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默然无知什么意思【文案整理64句】
admin 2023-03-03 08:36:08 qq说说 ℃默然无知什么意思
1、 二十年以前我曾经请问过一位很虔诚的老居士,年龄已经有八十五岁的高龄,一生当中都是一心一意的老实学佛,精通佛法,严持戒律,念佛参禅从未间断,早晚安排的功课都是精进努力而做,我问:“请问老居士,自从您学佛以来已经有五十年以上之久,我也是佛教徒,如今很诚恳的敢请问老居士您一件问题,不知老居士介意否?”老居士点点头说:“有问题请问,无妨,无妨!”我问:“淫欲心是生死的根本,淫欲不断是无法超越生死轮回的,请问老居士您学佛以来已经五十年以上了,日夜精进学佛,到目前为止,不知老居士淫欲心断了没有?”老居士答:“年青人啊!年青人!我学佛以来已经五十年以上了,五十年当中从来都没有参与淫欲之乐,一心学佛,如今淫欲心亦然存在,只是伏住淫欲心,尚未断了,淫欲心是累生累劫俱来,我的年纪一大把,见女色还是会起淫欲心,我的菩提道念坚固,能把淫欲心伏住,令不生起淫欲心而已!年青人啊!淫欲心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佛说的话一点也没错,谨慎莫放逸!努力吧!年青人!”我说:“感谢老居士苦口婆心的教导开示,我会牢记在心里的,终生难忘。”
2、 同参们!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如来一代的圣教,千经万论唯独说此一心,此一心就是真如佛性是也。此真如佛性为十方诸佛所共赞共宣,此真如佛性为诸大菩萨所护持,此真如佛性为历代高僧大德所共修共证,此真如佛性也同样为后辈学佛者所共修共证的对象,也是终究的理想与归宿。凡夫由生死流转的过程,经过累生累劫的修证,因而离苦得乐,转凡入圣,踏入涅槃还灭门的最后宗旨,就是要证悟此真如佛性而已!因此可见,四圣六凡都具备有此真如佛性,只是迷悟而有差别,四圣觉悟此真如佛性而说是四圣;六凡迷于真如佛性而说是六凡。四圣觉悟了真如佛性,也曾增加多了一点佛性;六凡迷了真如佛性也未曾减少了一点佛性。因此我们要明白,真如佛性在圣不增,真如佛性在凡不减,不增不减是佛性。圣人与凡夫只是迷与悟而有差别。切记!各自努力!
3、李强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推心置腹地说一些东西,记得那次我打过去电话:“强子,出来喝一杯呗。”他没多想,便给我发了个位置。
4、 诸位同参们!慈悲又含育有解脱的意思,慈悲是经过智慧净化而来的,慈悲是无染污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是真理的,慈悲是光明的,慈悲已不受轮回的,慈悲是无自私的、慈悲是奉献牺牲的,慈悲是永恒不变的,慈悲是快乐的,慈悲是清凉自在的,慈悲是无缺陷的,慈悲是柔和中道的,慈悲是智慧自然的流露,没有装作、表现自然的,能够如此才能堪称菩萨的大慈悲心。观无量寿经云:“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也。”所以我们学佛的同道,修行的目标,终了是为了成就佛道,既然是为了成就佛道,就应该学习菩萨的大慈悲心,成就慈悲心,圆满慈悲心,绝对不能舍离慈悲心,学佛一旦舍离慈悲心,是无法成就佛道的,希望诸位学佛同道们,为了要成就我们的佛道,大家共同发大慈悲心吧!努力!努力!莫放逸。
5、 过去有位风流才子,自从听过佛法之后,知道佛法的可贵,难遭难遇,于是在佛前发了大愿,从此之后绝对不再风流玩粉味,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发愿完毕,顶礼告退,事隔一个月后,那烦恼的习气又在内心打滚煎熬,见境思情,如是反覆渐生情感,那欲望的沸腾无法压抑,结果受不了欲望的考验,于是又被欲望的念头又带动了,又开始过著以往那种无奈的生活,堕入感情深处,被情网束缚,有朝有夕良知又发露,两眼下垂,一副狼狈可怜相,令人怜愍,两腿无奈又沉重的走到大雄宝殿,于佛前自悔自忏,悔恨自己知而改不了,槌胸哀怨哭诉佛陀,佛陀此时端坐莲花台默然无答。
6、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一一出自先秦《杂下》
7、一事一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慎,即贻百年之患。一一玄烨(清代)(默然无知什么意思)。
8、 诸位同参!菩萨无量劫以来广修无量法门,因而成就无量法门;度化无量众生,因而成就无量众生。广修无量法门,能够成就大智慧无所障碍。大智度论云:“声闻空如毛孔空,菩萨空如太虚空。”这就是显示出声闻的智慧太渺小,如同毛孔一般;菩萨的智慧,其大犹如太虚空,菩萨的智慧是由无量劫,广学法门而得来的,能够通达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无所障碍,乃至通达三界一切因果法无所障碍,大般若经云:“菩萨还有一法未得解脱,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说菩萨要广学无量法门,遍学一切法,博通一切法,然后才能圆满无量法门,成就无量智慧。菩萨度化无量众生要有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当下与法空性相应,因此才能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来救度众生。因此我们要明白,广学无量法门能圆满大智慧,度化无量众生能圆满大慈悲心,大智慧与大慈悲心圆满无所障碍,不隔毫端,当下即成无上佛道。
