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11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pt课件(精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pt)

admin 2023-11-10 10:29:21 文案短句

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赤峰市第二届普通高中学科首席专家教研峰会

2、当然,脉诊得到的身体气虚与“浩然之气”还是有些差异,但与世界的连结状况却完全一致的(气虚则身体动力不足,与外界的连结状况不可能优良)。

3、 实行仁义,修养道德。

4、所不擅长的领域:心脑血管疾病、肿瘤。

5、(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6、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孟子的“浩然之气”是。指浩大刚正的精神。

8、所以我说,告子不一定知道最佳的行为方式,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如果有事情必然要发生,先不要去纠正,心里面不要忘记它,不要去助长它。

9、孟子说:“这不难,告子先于我做到了不动心。”

10、生:气者何也?天地之正义也,道义之基础也,浩然之气,起于己身而自强。

11、千万不要象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禾苗长不快而把禾苗拔高,累了一天回家,告诉家里人说:‘今天我太担忧,所以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

12、师:疏水,疏通,疏浚,这是大禹治水的方法,他父亲采取的方式是什么?

13、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意动用法。把……看成心外之物。

14、(解释): 浩:盛大、刚直的样子;气:指精神。指浩大刚正的精神。

15、人恒(过),然后能改:名次用作动词。犯过错。

16、师:同学们的掌声是送给刚才几位发言的同学的精彩发言,的确,浩然之气可大可小,可以是生活的勇气,是人生当中的平淡。

17、本书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

18、生:气者何也?至大之莽苍也,至刚之本心也,浩然之气,气由天地而不馁。

19、师:有没有进行补充的?

20、师:这都是大家理解的“至大”,接下来我们来理解“至刚”。

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pt

1、“气”的概念注定是复杂的,只有凭借感受或者脉诊才能真切感知。读书读到“我们在某个瞬间实际感受到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甚至是人与物品之间的些许连结性、连续性与渗透性,我认为这种相互共鸣的作用、或相互影响的概念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是谓‘气’”,突然发现,这种解释途径,正是孟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浩然之气”感受的最佳解释途径(孟子的仁义道德说是特定时代局限性的解释)。

2、孟子说:很难说清楚。这种气,至为宏大至为刚强,用正直来培养它而不加伤害,它就会充塞在天地之间。这种气,与义和道相互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缺乏力量。它是正义累积在心中而产生的,并非偶然的正义行为能够获取。如果行为有愧于心,它就会缺乏力量。”

3、孟子的弟子公孙丑曾问他:“老师您擅长些什么呢?”孟子的回答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孟子最富创造性的见解之它所代表的刚毅正大、勇担道义、自强不息的内涵,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5、公孙丑问:“既然说‘志到了哪里,气也随之到了那里’,又说‘要把握住志,不要滥用气’,这是为什么呢?”

6、地点:内蒙古赤峰市经棚一中

7、就会充满天地四方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

8、师:以上是孟子之于“浩然之气”的标准,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那么回归到你自己,你自身之于“浩然之气”的标准是什么呢?

9、(37)遁辞:躲闪的言辞。

10、(10)严:畏惧,害怕。朱熹《集注》:“畏惮也。”

1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见《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指浩荡博大、耿直刚强的正气。本句大意是: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可引用“善养浩然之气”形容某些杰出的人具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行,耿直的性格,刚强的意志,坚贞的气节等。也可用于表现某些人能坚持正义,决不动摇,面临严峻的考验仍胸怀正气,不可侵犯。

12、刘洪涛,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就职于经棚一中,克什克腾旗高中语文驻校教研员,全国名师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成员。从教至今,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打造生本课堂,探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型课堂,不忘初心,追寻诗意。

13、公孙丑:老师,“在汉苏武节”指的是啥?

14、(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5、师:讲的非常好,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也正是大丈夫应该具有的品格。

16、曰:“志壹(20)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17、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途径与方法有:

18、本章即著名的“知言养气”章,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宋代程颐曾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言。如仲尼只说一个‘仁义’,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册,第221页)认为本章所谈的“浩然之气”,是孟子对儒学的一大贡献。朱熹在《集注》中也说:“孟子此章,扩前圣所未发,学者所宜潜心而玩索也。”现当代尤其是港台学者,对本章也有很多讨论,其成果值得参考。本章篇幅较长,内容也较复杂,以下将从几个问题分别讲解。

