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精神现象学【文案整理76句】

admin 2023-03-05 12:06:34 qq说说

精神现象学

1、第四部分“精神”以社会历史为对象。社会是个体与普遍的有机统一体,它经过了一个从尚未分化的统一(伦理)经过分化(教化)重新达到统一(道德)的发展过程,在思想中再现了从古希腊直到黑格尔时代的人类历史。在黑格尔看来,若要真正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使个体与普遍融为一体,必须从“精神”进展到“宗教”。(精神现象学)。

2、我们根本不必去操心考虑,象这样的一些把认识当作一种用以把握绝对的工具或我们赖以窥见真理的媒介物等等无用的观念和说法(可以说一切关于与绝对不相关联的认识的观念和关于与认识不相关联的绝对的观念,都归结于工具和媒介物等等关系上);我们也完全无需去注意那些借口,它们都是没有能力从事于科学的人从假定这样一些关系中所找到的借口,借以逃避科学研究的辛勤劳动,同时还借以装出一副严肃认真和奋勉努力的样子;同样地,我们也用不着费心替这一切一切去寻找答案,因为它们都是会被当作偶然的和任意的概念而抛弃掉的,而且甚至于使用这些字眼,如绝对、认识、客观与主观,以及其他无数的、被假定大家都已熟知其意义的那些字眼,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欺骗。

3、但是,就概念和对象、衡量的尺度和被衡量的东西都已现成存在于意识自身之内这一方面来看,不仅我们的任何额外的行动是多余的,而且我们也根本不需要去比较它们和认真地考查它们;因此,同样就这一方面来看,既然意识是自己在考查它自己,那么我们还能做的也就只有单纯的袖手旁观了。因为意识一方面是关于对象的意识,另一方面又是关于它自己的意识;它是关于对它而言是真理的那种东西的意识,又是关于它对这种真理的知识的意识。既然两者都是为意识的,所以意识本身就是它们两者的比较;它的关于对象的知识之符合于这个对象与否,乃是对这同一个意识而言的。

4、参考维基百科的说法,这个更高级的存在可以认为就是康德的物自体,但在康德那里,物自体只能思考、不能认识、是我们感性刺激的来源。黑格尔对此有诸多批评,主要就在于,这个物自体除了感性刺激的来源之外,在我们的精神上,是如何显现自身的?由此解决物自体的逻辑困难,即,物自体到底是无用但必要的设定,还是代表了精神运动的过程?

5、我们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乃是因为只有绝对是真的,或只有真理是绝对的。不同意这个结论的人,当然可以作出这种区别,硬说一种认识虽然不象科学所愿望的那样认识绝对,却也还是真的认识,硬说一般的认识虽然没有能力把握绝对,却可能有能力把握别种真理。但是,我们终究要看到,发表这样议论的人都是由于他们作了一种模模糊糊的区别,认为有一种绝对的真理和一种别样性质的真理;同时我们也将看到,象绝对、认识这样的词汇,它们都假定着一种意义,而这种意义则正是现在才应该去努力获取的。

6、1793年─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一个贵族家庭里担任家庭教师。

7、但是如果把这个第二个阶段按精神哲学的阶段划分,则可分为欲望、主奴关系、普遍的自我意识。前面两个阶段已大概地讲了,这里,我着重讲一下普遍的自我意识。普遍的自我意识的特点是:主客相互承认,互为主体。黑格尔这个阶段的思想已经包含了现当代哲学思想的萌芽。现当代哲学思想强调的是相互承认。这个思想有一个翻译的专门名词,叫“主体间性”或“互主体性”或“主体际性”。古典式的哲学思想强调主体(subject)和客体(object)的统当代哲学强调“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nter”就是“internet”一词中的前缀。

8、主流的说法是把《精神现象学》看作是《逻辑学》的先导Voraus。细读之下会发现,《精神现象学》依然是认识的主观方面,而《逻辑学》是客观或者对象方面。《逻辑学》里的范畴虽然依然是普遍的规定性,但是经过了反思,已经脱离了《精神现象学》里对于事物“这个”“这里”的朴素描述(这种朴素描述依然是普遍的)。

