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86句春种一粒粟全诗(精选春种一粒粟的后一句是什么)

admin 2023-11-09 08:59:21 文案短句

一、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

1、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2、兴之所至的李绅继续吟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透过眼前的景象,不由联想到农夫更为悲惨的境地,是隐藏在丰收喜悦背后的苦涩和酸楚,也许都不敢妄想有朝一日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果实。

3、出自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一)》,原文为:

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5、攸县十大家族之丁氏之高枧丁怀江公祠

6、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7、春天种下一颗种子,秋收时可以收获万颗子粒。

8、诚心诚意地祈盼丰收,可丰收之后,又能怎样。丰年之下普天同庆,可两手空空、肚中也空空的农家人,该如何面对困苦的生活。

9、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10、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解释机:机会;时:时机.好的时机不可放过,失掉了不会再来.出处五代·安重荣《上石敬瑭表》:“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示例~,这正是革命力量重新振兴之时.

11、买凶杀人的严仲子,是整个事件的幕后主谋。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都很中立的提到严仲子与侠累之间的矛盾冲突。例如《史记·卷八十六》里这样说,“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却”。《战国策·韩策二》提到,“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可见当时两人已经水火不能相容。但孰是孰非,谁也不知。

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3、作者简介:丁会仁,博士,独立作家,高级学者,畅销书作者,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多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市场信息报》《劳动时报》《湛江日报》《作家网》和《作家》等报刊杂志。

14、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

15、眼之所见,是农夫的忙碌和辛苦,是粒粒粮食的来之不易,一粥一饭皆来得如此艰辛,高官厚禄又能如何,心怀百姓和天下,才是为官之人最应在意的事情。

16、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17、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18、《广陵散》虽“声调绝伦”,但历来有人批评《广陵散》“最不和平”,“愤怒躁急”,有所谓“臣凌君之象”。想必嵇康当时在刑场上以此曲来抒臆积郁于胸中的不平。曾著有《声无哀乐论》的嵇康,一向主张音声来源于自然的本质,而与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无关。嵇康临刑时,神气不变。但曲为心声。不知嵇康面对大辟之刑时如何在“怫郁慷慨”处,表现出“雷霆风雨”和“戈矛纵横”的气势,从而以此曲作为对强权的最后反抗?

19、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意思是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很多,全国上下的土地都开垦了,结果农民却饿死了。这首诗揭露了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20、嵇康曾被钟会指责为“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他的独立不羁,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记载,“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即便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以为师”,司马昭也不允。为了铲除异己,司马氏早已族灭了曹爽、何晏等八家名门望族,如何会对嵇康这个名士下不了手呢?

二、春种一粒粟的后一句是什么

1、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二人住在乡间,母亲卢氏亲自教以经文,望子成龙之心迫切。在李绅15岁那年,为了让他有更好的学习氛围,母亲在惠山脚下租下房屋,命他从师苦读。

2、“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出自唐朝李绅的《悯农二首》

3、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4、本想请李逢吉斧正,谁料他别有用意。辞别李绅后,他直接进京,为了达到自己高升的目的,不惜出卖自己的朋友。回到朝中,立即将李绅的诗作呈给皇上看,诬陷他写反诗、发私愤。

5、山中如此色,天上有无情。

6、四海:指普天之下、全国。

7、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8、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9、谁能想见,曾经口口声声告诫众生要珍惜粮食的人,如今会变成挥霍无度的人,这样强烈的反差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也许是把他想象得太美好,又或者是现实本就残酷,怎能奢求一个人不忘初心。

10、此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11、放眼望去,四海之内皆是良田,鲜有荒地的影子。农家人夜以继日地劳作,成就了满眼的硕果累累,他们用毕生的辛劳,供养着一个国家,他们用无穷的创造力,开垦着一片片沃土。

12、(散文)我的春天,春暖花开

13、下一句是不尽长江滚滚来是著名诗人杜甫的名著登高全诗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收起

14、这是农家人的悲哀,更是一个国家的悲哀。

15、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

16、春种秋收,农民们四季忙碌。然而四海的田地都结满了果实,那些劳动者还是两手空空。强烈的对比带给了人们沉重的思考: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17、千年后重听此曲,不能不念及聂政,不能不遥想嵇康。

18、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粟:泛指谷类。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犹:仍然。禾:谷类植物的统称。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19、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20、犹闻小桥畔,农父话春耕。

三、春种一粒粟全诗

1、嵇康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音乐家。当时司马氏与曹魏争权,“性烈而才俊”的嵇康,站在曹魏一边,对司马氏始终抱着不合作的态度。嵇康对司马氏集团的抵触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公元前262年,嵇康以“乱政”之罪被斩首。

2、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3、老屋系列人物之五:二皮哥

4、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5、唐代诗人李绅写过一首《悯农》。其中有一句:“春种一粒粟”。那么它的下一句是什么?

