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47句孔子因材施教文言文翻译(精选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子路和冉有)
admin 2023-12-07 09:06:21 文案短句 ℃一、孔子因材施教
1、这种教育的侧重点,是“规范”,而不是“人”。
2、孔子说,冉有懦弱小心,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勇猛冒进,所以我让他谦退。
3、(多选)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下列阐释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是()
4、这就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具体学情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教育。时至今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5、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6、牛顿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戴安娜的感性及亲和力;
7、(4)荣婷.浅论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J).教育综合研究.2008
8、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
9、孔子回答说:“颜回很不错啊,他在仁义的方面,比我还强呢!”
10、孔子截然相反的回答使得另一个弟子公西华大惑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孔子说:“求(冉有)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
11、孔子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其中既包含了很多基本的教育理论,更有很多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孔子根据“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灵活施教,不拘一格,逐渐形成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原理,宋代理学家朱熹谈到“中人章”时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亦即“因材施教”。正是孔子这条“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给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在全民教育的层面上,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从而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12、这个典故,就是因材施教最好的例子。
13、他的因材施教是没固定模式的,对有些事绝对没有“标准答案”,各人各异,这不,他的学生上场了,且看:
14、冉有也来问,有意义的事,明白以后应该立刻行动么?
15、“子贡嘛,口才很好,他的口才,我是赶不上的!”孔子回答说。
16、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7、这个事情后来就成为孔子的美谈。后儒朱熹《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这当然是朱熹的美化。其实孔子的因材施教很明显,就是每个人都要达到他心中的那个标准。即太果断的人要打击他的自信心,而太犹豫不决的人要鼓励他的决断力。总之是要符合他的那个“过犹不及”,“执其两端而扣焉”的中庸标准。
18、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19、回复“天性”,听泡爸讲“不一样的天性,不一样的教育”;
20、中国历史上之所以会产生一千几百年的科举考试制度,恰恰是孔子的所谓“因材施教”的结果。因为科举考试就是要通过《四书五经》的教育,把所有的人都教育成一个模式。科举考试制度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那张恶魔的床。中国人到现在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恶梦,不能够从孔子因材施教的科举考试后遗症的高考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这肯定是与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密切相关的。
二、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子路和冉有
1、与别人做朋友,更应该一起患难,一起吃苦。应该把这几条作为为人处事的标准。孔子赞扬了他的说法,他觉得颜回说的十分正确。
2、谈谈礼文化中“敬”与“简”的关系
3、当孔子提到名声时,他还会说孔子迂阔。他认为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他觉得并不一定需要先读书而后才能成就事业,如此坦荡直言,是其他弟子所没有的。而子路也并不是只会指出其他人的错误,他对于他自己所犯的错误,同样是勇敢接受并且积极改正。
4、如果孔子遇到爱因斯坦,他可能会说,这位先生,闷在书斋里是不可以的,你得走出去,多交些朋友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面对宰予的小聪明和构陷式提问,孔子则以温和又犀利方式和言语去回答,一方面给予问题本身明确的答复,另一方面也是及时遏制一些不太好的苗头——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都是优点,但过于追求标新立异的观点,则有钻牛角尖陷入极端的风险。
6、有一次,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7、孔子很重视发展学生的爱好专长,如他对有代表性学生的优势归结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
8、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属于胆汁质;而冉有谦虚谨慎,可能属于粘液、抑郁质混合型。班主任老师要能够同各种气质、不同性格的学生打交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9、“因材施教”是实现“有教无类”的有效途径
10、(单选)下列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解读最接近的是()
11、孔子很重视发展学生的爱好专长,如他对有代表性学生的优势归结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他认为“雍也可使南面”(《雍也》),德行突出的仲弓可以当君王;善于政事的子路可以管理军政,“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公冶长》);善于交际的子贡可以从事外交,等等。
12、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智能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儿童都有独特的智能倾向,只要以他的智能为标准去评价他,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儿童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种智能,每个儿童,有可能受到尊重。找到孩子的智能发光点,然后教师和家长应依据孩子的智能特征,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儿童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是我们的孩子优势的智能得到发挥,弱的智能得到提高。
1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4、回复“北京”,看泡爸讲中国地理之“北京的由来和风貌”。
15、(5)郭德茂.宰予与孔子之关系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16、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现在也可以贯穿到,因性别施教,因年龄施教,因家庭环境施教等等…
17、唐君毅:孔子与人格世界
18、提問:請教王博士,孔子是怎樣因材施教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19、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有三季呢?”
