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写尊师重道的古人名言【文案整理46句】

admin 2023-03-04 10:30:51 qq说说

写尊师重道的古人名言

1、老师的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老师甘当绿叶,把我们当红花托起。

2、郭林宗有一次生病了,让魏昭熬点粥。粥熬好之后,魏昭奉上,郭林宗却大声呵斥他:给长辈熬粥,却不用心,这样的粥怎么能吃?于是魏昭又重新熬粥,再次奉上。郭林宗又是一顿训斥。第三次熬粥,还是挨训。挨了三次骂,但魏昭始终毕恭毕敬,面色不改。这时,郭林宗说:“我之前只见到你的表面,从今以后,知道你的诚心了。”于是将毕生所学的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3、译文:通俗一点,一个人是否善就看他受的教育如何,他受的教育如何又应看他的老师的水平如何。

4、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

5、休息时,明帝还会亲自捧着在皇宫特意为老师做的点心,恭敬地送到老师面前,请桓荣品尝。

6、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7、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师是伦理道德、知识、价值观念的传授者,是道德的表率。《礼记·学记》中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维护师道尊严,不仅要求学生的言行举止体现出对老师的尊敬和礼貌,更要从内心里敬重老师。

8、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捷尔任斯基

9、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

10、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11、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12、19岁,他拜刘献为师,成为刘献的得意门生。刘献喜欢他刻苦钻研,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经常对他个别教育,解答疑难问题。师生一谈就是一个长夜。

13、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

1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5、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16、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17、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18、老师获罪、蒙难而冒死营救,或代其受过者,也不乏其人。东汉的杨政,从学于范升。范升被告下狱,杨政“乃肉袒,以箭贯耳”.等候皇帝的车驾路过而为师申诉。保护皇帝的侍卫以箭射之、以朝刺伤其胸.他仍不退缩,哀泣恳请。杨政的行为终于感动了皇帝,宣布释放他的老师(《后汉书·杨政传》)。东汉大司徒欧阳歙被判罪,其弟子千余人伏阙哀求,有的自己髡发以代老师谢罪,其中有个叫礼震的.请求以死来替老师受过(《后汉书·欧阳歙传》)。以上这种情同父子的师生情谊.表现了我国古代师生关系的特殊性。

19、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吕氏春秋》

20、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2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论语十则》

22、在繁华的洛阳城内,那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景象:宽敞的街道上,行人和车辆纷纷闪出一条路,然后有一辆高大、宽敞、华丽的彩色马车从中直驱而过,车后又跟着一支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桓荣家驶去。老百姓对圣驾都投以尊敬、钦佩的目光,纷纷赞叹:自古以来,还没有遇到这种亲自驱车到老师家求学的皇帝。

23、  张良更吃惊了,盯着老人离开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不错,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却迟到,怎么回事啊?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又过了五天,公鸡一打鸣,张良就出发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又迟到,怎么回事啊?五天后再早点来。”又过了五天,张良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24、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勤求》

25、有一天,一位早年的先生来求见他。他看了看老师那衣衫褴褛的样子,就猜透了八九分,于是说道:“恩师光临寒舍,学生三生有幸,有失远迎,万望恕罪。不知身体可佳?精神可好?专程前来,又有何见教?”寒暄了一阵,才让座。先生看了看满屋生辉的装饰和学生那不冷不热的样子,也不敢坐,只好开门见山地说:“身体精神均佳,只是生活拮据……”

26、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27、各府、州、县学的学生见本学老师,其礼节与国子监学生见国子师同(《士庶备览》卷一)。

28、荀况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发展了儒家学说,使儒家学说开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他十分强调后天的教育,认为只要刻苦用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后来者就可以居上。他把老师和天、地、君、亲并列。并进一步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29、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30、学生入学,先要行拜师礼。释菜,是拜师礼中的持有礼仪。

31、(尊师重教一起来,文化传承更精彩。geyan123)

32、老师是一片绿叶,乐于默默奉献。绿叶的绿色象征着老师青春常在。

33、徐特立是毛泽东学生时代的一位老师。当徐老60华诞时,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示自己的敬佩之情,信上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是我3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34、乾隆二十五年,段玉裁因中举要到京城去,路遇当时有名的国学大师、考据学家、思想家戴震。戴震对经学、天文、历算、地理、训诂音韵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段玉裁早已耳闻,便虚心求教拜戴震为师。后来段玉裁去四川富顺和南溪当知县,每次收到老师的信札,不管有什么事,总是双手恭敬地接过来,然后敬重地面对老师居住的方向诵读。那时,段玉裁的声誉早已不在戴震之下,还如此尊师,被世人高度赞扬。

3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6、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

37、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38、自待与待人有异,处己不嫌其高,于人则不可自高。——《毓兰轩训语》

39、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40、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41、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42、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43、学生十分得意,照例在同僚中宣扬了一通,以示廉洁,心想传到皇帝耳朵里,定会龙恩大降,身价倍增。此事,果然传到了雍正皇帝的耳朵里。哪知雍正帝不但没有“龙恩大降”,反而大为恼火,说:“国将富,必尊师而重傅。古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又有‘一日三炷香,供奉天、地、君、亲、师’之礼。学使弃先人之说,违先人之礼,实属不道!”于是传旨,从学使正俸以外的补贴中扣500两银,给其师,以顺言正名!从此,雍正帝扣银罚轻师的故事,便传扬于世。

44、(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45、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