9、“默然”不是一种心情,所以一个人本身不会感到“默然”,一个人的默然是从别人的眼中看出来的。
10、 居士啊!身体既然是无常法,生灭法,缘生缘灭法,虚幻法,那么你为什么要那么强烈的认真它,执著它呢?你一旦认真执著它的当下,你就是被无常法,生灭法,缘生缘灭法骗去了,你就是被世间的真相障蔽了,我可以很坦诚的告诉你,任凭你有多大的权威,任凭你有多大的能耐,也无法使得你父亲死而复活,你哭也好、伤心也好,孝顺得百分之百也好,求佛菩萨加被也好,求龙天护法也好,天天诵经也好,四圣六凡都请了,都求了,十方世界也都求过了,你也无法使你父亲从死去中再活过来,甚至你的骷髅也都磕破了,连同你的生命都丧失了,也无法换回你父亲的生命再复活过来,为什么呢?因为有生必有死,除非不生才不会有死,既然生了又何必怕死呢!也不会因为你的怕死不想死就不会死,怕死也要死,不怕死也要死,同样都是要死,只不过死得会轮回与死得不再轮回的差别而已。假使你很孝顺一直哭、猛哭、哭个不停,会因为你的伤心哭泣,因而感动得你的父亲死后又复活,这叫做真理颠倒,因为这不是世间的真相,不是真理。你又天天的求菩萨,天天诵经,四圣六凡都请过了,都求过了,十方世界都请过了,你父亲如果又活过来的话,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不是世间上的真相。人必定有生、老、病、死,人是生灭法,无常法,人是缘生缘灭法,人一旦到了该死的时候,必定是要死的,不是用祈求祷告的方式,就能令死者复活过来。(默然无知什么意思)。
11、在下面还备注了一句,地方他定,单他来买。到了地方之后,简单的几个菜,几瓶酒,两个人就有一句每一句地说了起来。
12、如是修方便,疾获上神通。安慰说法者,或时遭苦难,
13、蚊蚋乘虚来,无知宜默然。常行自他利,愿速安众生,
14、农民可以让稻田增产就会变得富有,销售员让业绩翻倍就可以拿到高工资,今天的你如果可以让自己有增量发展,你就会变得富有。
15、所谓的志短,无非就是你思想上的结界,感觉自己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不可能做好,更不可能获得成功。穷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自我否定。
16、 同参们!当下你的那一念清净无染心,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不用外求,越求离本性越远,累生累劫也找不到自家本性,什么叫做一念清净无染呢?就是清清楚楚的明白外境五欲六尘,而心不染著其境,心到任何处所,能起无边的作用,但不染著任何处所,使本心清净无染,是名一念清净无染。眼识看见五欲心不动,则眼识清净无染;耳识闻到外面声音而不动,则耳识清净无染;鼻识嗅到香臭而不生喜厌,则鼻识清净无染;舌识尝到酸甜苦辣而不生欣恶,则舌识清净无染;身识接触到粗细不生恋慕与舍弃,则身识清净无染;心意识与法空性相应,则意识清净无染;但使六识出六门不染六尘境界,如是修证者,必得道果。
17、在后面一段时间李强带着我参与了他的一些项目,没赚到多少钱,但重新让我结交了一些圈子,最主要的是我认知到了一些事情。
18、冯先生虽年过九旬,哲学思维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正古人所谓“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始须臾忘也。”他常常语出惊人,提出与时论有所不同的种种“新意”,他每戏称之为“非常可怪之论”,前边说的就是个例子。前几天,宋明的一册快要写完的时候,一日他又对我说:“我近来又有一个想法,也可以说是非常可怪之论,就是毛泽东的哲学实际上也是按着中国古典哲学讲的。”
19、作为及门弟子,陈来曾有很多亲炙冯友兰的经历。他从冯友兰新旧“中国哲学史”入手,讲述“旧学”益密、“新知”益深的阅读感受。同时,每次听冯先生“津津有味”地谈说他的种种思考所得时,陈来便坐在对面默然而“观”,观察和体会“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一个真正的‘中国特色’的学者怎样思考,体会他对这个宇宙,这个世界所抱的态度”。
20、 若能彻悟诸法无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那么就能自度亦能度人,可怜的众生就怕不能见空,不能体会透视空、一旦见了空,那么生死大事已了办,一切痛苦自息,三界轮回,六道往返,一切皆圆满成就矣!人在生死流转的深渊里,一切的苦乐,人我、善恶、是非、好丑,动乱万千,就是在这动乱万千的流转当中,当下就是无常,空性、无我、速证涅槃的平等寂静。是故华严经云:“有相无相无差别,至于究竟终无相。”观达诸法的空性是欲得声闻,缘觉、菩萨、佛果等四圣位所必须经过的解脱法门。总之;要证成四圣的果位,就要体证一切法空无自性,若不与一切法空性相应,若有人欲证得四圣果位,此人愚昧无知,如同要太阳从西方上升,由东方落日,无有是处。
21、在清清的湖水边,一条蚯蚓被扔进了水里。它散发的香味,吸引了远方的小鱼。凭鱼的智商,它又怎会知道,这块到嘴的肉可能把它的生命埋葬。
22、没有谨慎的态度,智慧再多也无济于事。一一(德国)
