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93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翻译(精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admin 2023-11-09 09:03:08 文案短句 ℃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
2、(作者)李白(朝代)唐
3、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出处《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5、其实,友情不仅仅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还存在于国与国之间。
6、请发邮件:aq777131@1com
7、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8、中国珍视共同的情谊,用心守护这国与国之间的真情。
9、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字面意思是:桃花潭水即使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相送之情。赏析: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10、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两句是 出自唐代李白的《赠汪伦》
11、⑷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12、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13、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14、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1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的"我"指的是李白本人。这句话出自唐朝李白的《赠汪伦》是他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作者)李白(朝代)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白话翻译: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扩展资料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
16、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17、地址:大连广播电视台幸福956红梅收
18、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19、这句诗的意思是: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20、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1、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像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像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2、《唐诗摘钞》:直将主客姓名入诗,老甚,亦见古人尚质,得以坦怀直笔为诗。若今左顾右忌,畏首畏尾,其诗安能进步古人耶?“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意亦同此,所以不及此者,全得“桃花潭水”四字衬映入妙耳。
3、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4、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5、(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出处)《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原文)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6、高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选择了老领导。站在了李隆基这边,不料没过多久,新皇上的任命下来了,李隆基一脸懵逼地当上了太上皇。杜甫觉得“世界是我们年轻人的,未来也是我们年轻人的,跟年轻人干,错不了。”杜甫选择了太子李亨,不过在投奔太子的途中被安禄山那伙人抓进了大牢。在狱中他发现了隔壁老王:王维。后来因为就是一个小老百姓,没啥政治价值。不起眼的杜甫逃了出来。继续北上,找到了太子李亨的组织,并被授予左拾遗的称号。不过因为王维当时官至尚书右丞,行政级别很高的,安禄山这帮人王维这种前政府高官得重点看管。出于无奈,王维投降当了伪军。
7、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8、德明学校网址:www.gldmxx.com
9、恋人、夫妻之间的书信表达是美好情感的回忆,更是亲密关系的再开启。
10、(出处)《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原文)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11、诗仙李白的《赠汪伦》全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2、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13、不敢冒然撩拨四季的容颜,怕卑微了琉璃的祈盼,只能透过时光的脊背,收集每一个年轮的印签,剪影碎碎,那厚重的爱,未曾急切的表白,会心处,也只是一种嫣然回首的感慨,一种自我凝视的欣慰。
14、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15、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的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16、全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及”是“比”的意思,不及:不如。出处《赠汪伦》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③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18、赠汪伦作者:李白(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不及:不如。
1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
20、喜欢我,请“关注、点赞、点在看、收藏、留言、分享转发”,我们每天不见不散哦。
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翻译
1、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迈进!
2、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
3、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4、不断有梅花宝贝儿问怎样加入梅花班,现统一回复:
5、这首诗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6、比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用水的深度和朋友的情谊做了比较。将“桃花潭水”的深度和汪伦对我的情意进行比较。这句话就是桃花潭水深“千尺”(“千尺”是虚词),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不及”就是比不上的意思。。
7、《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8、⑶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9、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
10、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好友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11、“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12、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13、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媒体中心
14、每日(读诗一首、分享美图),关注我,一起进步,感受美好(头条号:一粒度洛西汀)
15、已经成立的梅花班不再添加人,可关注以后我们的节目,机缘巧合之下就会再成立新班。
1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7、出自:《赠汪伦》地点:今安徽皖南地区作者: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翻译: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扩展资料此诗是李白于泾县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20、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伦:类、同辈。“无与伦比”常误写为“无羽伦比”,应注意。出自:这个成语不属于典故,所以没有出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译文;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扩展资料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
1、答案应该是无与伦比谜解:李白游安徽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用美酒来招待他,二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临别时,李白写了《赠汪伦》一诗以谢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谜底“无与伦比”中的“论”谬解为“汪伦”,意思是说,谜面“桃花潭水深千尺”,也不能(无)与汪伦相比。此谜采用灯谜中的启下法成谜。
2、翻译: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3、原文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将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
4、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5、深千尺是夸张,桃花潭水是比喻将桃花潭中千尺深的水来比喻友人汪伦对的送别情谊千尺这儿也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个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比喻的本体是“汪伦送我情”,喻体是“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深.为了突出本体的“深”的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及”本体.这种比喻一般称之为“程度不等的比喻”,它的特点是常用“不及”“不如”“比……还……”等作喻词,往往借突出喻体的特征使本体得到有力的强调.