20、第针对学生的实践差异,陆续推向社会。
三、孔子因材施教文言文翻译
1、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是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就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就算和他吵到晚上也讲不通。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这个故事其实对于我们教育学生或者面对生活,都极有意义!
2、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冉求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却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我不理解您为什么这样,所以冒昧地请教。”
3、如:“子使漆开仕。对曰:‘我斯之未能信。’子说。”“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同样是一个“仁”。得意弟子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也是“仁”字最权威、最经典的解释了。颜回一听便心领神会,又问其具体条目。孔子便兴致勃勃地讲了仁的“四目”,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我們看《論語》說“仁”呢,有些是孔子對仁的泛說,不是針對某個弟子說;有些是弟子來問,孔子就針對這個弟子說。泛說的當然是很廣闊,很圓滿的;就是針對某一弟子說,好像都有所側重,但是這個有所側重,講得淺近的不失深遠,講得深遠的不失親切,這就是聖人之言。這豈不也是“圓音”?如果我們讀《論語》能夠讀出這個意思啊!那真的是句句受用,而且句句都是“歷久彌新”,句句都“與日月同光”。(眾鼓掌)
5、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6、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品德好,聪明好学,领会能力强,所以孔子回答时就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强调讲“仁”就要依礼而行,这是“仁”的根本要求。“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要紧密结合。
7、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
8、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9、第针对行为表现的差异,让学生警惕“六蔽”。
10、以下是孔子教学方法的相关介绍:
11、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12、爱读经读书会qq群:103382880
1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14、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听到别人说某件事应当去做,那么是否应该马上行动呢?”
15、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16、孔子说,那当然,不能犹豫。
17、无论怎样强调细节规范,毛泽东也不可能像周恩来一样严谨;
18、子路冒冒失失第一个发言:“先生,听到正确的可以做的事情,是不是就马上做啊?”孔子立刻回答:“NO,NO,NO,正确的事也不能接着去做,有父有兄在,岂能不商量就马上做呢?”子路悻悻退下。
19、因才施教,如果从小学谈起,哪一个老师对Te所教的学生能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老师怎么知道Te所教的学生将来就能够成才或不成才,并且是哪个方面的才?没有一个正常的判断,如何才能做到因才施教,不得而知。
20、孔子的“因材施教”毒害了中国教育二千多年。使中国人严重缺乏张扬的个性与创造的激情。今天应该是好好反思的时候了。所谓文化自觉,在中国,就是反思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给中国人带来的负面效应。
四、孔子因材施教的哲学依据是
1、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经验,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2、小姚明如果脸皮薄一点,听完这话,必定羞愧难当,哪好意思继续打球,赶紧回到教室里,捧起书本,做思考状……后来的NBA江湖,也就不会有姚明的传说。
3、这个声音,让我们大多数人认定,只有补足劣势、改掉毛病,才能更成功、才能内心安宁。实际上,比我们成功的人,毛病缺点都比我们大。不敢展示劣势,优势必然被掩盖。真正的平和,源于认清自己之后的坦然接受。
4、B.教师课堂管理、教材选择等方面应避免性别偏向
5、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6、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着透彻了解,教育很富有针对性。如子路问孔子听见正当的事要不要立即付诸行动?孔子的回答是,有父亲兄长在跟前,岂能闻风而动?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让闻风而动。公西华感到难于理解,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冉求性格柔弱,办事瞻前顾后,缩手缩脚,因而鼓励;子路性格鲁莽,风风火火,冲冲撞撞,需要降温。
7、比如,你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考上清华北大,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总有学生是跟不上的,这很正常,人和人是有差距的,五个手指头是不一样长的。所以,教师们一定要学会因材施教。
8、师生对“仪式感”现实运用态度之比较——试析宰予“三年之丧”背后的形和意
9、《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那种不理睬、不了解教育对象而只管闷头教书的做法是教育之大忌。不能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必然单调,教学过程必然呆板,教育效果当然是不会好的。
10、那么因材施教是一种怎样的教学方法呢?