23、1874年,李鸿章上奏清廷,提出建设铁路的好处。他在奏折中说:“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遭到朝中反对派的抵制,他们的理由是:“开铁路,山川神灵会不安,更容易招来旱灾和水灾。”
24、 诸位同参!什么叫做六根门头好修行?六根门头常放光动地呢?这是佛门中的专有名词,是告诉我们,修行不能离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修,六根所接触到的境界,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修行的人绝对不能脱离六尘境界而独居,若能脱离六尘境界可修成佛道者,无有是处。不修行是没话讲,一旦讲修行,就不得不讲到六根对六尘的问题;如果六根接触到六尘境界,本性受不了六尘的迷惑,因而染于六尘境界,使本性不得自在,这样一来,我们就要受尽一切苦难了。同样的理由,六根接触到六尘境界,当下不染污本性,六根当下清净无染,本性光明因此得大自在,大解脱。所以我们说,六根门头好修行,六根门头常放光动地。诸位要明白,放光真正的意义,就是心对境界不生染污,清净自在,解脱的意思,不要胡思乱想,以为六根真的在放光,毫光万丈,照天照地,这样说是不对的。而是六根对六尘境界不生染污,本性能清净而得自在,这就是六根门头常放光动地之义,相反的,如果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而六根生了染污心,而且不能自在,这就是六根门头常黑暗,虽然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本性也如同长夜黑暗一般,所以我们要明白,心对五欲六尘起了染污念,心地当下就是黑暗的世界,天天造业,迷惑颠倒,因此沉沦六道。我希望大家都永恒不变的在放光,所放的光是光明的、圣洁的,自由自在的,能够保持现在放光,未来放光,永恒放光,现在解脱,未来解脱,永远解脱。
25、 同参们!学佛的人心地若长满了杂草,应该不要客气的拔除心地上的杂草,什么是心地上的杂草呢?就是心地上的污垢、贪心、嗔恨心、愚痴心、烦恼心、痛苦心、贡高我慢心、嫉妒心、邪见心、寂寞心、空虚的心、如是等心都是心地上的污垢杂草,障碍修行者的证悟,所以称之为杂草,杂草不除掉的一天,你就有一天的痛苦,就当一天的凡夫众生,众生的内心有杂草,故名众生。假使不想当众生的话,应除掉心地上的杂草,无始劫来所以会轮回六道,这些贪心、嗔恨心、邪见心等等,把我们忽而带到天上,忽而牵到三恶道,往返无休,乃是众生的可悲与无奈!
26、综合来说,无论是穷还是志短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你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没有一个空杯心态,没有一个提高效率的办法和方向。如果你想变好,先让自己的效率动起来,别再贪念被窝的温暖,别再享受躺着的安逸吧。
27、闻力于甚深佛法乃初学,有因缘与大众共同学习佛法,非常的感恩。如果闻力在跟大家的分享中有任何法义上的偏差和错谬,在此恭请各位大德及时指正,闻力不胜感激。
28、(3)人靠自己,人定胜天的道理一直存在,要用相对的眼光去看绝对的事情
29、 诸位同参们!刚才说过“觉性不断”的意义,现在要说什么叫做“觉性断了!”诸位要明白啊!觉性一旦断了那就苦恼啦!举个例子来说:你昨天被人恶性的倒会,你的心痛苦的不得了,每日都想著它:一百万的会钱,一百万的会钱,不能够以理智解决它,心动了,觉性断啦!你今天来这里听闻佛法,不能够此时此刻安住在这里听闻佛法,你的心即时想到家里的瓦斯炉没有关闭,心跑回家了,但是身体留在大殿里,心不在焉,觉性断啦!当你被人莫明其妙的挨骂一番,你气得暴跳如雷,怒发冲冠,甚至于还他一口心动啦!觉性断啦!当你眼前有一位很美丽的女人走过,身材阿娜多姿,美如仙女,如花似玉,千娇百媚,此时你看了之后,心里起了爱恋之心,心里跳动如打鼓一般,浑身不舒服,神识颠倒,心作不了主,觉性断啦!假设有施主布施一百元给我,我可以心不动,再加一千元供养师父,我的心如如不动,再加一万元供养师父,我的心如如不动,再加十万元供养师父,我的心如如不动,再加一百万元供养师父,我的心亦然如如不动,再加一千万元供养师父,这一下子,要考虑考虑看看哦!一千万元呢!一千万元不是小数目,我和尚穷得半死,目前住在竹林寺是暂时向别人借来住的,一千万元可以盖个小佛寺啦!好!一千万元赶快把它收起来,得来不易,如果一千万元要化缘的话,募款不知道要化多少年呢?心里在这种情况之下,由微细的念头,渐渐的累积成大念头,一千万元还不错嘛!因此心动啦!不但动啦!而且大动特动,如同初级的台风演变成超级的台风,诸位呀!我的心动啦!这叫做觉性断了,自己要忏悔,用功加行了!当你看到别人比你更有才华,条件比你好,说话辩才无碍,学问道德比你高深,这时候你心里难过,内心生起了嫉妒心,真不是滋味而且又无奈,这就是心动了,觉性断啦!还有一种人,过去有帾齤搏、喝酒、好色、争风头的习气,如今学了佛法,已经下了很大的决心,要全部革除这些恶习,在太太面前也好,在丈夫的面前也好,在佛菩萨的面前也好,立誓发愿:弟子某某从今天之后痛改前非,脱胎换骨,浪子回头,改邪归正,从新做人,挑柴卖菜,做个正人君子,忏除过去的无知,今后永不再犯,口号都念完了,很虔诚的改过自新,日子一天过一天,一旦有因缘再遇上帾齤搏、喝酒、好色、争风头的习气,这时候提起正知正见,不想去犯那些恶习,内心压抑了若干日,但是心里不断的挣扎冲刺,结果禁止不了业力的考验,身不由已的又犯了那些毛病,然后捶胸哭泣,懊悔叫无奈!无奈又能奈何呢?就这样的定力把持不住,心又动啦!觉性断啦!