6、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7、李逢吉听到李绅作的诗,不由得心生歹意,在一旁怂恿他将刚刚吟过的两首诗抄录下来,以作纪念,也不枉今日一同出游。见友人如此盛情,李绅当即提笔为李逢吉写下另一首诗:“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8、物质的充裕改变了李绅的性情,他不再关心人民疾苦,只顾一个人花天酒地,逐渐陷入人生的享乐当中,一掷千金更是稀松平常,一顿饭的花销可达几百贯、上千贯。除此之外,他偏爱鸡舌,每餐必有一盘,每盘必耗费活鸡三百多只,宰杀的鸡堆积如山,浪费程度可见一斑。

9、出处:《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10、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11、历史文献中对他的记载颇有微词,纵观他的整个人生,他是个生活奢侈且人品低劣的人,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并没有维持到最后,他的是非观在不知不觉间变了模样,早已不再是曾经那个他。

12、《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根据刘东升的《中国音乐史略》,《广陵散》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据说,《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韩相而缘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绝世。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13、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14、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15、一年夏天,在仕途小有发展的李绅回到故乡亳州探亲访友,偶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正巧他准备回朝奏事路经亳州。李绅与李逢吉是同榜进士,且二人在吟诗作画上有着深厚的交情,此次久别重逢,自然要团聚一番。

16、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17、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18、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全诗为:《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释义为: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19、唐武宗读罢全诗,为李绅体恤民情的爱民之心感染,特意召见他,“(朕)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

20、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春种一粒粟怎么念

1、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2、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3、长久身处生活底层,让他亲眼目睹了农民的艰辛与不易,对社会贫富不均的现实有了更切身的体会。正是由于多于他人的感受,才使他有了“悯农诗人”的称号,在别人歌颂大好河山的时候,他的目光正聚焦在农夫身上。

4、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5、点击"溪山小语"免费订阅

6、2022年1月27日(402)

7、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⑵粟:泛指谷类。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⑸犹:仍然。

8、起初不明所以的皇上大为恼火,命他拿出证据,李逢吉便将先前李绅写下的诗作呈给皇上看,岂料结果出乎李逢吉的意料。

9、闲田:荒废闲置不种的土地。

10、以现代人的标准来看,刺杀一国政要是非常严重的罪行,聂政也许是最凶残的恐怖主义分子之一。根据《战国策·韩策二》的记载,聂政当时还刺伤了正在侠累府中的韩国国君韩哀候。《史记·表》中提到这一事件时,仅一句,“贼杀韩相侠累”。不提聂政的名字,而简略为“贼”,明显带有贬抑刺客行为的意思。然而太史公在刺客列传里则对聂政的事迹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正面的肯定态度。另外,《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中提到,唐睢称赞聂政是“士之怒”,气概丝毫不弱于秦王的“天子之怒”。唐睢还说:“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当时天现晴空彩虹的景象,弦外之音即是,聂政刺韩相是顺应天命。可见,聂政的行为在当时被看作是英雄义士的行径。

11、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12、明明喜迎丰收,却还要面对惨淡的人生,是谁导演了这出人间的悲剧,让辛勤者苦不堪言,让无为者坐享其成,二者的天壤之别,却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公道的解释。

13、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14、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

15、聂政所在的时代大约过了六百多年,西晋一位才智超绝、旷迈不群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这个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名士――嵇康。

16、也许因为他的悯农诗,有人会将他与生活简朴等美好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甚至揣测他是一位心地善良的诗人和官员,岂不知“人如其文”对他而言并不适合。

17、四海之内并无闲置荒芜的田地,可是仍有农夫饿死。

18、第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19、惊:吃惊,害怕。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20、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五、春种一粒粟后面是什么

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3、这重重的一跌,就会给人产生猛烈的冲击,能让农民从大丰收到变得一无所有的只有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只有统治者赤裸裸的掠夺,只有这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压榨着他们,剥削着他们,践踏着他们的生命。

4、聂政刺杀侠累应该是当时非常有影响的政治事件。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此事后,赞赏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气概,又赞扬聂荣是烈女,一个弱女子,不惜“绝险千里”,从而使聂政得以名扬天下。同时又称赞严仲子“知人能得士”。偏偏无人对侠累的死表示惋惜和同情。

5、自古以来,歌颂劳动人民的诗篇比比皆是,可创造粮食的人,却没有机会填饱肚子;养蚕织布的人,却没有机会为自己做身像样的衣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差。他们为国家付出了什么,国家又为他们带来了什么,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值得人们思索。

6、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