9、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10、但是,我们人(主体)并不是能够一下子就抓住“绝对知识”的,是要从小范围、零碎的事物开始认识,再逐渐扩大,逐渐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所以要把握“绝对知识”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光是一个个人思想发展的过程,还是整个人类社会、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我们要达到绝对概念,就得通过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可以说“绝对概念”是高高在上的东西,我们人的认识要从最低的认识开始,就像爬梯子一样,一步一步地向上爬,经过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最后才达到那个最高点(“绝对概念”的境界)。(精神现象学)。

11、一方面要求摆脱封建社会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一方面又不能坚决革命,打碎旧世界。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他这位哲学“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⑦。

12、黑格尔把毕生的精力用于创立一个包罗一切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类思维第一次被看成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辩证过程。黑格尔把他的哲学体系分成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在“逻辑学”中,理念(或精神)在自身范围内运动,从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逐步升级,最后自我异化为自然界,进入“自然哲学”部分。在黑格尔看来,自然没有独立意义,只是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自然是被动无力的,精神是主动积极的,它必然要摆脱自然的桎梏,扬弃自身的异化,重新回到自身,作为自在自为的理念而出现,这就是精神,于是理念进入第三阶段,即“精神哲学”阶段。在这一阶段,理念也要经过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主观精神异化出一个外在于自己的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不是物质的自然,而是精神、文化世界,即法律、道德、国家。随后精神又扬弃自身的异化,返回自身,这就是绝对精神,即艺术、宗教、哲学。在哲学阶段,精神认识到了世界就是精神的表现,也就是它自身的表现,这样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就达到了同一。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哲学家,因此这个同一是客体向主体同存在向思维同一。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对绝对精神发展的描述,从精神的低级阶段开始,按照“正--反--合三段式”(作者注:“正--反--合三段式”是黑格尔用来推演“绝对精神”发展的一套公式。“绝对精神”发展的第一阶段“逻辑”是正,第二阶段“自然”是反,第三阶段“精神”是合。“逻辑”中的第一段落“有”是正,第二段落“本质”是反,第三段落“概念”是合。“有论”中,“质”是正,“量”是反,“度”是合。黑格尔整个体系的各个大大小小部分都是按这套公式推演出来的),中间经过两次异化,两次扬弃,最后返回自身,成了一个“封闭的圆圈”。黑格尔把关于“绝对精神”的知识称作“绝对知识”,从最低意识到绝对知识要经过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精神现象学》就是对这一过程的描述。而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三个部分则是知识本身的内容,是绝对精神本身辩证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精神现象学》看作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导言、序幕。

13、在精神现象学中,意识通过一个不断显露的过程而发展。显露的内容不是康德意义上的诱使主体找到自身真理的经验物,因为它预设了一个恒常性的主体,而黑格尔意义上的主体不是一个原初就具有某种规定性的主体。尽管如此,黑格尔式主体在其获得自身的规定性的时候它就能使自身具有一种先天规定性。在这个显露的过程中,我们着重的从来都不是具体的经验物,毋宁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考察的不是经验物,而是使经验得以可能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与康德的策略是相同的,即去发现经验的形式框架)。我们在黑格尔哲学中经常看到一种统一经验与先验的企图(或取消经验与先验的差异),而现象学与开展现象学的主体所体现的就是这种统一。主体并不是一个先天具有规定性而后投身于世界的主体,但也不是一个在此之前的无规定性的主体。

14、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15、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转折。第二国际和列宁斗争的焦点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究竟是把工人提高为资产阶级呢,还是把资产阶级提高为工人?按照第二国际的思维,工人是落后、野蛮的,要学习资产阶级的文化,把自己提高为资产阶级,然后去继承资产阶级的文明。列宁正确理解了马克思隐含的原意:工人比资产阶级干净,是资产阶级要向工人学习。毛继承了列宁的理解。毛和苏联斗争的焦点是:究竟是现实决定思想,还是思想改变现实?坚持这两次斗争中列宁和毛的立场,就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却不是必须继承的东西。列宁的物质客观存在论更是一种荒谬的反动学说,是作为政治家的列宁对哲学的误读,必须坚决抛弃。