30、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心能自在无束缚,能够把持得此一心念而能自在无染,于是此一心念不被外境所转动,此人乃是可尊敬之人。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逆境很多,若不下一番精进勇猛向道之心,那么照样还是活生生的受苦无量,业障现前,动念一旦引发,此时就要造业受无量苦了。修行者是以眼前这一刹那的心念为生死与解脱的关键所在。比喻说:感情丰富的人,不能够把感情管制的妥当,就会随此感情的心念而去谈情说爱,因此陷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贪求金钱财产的人,就随此贪求金钱财产的心念蒙蔽了本性,唯利是图,财迷心窍,生死心产生了;爱名爱利的人,就随爱名爱利的心念去爱名爱利;爱好帾齤搏的人,就随此帾齤搏的心念去帾齤搏;爱好喝酒的人,就随此喝酒的心念喝酒而去;爱好女色的人,就随此女色的欲望心去爱好女色;喜欢在广场大众面前亮相出风头的人,就随此亮相出风头的心念而去亮相出风头。这一切心念,活在人世间是如此的难调难伏,现生当中无法把握这心念而得自在,那么命终之后,也是无法主宰心念而得自在,随心念漂流受生,使自己轮回六道,因此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必须要从心念上用功夫,平时照顾这心念不得放逸,照顾心念如守京城的侍卫,不得让敌人出入,守善心念不得起妄作怪,如牛不可随便偷吃稻苗一般,这样一来日子久了之后,功夫慢慢成熟,定力的境界也就慢慢的能够遇境而心不乱,最后心念就能够在一切顺逆之境而得大自在,不沾不染,不取不舍,随缘而不变,不变而能随缘,发挥心念作用,无染无著的妙用功夫。平时要观达诸法本是空寂,一切法无非是缘生缘灭的,因此对五欲六尘要怀著无常想、生灭想、无我想、如此就能破除心里的执著与爱恋世间法,日积月累,如是用功努力不懈怠,所有一切执著与爱恋世间法的障碍一旦消除,因缘时机成熟,本性自在解脱的功夫,因此自然成就。
31、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进攻广州。清军炮台守将与英军密商,说:“你不放炮,我也不放炮,谁都不要放炮。我可以放六次空炮,给皇帝留个面子,然后各自走掉。”
32、 同参们!从凡夫的因地要证入佛的果位,总摄起来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骤,要从有心入无心。何谓有心?就是贪心、嗔恨心、愚痴心、贡高心、无惭无愧心、嫉妒心、邪见心、烦恼心...如是无量无边障碍光明本性的心,一律通称为有心,见五欲六尘生心,此心有染污义,有障碍义,这一切的心理活动都是生死心,一念一生死,二念二生死,如是念念不停,因而有无尽的生死心接踵而至,修行者若不断止这生死念头,欲证成无生法忍者,是不可能的,无量劫来我们的起心动念,放荡成习,难以调伏,如同心猿意马,心染污外境,因而有生死,修行者对生死要痛切精进的办道,不要跟五欲六尘攀缘,一旦攀缘,一切烦恼心即时暴发,这时候凭你有多大的能耐,也难以制止这一切烦恼的现行。因为有如此厉害关系,所以修行者首先要从这一切烦恼心止息,若止息这一切的烦恼心,心念当下平息,呈现一片空寂,心无住一切落谢影相,自性光明常显耀、灵灵寂寂,性等虚空,体同法界,本不生亦不灭、能所双亡,此时所谓无心是也。是由凡夫地入圣境的初步圣流,也就是从有心入无心的转捩点,亦称从假入空,亦名从有相入无相,亦名观色即空的入门关键所在。
33、譬如庵罗果,内实不毁坏,种之于大地,必成大树王。
34、军机大臣王文韶素称顽固,当时的日斯巴尼,即西班牙,遣使来华,要求缔结新约。外务部将此事呈报给军机处,王文韶听后大怒:“日本鬼子又来胡闹!”军机处官员说:“日斯巴尼亚是欧洲的西班牙,并非亚洲的日本。”王文韶又板起脸来说:“你怎么知道这不是日本鬼子有求于我国,恐我不答应而故意改个国名蒙混呢?即使按你说的那样,西班牙又称为日斯巴尼亚,它可以一国两名,日本怎么就不能一国两名呢!”
