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王阳明心学三个境界【文案整理41句】
admin 2023-03-02 08:49:45 文案短句 ℃王阳明心学三个境界
1、所以,王阳明教人的,是如何做个好人,做个高尚的人。
2、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心学思想。王阳明也提出了心即理的思想,但两人的心即理既有一脉相承的继承性,又有相异性。陆的心即理更侧重于理,即更侧重于心即万物之上的那个理,而王阳明的心即理,则更侧重于社会人事之间的关系与道德伦理,并明确指出事物虽客观存在,但因心的意识作用而产生意义,否则事物存在但不会对人产生作用,人心的体验,都是心作用于事物之后产生的,而不是事物本身具有后给予人心的。
3、这是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
4、不过,很快就又兴趣转淡。他的文友们颇感惋惜,他笑着说,即便学如韩愈、柳宗元,不过为文人,辞如李白、杜甫,不过为诗人,都不是第一等德业。
5、第一 学习任何新东西都要有专业的心态,阳明先生学什么都是学到一流水平,比如词章,书法,打仗,参禅。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发现更多可能;(王阳明心学三个境界)。
6、阳明说:“致者,至也。……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尔。”“致”就是“至”的意思,“至”既可以表达“极”的意思,也可以表示“至极”。因此,“致良知”一方面是说,要使人的良知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也指这个发挥到极致的过程。而发挥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孟子扩充四端之说的发展,阳明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其实,良知是事物本有的,但是却为私欲所阻,亦即“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之镜,须痛刮磨一番,尽去驳蚀。”所以“致良知”就是要冲破私欲,不让良知受阻,从而扩充到事事物物之上。
7、 心理学已经证明,如果一个人专注于某件事,他的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和谐之中,进而引发出舒缓的喜悦感。(王阳明心学三个境界)。
8、此处的“为己”,是指每个人本自惧足的良知,看得见生命的可能,拥有改变的勇气,最终让人到达“克己”的境界,即当春风得意时,懂得自身局限;当坎坷低迷时,懂得坚守等待,得以跳脱出自身弱点的限制和摆布,成为更好的自己。
9、第三境界的历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10、他说的这句话,简直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翻版,慧能大师说的是“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所以,圣人所悟的都是一回事,都是那个真心本性,就是那个“知”。
11、“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实这句话里的“读书”,指的是读圣贤书、学圣贤学。在上古时代,“教者惟以此为教,学者惟以此为学”(阳明先生“拔本塞源论”),人人都学习圣贤思想,因而人人都自致其良知、各安本分、各勤其业、相生相养,从而实现天下太平、人人和谐的大同社会景象。
12、心学通于易道境界的第七层意义,是阳明自己明确提出的“良知即易”,也就是良知的发动都通于易道的变动。比如《传习录·下》有:
13、“致知”的概念源于《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宋代,《大学》的地位被空前提高,“四书”更是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整个宋明理学无有不讨论《大学》者,特别是其中的“三纲八目”。而“格物致知”又是其核心。阳明提出“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可见,在阳明,“致知”即“致良知”。这样,阳明就把孟子和《大学》结合起来了。
14、《易经》是一部“推天道以明人事”的书,其中“穷理尽性至命”就是如何运用天道于人世之间,也相应影响了中国哲学从古到今“尽性至命”的性格。犹如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也如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都说明阳明的心学跟易道的境界可以一以贯之。他曾说:“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这种对心、性、命都相通为一的境界的理解,是说明他们都通于易道,也是需要悟性较高才能领会的表达,而用逻辑的、分辨的思维方式,则是很难理解的。可见,阳明心学,通于古代性命之学,这是心学通于易道的第六层意义。他说:
15、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曾说:“一生俯首拜阳明”。可见王阳明有多大的影响力。曾国藩被称为“完人”,半个圣人,而他最崇拜的人就是心学大师王阳明。在曾国藩的书桌上,总是放着一套王阳明的书,每当夜深人静时,便细心阅读,他说:“明代论学,每尚空谈,惟阳明能发为事功。”
16、如何做到?王阳明把《中庸》的“命、性、道”与《易·说卦》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贯穿起来,说:“戒慎恐惧”便是修道的工夫,“中和”便是复其性之本体。
17、第五 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度过一生 ,临死之时回顾一生不会有任何遗憾,如阳明先生那样“吾心光明,亦复何言”。别人读书为了中进士升官发财,阳明先生不顾教书先生和父亲的嘲笑,坚守学做圣人的志向不变,一生都在弘扬圣学。
18、因为,阳明心学直接通达着七重易道境界。而且每一重,都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人生大启迪。
19、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
20、三十六岁仕途光明的京官王阳明突然蒙受去衣廷杖之辱,被困于物质贫困精神贫乏的龙场,身心的双重苦难和孤独催化了他思想的迅速成熟,他回顾从学三十年来欲结合天理与人道而不得,探求真知而不至,不懈追求精神完满却屡屡残酷受挫的求索历程,苦思将究极之知与济世之行统一起来的路径。“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一场将煊赫中国思想史的蜕变,就在斯时斯地斯人身上静静地发生了。龙场一夜顿悟,他提出了颠覆性的三大主张:心即理、知行合良知与致良知。即使阳明并没有特别明确与强调“天人合一”的表达,这一曾深刻影响过他的传统思想贯穿了三大主张始终。