16、到了第二个阶段,人们便能说出“X”是什么了。这就叫知觉阶段。特点是:人们可以把上面的那个公式中的省略号所要表达的内容填充出来。比如,“X”是冷的,“X”是白的,“X”是软的,等等。这里面的“冷”、“白”、“软”这一些词便是“X”所具有的性质。到了这一步,人的意识已经达到了普遍性了。开始时,光是说“X是……”但不知道“X”到底是什么,这个“X”就是唯一的个体。到后来,我们说“X”是白的,这个“白”便具有普遍性了。也就是说,凡是“X是……”中用来表达“……”的词都是有普遍性的,所以可以下这么一个判断:个体东西后面的谓词都是具有普遍性的。这样人的意识就将个体性和普遍性结合起来了。人的意识就是由个体的东西一步一步地上升到普遍的,知觉阶段便是人能够抓住事物的普遍性。我们能够说出上面公式中的省略号所代表的意义,也就是我们抓住了“X”的普遍性。这个“普遍性”中文往往翻译成为“共相”。“共相”就是“普遍性”。但是知觉阶段的“普遍性”还是非常有限的东西的普遍性,如果要认识科学的规律性,则要进一步扩大了,认识则又进了一步,这便是意识的第三阶段。

17、意识因而就发现,它从前以为是自在之物的那种东西实际上并不是自在的,或者说,它发现自在之物本来就仅只是对它[意识]而言的自在。当意识在它的对象上发现它的知识不符合于这个对象时,对象自身就保持不下去,换句话说,当尺度所考查的东西在考查中站立不住时,考查所使用的尺度自身也就改变;而考查不仅是对于知识的一种考查,而且也是对考查的尺度的一种考查。

18、同时,从《精神现象学》的这一结构体系我们看到,当时黑格尔还没有明确地形成他那著名的“正—反—合三段式”结构,他那整个哲学体系的框架还没有明确地形成,但“三段式”结构的萌芽在《精神现象学》中已比比皆是了,甚至翻一翻目录就可以看到一套一套的三;Ⅰ、Ⅱ、Ⅲ;3;(3)了。

19、在认识对象之前,先检验认识本身是否合格,这就是先建立规则,然后再去看看对象能否适用于规则的做法,我们把它称为权利的科学(寻找认识能够充当合理工具的权利),而精神现象学则是经验的科学。

20、这是说,在黑格尔那里,“现实”这个概念,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概念(注:他讲的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如果不理解黑格尔所讲的含义,就会得出“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样的结论。

21、154 “自我意识”│从“欲望”到“苦恼的意识”

22、由于这种必然性,这条达到科学的道路本身已经就是科学了,而且就其内容来说,乃是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意识对其自身的经验,按其概念来说,是能够完全包括整个意识系统,即,整个的精神真理的王国于其自身的;因而真理的各个环节在这个独特的规定性之下并不是被陈述为抽象的、纯粹的环节,而是被陈述为意识的环节,或者换句话说,意识本身就是出现于它自己与这些环节的关系中的;因为这个缘故,全体的各个环节就是意识的各个形态。

23、145 巴丢:“文明”世界病入膏肓的真相|为什么一个月就忘了巴黎?

24、理性主义、古希腊的艺术宗教、基督教三种文化思潮的冲突。黑格尔试图把三种思潮糅合为于是产生了这种用理性主义外壳包装宗教核心的怪异哲学。这就是德国版的“三教同源”、“万法归一”、“通三统”。

25、黑格尔的结论是:“正是在劳动里(虽说在劳动里似乎仅仅体现异己者的意向),奴隶通过自己再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才意识到他自己固有的意向”,“他并且开始意识到他本身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黑格尔的论述说明,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内在的矛盾运动都要变成自己的对立面。因此马克思说:

