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06句李白在黄鹤楼写的诗(精选李白写的黄鹤楼的诗)
admin 2023-11-30 11:11:37 文案短句 ℃一、李白写的黄鹤楼古诗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让狂人李白折服的男人
3、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文解释)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诗文赏析)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老朋友在阳春三月的时候辞别我和黄鹤楼,乘着帆船准备去往江苏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一句不只是为了点题,还可能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诗人曾与孟浩然多次来此游玩,此楼留有两人许多的美好回忆。因而一提起黄鹤楼,诗情就忍不住散发出来。又或许是因为黄鹤楼有一个关于仙人乘鹤归去的传说,在李白眼里,孟浩然这次南下,就和仙人乘鹤归去一样洒脱。而“烟花三月下扬州”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于此,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5、毛泽东词亭在黄鹤楼东南方206米处,于1992年建成。词亭的由来源于毛泽东1927年登蛇山时写的一首词《菩萨蛮·黄鹤楼》。
6、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7、崔颢可以说是凭借此诗一战成名。
8、释义: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9、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10、整首诗想象奇特浪漫,风格奔放狂荡,酣畅淋漓,读之令人大呼痛快!虽不如崔颢《黄鹤楼》境界格调之高,但这般狂态却也令人读来痛快无比!但后世文人却质疑这首诗并非李白所作,而是唐末无名文人伪作!
11、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12、这个故事记载在元代辛文房所著的《唐才子传》中。
13、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感慨的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李白站在黄鹤楼边,许的是“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愿望;毛泽东面对着黄鹤楼遗址以及滔滔江水,坚定了“心潮逐浪高”的志向。三位外地人来到黄鹤楼,居然萌生了如此多的情思!而那些老武汉人呢,他们说自己从来不去黄鹤楼,对于外地人蜂拥而至去爬黄鹤楼的行为也常常感到不解。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老武汉人不爱黄鹤楼吗?
14、释义: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1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很多人记得这首诗,却没有记住这首诗的名字,以致于有人问起这“更上一层楼”的“楼”是什么楼的时候,很多人会下意识的说这是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毕竟黄鹤楼是“天下江山第一楼”,又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名气很大。
16、我们细看李白的这首诗。
17、《望黄鹤楼》是一首五言古诗,创作于盛唐,作者是李白。诗中以夸张的手法描写黄鹤山奇伟瑰丽的景色,描绘仙人飞逝以后的荒凉景象,诗人联系自己一生的遭遇,决心把全部情感托付给黄鹤山,以结束客居他乡的流浪生活。
18、释义: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19、其实,不只是老武汉人会这样,如果有人来你的家乡去一个你很熟悉的景点旅游,你也会感到不可思议。
20、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李白写的黄鹤楼的诗
1、《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望黄鹤楼》李白。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2、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4、在唐代,除了崔颢和李白为黄鹤楼写过诗,还有杜牧、白居易、王维和刘禹锡等人,也为这座著名的建筑写过诗。
5、我们都知道黄鹤楼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这里其实有一个债主与欠债人的故事。
6、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7、鹦鹉曾经来到吴江的岸边,江中的小洲上还流传着鹦鹉的美名。鹦鹉已向西飞到陇山去了,可那芳洲之上还碧树青青。
8、神明太守再把黄鹤楼重建雕饰,
9、登黄鹤楼的的作者是诗人王之涣,古诗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古诗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0、译文:黄鹤楼中传来阵阵《梅花落》笛声,如怨如诉,仿佛五月江城落满梅花,令人倍感凄凉。
11、“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12、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读者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13、两首诗一首写于开元盛世,烟花三月送别友人,李白的心情是相对愉悦的;而另一首写于安史之乱时,充满去国思乡之悲。诗意虽不同,两首诗却同样经典。
14、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1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6、唐代《元和郡县图志》也曾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
17、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唐·李白
18、试题答案: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②孤帆远去,渐渐在碧空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向天边奔流。(意思对即可)
19、登临一晌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
20、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三、李白在黄鹤楼写的诗
1、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2、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3、简析:这首诗是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送别时所写,诗中没有描写黄鹤楼的景色,也没有朋友之间离别的伤感,只有诗人对友人目的地的向往和对友人的一片深情。
4、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5、“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但故人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黄鹤也没有再回来,千百年来,只能看见悠悠白云在黄鹤楼顶上飘荡。
6、“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故事后来被人们传为佳话,黄鹤楼也因此名气大盛。
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阳春三月里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扬州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感情.
