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47句赠刘景文苏轼(宋)(精选赠刘景文苏轼含蓄的赞扬了刘景文的)
admin 2023-11-29 13:42:42 文案短句 ℃一、赠刘景文苏轼
1、(唐诗三百首62)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2、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4、yīniánhǎojǐngjūnxūjì
5、苏门六君子(按卒年排) + 乌台诗案时
6、(唐诗三百首31)王湾《次北固山下》
7、✦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8、(唐诗三百首70)王维《青溪》
9、刘老虽不在门内,但其与老苏关系非常密切,得到过老苏的举荐,老苏也与其父关系良好。刘老对老苏门的势力发展功不可没,曾经辉煌。有诗为证(姜特立诗)
10、(唐诗三百首37)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11、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12、(唐诗三百首47)崔颢《长干行》
13、苏轼丨《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
15、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16、(唐诗三百首69)王维《桃源行》
17、(唐诗三百首38)李颀《古从军行》
18、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9、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扩展资料: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20、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二、赠刘景文苏轼含蓄的赞扬了刘景文的
1、(唐诗三百首30)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2、(桃城政务)文健就成立桃城区都市休闲农业协会等事宜与企业家代表进行深入座谈交流
3、《赠刘景文》中表达作者对朋友鼓励的两句诗词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4、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5、(唐诗三百首40)李颀《送魏万之京》
6、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7、(唐诗三百首4)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8、(唐诗三百首65)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9、《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10、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11、《赠刘景文》宋·苏轼古诗的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12、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1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亦有作“正是”)
14、(唐诗三百首3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5、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赠刘景文作者: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6、(唐诗三百首7)宋之问《渡汉江》
17、楼主的问题好像没表达清楚吧?诗人是为了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18、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19、✦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20、语文大师:苏轼·赠刘景文
三、赠刘景文苏轼(宋)
1、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2、《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叹刘景文人生坎坷遭遇,勉励刘景文人虽老情怀未老,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却是年晚的收获季节。全诗饱含着对老朋友的痛惜与鼓励。
3、(唐诗三百首11)张九龄《望月怀远》
4、按赠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5、(唐诗三百首26)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6、(唐诗三百首8)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7、结交苏与黄,秦张同一贯。
8、(唐诗三百首15)张九龄《感遇其七》
9、《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10、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11、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最是:一作“正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12、该诗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13、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14、(唐诗三百首23)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
15、这首诗描写了:荷败、菊残、橙黄、橘绿出处: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16、黄绿:暗喻。一则苏门势力青黄不接;二则朝廷两党。
17、《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叹刘景文人生坎坷遭遇,勉励刘景文人虽老情怀未老,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却是年晚的收获季节.全诗饱含着对老朋友的痛惜与鼓励.本诗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诗人用荷花的“尽”来衬托菊花的“傲”;以荷尽的夏日和菊残的秋色来对比衬托由欣欣向荣的橘树装点的初冬,突出了朝气蓬勃的橘树,突出了诗人对橘树生命力(或高尚节操)的由衷赞美。
18、胡婷婷唱古文:苏轼·赠刘景文
19、《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赠刘景文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一作:正是)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20、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四、赠刘景文苏轼拼音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2、苏轼丨《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3、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
4、说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刘平驻守宋、夏边境,力拒西夏,因孤军无援战死。身后萧条,诸子早卒,只剩景文一人。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5、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这是因为,在百花中,“唯有绿荷红菡萏”,是“此花此叶长相映”的(李商隐《赠荷花》)。历来诗家咏荷,总少不了写叶。
6、3)一年好景君须记:“一年好景”:借喻,指当下的政治局势;“君须记”:老苏比刘老年少几年,此言发出,已是命令警告了。可见,老苏此时已经不再顾及什么人伦礼序了,这是最强烈的暗示,保命第切不可莽撞!
7、(唐诗三百首54)金昌绪《春怨》
8、(唐诗三百首64)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9、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10、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11、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12、四物:荷,菊,橙,黄。这四物有一共同特点,均为夏后败或熟。
13、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14、苏轼·赠刘景文(陈芳)
15、按照常理,密友高迁应该是大喜事,作为一名大文豪,思想家,政治家,难道不懂春喜?且诗中的“君须记”那是特别强调之意。这不能不让人疑惑老苏赠诗的真实目的了。他在暗示什么?