19、师:同学们可以先进行互相讨论。

20、生:我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的是在忧患中可以生存,在安乐中可以死亡。前面所说的“浩然之气”,以塞天地之间,忧患和安乐是天地之间常有的事情,塞于天地之间就是在天地中充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时在天地之间。

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pt课件

1、生:“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诸子中孟子说的。

3、曰:“是不难,告子(4)先我不动心。”

4、师:大家从文本中迅速地找到了“浩然之气”的特性。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

5、(8)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抽打。

6、(32)蔽:掩盖,掩饰。

7、生:我之于浩然之气的标准是正气大气而不逾矩,道义之于举手投足的表现,浩然之气现于别人之第一感官,举手投足毫不扭捏,有问必答,掷地有声。从不畏畏缩缩,而大方得体。挺胸抬头,使人见之,有阳光向上之气。浩然之气应见于别人之相处交谊间,小事不计,大事不恼,不因罪而深嗔,不因沉继而奚落,不因循守旧,包罗众生,是以平和中相处万分,正气凛然是也。浩然之气还应见于其人家国情怀,与琐碎事中游刃有余,而时刻不忘家国大事,是为黎民百姓而不忘忧国也。浩然之气,直养而无害,是正气,大气,是与道义是连于一体。

8、(16)缩:朱熹《集注》:“缩,直也。《檀弓》曰:‘古者冠缩缝,今也衡缝。’又曰:‘棺束缩二衡三。’”“缩缝”即竖直之缝,可与“衡(横)缝”对应。捆绑棺木的绳索“缩二衡三”,亦即两竖三横。杨伯峻说:“《檀弓》以‘缩’‘衡’对言,为‘横直’之‘直’;此则为‘曲直’之‘直’,义得相通。”(见《孟子译注》,第69页)

9、师:大家对此有很大的困惑。

10、师:对,整齐的样子。“怡然”呢?

11、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

12、(孟子)说:“这难以说得明白。那浩然之气,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那浩然之气,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辅助,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

13、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行为有一点亏心之处,气就软弱无

14、师:我查阅了《说文解字》等工具书,请同学们齐读。

15、师:还有一句:土地平旷——

16、生(多数回答):浩然。

17、一键直达官方微店购买本书

18、(黑龙江省柴河林业局第一中学孙博)

19、孟子》选录译文“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

20、“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四、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1、(2)异:以为异,感到奇怪。

2、如今信息社会信息的狂轰乱炸,让本来更应该能更少阻力与他人连结的孩子都早早的包裹起来孩子本应该更真实,更能感受到肉眼看不到的感受。

3、师:只有正确地做事,做的才是正确的事。第一个金句出现了,也请大家记住。

4、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5、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6、师:勿正勿忘,勿助长也。对应了第三章中的哪些语句呢?“勿助长也”是什么意思?我们参照注释。

7、“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8、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9、生: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只有充满了危机意识,才可以在天地间生存,才可以和天地共存。

10、(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11、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12、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13、(15)子襄:曾参弟子。

14、季子,男,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原供职上海某三甲医院,于2013年6月起辞职探索自由执业之路,2014年11月,上海季建刚中医诊所获批成立!从求学起到现在,在中医路上行走第20个年头,一路坎坷,好在命运垂青,跌跌撞撞中误闯传统医学内室,见证中医理论的精妙,并能用疗效以确信。近年逐渐接受轮回思想,向死而生,勉力前行!鉴于传统医学在目前语境下式微之态以及自身话语混乱,发愿2014年起开始阐释中医经典并普及中医知识。擅长古针灸法:适用急慢性疼痛及促进系统康复。擅长整体疗法(手法):适用脊柱及四肢关节疾病(颈椎病、腰突症、膝关节炎等)以及脊柱相关性内科病症(眩晕、胸闷、咳嗽、痛经等)擅长经方医学:适用外感、内伤、妇儿。

15、“气”这个字在传统医学/文化里极其复杂,孟子自己也很难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难言也”,于是根本就没有解释到底什么是“浩然之气”,只是说有正义、仁义、道德的话就会从心底里生发出来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浩然之气”。传统医学里的“气”,也是极其复杂,宗气、营气、卫气、五脏之气等等概念,指向并不纯粹,好在我们脉诊可以直接把握到某几种状态,可以直言“气虚”、“气滞”、“气实”,并且用相应的方案处置后(补气、行气、泄气),身体会发生直捷的变化,症状改善之余,脉诊也会相应改变。虽然对于“气”这个概念依然说不清道不明,但能有效指导临床,我们只能继续这么用。

16、生:气者何也?大河百浪淘沙,高河滴石穿,润于天地而万物生。

17、师:如果用四个字来进行概括呢?