11、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论语·先进》篇中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12、王財貴先生:孔子是怎麼因材施教?這個問題應該很簡單吧!因為“因材施教”這個辭一直流傳在歷史當中,教育界也似乎從未中斷這樣的追求,一般人都心中有數的。只是怎麼樣的因材施教,如果講求實施細節,要看情況靈活運用,很難一一說明就是了。不過,從大體來看,我們讀讀《論語》,大概就可以知道孔子是怎樣的因材施教了。
13、第针对学生性格差异,进行因势利导。
14、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15、修訂:王財貴(2015/09/25)
16、(1)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7、孔子笑着说:“冉有性格谦虚,做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果断行事。但是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建议他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三思而后行。”
18、自从2008年秋天开始,我带领本科二年级的学生读《论语》,迄今已经十三年了。我在学校的三水校区带领学生读《论语》,三水校区位于佛山三水云东海森林公园,环境清幽,远离市区,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跟随我读《论语》的每一届学生,表现都很努力,我自己也在反复阅读中收获颇多。
19、孔子的因才施教教育方式方法固然很好,但只能是在少数贵族学校可以试行,而不能在今天的大多数普通学校实行。这里有两个同音字,即试与实。
20、孔子的教育,以培育“中庸”型人才为目标。他的教育思路,是先定出一系列规范,再把教育对象装进去,不吻合的,即是劣势和缺陷,教育的目的,在于削平拉长。
五、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孔子其实并没有说过因材施教这样的话,只是后人根据孔子的一件事情概括出来的“因材施教”。这件事情究竟怎样?
2、或关注公众平台wenliac
3、《论语》是一本耐读的书,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的久了,便觉得在现实中,我们说的很多话,都是多余的。这样读下去,我自己产生了暮气。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暮气,所以,我要将《论语》的研读引向现代学术体系,特别是引向与现代学术机制相关联的方向,这样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因读《论语》带来历史的洞穿感而沮丧,避免因人性的滞着感让人过于冷静而缺乏热情;另一方面也为了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让他们尽早的熟悉现代学术规则。
4、冉有问:“闻斯行诸?”
5、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6、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
7、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8、孔子说,你的父亲兄长都在,不能如此冲动。
9、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10、敢问:冒昧地问;敢:表敬副词
11、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12、仲由为人耿直莽撞,他敢于向孔子提出批评,这并不是说他不尊敬孔子。相反,他十分尊敬自己的老师。但是如果对一件事情的对错、黑白、是非,他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或者看法,他一定会提出来,他与颜回、宰予不用,他从不隐瞒。
13、他认为“雍也可使南面”(《雍也》),德行突出的仲弓可以当君王;善于政事的子路可以管理军政,“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公冶长》);善于交际的子贡可以从事外交,等等。
1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每种天性都有优势劣势。如果家长只从自己的天性喜好出发,给孩子的往往是逆天性的教育。逆天性的教育,制造纠结、矛盾、有问题的性格,也是亲子冲突的主要来源。
15、子路刚出来,另一个学生冉有就悄悄地跑到孔子跟前,恭敬地问:“先生,如果我听到了正确的想法,我应该马上做吗?”孔子立即回答:“是的,应该马上实施。”冉有离开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你是怎么回答同一个问题的?”