8、相较于前四句的出其不意,后四句倒是中规中矩了不少。这四句实写诗人自己在楼中的所见所感,写他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整体看来,诗人这是先放后收。在前四句寻求创新,在后四句则是回到了正轨上。倘若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看似是被分成了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
9、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望黄鹤楼》唐·李白
10、下面一起来看看其中四首比较常见的黄鹤楼诗:
1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12、今天的这首诗《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13、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14、梦党凝边塌,舟行或千里。
15、三国时期的黄鹤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shù)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16、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17、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18、在晴天的时候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19、它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
20、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四、李白写的黄鹤楼诗句和诗词是什么
1、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2、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3、这首诗备受后世称道,是李白的代表作。“烟花三月下扬州”更被学者称为“千古丽句”。
4、整州的人都笑我为狂客,
5、李白登黄鹤楼写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本诗描写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
6、崔颢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7、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8、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9、《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人谓此必又拟《黄鹤楼》,似也。圣叹云:一蟹不如一蟹。以予观之,则殊未肯让崔独步也。前半亦是顺叙法,而却以凤凰台之二句展作三句,可见伸缩变化,皆随乎人,岂当为格律所拘耶?“芳洲之树何青青”,较“白云千载空悠悠”更具情趣。
10、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所以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就把黄鹤楼建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
11、隐娘每每读李白的诗,诗意简单,词句简洁,可每每读完,总是感到意犹未尽,有无限的情意在诗外。
12、1981年10月,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是以清朝同治年间的黄鹤楼为蓝本,但新建的楼显得更高大雄伟。因为以前的黄鹤楼只有三层,但1985年重建完成的黄鹤楼却有五层。此外,黄鹤楼内还增添了来过黄鹤楼,且留下千古诗篇的历代名人的壁画。可以说,如今的这个黄鹤楼,从里到外,都不同于最初的黄鹤楼。
13、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14、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15、读这两首诗,可以读出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你写得好,我偏要再写一首,和你比比高低。
16、黄鹤楼中听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7、从诗意中可以看出,这是李白被贬谪时所做,有学者考证,此诗是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归,途经江夏时所作。当时老朋友史郎中在江夏特意陪他游览了当地名胜黄鹤楼。
18、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19、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20、读来情韵幽深,余味无穷,表现了诗人对祢衡的怀念。
五、李白写的黄鹤楼古诗大全
1、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望黄鹤楼》唐·李白
2、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3、《春晓》,《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gùrénxīcíhuánghèlóu故人西辞黄鹤楼,yānhuāsānyuèxiàyángzhōu烟花三月下扬州。gūfānyuǎnyǐngbìkōngjìn孤帆远影碧空尽,wéijiànchángjiāngtiānjìliú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篇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诗人李白作。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广陵,即今江苏扬州。全文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前两句轻快流畅,意境优美。后两句情景交融,显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是千古传唱的名作。表达了诗人与老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5、楚思渺茫去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6、“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相传是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题诗后大为感慨而写下的诗句,并且自愧不如,表示决不再写黄鹤楼的题诗。至于李白关于黄鹤楼的诗,大概就只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8、至于这首《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不见于李白诗集,仅记载于宋代以后的文人笔记之中。是否确为李白所作,至今都众说纷纭,成为一个千古谜团!
9、李白写的古诗,如下: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静夜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0、此词写于1927年春天,这一年将迎来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结果。此前,中共党内由于陈独秀执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不但主张“要缓和反蒋”,还反过来压制工农运动,拒不接受毛泽东和其他许多同志的正确主张。这样的决策给我党带来严重危机,革命事业也因之受到重创。毛泽东此时居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附近就是黄鹤楼旧址。烦闷之际,他面对滔滔江水,心潮起伏,作词以抒怀。
11、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12、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阳春三月里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扬州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感情。223年,黄鹤楼建成时,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这座楼阁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13、比如他的《古游侠呈军中诸》:“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还家且行猎,弓矢速如飞。地回鹰犬疾,草深狐兔肥。腰间带两绶,转眄生光辉。顾谓战,何如随建威。”整首诗读来让人激情澎湃,确非闺怨情事之哀婉所能比。
1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5、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
16、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17、译文:雪花点缀着翠云裘衣,正当冬季,我在黄鹤楼携酒送你。
18、最早提出质疑的是明代以渊博著称的大才子杨慎,杨慎首先否定了“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为李白所作之说,并认为这几句打油诗是几个禅僧在黄鹤楼戏作的联句偈语。既然“捶碎黄鹤楼”是伪作,那么这首《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更是无根之萍的伪作附和了。
19、自认为写不过崔颢,李白登临黄鹤楼,没有写诗。
20、译文:黄鹤高楼已被我捶碎了,骑黄鹤的仙人无所依凭。
六、李白写的黄鹤楼古诗
1、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2、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坐在黄鹤楼中,看着天上的一轮明月,听着耳边的《梅花落》,布满皱纹的脸上,全是疲惫与沧桑。
3、我去严君平帘下打探过,
4、释义: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5、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6、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 上一篇:141句初中课本白居易的诗有哪些(精选初中白居易的诗有哪些)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