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杜甫最著名的代表作【文案整理39句】

admin 2023-03-04 10:32:18 qq说说

杜甫最著名的代表作

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最著名的代表作)。

2、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杜甫越想越怒,那些高官达贵们所受赐的丝帛,都是贫寒家女子所一丝一缕所织成的啊。可是官员们却只知道鞭挞百姓,盘剥无厌,强征豪夺,用来献给朝廷,以供挥霍。

5、 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在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6、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7、我参考多家书籍、资料整理了杜甫最优秀的35首代表作,40句千古名句,四个时代的生活背景,以及各个背景下的代表作,总14839字,与您分享,只是业余爱好,喜欢杜甫诗词的朋友请收藏,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情操,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请老师给予指点。

8、直到杜甫33岁时,在洛阳遇见了得罪杨贵妃,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一见如故,杜甫那颗游山玩水的心再次被点燃了,于是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三段游历。两人同游梁、宋,还会见了诗人高适,但天下没有不散的旅行,和李白离别后,35岁的杜甫来到了长安,想求取功名,这才真正告别了他“游山玩水”的人生上半场。

9、君臣都在尽情享受,靡靡之音绵绵不绝。蒙殊宠的戴长缨高帽的大臣还会被赐浴(当然不是与贵妃同浴),参加豪宴的也绝非布衣百姓。他们哪里感受得到天下已经风雨飘摇行将大乱呢?

10、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11、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2、在年轻的时候,杜甫也曾鲜衣怒马——“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年轻的日子太过短暂,我们总以为时间还很长光阴还有许多,而当它真正已经失去我们才发现,原来青春的日子只有那么多。当杜甫与卫八重聚的时候,二人已经都不再年轻,很多当年的好友也已经不在了。正因如此,相聚才显得尤为珍贵。

13、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

14、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5、这句诗以前只觉是平常,今天感受非常深,仿佛一下子和老杜达成了心灵的共振。有些诗,你不经过同样的情境是注定体会不到的;就像老顽童体会不到杨过的黯然销魂掌一样。

16、三吏三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人的身份,对诗人在乱世中的见闻进行了仔细的记录,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表达了诗人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17、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8、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19、在纪录片中,主持人通过走访留下过杜甫足迹的城市、地点、山川河流,还原了杜甫坎坷的一生与唐朝的盛衰起伏。BBC用“最伟大”来形容杜甫,不仅是对中国而言,更是放在了全世界的范围内,将他与但丁、莎士比亚相比肩,对中国诗歌悠久的诗歌传统给予了最大的赞誉。

20、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1、杜甫看透了官场黑暗,不想再继续下去,便辞去了官职,投奔亲友,在杜甫草堂度过了安稳的几年。

22、杜甫这时心里是多么惭愧啊,别人是衣锦还乡,他外出打工一分钱没有赚到,却想着回家和家人一起挨饿,人生之失败无过于此了。但是我们要骂他吗?我们几乎不忍心骂他。

23、“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庭院中那条长满花草的小路没有因为迎客而打扫过,今日因为崔县令的到来,杜甫家的草门首次打开。通过“不曾”和“今始”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间草堂平日是很少有客人到访的,这也充分说明晚年杜甫的孤苦伶仃。他的朋友并不多,仕途混得也并不怎么好,不然门前应该是另外一番热闹景象了。

24、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25、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漫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26、杜甫也明白,当今庙堂之上,有的是国家之栋梁民族之精英,他区区一布衣,何足道哉!但正如葵藿总是向着太阳,这是本性所决定的啊。

27、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28、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人称其为“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等。杜甫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大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杜甫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怀有民胞物与的精神,因此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众多作品触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因此也被称为“诗史”。这本书精选杜诗260首左右,由杜甫研究重镇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集体撰著,注释准确,深入浅出,质量上乘,很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2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0、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31、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32、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33、732年,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34、但是杜甫还是毅然要回去啊,因为一家妻儿十口都寄居在外县,怎么能长久不顾呢?哪怕山高路远风雪相阻,也必须去和他们一起共同挨饿受冻啊。

35、篇幅太长,这里就不引用了。三吏三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人的身份,对诗人在乱世中的见闻进行了仔细的记录,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表达了诗人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36、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7、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38、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