6、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7、“我们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却总能把冬天变成春天。你们,是我最美丽的遇见。“
8、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0、郭子仪说“一代威名迈光弼,千秋知己属青莲”。为什么郭子仪会救他李白?因为这样一件事。李白救过郭子仪的命。很久以前李白在并州吹牛逼的时候,遇到了郭子仪,那时候的郭子仪可不是什么战区总司令,他当时是一个小兵,因为看护粮草没看住把粮草看着火了而获罪。李白救下了他。之后的李白和郭子仪并没什么交集。只不过郭子仪曾经听过李白的诗歌。李白听过郭子仪的故事。仅此而已。这听起来是个故事,可是史书上言之凿凿地记载了这件事。虽然它真的可能仅仅是个故事。
11、写给孩子,写给父母,写给友人
12、当然,也可以真的邮寄。
13、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14、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与汪伦结下深厚的友谊。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1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出自唐·李白《赠汪伦》。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泾县西南。汪伦:当地村民,曾酿美酒款待李白。这两句大意是:桃花潭的潭水深达千尺,也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以“深千尺”的潭水和“送我”的情谊相比,已见汪伦情之深厚;又加“不及”二字,更见汪伦之情非同一般。但作者不是用比喻而是用比物的方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就显得空灵而有余味。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现在抒写别情、友情可引用此名句,“桃花潭水”几乎成了写别情的常用语了。
16、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17、《此木轩论诗汇编》:“桃花潭水深千尺”,掩下句看是甚么?却云“不及汪伦送我情”,何等气力,何等斤两,抵过多少长篇大章!又只是眼前口头语,何曾待安排雕鉥而出之?此所以为千秋绝调也。
18、诗的前半是叙事,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起句先写离去者,展示了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19、正因为美好的友情难得,才更显现出友情的可贵,才更需要我们珍惜当下所拥有的情谊。
20、(1)汪伦:李白的朋友。
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什么情感
1、《镫窗琐语》:赠人之诗,有因其人之姓借用古人,时出巧思;若直呼其姓名,似径直无味矣。不知唐人诗有因此而人妙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旧人惟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皆脍炙人口。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要用偶的回答哦!!!偶是新手!!!
3、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
4、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5、一个名满大唐的诗人,大唐文艺圈流量最大的IP,朋友遍天下,活得很潇洒。随便发一条动态,底下点赞评论的都能超过10W+。可是等李白落难的时候,真正救他的,只有郭子仪。公元757年,李白笔下的大唐变了颜色。此时的大唐不再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而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此时的大唐已经由诗仙的狂歌向诗圣的悲鸣过渡。谁也没有料到。这个挺着大肚子的节度使,曾经口口声声说“效忠于皇上”的安禄山会攻进长安城。李隆基带着他的小媳妇跑了,闭月羞花之貌的贵妃魂断马嵬坡。这件事,历史上被称作安史之乱。
6、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7、《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8、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美好的遇见
9、《送友人》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寓情于景。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10、次句继写送行者。此句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踏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11、锦鲤,转发可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哦!
12、作者:果果,90后医生小姐姐,专注精神心理健康,追求真善美,每日(读诗一首、分享美图),关注我,一起进步,感受美好(头条号:一粒度洛西汀)↓↓↓
13、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 上一篇:102句有关风的古诗(精选有关风的古诗整首)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474℃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257℃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1388℃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1336℃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737℃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703℃赞美老师的句子夸张句【文案整理33句】
- 677℃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584℃描写星河璀璨的诗句【文案整理43句】
- 508℃关于梦想的事例反面【文案整理68句】
- 494℃给老师的祝福语落款【文案整理67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