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40句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精选琵琶行课时教案)

admin 2023-10-06 11:01:07 文案短句

一、《琵琶行》说课稿

1、⑴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

2、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

3、(高中语文必修三以及其他资源正在陆续重新发布中)

4、相似的遭遇引起了诗人的共鸣,诗人泪洒青衫,不仅是伤琵琶女,也是伤自己。)

5、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6、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内涵。

7、一个好的导入不仅可以建立起与所学课文的联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状态。为此我将采用设疑激趣的方法设置如下导入语:“同学们,一千多年前浔阳江边的一个夜晚,秋风瑟瑟,明月凄清,枫叶萧萧,荻花飘荡。就是在这样一个夜晚,被贬江州的白居易与一位琵琶女相遇了,并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鸣,那他们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来寻找答案。”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好奇心,引出课题《琵琶行》并板书。

8、赏琴技,悟琴音(“谁解琵琶声”)

9、问题3:“同是”有哪些内涵?

10、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

1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12、(在分析时,让学生读出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和音速的疾缓,感受琵琶曲中蕴含的情感。)

13、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文章,在此环节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正是这样一曲高低起伏、余音绕梁的琵琶曲使得诗人与琵琶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诗人不禁落泪,如果你是诗人的知己,面对落泪的诗人,你会如何劝导他呢?”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回指导,最后通过学生讨论总结,代表发言,再加以我的引导,预设学生得出以下讨论结果: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面对不如意我们要用豁达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这一切。司马迁受尽屈辱,却以生践志,完成《史记》。孙子受刖刑仍完成《孙子兵法》。所以我们要把这些不如意化成前进路上的垫脚石,让它们鞭策我们不断前行,正如苏轼所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4、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5、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服一作:伏)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一作:云篦)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16、(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 贾人妇。遂命酒 ,使快弹数曲。

17、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8、过渡:为什么三次琵琶弹奏后,诗人的反应会有不同呢?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去欣赏这三次琵琶弹奏。

19、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

20、向学生展示多媒体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琵琶行课时教案

1、《琵琶行并序》是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因此这节课我的重心放在解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内涵上,通过对三次琵琶演奏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情感。

2、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3、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4、今天卡卡跟大家分享的这篇教学设计是高中二年级,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琵琶行》。

5、首先,进行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6、在语言上,《琵琶行》这一首诗歌对音乐形象的描绘取得高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靠使用具体的比喻;一是靠着的对演奏者意图的揭示和听众感受后的心理反映的描写;三是适当地运用叠字。在诗歌中对音乐描绘给人印象最深的一段是琵琶女高超演技的表演。

7、环节小组讨论,把握主旨。

8、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鼓励学生采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9、“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命运变化使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10、诗人不只是从琵琶女的诉说中了解到她的身世遭遇的,而是琵琶女弹奏的乐曲首先引起了诗人情感的共鸣。清人方扶南评价白居易这首“江上琵琶”为“摹写声音至文”,称“足以移人”。

11、明确:序曲,低沉抑郁;第一乐曲,清脆流畅;第二乐曲,冷涩凝绝;第三乐曲,高亢激越。

12、⑵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13、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14、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歌,这些诗歌带给人们不尽的美感,我会让学生积极分享所搜集的此类诗歌,选取有代表性的诗歌与《琵琶行》进行比较赏析,加深学生对此类文章的兴趣,继续培养学生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15、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16、(3)白居易《琵琶行》中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如表现乐曲激越雄壮特点的句子是这样描述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7、第二乐曲,冷涩凝绝——生活变故,年长色衰,门庭冷落,心情沉痛;

18、(1)第三次琵琶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19、(3)本文共写了几次琵琶弹奏?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和语段。

20、优质课教学设计和反思|文言文《孙权劝学》

三、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

1、琵琶女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长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诗人当年:京城作官,名动京城;而今: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2、教招面试也经常考察说课

3、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4、问题2:琵琶女的沦落身世是怎样通过她的琵琶声传达出来的?

5、说课与讲课的对象不同:

6、通过自主查阅工具书和资料及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来描写音乐的写作技巧。

7、说课与讲课要求不同:

8、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琵琶行》是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主题组织教材。《琵琶行》中作者通过对琵琶女高超技术的描绘,以及自己和琵琶女不幸身世的描写,表达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自己被贬后的愤懑之情。学习本文意在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9、琵琶行舞蹈节目串词:随着古典舞的流行,让我们再次领略了传统文化的美,白居易的《琵琶行》讲述了琵琶女高潮的技艺和不幸的经历,诗中优美的词汇仿佛放我们也跟随白居易一起穿越到了唐朝,下面请欣赏以舞蹈《琵琶行》。

10、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

11、问题:作为封建官吏和文人,白居易不以琵琶女身份地位为卑,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名句,你认为白居易最伟大之处是什么?