35、在出事之前,虽然说在外混的不是风生水起,但在亲朋友的好友朋友的眼里起码算是有一些能力的,并且之前的几个项目都比较稳定,多少有些名头。
36、我惊讶地问了一句,你已经多少年都没自己干这事了,交给手底下的人去做不就行了?李强没有直接回复我,只是边整理东西,边说:“这样吧,你等下跟我一起开车过去,打个下手,现在手底下的人都有事情干,排不开。”
37、冯先生对曾、洪的评价与几十年来近代史学界的流行观点,完全相反,学术界对此作何反应,要到第六册出版之后才会知道。
38、 同参们!开悟的圣者活在人世间,心在五欲六尘中打滚能够自由自在,不被五欲六尘所染污,犹如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这是真功夫,莲花在污垢的泥沼中浸蚀良久的岁月,一旦生长出于水面,那莲花本有的特色、圣洁、光明、不染、不著,亦然不失本色,莲华具有这种美德。圣者们内心已达到究竟解脱,不为五欲六尘所染污,心地永远都是光明的、圣洁的,所以佛陀时常比喻圣者的心境如同莲花一般,具有独到的特色与美德。
39、释迦摩尼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40、 诸位同参们!情欲是不清净的,情欲是束缚的,情欲是黑暗的,情欲是暂时的欲乐,情欲是痛苦的,情欲是靠不住的,情欲是多变化的,情欲是轮回的,情欲是自私的,情欲是染污的,情欲是占有的,情欲是美中不足的,情欲是无常的,情欲是幻化不实际的,情欲不是永恒不变的,情欲的缺陷数不尽,说不完,可惜众生没有智慧透视情欲的真相,因此对情欲充满了好奇心,产生强烈的迷惑好感,就想去尝试它,品尝它,结果粘住了情欲,欲拔不能,众生为了情欲,因而造了无量的业障,自食其果,如人挖陷阱,不料自陷其阱。四十二章经云:“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情欲的生活过习惯了,自以为情欲生活是正当的,是合法的,是名符其实的,就这样被情欲所束缚而不自知。众生最可怜的事,莫过于被情欲所支配,因而动荡不已!心神不能安宁,为了情欲闹风波,为了情欲倾家荡产,为了情欲走法院诉讼,为了情欲拿刀枪互相砍杀,为了情欲家破人亡,闹婚变,情欲的缺陷是累累的,诸位呀!情欲重的人是无法与佛法相应的;感情越重生死就越深;感情丰富的人,处处留情,处处生死;感情重的人是无法解脱生死的,与佛法尚有一段距离。
41、呜呼大目连,修习蚊蚋行,不能分别知,第一真实通,
42、 诸位同参!如来所说的一切佛法,都是对治众生的心病,乃至无量的譬喻与形容描述,无非是要令众生契入如来知见,得入如来知见,因而圆满无上菩提。众生根机不同,千差万别,对于学法的嗜好,也有所不同的趋向,因此佛就善巧观机逗教,应众生的根机,施予适当的法药给与对治,因为佛有圆满的大智慧,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对治众生的心病,众生所想的,所求的,佛都能够应众生方便,演说一切法,对治众生所想的,所须要的一切,有些众生欲得来生保持人身不失,想要继续不断的当人,那么佛就演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的开遮持犯普施给与众生,令众生坚持五戒的内容,来世保持人身的机会;有些众生羡慕天人、天女享受天上微妙之乐,欲得生天,那么佛就为众生演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等十善业,令众生坚持十善业,因此上升三界天;有些众生善根成熟,体会出人生的真相无非是苦、空、无常、无我,六道轮回常有生、老、病、死的忧患,因此心怀恐怖,急迫的想要了生脱死,厌离生死,欣慕涅槃之乐,那么佛就为众生演说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声闻解脱之道,令众生悟证四圣谛,因而转凡入圣,离苦得乐,成为声闻乘的圣者;有些众生宿世具有大善根,由于善根的流露,观看世间一切的景象,无非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所存在的一切现象界都是生灭法,所谓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具有因缘生灭观的宿世善根,那么佛就为众生演说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的缘觉解脱之道,令众生证悟十二因缘法,证悟十二因缘法,而得成缘觉乘的圣者;有些众生具备有大乘根机,为了要成就佛道,发大菩提心,禀持著自利利他的胸襟,因而兼善天下,普度一切众生无有尽期,那么佛就为众生演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万行,令众生精进广修六度万行,因而圆修六度万行,而得成菩萨乘的圣者;有些众生修行的成果已经究竟圆满,证悟一切法寂灭性,空有不二中道法,色心不二中道法,体用不二中道法,这时候众生性与佛性平等无异,究竟同一鼻孔出气,佛就为众生演说一乘法,化三乘归一乘,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最后机缘成热,为弟子授记将来成佛。所谓佛佛道同,更无异法。