2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27、170 哲学:中国、印度与西方同名下的思想遮蔽

28、但是我们把自在的存在跟这种为一个他物的存在区别开来;同样地,与知识发生了关联的存在也跟它区别开来并且被设定为也是存在于这种关联之外的,这个自在的存在的这一方面,就叫做真理。至于这些规定的真正内容是什么,在这里与我们毫不相干,因为既然显现为现象的知识是我们讨论研究的对象,那么它们的规定也就是首先被按其直接对我们呈现的那样接受下来了的;而它们对我们的呈现,则正是象我们方才说过的那样。

29、162 法国高考,康德和黑格尔的信徒打了一架

30、1818年后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并于1829年当选柏林大学校长,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

31、我的建议是,首先是看一些欧洲哲学史的书籍,以便把黑格尔“定位”。

32、当然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并不是百分之百赞成,赞赏拿破仑也不是无保留的。他和贝多芬一样,都厌恶拿破仑的穷兵黩武,向外侵略扩张。贝多芬在一气之下,把原拟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的题词划去,改名为《英雄交响曲》;黑格尔则以嘲讽的口气称拿破仑为“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只把拿破仑看作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

33、观察的理性主要是讲人对科学的考察,对自然的认识。这是一种人对自然的静观,即人只是静观世界,只做科学的考察,但没有去实践,因而人还是得不到自由的。人要想获得自由,必须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实践理性阶段。实践就是要使得对方为我所用。人要深入到世界里面去,改造世界。黑格尔在这里讲的是人类的一些社会性的活动,在社会性的活动里面,个人和集体初步地融为一体。这个时候,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每个人是为了别人,别人也是为了我。用他原话讲就是“人在社会活动里,在实践中,达到了一种‘我做事是为了他人,他人做事是为了我’的认识”。别人对我而言是客,我对别人而言是主,这也是一种主客统一。这种统一是以人从事社会活动为前提的。理性的第三个阶段就是自在自为的世界的个体性。“自在自为”,说得通俗点就是最真实的。“自在自为的实在的”就是最真实实在的,就是最真实的个体性。意思是通过观察自然、社会活动的实践,人就和自然社会融合为一体。上面提到的“个体性”就是指个人和集体融合为一体的意识。到了这一步,人的意识,便超出了前面的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的前两个阶段)了。前面的这三个阶段都是讲个人意识发展过程,还没有进入到真正的人类社会历史。尽管前面也讲了一些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中世纪,似乎是在讲社会历史,但黑格尔在讲这三个阶段的时候,都是把历史的事实作为个人意识发展的历史来讲的。前面的这三个阶段所讲的相当于后来的《精神哲学》这本书的第一大部分——主观精神。所谓“主观精神”就是讲个人的意识的发展过程。个人的意识发展到最高点那便是“自在自为的实在的个体性”,到了这个最高点,人和社会便融为一体。

34、*《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出版,上卷出版于1962年,1979年重印,下卷出版于1979年。

35、经验主观上是一种体验,客观上是一种事实。在感性确定性中,一般的经验体现为:对象是这一个,我们把对象当作这一个的事实肯定下来,但是随后又立即经验到,我们不可能毫无矛盾地把它作为“这一个”肯定下来,因为我对它的体验与它的事实不符合,或者它的事实与我对它的体验又不符合。

36、第四部分“精神”以社会历史为对象。社会是个体与普遍的有机统一体,它经过了一个从尚未分化的统一(伦理)经过分化(教化)重新达到统一(道德)的发展过程,在思想中再现了从古希腊直到黑格尔时代的人类历史。在黑格尔看来,若要真正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使个体与普遍融为一体,必须从“精神”进展到“宗教”。

37、总之,马克思学自黑格尔的辩证法存在很大问题。马克思认为他去除了黑格尔的神秘核心,但是仔细考察辩证法的概念后,只能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和神秘核心是绑在一起的,不可能去除!马克思的新辩证法是一种漏洞很大、未完成的学说,苏联教义里胡乱篡改的辩证法则是完全的胡言乱语。

38、《精神现象学》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精神现象学》总结了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们的哲学研究成果,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它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

39、这种统一只有在经过艺术家心灵创造的艺术美中才能真正达到;因此,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自然美是艺术美的不完全、不完善的反映;美学的确切名称应是“艺术哲学”。明确将美的本质与“自然的人化”联系起来探讨,提出美是人的“自我创造”,审美和美的创造是人从对象上复现自己。