12、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13、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和演奏者情感,并将两者融为一体。

14、►回复领教招高频考点

15、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16、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17、“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调弦定音,出手不凡,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洱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旋律低沉抑郁。

18、●公开课福利|《故都的秋》课件

19、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20、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四、琵琶行说课稿中公

1、初读环节是为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把握文章内容,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会分三步进行,

2、|2022年继续开启新的启航|

3、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优秀教学设计赏析|《纪念刘和珍君》

5、第二步,解决字词含义。在这里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并请同学来翻译,如,滑是流利之意。同时对于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等重点的文言字词我会提示学生课下归纳整理到笔记本上,做好积累。

6、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7、第四部分:写诗人深沉的感慨,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写诗人,为第四段,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

8、说课的对象是同行的老师、专家;而讲课的对象是学生。

9、从“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至“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是第二段,写琵琶女自诉其辛酸的往事和眼下的不幸遭遇。从她的诉说来看,她本是个色艺俱佳的艺人。当其年轻时节,五陵年少,富贵公于争相馈赠缠头之费。那个时候,头戴钿头银篦,歌舞时用手击节,上身相应颤动,首饰或竟堕地而碎;或穿红艳如血之罗裙,日日与少年宴饮笑谑,不觉酒翻而裙污,这些都从未感到过可惜。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过去

10、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

11、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

12、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本节课主动思考、积极发言,我在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有小组合作交流法、自主学习法及启发式教学法,帮助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合作探究能力。

13、从琵琶女的演奏中捕捉她的生活轨迹和情感。

14、初读课文,浅层感知

15、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6、优秀教学设计|《岳阳楼记》—语言美、意境美、立意美,仅仅是写作技巧造就的文章之美吗?

1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琵琶行

18、同学们,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听一只乐曲,心旷神怡,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还要醉心,比听乐曲更加迷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琵琶行》。

19、(2)第二次琵琶曲的曲调是怎样的?请探索交流。

20、学生思考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得出结果并进行小组展示,我对反馈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然后由自主转向合作探究,进行多方位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并在这个过程中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五、《琵琶行》说课稿部编版

1、明确:毛泽东评价说:“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

2、《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古体诗,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本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和自身被贬谪的愤懑之情。

3、①作者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5、通过以上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学生谈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独特体验,并表达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同时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目的。

6、与作者和琵琶女产生情感共鸣,体会作者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7、►回复领教资历年试题

8、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

9、与此同时我会加入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对重音的把握,更好的体会音乐的变化。

10、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11、江州司马青衫湿——情相融

12、举例:异地相逢泪涟涟;共怀世间愁郁情;吟曲赋诗总关情;共奏人间悲凉曲。

13、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的乐音,就像听了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扬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轻快流畅,表现愉悦的情调,马上又逐渐缓慢,转入幽细以至听不见,似悲恸抽泣;然后,乐曲转为高亢嘹亮,让人联想到金戈铁马的战场,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结尾是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间。

14、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能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但对于细节的品味和揣摩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15、首先我会请学生回顾并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接下来我会请学生课下以“白居易,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16、《琵琶行》是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17、在点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

18、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吊之:“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连少数民族的孩子都能熟唱《琵琶行》,可见其轰动效应。今天我们走进他的千古美文《琵琶行》。

19、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

20、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是因为诗人从音乐中听出了情感和心事。(板书:我闻琵琶已叹息——情相通)

六、《琵琶行》说课稿

1、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对于内容的把握是不存在太大问题的,但高一的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尤其欠缺对文言文的分析能力,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2、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3、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

4、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5、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

6、再读文本,深层品味

7、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8、本环节我会设计两个问题:

9、②以声传情,声情交融。“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是直接描写,“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侧面烘托,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

10、第四部分写诗人深沉的感慨,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1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一作: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一作: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2、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3、(2)诗人在听完这次演奏后,为何会“青衫湿”呢?

14、请两名同学分别诵读第三和第四段,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并感受琵琶女和诗人的命运遭遇。

15、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6、寻诗眼,明情感(“谁是沦落人”)

17、《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

18、说课与讲课的内容不同:

19、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诗歌之美,背诵全诗。

20、明确:两个,琵琶女和诗人

1、第一步,解决字词读音。首先我会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进行点评。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字音问题我来板书并加以强调,如铮。

2、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内涵。

3、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述身世。

4、(1)第二次的琵琶曲演奏结束后诗人为何要“叹息”?

5、欣赏文中描写音乐的语言,品味描写音乐的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6、|2022年教招好课学不停|

7、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8、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圈点勾画等方法分析诗人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并赏析文中对琵琶曲的描写。

9、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唐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

10、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11、(生齐读第三节,分析琵琶女身世遭遇。)

12、问题2:“沦落”怎么理解?谁是沦落人?

13、一首琵琶曲,不仅再现了琵琶女的才情与悲惨遭遇,同时也投映了诗人的生命情感。时间永远不会淡忘这一页:那低眉信手的婉约,那哀怨凄切的曲调,那东船西舫的岑寂,那似曾相识的遭遇。千古的诗篇还在耳畔回响,江边那一曲低吟的琵琶,定格成了永恒的千古绝唱。

14、环节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5、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16、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17、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18、通过朗读,品味诗中音乐描写的妙处,学习、欣赏作者以文字再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19、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20、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