43、第一是一般和特殊的问题作了全书的基本线索,冯先生认为,二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有一根本的线索贯穿其中,这就是共相和殊相、一般和特殊的关系问题。冯先生常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先秦儒家讲的正名,道家讲的有无,名家讲的名实,归根到底都是这个问题,玄学所讲的有无,道学所讲的理事,归根到底也都是这个问题。”旧著只是在伊川、朱子两章中讲到这个问题,没有贯穿到整个中国哲学史,冯先生认为这次写《新编》这一点看得更清楚了。
44、 当修行者精进学道之时,应当专注一心摄伏一切妄想心,不得染污五欲之乐,这是我佛门大道的第一岗哨。五欲者,财、色、名、食、睡是也,这五欲能染污本性,一天二十四小时所接触的事事物物无非是五欲,五欲与我们日常生活最密切,最关连不过,因此修行者一旦面对五欲的时候,当下不得染污,生活当中也绝对无法脱离五欲而独居,佛教由释迦牟尼佛所创教,所阐扬的教理都是要我们在五欲中能够无染而得自在,历代祖师大德也开示我们要能在五欲当中无染而得解脱自在,因此佛陀的弟子也不能远离五欲而修行,若远离五欲而想证成菩提道果者,无有是处。
45、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46、 假使佛很慈悲,一直不停的为你放万丈毫光,但是你佛法一点也不懂,一点也不通,如何能开悟本性呢?纵然佛陀为你一辈子放光到你命终为止,你也开不了悟,证不了果。居士们!修行是靠自己的,如果不明白佛法,又不修行,佛菩萨对众生还是无奈的,是与佛无缘的。如果佛天天为你放光,而你天天起贪嗔痴,打算明天做生意好好捞一把钱财,后天要缴死会的钱,大后天要到营区跟孩子会客,又想到昨天隔壁的张太太无理的骂我,我的肚子就生起一把火,诸位想想看,这样的心态背道而驰,心永远不回转过来,与佛道不相应,天天想钱,心里又一把火,这怎么能与佛法产生感应呢?我看不堕入三恶道就很不错了,因为整个脑海里装满了钱,贪心、嫉妒心、贡高心,轻视别人的心,好色心、逞强心,这些心都不与佛道相应,纵然佛天天为你放光,为你说法,加被你,而你也绝对看不见佛光的,因为你的业障太重啦!业障障住佛的放光,业障障住佛的说法,业障障住佛的加被,你又不听闻佛法,不了解佛法,又不修行,这叫佛如何与你感应呢?你凭什么与佛来感应呢?佛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无时无刻都在放光,都在说法中,只怪自己天天造业,业障障住自己的本性,使得自己的本性暗然无光,充满了无边的业障,彼此无法沟通。假使要得到沟通,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自己要回头是岸,心要向佛道,不要向五欲六尘起爱染心,要回光反照,照见本性,彻悟本性,能够这样的话,比佛来放光说法,要来得实质,到时候不用佛来为你放光,你自己也能自由自在的放光,不必劳驾佛来为你放光了。珍重!珍重!
47、《东周列国志》第四回:“庄公默然。适宰夫进蒸羊,庄公命割一肩,赐考叔食之。考叔只拣好肉,用纸包裹,藏之沉默不语貌。《战国策·齐策四》:“宣王默然不说。”唐韩愈《次石头驿寄江西王十中丞阁老》诗:“默然都不语,应识此时情。”瞿秋白《文艺杂著·那个城》:“沉沉的垂枝,一动不动覆着默然不语的大地。”
48、《新编》写到清代的时候,冯先生又有了一个“非常可怪之论”。他说:
49、对于穷人而言,没有太多的回忆可言,有的那些只会让你沉迷于曾经的美好,或者厌恶昨天的现实。这些东西如果不学会遗忘,都会化成你的负担。
50、若是有缘,千山暮雪,万里层云,终会重逢,若是无缘,自此一去,天涯海角,再难相会。一一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51、我们这里讲的不是退失菩提心,而是说在这个世间法师说法是需要对机而宣说的,对机才是善法,才是妙法,如果这个世间没有相应的听法学法人,那么宣讲大乘法的意义在哪里呢?我们知道,大乘法非常珍贵难得,可是善说才是甘露,不对机的话就是毒药,众生会毁谤,因为不信而生毁谤,会长劫遭受恶道之苦,所以说宣讲大乘法是要看时节因缘,要看相应的受众的根器而说的!例如一阐提,他不相信大乘法,听到就会骂,那就会害他下地狱了。菩萨说法是为了利益众生,可是他不信还谤法,那就造就了地狱的恶业,这也违背我们弘法利生的愿望啦!大家说是不是?
