、深化、转换的过程中,融入了宗教式的探索,由是独辟了一种具有宗教深情的创作样式——内境山水。

3、乾隆在南巡前从未亲访江南。他对江南的所有印象与知识,皆构筑在相关图籍或他人的描述上。这件《西湖十景》卷,为南巡出发前夕,臣工提供给他各式江南旅游信息的例子。

4、真假两件,真者一卷题款:“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通称“无用师卷”。另一卷被认为是仿本的题款:“子明隐君,将归钱塘,需画山居景,图此为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通称“子明卷”。两卷为了区分就用受赠人来命题。

5、▲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黄公望卷尾自题

6、释文:世传《富春山居图》为黄子久画卷之冠。昨年得其所为山居图

7、“予南巡四至浙江,富春皆未到也。或眺于山阴道中,或见于云栖江岸,或寄想于尖塔海亹。今来坐观潮楼,目送银涛,远平春渚,一峰长卷,彷佛遇之,则入山而身立画中,何如望山而画在目前耶?兹行既辨浙江涛、广陵涛疆域之舛,与前此考订山居真赝事颇相类。予之不欲蓄疑,固不以小大歧视耳,乙酉春御识。”

8、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秋,董其昌通过任中书舍人的朋友,设法购得《富春山居图》,在与此图卷相伴的近二十年中,他把图卷作为经典的范本,整个收藏欣赏过程几乎成了一个学习研究的过程,并与其创导的“南北宗论”学说相契合在一来。在董1596年《富春山居图》的题跋中,至少有三处引发我的兴趣:

9、而开卷第一则题跋就是这句“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这可以说为乾隆皇帝最后一次题跋。乾隆皇帝也知道,看到自己在子明卷上满满的题跋,满意地写下了最后这句话。

10、《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黄公望题跋

11、富春山居图描绘了画家黄公望静谧、抒怀的心境和情感。

12、“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已是一件举世闻名的国宝,各方面讨论的文章已经巨细无靡,此画孰真孰伪,大致都有客观的论定,不用费词多做狗尾续貂了。

13、《富春山居图》的一段段传奇故事,也成为了这幅画卷的魅力所在。其中,尤其是乾隆与《富春山居图》真赝两卷的那段往事。《富春山居图》的子明卷(赝本)与无用师卷(真本)同为其所得,子明卷却为乾隆所珍爱,可谓五十余年形影不离,这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而且画卷之上写满了他的题跋,俨然成了艺术日记。

14、虽然当年打包的清单可能已经佚失,借由整理《清高宗御制诗文集》及《南巡盛典》部分在旅程中受皇帝题咏赏鉴的作品,仍可窥探两百多年前乾隆皇帝南巡行李箱内曾经存在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的挑选与旅行路线、名胜典故的关连不浅。至今还有不少如《南巡纪程图》一类宛若现代旅行书的行前准备文献可供研究。六次南巡出发前夕,由他行前的题跋诗文,可以感觉到乾隆皇帝难以掩饰的期待兴奋之情。

15、这些年,常有人问我,某张画是真是假?画得好不好?值多少钱?这三个问题很有代表性。画的经济价值,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观画,最根本的就是审美问题,也是大众最直接最需要去了解的问题。欣赏画是简单的事情,但涉及真伪的鉴定,就很复杂了。

16、也许刻意地强调书法化,对诗意的追求与感悟总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而过意执着于不求形似的批评方式,如克乃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或格林伯格“抽象表现”式的批评也都会影响山水画的诗意表达。而正是这诗意的追求和表达才构成了中国绘画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本质特征,它一方面克服了偏重形似的倾向,又防止了因轻视形似而滑向观念、最后终结于哲学的命运。

17、在所有的书画收藏中,“子明本”《富春山居图》应是乾隆皇帝一生最亲密合意的重要旅伴。

18、《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乾隆皇帝题跋

19、4年后,黄公望去世。到这里,似乎故事已经结束。谁想到,这幅画的命运,才刚刚起头。

20、康熙年间,皇宫内府得黄子久《山居图》一幅,深藏内府。乾隆时,乾隆检赏内府藏画,鉴认《山居图》即《富春山居图》,确认为子久真迹,不过少“富春”二字而已,并加盖“御览”宝印。不久,有人进献《富春山居图》,乾隆甚异,将此二画并验,意谓进献之《富春山居图》系伪品,即命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书贬语于此卷上,

