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生于忧患【文案整理76句】
admin 2023-03-03 08:42:43 个性说说 ℃生于忧患
1、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
2、把一只青蛙放入盛有凉水的锅中,青蛙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弋着。此时开始加热锅中的水,水温开始升高,当青蛙意识到死亡逼近它的时候,它已无力跳跃,最终命丧锅中。
3、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科学研究人类普遍有忧患意识,几乎没有完全乐观派。为什么?只有忧患意识才能生存下来,才会努力。那些天生乐观派都被大自然的残酷斗争物竞天择,基因被淘汰了。剩下都是忧患意识的基因。
5、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6、然而,人性之懒惰,人性之怠懈,人性之贪恋。亦如龌龊之魔鬼与人之一生,如影随形,相伴此生!(生于忧患)。
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阅读盂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13-17题。(每题2分,共10分)。
9、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全品中考网
10、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征于色(介词,在) (4)生于忧患(介词,在) 发:
13、秦朝末年,农民陈胜首举义旗,对抗暴秦,后称王.富贵了的陈胜不仅忘记了少年时的承诺,而且变的贪图享乐,最终兵败被杀。
14、这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15、法国著名画家米勒,忍受贫困和绝望,创作出名画《播种者》;
16、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7、(23)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表现。色,脸色。
18、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19、(17)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动,惊动,震撼。忍,坚韧。
20、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15分)
21、康熙皇帝对国内以及国外的国防问题始终有忧患意识,并为保国积极准备,创造了稳固江山。
22、C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
23、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24、 我中华一八四零鸦片战争起,国仇家恨,忧患颇深,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付出牺牲。终于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百年梦想即将在忧患中诞生!
25、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
26、隋炀帝骄奢淫逸,“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最后只落得“于今腐草无莹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的结局;
27、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8、
2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敌:匹敌、相当。
3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成语词汇)
31、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32、(19)恒过:常常犯错误。恒,常。过,过失,错失,此处是过失的意思。
33、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这又凭着什么,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忧患的结果。
34、夫差是个不爱动脑的人,他不顾大臣伍子胥的反对同意了。勾践把国家的大事交给文帝管理,带着夫人和大臣范蠡到吴国于,给吴王当奴隶去去了。勾践夫妇和范蠡都穿上囚衣,去给吴王喂马做苦役。吴王夫差每次坐车出去,都叫勾践牵马,然后踩着跪下范蠡的后背上车。
35、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36、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写出例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3分)
37、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38、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0、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指出:“昌黎(韩愈)以‘是’、‘异’二字论文,然二者仍须合一。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若不‘是’之‘异’,则妄而已。”这种主张,实在起于孟子的影响。孟子在提出“生于忧患”这一“是”命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它的“异”命题:“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克己慎终。在外又没有敌国的抗衡、外寇的侵扰。如此安适的环境,首先带来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这是精神上的死亡。紧接着必然是物质上的死亡——“国恒亡”。
41、 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部忧患,(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必将导致委靡死亡。
4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3、 《汉书》有言:“安不忘危,盛必虑衰。”魏征曾说:“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当个人生活富足事业繁盛时,一定不要忘记穷苦落魄的处境,一定不能忘记创业的艰辛曲折;处顺境而不忘逆境之艰,沐安闲而不忘险危之恐,这样才能激励自己不断奋进,努力拼搏,事业才能蒸蒸日上,生活才会日渐美好。
44、(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45、(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寓义: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发;(一个人的想法)在脸色上流露出来,在声音中抒发出来,这样以后才能被人们知晓。
47、安乐使人怠惰,导致人死亡和国家、事业的衰败。
4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9、明确:运用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列举了古代六位名人虽然出身贫贱,但在经历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的例子,引出并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极具说服力;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50、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
5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指在国外。动词用作状语。)
52、答: 。
53、孟子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
54、《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担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55、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
56、(关键词:“所以”译为“用(通过)……来”;“动””忍”,使动用法。错一处扣0.5分)
57、比如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
58、在艰难困苦中“存活”下来并不难,难的是超越这份苦难、战胜这份苦难。现实中,90%的人都被苦难压垮了,即便能够幸免于难、苟活下来,从此心中却遍布忧愁与悲苦。
59、空乏其身 (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使……经受贫困之苦。使动用法。)
6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1、生命之天性,人生之目的,奋斗之追求。岂不为安乐,反而是患难乎?
62、(2009年北京市)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63、“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得得以生存,(1分)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或“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句中
64、D项“于”: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
6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走向灭亡的道理。
6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
68、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69、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
70、 忧患是成功者的特质; 忧患是英雄者的豪情;忧患是崇高者的精神;忧患是牺牲者的圣洁;忧患是大志者的境界!
71、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72、明确:“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观点,被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逸的生活,尤其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更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73、狼捕食鹿,人们想让鹿不被狼捕杀而杀死狼。他们违背了"优胜劣汰"的原则。由此,狼便越来越少,本想鹿应该增多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
74、(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75、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上一篇:关于尊严的优美句子【文案整理66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