52、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一一《少有人走的路》
53、本文原载《读书》1990年第1期,感谢陈来教授和《读书》公号授权“古典学研究”公号转载。
54、 同参们!有一位禅师在山上很精进的专注一心在参悟“无心”的境界,不论是挑柴运水,心完全安住在“无心”两个字上,吃饭时也参悟“无心”,睡觉时也参“无心”,走路时也参“无心”,整天到晚都不敢放逸,安住在“无心”的功夫上,有一天这位老禅师有事下山,经过城市的街道,恰好走过花街柳巷,正当此时,有一位妓女高声喊著:“你今天无心来找我...。”此无心的声音经过窗口,划开虚空,传入这位禅师的耳里,触发到他的佛性,当下豁然开悟,“无心”这一声如雷一响,震撼了禅师多年来的参悟,悟入实相本体,当下明心见性,这就是老禅师参悟无心最后目标终程,他的苦修苦练没有白费,因缘时节成熟自然开通,参悟“无心”的境界实在不可思议。诸位同参们!你们也可以试一试参悟“无心”的境界,有朝有夕也会因缘成熟哩!到时候你们也可以走到花街柳巷走一趟,听那妓女所说的“无心”境界如何!如果能开悟无心境界,那就要恭喜你们了,如果听到“无心”的声音,反而生了一大堆的心,那你们就要到佛菩萨面前求哀忏悔了,功夫不够反生爱染心。开悟有时候要有适当的机缘才行,所谓:“有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开悟证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要累生累劫的修持佛法,不断的为觉悟本性而努力,终究必然能如愿以偿。今天你们当下参悟的此刻就是因地,以后修行的累积,必然能够志愿得以实现,开悟自性,圆满自性。
55、 同参们!要如何才能将心地步入解脱的境界呢?就是我平常所提到的四句法义,所谓:“缘来勿拒,缘去勿留,缘来勿喜,缘去勿悲。”若能身、口、意三业与此四句法义相应,则能证入不思议解脱中道法。比喻说:当因缘来的时候,也就是顺境与逆境冲逼临身的时候,你能安然自在吗?倘若你平时最怨恨的人与你相遇,用白眼斜视看你,你能不拒绝而心地当下能保持自在无事吗?这时候的心地可以说是佛魔之战,成佛与成魔就要看心地的造化是如何了!因为佛与魔不离此一心体,一体两面,佛不离心,魔不离心,佛战胜利魔即是佛,佛战败了佛即是魔,佛魔本一体,只问心对外面的境界有染污与无染污而有差别,心一旦染污外面的境界,是心是魔;心对外面的境界不染污,当下如如不动,是心是佛;佛与魔的审判是问其心动与无动而已!心地若被外面的逆境所惑动,心则动荡不安,心湖起涟漪,痛苦万千,犹如国王于战场上打败仗,万念俱灰,狼狈逃匿,哭诉苍天一般,当境界逼身的时候,能不被境界所惑动,身心泰然,项天立地,从容不迫,是名忍辱有力道人,此人乃能遇境界不为境界所转,还能转境界,是为希有,乃是人中之人,亦名大丈夫,佛、世尊、人天导师。
56、首先跨的是进账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支出的速度,大半年的时间都是拿其他的项目填补当前的项目,最后还是难逃厄运,关门闭业。不仅如此,因为这次失误的投资还背上了债务。
57、 同参们!人活在这世界里,要过著自己真正本性光明的世界,光明的世界是无诤的、清凉的、无忧无虑的、解脱的、永恒的、光明自在的,我们从来都没有与我们的光明本性相应过,也从来都没有跟自己的光明本性做过朋友,舍离至亲的朋友,而向外追求攀缘朋友,这个叫做本末颠倒。能够过著自己的光明本性世界,不被五欲六尘所支配,能于五欲六尘而得自在者,是名圣人。如果本性被五欲六尘所惑动,因而不得自在,痛苦绵绵而出,成为五欲六尘的奴隶佣人,本性任凭五欲六尘摆布不得自在,无法安宁者,是名凡夫。五欲六尘的迷惑力是很强烈的,有些人为了达到欲望的目的,只要能够得到的话,就不顾道德的存在,以卑鄙的行为,却做下了非道德的恶业,当下即丧失光明的本性世界,而过著黑暗卑鄙非道德的世界。有些人为了追求名誉,此人就成为名誉的奴隶,卖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造业无穷,欲拔不能,本性就这样过著逞强跃武扬威的名誉世界。有些人为了讨好奉承别人,自己的良知宁愿不顾,自己拥有的美德因而当下隐蔽了,而过著不是自己本性光明的世界,而是为别人而活的世界,别人心中有了喜怒哀乐,你为了讨好对方,就迎合别人的口味,别人上上下下,自己也跟著上上下下,为了讨好别人奉承别人,因此自己光明本性世界丧失了。这一切的起心动念不断的在五欲六尘当中打转,难以自拔,强而有力的染污本性,障蔽本性,使本性的光明无法显露出来,佛法称之为业障。
58、 诸位同参们!心永远受境界所惑动,这样一来就永远当个生死凡夫而轮回六道吗?不对的,从今天起诸位同参,应当观照逆境与顺境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因缘所生的一切法,那一样能够永恒不变的呢?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千万不要留恋一切世间的因缘,因为世间的因缘是无常虚幻的,不实在,你留恋也得消失,不留恋也得消失,不如当下不留恋,不留恋当下便是解脱自在,不被无常幻化的境界骗去。普天之下,上至日月星辰,下至山河大地,一花一草一针,无非因缘和合而有,既然是因缘和合的东西,都是暂时性的,无常性的,无我性的、空性的,若要使有为法不变异者,无有是处。缘起性空的本质就是真理,也就是缘生又缘灭,大智度论云:“若法因缘生,是法性实空,若此法不空,不从因缘有。”这是世间上的真相,若有人不相信这真理,那么此人就和真理唱反调,自己自甘堕落,自找苦头来吃,愚昧无知,为智者所怜悯!