40、所以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起点是感性确定性,没有谈到具体的事物,这就代表了,这个更高级的存在首先要攫取一个感性的起点,展现自身。

41、171 从音乐中看到的启蒙辩证法│阿多诺的哲学之路

42、同时可以讨论读书、考研升学的问题,多特姚还会不定期对群成员进行独家讲座,欢迎各位入群,一起爱智慧。

43、黑格尔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理性的认识当成更高更好的阶段,意识认识到自己是意识,就上升为自我意识,理念认识到自己是理念,就上升为绝对理念。马克思也继承了这个特点,说共产主义社会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我们象征主义者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愚昧才是力量,越无知越接近真理。用霍普特曼的话说:“愚昧不是尸体,却是永恒的生命。”(出自他的一个寓言小说《童话》)黑格尔派自诩的那种新理性,在我们看来不过是理性的一种变种。

44、严格说来,我们象征主义者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目的论者,和黑格尔有相似之处。黑格尔思索出那套叫辩证法的规律,认为在一切事物中都能看到这个规律,因此这个规律本身就是一切的起源和目的。我们则把世界当成一种象征,因为在艺术作品中传递的那些感受是永恒的、超越物质世界的,既然如此,这世界为何不可能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作品呢?作为艺术本质的“象征”是否正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呢?不管它是不是,我们认为这世界唯有作为象征才是可以理解的。象征就是我们的辩证法。象征本身明显包含了目的,只是这目的不像黑格尔那么肤浅生硬,不会明确提出,只能在那些感受中慢慢体会。

45、为什么经验能够成为科学呢?如果经验仍然无法摆脱掉它的外在性与偶然性的话,那么我们只能这样来设想经验的科学:经验的科学并非研究经验如何呈现出真理,而是研究真理如何让我们以如此这般的方式来把握经验。我们要审视的并不是经验本身,而是经验之所以能够如此显现出来的原因。

46、链接:https://pan.baidu.com/s/15m8GXoR-jSyDLG518SyHEQ提取码:0sq1   书名:精神现象学

47、张先生对黑格尔的解读,已经到了鞭辟入里的程度。以他的著作作为阅读黑格尔的“登山杖”再好不过。

48、现在,既然这个陈述只以正在显现为现象的知识为对象,它本身就似乎不是那种在其独有的形态里发展运动着的自由的科学;而从这个观点上看,这种陈述毋宁可以被视为向真知识发展中的自然意识的道路,或灵魂的道路;灵魂在这个道路上穿过它自己的本性给它预定下来的一联串的过站,即经历它自己的一系列的形态,从而纯化了自己,变成为精神;因为灵魂充分地或完全地经验了它自己以后,就认识到它自己的自在。

49、172 哲学是一个隐喻▎德里达“解构”哲学

50、今天我讲的《精神现象学》就是这样的一个梯子,就是经过漫长的梯子,从最低级的认识发展到最高级的认识,抓住了“绝对概念”。“梯子”这个词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面使用的一个词。他说:“我的《精神现象学》就是人们从最低级的认识抓住绝对概念的梯子。”现在把这个“梯子”拿出来,就是指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因此,我所要介绍的便是这样一个“梯子”。下面就来看看这个梯子。

51、我首推张世英先生的《论黑格尔的逻辑学》等书籍。

52、因此,意识经验的科学就在于发现这一点:要么是主观上的体验与客观上的事实不符合,要么是客观上的事实与主观上的体验不符合,总之经验总是自相矛盾,而这种自相矛盾正是经验扬弃自身而上升到更高的经验的方式。