16、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17、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18、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9、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平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
20、(唐诗三百首57)王昌龄《长信怨》
五、赠刘景文苏轼古诗
1、(唐诗三百首18)王之涣《登鹳雀楼》
2、(唐诗三百首44)李颀《琴歌》
3、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注释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③傲霜:不怕霜冻
4、三(2)班:陈王越何乐谦陈冠霖张予楷张欣懿郑好等
5、(唐诗三百首14)张九龄《感遇其四》
6、(唐诗三百首49)崔颢《黄鹤楼》
7、东坡作此诗时年已也已步入老年了。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然则此诗也不妨看做诗人本身的一生写照。盖苏轼一生,坎坷挫折,亦云多矣,却始终没有被逆境吓倒,而稍摧其志。然则此诗固亦夫子自道也。其身后“橙黄橘绿”,使千载以下之人尚能分享其甘美的艺术果实,也算是美不胜收了。故窃以为如仅以景语之美来赏析此诗,犹属皮相也。
8、(唐诗三百首67)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李洪霞丹棱县城区小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四川省首批骨干教师,眉山市小学语文专委会员,丹棱县首届大雅名师。
10、(唐诗三百首55)王昌龄《闺怨》
11、(唐诗三百首12)张九龄《感遇其一》
12、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13、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这是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赠刘景文》年代:宋作者: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4、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正是:一作“最是”。
15、(唐诗三百首34)孟浩然《留别王维》
16、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17、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18、(唐诗三百首45)李白《长干行》
19、诗中最能表达作者对秋天喜爱之情的诗句是: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是北宋苏轼所作,全诗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天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作者欣赏其友人,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
20、(唐诗三百首22)孟浩然《过故人庄》
六、赠刘景文苏轼
1、2)此时杭州,老苏见到了皇家血脉赵令畤,并帮其改字德麟。此举所示出这两位关系非常,正所谓志同道合,更不能否认两人没有论政之时。
2、《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云: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3、(唐诗三百首56)王昌龄《春宫曲》
4、(唐诗三百首5)沈佺期《杂诗》
5、júcányóuyǒuàoshuāngzhī
6、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这首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7、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8、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9、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10、苏轼还把历来文人骚客眼中萧条冷落的初冬写得生意盎然,也可以看出他那豁达的性格和开阔的胸怀,虽然一生饱经坎坷与曲折,仍然豪情满怀,乐观开朗。
1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12、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于元佑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该作品是苏诗中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诗词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13、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14、蟠桃园,冬桃园各100亩分别出租
15、忆惜刘景文,其父死西战。
16、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
17、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18、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19、(唐诗三百首13)张九龄《感遇其二》
20、✦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1、“荷枯叶尽”“残菊傲霜”“橙黄橘绿”一首看似平淡的小诗,却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荷败菊残”呈现出秋冬的萧瑟景象,渗透悲秋情绪,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形成强烈对比,菊花傲霜斗寒的孤高之态跃然纸上。正当读者为诗人笔下的残秋伤感之时,诗人却笔锋一转,满怀喜悦地劝勉朋友,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光景还是在橙黄橘绿的美好时节!这样,青黄杂糅,硕果累累的深秋“好景”展现在读者眼前,“黄”“绿”之炫目摇情的色彩,显露出勃勃生机,此句令人惊叹为神来之笔,给人昂扬之感。
2、字面意思是:荷花落尽,就连荷叶也没了,菊花虽然也谢了,但还有枝干挺立。深层的寄托就要由你自己慢慢领悟了。
3、荷,老苏自喻。“无擎雨盖”:无权无势,不能再庇护了。
4、赠刘景文/冬景作者: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由上可知,那是冬景,从霜字就可以看出来是冬季
5、引起我对此诗兴趣的原因有二:一是人时,二是四物。先说人时。
6、(唐诗三百首52)祖咏《望蓟门》
7、zhèngshìchénghuángjúlǜshí
8、(唐诗三百首36)孟浩然《早寒有怀》
9、(唐诗三百首24)孟浩然《宿建德江》
10、(唐诗三百首10)贺知章《回乡偶书》
11、此诗更妙的在于借景抒情,句句均是言景,又句句无不含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耐人寻味。此诗乃东坡写赠刘景文者,东坡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与刘景文一见如故,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就此诗首句而言,荷所以比君子,而时值岁尾,荷叶枯尽,正比喻君子生不逢辰,难免潦倒失魄;次句言菊,菊所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姿;四句对刘景文勖勉有加,使景文认识到前途大有可为,“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获之期,希望他能振作起来。
12、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13、(唐诗三百首*)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4、“橙黄橘绿”:朝中有新旧两党,闹得正欢,实为一丘之貉(如同橙橘),切记小心行事。
15、(唐诗三百首43)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16、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17、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一作:正是)
18、(唐诗三百首51)祖咏《终南望余雪》
19、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20、(唐诗三百首21)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赠刘景文》
2、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3、(唐诗三百首*)王昌龄《采莲曲》
4、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5、(唐诗三百首6)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6、(唐诗三百首63)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唐诗三百首68)王维《洛阳女儿行》
- 上一篇:67句思念家乡的古诗100首一年级(精选思念家乡的古诗100首月亮)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502℃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264℃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1465℃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1427℃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758℃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741℃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721℃赞美老师的句子夸张句【文案整理33句】
- 625℃描写星河璀璨的诗句【文案整理43句】
- 621℃曾国藩家训全文及翻译【文案整理19句】
- 556℃关于梦想的事例反面【文案整理68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