59、 稽首礼敬十方诸佛,十方法,十方圣贤僧,诸大菩萨众,弟子今出此心地法门一书,恐不达圣旨,祈愿赐忏悔,若达圣旨,愿将圣理普施一切诸有情,尽未来际,皆共成佛道。
60、 同参们!修行的第三步骤,无心与有心本来无二心。也就是究竟法,中道法,解脱不思议法是也。无心就是无相心,真如本体,真空妙性是也;有心是依真空妙性所起的恒沙妙用,也就是真空起妙用,真空与妙用是一体的,真空是妙用之体,妙用是真空之用,当妙用时真空在妙用中,当真空时妙用在真空中,这就是真空妙用等学之道,无心与有心亦如是。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本性当下解脱的时候是清净寂静的,但是寂静的当下又能普照妙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时,不一不如是圆妙无所障碍。无心与有心亦如是。
61、 同参们!当一个人业障现前的时候,脾气大的不得了,一触即发的状态,在那千钧一发之际,谁也无法劝告你停息下来,此时业障太不可思议,平时修行的功夫全部泡汤啦!禅定的境界不知隐迹何处啦!所以释迦佛曾云:“修持忍辱的人,为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辱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因此可知,烦恼业障一旦爆发,佛菩萨对你也无奈,在旁边也束手无策,当无明烦恼发作时,这时候最刚强,难调难伏,完全被无明烦恼所遮蔽,本性的光明失去作用,理智丧失,随烦恼业力猛冲猛撞,不冲不撞还好,一冲一撞闯出祸患来,接著报应的果报,就是你的报酬,这些前因与后果是你所该得的。所以佛经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够统理百万大军,还不算是有本领,能够调伏起心动念得自在的人,才算是有本领,不但是有本领,乃是人中之人。”理由很简单,国王一道命令,喊了一声:“立正”!士兵听了之后不敢:“稍息”。你不稍息还好,一旦稍息,当下是会被砍掉的,违背了军令,是有生命威胁的,起心动念完全被军令控制,所以说统理百万大军,还不算是有本领,能够调伏自己的起心动念的人,才算是有本领。比喻说:当你被人恶口挨骂,这时候你的内心不经过大脑的思考,直接反应出烦恼与痛苦,内心的愤怒如火烧,这时候的痛苦不得不痛苦,烦恼不得不烦恼,当时的烦恼你笑不出来,因为你的心做不了主,管制不了自己烦恼杂乱的心,完全不听话,你的心不是收音机,也不是电视机,更没有遥控的按钮,你的心没有装上开关,你在哭泣的时候,如本没有办法为你关闭,让你不要哭泣,因为你的身心没有开关可关闭,那只有你自己才能调伏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以说,能够调伏起心动念的人,才算是有本领,乃是人上人。
62、一边崩溃,一边自愈,一边塌陷,一边重建,不断循环,生活才能继续下去。30岁之后的穷人,没有躺平任性的资本。
63、一九八六年我赴哈佛访问研究,行前到医院看望正在住院的冯先生,冯先生赠我《三松堂全集》,题曰“陈来同志有美洲之行,以此赠之”。当时第五册只剩下王船山未写完,冯先生说,可惜《新编》的写作没法得到你的帮助了。去年我回来后,见冯先生身体大体与前二年相近,只是目力大退,从前冯先生偶尔还可以戴上眼镜把书拿到眼前来看,现在已经不能看书,有客来访,可以看得一个轮廓,但不能分辨,不过倒也由此省去了摘戴眼镜的麻烦。有一次杜维明教授携太太若山和当时不满两岁的儿子在冯先生家做客,冯先生竟问杜太太:“你是四川人吧。”这固然可以表现出杜太太的中国话已可以“以假乱真”,也说明冯先生“耳目失其聪明”的程度。人入老境,常有慈幼之心,从前冯先生几次对我提起:“杜维明的那个小孩很好玩。”去年见我回来,他又说起:杜维明那个小孩很好玩。冯先生说话,从容平缓,但不乏风趣。夏间一日去看冯先生,抄写的马先生大声告诉冯先生说我来了,冯先生即笑道:“不知陈来博士驾到,有失远迎!”
- 上一篇:2021新年祝福语简短霸气四字【文案整理34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