53、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该书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猜测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但始终把“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让逻辑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该书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54、有一位古代哲人曾这样说:在诗歌中只有激情和技巧,而在哲学中却有诗意和智慧。伟大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一生的精神活动向世人明示了:真正的思想家应当是诗人哲学家,真正的诗人也应当是哲学家诗人。黑格尔哲学就如诗如画,富于个性色彩,具备独特魅力。它符合时代精神,它凝聚了人类思想精华,它化作有生命的东西,潜入到人类通向智慧王国的滚滚洪流中,放射着诗的光辉。“黑格尔扬起风帆,周游世界,勇敢地进入了思想的北极。”他拉开沉重的哲学帷幔,敢于窥视美杜莎而不惮于化作岩石。他永远是一个有诗人般浪漫气质的英雄式哲学家。他的《精神现象学》作为其最为著名的作品,便集中体现了他的超常的哲学才华。整部书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有机的哲学体系,其中充满了现实而卓绝的智慧,蕴藏了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黑格尔年轻鼎盛时的这部著作奠定了他哲学王位的坚定基础。

55、因此,意识感受着从它自身发出的这种暴力,一定要败坏它整个的有限满足。当意识感受到这种暴力的时候,恐惧的意识很可能因害怕真理而退缩回来,竭力去保全它那陷于消灭危险中的东西。

56、1808年—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简称大逻辑)。

57、因此,如果我们只想粗浅地了解一下黑格尔的艺术观,那末只要读一读《精神现象学》的这一部分就可以了,但如果我们想系统地研究,那就得求助于他那洋洋三大卷的《美学》了。

58、这里只能假定,题主想读黑格尔,完全出于对哲学的爱好,而不是因为考入了哲学系,不学不行,其实若真是那样还就好办了,授课老师会具体告知学习方法;还有,也假定题主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哲学知识,接受和理解都没太大难度。一说实话,即便按照这两个假设——酷爱哲学,也有不错的基础,“读黑格尔”仍然是蛮难的。

59、因为这种片面的见解就是怀疑主义,怀疑主义永远只见到结果是纯粹的虚无,而完全不去注意,这种虚无乃是特定的虚无,它是对于结果之所自出的那种东西的虚无[或否定]。但事实上,如果虚无是对结果之所自出的东西的虚无,那它就纯然是真实的结果;它因而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虚无,它就具有一种内容。终止于虚无或空虚的抽象性上的怀疑主义,是不能超越这抽象性而继续前进的;它必须等待着看看是否有什么新的东西显现出来,以便它好投之于这同一个空虚的深渊里去。相反,当结果被按照它真实的情况那样理解为特定的否定时,新的形式就立即出现了,而否定就变成了过渡;有了这种过渡,那穿过意识形态的整个系列的发展进程,就将自动地出现了。

60、精神。——伦理、法律、政治之类社会群体的意识。感性、知觉、知性、理性都只是个体的意识。在他后来的《精神哲学》中,个体意识被称为主观精神,社会群体的意识被称为客观精神,艺术宗教道德被称为绝对精神,这显然比《精神现象学》中的用词更准确。

61、黑格尔是从1805年开始撰写《精神现象学》的,完成于1806年,出版于1807年3月,是年37岁,这在当时来说,算是晚成的了。黑格尔写作《精神现象学》时正值耶拿大战,法军攻占耶拿,黑格尔被迫弃家出走,他把余稿藏进衣袋,躲在一个朋友家里,借着法军兵营的火光整理了余稿。

62、第一点,序言的基本思想是讲真理,即所谓哲学,如果更具体点,便是他所用的“科学”这个词。“真理”、“科学”是一个系统、一个过程,而不是我们平常对于一个简单事实的判断。恩格斯也说过,把一个正确判断叫作真理,等于是对一个很小的简单事实用了一个很大的名词。真理是讲事物的本质、事物的规律性,是大范围的大概念。这个意义上的真理一定是通过一个漫长过程得来的,是有过程的。

63、《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64、因此,这条道路可以视为是怀疑的道路,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绝望的道路;因为在这里所发生的不是通常的所谓怀疑;通常的怀疑乃是对某种假定的真理的一种摇动,在摇动之后,怀疑重新消失而原来的真理重新出现,于是终于事情又恢复到怀疑以前的样子。相反地,这里的这种怀疑,乃是对现象知识的非真理性的一种自觉的洞见,对于这种怀疑而言,毋宁只有真正没现实化的概念才是最实在的东西。因此,这种彻底的怀疑主义也不是严肃地追求真理和从事科学的人所自以为业已具备了的那种决心,即,决心在科学里不因权威而听从别人的思想,决心亲自审查一切而只遵从自己的确信,或者说得更好些,决心亲自产生一切而只承认自己的行动是真实的。