五、富春山居图题拔

1、将“硬笔书法技巧”设为星标⭐

2、释文:可喜。亦如双钩下真迹一等,不妨并存。因并所售,以二千金留

3、释文:者是也。因以二卷并观,始悟旧藏即《富春山居》真迹。其题签偶

4、大痴黄翁在胜国时,以山水驰声东南。其博学,惜为画所掩。所至三教之人,杂然问难,翁论辩其间,风神竦逸,口如悬河。今观其画,亦可想见其标致。墨法笔法深得董巨之妙,此卷全在巨然风韵中来。后尚有一时名辈题跋,岁久脱去,独此画无恙。岂翁在仙之灵,而有所护持耶?旧在余所,既失之;今节推樊公重购而得,又岂翁择人而阴授之耶?节推莅吾苏文章政事,着为名流;雅好翁笔,特因其人品可尚,不然,时岂无涂朱抹绿者?其水墨淡淡,安足致节推之重。如此,翁之画亦未必期后世之识,后世自不无杨子云也。噫,以画名家者,亦须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则画亦高,古人论书法亦然。

5、▲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乾隆帝题文

6、台北故宫博物院“行箧随行——乾隆南巡行李箱中的书画”展,以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做为观察的切面,通过巡行期间的书画题咏,拣选出曾与他一起旅行的书画作品,希望观众对他的鉴赏活动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7、「主题」B06丨《富春山居图》山水千载,终求其理

8、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

9、另外,乾隆皇帝还题跋说道:“六度南巡,所历江山风物气象万千。时展此卷印证,无不契合,自非造化为师者焉能若此?”、“山庄朝霭夕岚,以此图证之,益信神妙。”

10、清高宗听松庵竹垆煎茶迭旧作韵册

11、至此,我们可以借助黄公望的一句诗句,来倾听他们心灵间的共鸣:“一江春水浮官绿,千里归舟载客星”。

12、释文:德潜文中知其流落人间,庶几一遇为快。丙寅冬,或以书画求

13、风清扬硬笔小楷合集

14、1347年,黄公望78岁了,当他再次踏足富春江时,不禁逸兴思发。这里的山水,明秀中透着幽趣,清丽中饱含灵气。更何况,这里有严子陵钓鱼台。终生不仕的严子陵,无疑是元朝文人的一个精神象征。同行的无用师感叹富春山水,请黄公望将其描画下来,于是黄公望便在南楼铺开纸卷,着手作《富春山居图》。开始时,他并未刻意去画,只在闲暇时,兴之所至,随意画上几笔。因经常云游在外,三四年过去了还没画好。后来,他特地将画卷放进随身的行李中,早晚有空就接着画,终于在82岁那年完成此画。

15、■尘埃落定!宣德碗王29亿天价易主,连馆藏都难以比肩

16、《富春山居图》的超迈飘逸中蕴涵了豪迈之气和对超尘脱俗的追求,这是因为黄公望有全真道理旨的精神支撑,使他能在山居中排除孤寂,添加进闲适和宁静;他将云游的孤独化为云朋霞友的潇洒;用尘世修行的艰辛战胜自我的喜悦,因而《富春山居图》的隐逸意境是诗化的,充满了诗意,而这诗意是非常美的。我们可以通过欣赏黄公望的诗,来获得这种体悟:

17、在这里我们就自然地要涉及到临终将《富春山居图》火殉的吴洪裕(问卿)的父亲、董其昌最亲密的朋友吴正志(澈如)。他们从万历二十七年(1599)至泰昌元年(1620),怀着同样隐逸的心情一起度过了这段漫长的离忧岁月。吴正志亦象董其昌一样,同样遭遇了贬职的命运。这段重要的情节也许并不很容易引人关注。

18、1350年,《富春山居图》画成后,黄公望便将此图题款送给了他的道友无用师郑樗。无用师考虑到此卷可能被人“巧取豪夺”,因而在画完成之前就请作者“先书无用本号”,明确归属。因此,作者在画卷的最尾端自题跋文说: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而。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歇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19、因此,作者在画卷的最尾端自题跋文说: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而。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歇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20、原来化粪尺的构造怎么简单,砌个小屋子,中间砌堵墙,中间开两个洞(高处底板500mm)。然后上面做个钢筋砼盖板,加两个检修人孔,一切ok。当然,其中的一些构造原理还是不错的。中间那堵墙,是用来挡住便便的,开两个洞,防止便便过来,只让便便分解成的污水通过,到了另一边,水就通过涵管排到排水沟或污水沟。上面图中是砖的,现在都比较有钱,大部分化粪池都做成钢筋砼结构的。那样,便便的家更加牢不可破了!

六、《富春山居图》题跋

1、■盘点2016|海外大行中国瓷器成交TOP果断收藏了!