18、(13)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19、《孟子》——儒家经典之由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也有说为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学说的主要材料。

20、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

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读后感300字

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堂实录(视频)

2、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一定要在心中有集义这件事而不要停止,心中不要忘记,不要用外力(违背规律地)帮助它成长。不要像宋人那样。

3、“诐辞(31)知其所蔽淫辞(33)知其所陷邪辞(35)知其所离遁辞(37)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4、(25)非义袭而取之也:不是外在的义侵袭心而取得的。此句中的“义”指外在、客观之义。

5、孟子认为,天地间自有一股正气,需要人们以宽广的胸襟和高尚的品行去涵养它。在今天,一个人心中有正气,就不会被邪气钻了空子;整个社会弘扬正气,歪风邪气就难以滋生。

6、这段古文衍生出一个成语:浩然之气。

7、适才看诊,脉诊得气虚,患者自嘲说,归根结底一个字,qiong,没钱气虚,有钱气盛!虽是开玩笑,但正好说明了与世界连结的状态,孟子的经验是只要仁义道德足备,就会有浩然之气,而现实经验却指向只要钱多,就有浩然之气的感受,不同时代的时代性。

8、(22)直:公正,正直。

9、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人性本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

10、师:写的都很不错,给以上同学掌声。

11、《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12、(31)诐(bì)辞:偏颇的言辞。诐,偏颇,不正。

13、上面讲这么多,与医学有关么?前面讲了浩然之气是指个体与外界的连结性,与医学相关的更多是身体复杂系统内部的连结性,如果系统内部连结不畅,尤其是痰阻、湿热到了一定的程度,身体内部严重阻滞,患者自身感受也是有气无力,脉诊就会看到气虚征象,临床往往气虚通过药物补足后,就会湿热重现,当然,身体内部动力不足(阳虚),也会造成气虚,这个相对好理解「阳气不足,推动力不足,身体内部阻滞」。只有身体系统内部的阻滞消除,“浩然之气”才有真实的根基,不然,你仁义道德再强,再有钱,再修炼,也只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罢了。

14、生:气者何也?如海面之浩瀚无垠,如洪水之势不可挡,如水域与气流涵养天地。

15、出自—春秋战国孟子《孟子》。

16、浩然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

17、(6)不肤桡(náo):赵岐注:“人刺其肌肤,不为桡却。”桡,屈从。

18、(公孙丑问说):“请问先生在哪方面擅长?”

19、师:大家会发现,老师列举的句子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豁然”、“俨然”“怡然”,和题目中的“浩然”是不是类似呢?那么“豁然”如何解释呢?

20、师:如果把几位同学的发言的仿写的句子,放在一起,就构成了排比句,排比句有什么特点?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进行补充的?

2、生:我认为的浩然之气就是杨绛先生所说,也是引用一位英国作家的话语,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都不屑。以我的性格与他相反,所以我认为,他能做到这个方面,就是我心中认为的浩然之气。

3、《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4、孟子还提出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认为要尊重浩然之气自身的规律,不要抱着主观的目的,既不要忽略忘记,也不要盲目助长。孟子这里讲了拔苗助长的故事,形象地说明急于扩充浩然之气,就像拔苗助长一样可笑。总之,对浩然之气置之不理或盲目助长,都是不正确的。

5、“气”这个字在传统医学/文化里极其复杂,孟子自己也很难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难言也”,于是根本就没有解释到底什么是“浩然之气”,只是说有正义、仁义、道德的话就会从心底里生发出来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浩然之气”。

6、曰:“不动心有道乎?”

7、用个很短的话说了一个很生动的故事,然后孟子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天下不想着帮助苗成长的人是很少的。“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认为去帮助苗成长没有什么用处,而放弃不干的人,就相当于是种地不锄草的人。“助之长者,揠苗者也”,违背规律像宋人一样去帮助成长,那就是拔苗助长的人。“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这种拔苗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害了它。

8、师:高兴、快乐。“浩然”呢?有同学说是“盛大的样子”。请同学们思考,“浩然之气”显然可以缩略为“浩气”,同学们是否可以用“气”再组几个词?

9、出自:《孟子》,孟子认为浩然正气这种气,极端浩大有力量,所以就应该用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它滋养它而不加以伤害。

10、(30)病:朱熹《集注》:“疲倦也。”

11、公孙丑问曰:“夫子加(1)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2)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