65、如果我们现在来研究知识的真理,这就好象我们要研究知识的自在存在。可是在这种究研里,知识是我们的对象,它是为我们的存在;而这样一来,知识的自在毋宁就成了知识的为我们的存在了;我们所认为是它的本质的东西,毋宁就会不是它的真理而仅仅是我们关于它的知识了。本质或尺度就将存在于我们这里,而那种应该与尺度相比较并通过这种比较而予以决定的东西,就不是必然地要去承认这个尺度。

66、①荷夫迈斯特编:《黑格尔书信集》第1卷,第120页。

67、辩证法必须有目的,有从低到高的一整套必然的概念运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里根本没有目的,没有必然,只是对当时的自然科学发现的自以为是的整理、猜测,这不叫辩证法,这顶多叫主观思维运动。

68、理性。——即辩证思维。黑格尔把通常所说的抽象逻辑称为形式逻辑,把使用抽象逻辑的理性称为知性,把他自己发明的辩证逻辑称为理性。

69、贺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金堂人。国内外久享盛名的西方哲学专家、翻译家,于黑格尔哲学无不精通,论述遍及黑格尔哲学的各个方面,他翻译的《小逻辑》,学术界公认为是继严复《天演论》之后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中译本;对斯宾诺莎、怀特海等西方近现代哲学家都有深入的研究。贺麟在中国哲学方面也颇有建树,1930年代创立了与冯友兰“新理学”相对的“新心学”体系,是现代早期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译著还有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精神现象学》,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等,主要著作有《近代唯心论简释》《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等。

70、⑤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28页。

71、黑格尔没明白,“依据”,以及“内在联系”、“目的”这些概念,连同整个辩证法,都是人的思维,是人赋予自然界的一种意义、价值。自然界是一种死物,当然不会主动提供这些。当你问万有引力的内在“依据”是什么时,你实际上已经假定了一个人化的会像人一样思考行动的自然!你的所谓答案,实际上是你这个问题的前提!这好比我问你几点出门,我已经假定了你会出门。所以,被黑格尔视为低级的形式逻辑,已经自动反驳了黑格尔的辩证逻辑。

72、三如果题主真的确定要读黑格尔的《大逻辑》,那就还有三个具体建议。

7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74、辩证法。——柏拉图对话录中,苏格拉底和人讨论某个事物,一开始并不提出自己观点,而是让对方给事物下定义,推敲这个定义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使对方自己否定自己,在这个否定的过程中,慢慢提出更合理的定义。这种辩论方法被称为“辩证法”。黑格尔借用了这个词汇。他的辩证法是:每一个概念中必然包含矛盾,矛盾斗争的结果是扬弃自身,形成一个新的概念,而这新的概念中也必然包含矛盾,形成一个更进一步的概念。概念自我规定、自我运动,最终达到上帝的概念。这个辩证法的要害是客观性、必然性、目的性。概念是客观运动的,不是苏联教义里靠人的主观在事物里随意区分的。概念运动是必然的,主观无法改变它,因为人本身就是这个概念运动的产物,是概念的化身。概念运动既然是客观又必然的,就必然会导向一个终极目的:上帝。

75、但是,这种分离或这种分离和假定的现象,已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的本性而得到了克服。意识自身给它自己提供尺度,因此,考察研究就成了意识与它自身的一种比较;因为上面所作的那种区别并不超出于意识以外。意识在它自身就是为一个另外的意识的意识,或者说,它一般说来在其自身就具有着知识环节的规定性;同时,这另外的一个,对意识而言不仅是为它[意识]的,而且也存在于这个关联之外,也是自在的,即是说,也是真理环节。因此,被意识宣布为它自身以内的自在或真理的那种东西,就是我们所用的尺度,意识自己把这个尺度建立起来,用以衡量它的知识。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