2、中国艺术品全产业链在线交易平台

3、■为一张古画倾家荡产,被绑架宁遭撕票也不变卖,他才是中国最后的贵族

4、因此,如果说《富春山居图》表现了黄公望晚年隐居的意境,那么是何种情感与思绪、何种理想与观念激发了董与黄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呢?是何种笔墨形式表现了这个意境并为董其昌所推崇呢?这是我们要议论的第二个问题。

5、但张闾是个贪官,元史却有记载,大德三年(1299年)张闾曾因受贿而遭到御史的弹劾,但被皇帝宽赦,未予追究。延元年(1314年)朝廷派张闾“经理江南田粮”,张到江南后“贪刻用事,富民黠吏,并缘为奸”,搞得“人不聊生,盗贼并起”,并且“以括田逼死九人”,元统治者不得不于延二年(1315年)九月将张闾逮捕下狱。

6、黄公望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

7、▲董其昌题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8、《富春山居图》真正“隐逸”的主题,是最为深刻的诗意表达,它们是隐约迷茫和漂浮游离的。董其昌“顷奉使三湘,取道径里…”购得《富春山居图》后,又在一种伤感思绪的笼罩下,为董源的画提名为《潇湘图》,这里有黄公望仕途的遭遇、监狱的苦难与隐居富春山的生活;这时他肯定还想起了在富春江边独钓的严子陵。

9、▲清沈德潜楷书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10、当时黄公望已经82岁,是其传世最重要的作品。幅中描绘的是黄氏晩年山居的景色,有春明村、庙山、大岭及富春江等一带的山川景致。画中有坡陀沙岸,房舍散聚,冈陵起伏,山势层层叠叠,林木交错。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11、从董源到黄公望的历史生成,一方面意味着江南文人心目中的绘画史主线的形成,一方面意味着南方品评权力的确立,而以“隐逸”为主题的诗意追求也作为山水画的本质特征,一直存活在绘画史中。

12、东方日初照,地阔天高,已是春光无限好,蛟龙飞舞凤凰叫,各领风骚。挥笔任逍遥,思潮如涛。逸情雅雅云外飘,万里江山何处是?唯我独娇。

13、(子明本)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

14、乾隆皇帝搜罗天下珍品,可以说平生看过无数艺术瑰宝。但自他得到了《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后,竟然如痴如醉地在画卷上前前后后共题款有50多处,可见《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对乾隆皇帝的极大吸引力。

15、黄公望出生于南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幼习神童科”,“天资孤高,少有大志”。南宋亡时,他年仅11岁,成年后对元朝政权并没有强烈的逆反心理,相反,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他有着热切的参政欲望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希望在政治上一展身手,干一番大事业。

16、《剩山图》,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17、纸本33cm×69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8、乾隆皇帝金口圣言,收藏在宫中,也无人敢闻问争辩,就这样相安无事保藏在宫中。现在,也有人深庆乾隆皇帝看走了眼,只命令他的文学侍从梁师正在“无用师”卷上写了一段文字,让“无用师卷”保持了原来的清净面目,不像其他的书画,总有乾隆的御题。

19、2011年6月1日,这幅创作于660年前,在360多年前被烧成两段,之后又分处两岸60多年的名作,终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首次合璧展出。

20、《富春山居图》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宛然天成。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颇有灵气。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罩染一层几近透明的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以浓墨点苔、点叶,醒目自然。

1、第三次南巡时,乾隆皇帝想起藏在御书房中的崔子忠《画苏轼留带图》,命人快递至江南欣赏留跋。从此之后,崔子忠此轴也成了南巡行李箱中的常备成员,每每于金山寺中与苏轼玉带一同欣赏展玩。

2、释文:知予市骏雅怀,不同于侈收藏之富者。适成为叶公之好耳。

3、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如果帮到你请给好评

4、至正七年(1347),年岁渐老的黄公望回归浙江省富阳县富春乡,同门师弟无用师同往。黄公望为无用师描绘富春山景色,到至正十年(1350)方完成,这就是《富春山居图》。

5、《富春山居图》是山水画史上的一个奇迹。虽然当代有些画家对这幅画不以为然,但从历史上看,尤其在文人画的系统中,这幅画是非常受推崇的,所以明清时期,模仿它的,或者通过它进行新的创造(仿)的就有不少。清代推崇“南北宗论”的画家,主要学习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尤其是重点学习对象。清代方薰说:“子久《富春山居》一图,前后摹本何止什百,要皆各得其妙。”(《山静居画论》),我印象最深的是王石谷的摹本,比原作俗气了好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摹本也许可以算作对富春山的描绘吧。近些年也有一些“新富春山居图”这样的创作,主要来自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启发,而不是富春山的启发,可以说富春山因《富春山居图》而广为人知。