21、“破山中贼易”就是冶标,对当前的违法犯罪,黑恶势力要严力打击,决不手软,这个并非很难做到。难的是“破心中贼难”就是治本,就是要全社会重视起来,大力提倡自我道德修养教育。提高人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性境界。人人讲道德,人人行善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肩发展。社会得到长治久安,广大人民永远生活在美好和谐的社会中,幸福快乐!最后来论述一下,王阳明心学中心内容“四句教”对当今社会自我道德修养教育有很大现实意义,王阳明心学学术的基本思想和内在境界,就是史称“天泉证道”即“四句教”:
22、真知就是行。没有行的知,不是真知。比如开车,不管你了解多少驾驶知识,如果不能上路把车平稳地开起来,那都不叫知道怎么开车。
23、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24、他自己后来总结说,我43岁以前,做事还尚有乡愿意思(考虑个人得失)。现在开始,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即便天下人都说我太狂,我也只依良知行事。
25、他反问一句“读书有什么用”,把老爸气得够呛。
26、当然,时时刻刻都依良知做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7、立言呢,这是我们谈的重点,创立了心学。心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所以近代、现代、当代的很多政治家都推崇他。为什么呢?知行合把自己心里想的,与行动保持高度统能做到不容易。所以要修行,要修心。何谓心呢?阳明心学中有四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四句教:
28、 王阳明讲过:“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29、正如《周易·困卦·象》所说:“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君子看到大泽里的水都被困干了的卦象,决定为了实现自己的人天之意,可以舍弃自己的性命。这讲的正是一个人处于王阳明一样的绝境,如何通过《周易》实现精神意识状态的重生。如果没有这种重生,就没有后来的王阳明及其心学。
30、· 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油画作品赏析
31、 王阳明曾经给他的学生举例说,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那些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古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取得过人的成就。
32、存心境。养性事天,学知利行事。就是每天做童子功,每天学习,做时间的朋友,自己知道自己是个弱者,但做事情会越来越顺利。
33、这里,就个人精神修养而言,王阳明的心学是肯定了先验之于经验的优越性。当然,这里绝非对人的后天经历和经验的简单否定,恰恰相反,要“致良知”,要复位到先验的本性中去,要明心见性,必须要在事上磨练,要有经验性的大量实践。只是说,一定要明确先验性的核心地位,不要用经验埋没了先验,不要用后天日益泛滥的人欲埋没了天理。相反,肯定了良知的先验性,并不是说,良知的全体本来地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只是说,每个人都有实现良知的全体的潜在可能性。良知的种子,先验性地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按照正确的方向经过后天的砥砺和栽培,良知的种子才能全面成长为参天大树。最后,所谓的“去人欲,存天理”,也并不是对人的欲望和诉求的简单否定和摒弃。正常的男欢女爱,是合乎人情之自然的,是美好而幸福的,也是合乎天地合德的。然而,正常的男欢女爱之外的色情之心,无节制的性欲之心,就是“人欲”,它不仅造成客观上的道德实践的失败,也导致个人内心世界和内心修养的失败。我写这篇文章的动机,如果是为了赢得他人称赞我的学识,那就是“人欲”,我会因这种虚荣和欲求之心不得安宁。所以所谓的“去人欲,存天理”,是指人作为有灵性有思想的万物之灵,应该摆脱人的动物特质层面上的感性欲望,不要被它束缚和奴役,给自己的道德情感和内心意识一个理性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讲,“去人欲,存天理”实际上不仅是一个关乎人伦秩序的道德问题,本质上更是一个关乎人的存在状态、人的内心世界的情绪感受的问题。抛开伦理道德层面,从人的自我修养、内心世界的实现、存在状态的体验这个层面讲,“存天理,去人欲”和“致良知”,是同一个意思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都是破除感性欲望的制约之后,到达精神的自由之境。“致良知”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致良知”,人欲去尽,即见天理,即见良知。良知就是天理。
34、何谓戒慎恐惧?便是懂得节制,知道谨慎;对自己的不足和世间的律则,能够畏惧。说白了,以对高尚和高贵的理解为标准,以改造和提升自我为目标,而知收敛。
35、“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而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36、这不是一种行为准则,而是修养和智慧,因为背后是对自我的把控和对正道的践履,而这需要洞明自心和世间的真实,自己也因而更贴近更高更大的真实。
37、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38、良知的说法是由孟子提出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在这里,孟子显然是指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一种道德意识。此外,孟子还有四端之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阳明则提出:“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在这里,阳明把孟子的“良知”和“四端”结合起来了。
39、但是,良知只是被遮蔽,而不是消失,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还是知道对错的。
40、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 上一篇:懂得珍惜时间名言【文案整理49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