6、《富春山居图》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树丛林间,或渔人垂钓,或一人独坐茅草亭中,倚靠栏杆,看水中鸭群浮沉游戏。天长地久,仿佛时间静止,物我两忘。

7、奋斗了半生未能取得的社会地位、名望在仕途无望时到来了,这一意外收获使子久幡然醒悟,从此便绝了仕途之想,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涯,并于天历二年(1329年)和倪瓒一起拜金月岩(蓬头)为师,加入了全真教。

8、《富春山居图》的作者是黄公望。

9、吴大概比董早逝近二十年,董对吴的正直深为推服。在祭文中董曾说吴氏:“文章气节,磊坷坎禀。刚肠疾恶,任天下清议,诚心质行,足以挽未俗之浇风。”他们的友谊是深厚的,董曾为当年吴所建的“云起楼”题额,董氏收藏的书画名作中,有不少转手于吴所藏,《富春山居图》就是其中之一。

10、从“隐逸”为主题的角度看,董其昌对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所蕴含的隐逸意境的感悟是有他局限性的,这局限性的主要方面是他以禅喻画,彰显了晚明时期的一种文化时尚,更多的是一种比喻,董将禅宗作为“南北宗”绘画的美学基础,而在他的山水画中并没有暗示出任何佛教的内涵。

11、画分前后两段。原画主要是描写浙江富春江带的山水景色。所画富春江两岸峰峦树木,似初秋景色,几十个峰,一峰一状;几十棵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多端。茂林村舍,渔舟小桥,亭台飞泉,令人目不暇接,丰富而自然。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温笔披麻皴,也有干笔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作用。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2、■启功与姐姐:43年相守,30年相思,最好的爱情是一起慢慢变老

13、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题跋提到当时已无夏森的粉本,因此王穀祥的仿作弥足珍贵。另提到曾将此册携于行箧中,闲暇时一再临仿。如此册一类逸笔草草的风格,正是乾隆皇帝最喜好临仿的对象。此册很可能即为纪录中他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第三次南巡时放在行李箱中的“王穀祥画册”。

14、“笔墨之于中国画,等于灵魂之于躯体。黄宾虹、陆俨少等浙派大师骨子里仍然是《富春山居图》山水画的一种变体。”瑰丽中有了刚健、大虚中有了大实的艺术布局,其本身就在浙派山水的本义之中。

15、山水画的主题往往和作者生活的地域、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关系比较大。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辋川图”之类的描绘,很多和蓝田县辋川的地貌没有关系,但不妨碍其被称为“辋川图”。“富春山居”也是这样一个主题的延续,它反映的是隐逸的人生境界。这幅画的名称,我们把它换成“辋川山居”,关系也不大。近些年一些学者受欧美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影响,往往过度解读一幅画创作的动机,尤其容易将画的创作与政治联系起来。对于《富春山居图》也有类似的解读,这是没有必要的。

16、吴洪裕临死之际,要烧《富春山居图》和《千字文》,给自己殉葬。吴死后,家人先烧了《千字文》,次日再烧《富春山居图》。就在国宝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忽然窜出来,愣是把画抢救出来。

17、黄公望因为是张的书吏,好多文书、帐目皆出于其手,也被牵连下狱,时年47岁。而恰恰就在这时,元朝举行了第一次开科取士,他的好友杨载就是这一科的进士,热衷于功名仕途的黄公望却因身陷囹圄失去了这次非常难得的机会,这对他来说是又一沉重的打击。

18、我们还会涉及画面钤印的辨识,辨识清楚之后,还要厘清印章的时代归属,这两个问题解决之后,便可以从时间上对这个印章进行排序,这个时间序列能够反映大体的收藏过程。另外要看题跋。很多题跋有日期,可以通过题跋的日期、排序、以及题跋的内容来判断画的递藏过程。总之,我们把画的著录、题跋和钤印结合起来,可以对一件作品的递藏过程有大概的了解。这种了解,不是绝对准确的。一般来讲,越是久远的画,我们对它的递藏过程的了解越有限。

19、书画《富春山居图》。作者是元代画家黄公望。

20、以《富春山居图》为例,如何判断一幅画的年代?

1、近景坡岸水色,峰峦冈阜,陂陀沙渚,远山隐约,徐徐展开,但觉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有时江面辽远开阔,渺沧海之一粟;有时逼近岸边,可以细看松林间垂钓渔人闲逸安静。山脚水波,风起云涌,一舟独钓江上,令人心旷神怡。

2、其“顷奉使三湘,取道经里…,吾师乎,吾师乎。”告诉我们这一时期董其昌的活动情况。1596年董奉使长沙,回程经无锡经里买到此卷时的心情,表现出对黄公望的无比崇拜;尤其是去湖南的活动是引发隐逸主题的起点。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