16、以上孔子对“仁”的不同解释,都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具有其针对性的,所谓殊途而同归。这种教育方式具体到学生自身也是可行的,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
17、逻辑与感悟:中西思维差别与《论语》人文精神呈现
18、孔子的因材施教做法,正对很多家长的胃口:教育,就是塑造。
19、这就是“闻斯行诸”的故事:
20、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
六、孔子因材施教
1、而子贡问仁,孔子却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名端木赐,利口巧辩,善做生意,家境富裕。子贡有志于仁,每天想要博施济众,但徒事高远,眼高手低,不知从何做起。孔子教他应该从自身做起,可以说教给子贡一个“仁之方”。
2、孔子因材施教的哲学依据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回复“外星人”,看泡爸讲万物简史之“外星人请不要来地球”;
4、宰我问日:“仁者,虽告之日: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日:“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
5、C.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6、(单选)因材施教的思想最早是谁提出的()
7、有一天:子路和冉有突然心血来潮,相约来找孔子问个事情:
8、孔子“因材施教”理论的升华与形成涵盖五个方面
9、补短式的因材施教,专注于提醒孩子的缺点劣势,让他时时记得自己的不足。让他每欲展露天性,就听到一个批评指正的声音。这声音,让他失去自信,不喜欢自己。
10、冉有接着上场,结果又问了同样一个问题:“先生,听到正确的可以做的事情,是不是就马上做啊?”孔子说:“OK,OK,OK,对了对了对了,听到了就要马上去做。”冉有开心退下。
11、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12、端木赐与战国策士之“辞”异同观
13、(判断)孔子一方面说“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又说“因材施教”,这是矛盾的。()
14、钱穆先生认为“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本人一生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于此的学习精神和因此而得的广博学问,夯实了其伟大教育思想的坚实基础。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为其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轴推进、朝代更迭,吸收各家所长、融合异流、不断推陈出新而流传迄今巍然不倒,到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极具指导意义。其教育思想主要内容为以“仁”与“礼”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学而知之”的教学思想、“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因材施教”教学实践。
15、A.不平衡性B.个别差异
16、颜回的乐中之苦及其隐现出的“道统”窘境
17、有一次弟子子夏陪着孔子说话。闲谈之中,子夏就把平时的疑问说了出来。他很认真地问孔子道:“夫子,您觉得颜回为人怎么样?”
18、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19、不過,再進一步說,孔子雖然對“問仁”的回答,每次都用不同的話來表示,似乎有的話比較淺顯,有的話比較深刻,但是如果我們慢慢去體會,淺顯當中不失它的深刻,深刻裡面它也非常地親切,我稱這樣的現象,叫做“圓音”——圓滿的聲音、圓滿的語句、圓滿的教導、圓滿的文章。“圓音”兩個字是用佛教的說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隨類各得解”——佛說法是面對眾生說的,佛陀的每一次說法,一時當然只有一種表示,大家聽到的當然是同樣的話,但是聽法的眾生,“隨類各得解”——隨著各人的品類,隨著各人的境界,各得其解。
20、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1、子路问:“听到了应当做的事情就要立刻去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兄弟在,怎么能听到就立刻去做呢。”
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3、中心官网:www.aidujing.com
4、君子为政以孝为基——从闵损看孝与政治的关系
5、孩子不是木桶,孩子是一棵树,他所能到达的人生境界,取决于树干上最长的那根树枝,而不是木桶上最短的那截木板。
6、意思是:子路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7、王财贵先生:孔子是怎么因材施教?这个问题应该很简单吧!因为“因材施教”这个辞一直流传在历史当中,教育界也似乎从未中断这样的追求,一般人都心中有数的。只是怎么样的因材施教,如果讲求实施细节,要看情况灵活运用,很难一一说明就是了。不过,从大体来看,我们读读《论语》,大概就可以知道孔子是怎样的因材施教了。
8、我们看《论语》说“仁”呢,有些是孔子对仁的泛说,不是针对某个弟子说;有些是弟子来问,孔子就针对这个弟子说。泛说的当然是很广阔,很圆满的;就是针对某一弟子说,好像都有所侧重,但是这个有所侧重,讲得浅近的不失深远,讲得深远的不失亲切,这就是圣人之言。这岂不也是“圆音”?如果我们读《论语》能够读出这个意思啊!那真的是句句受用,而且句句都是“历久弥新”,句句都“与日月同光”。(众鼓掌)
9、孔子回答说:“父亲和兄长都还在世,怎么能不同他们商量就干起来呢?”可是,当冉有问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却说:“立即去做吧!”
10、孔子淡淡一笑,缓缓地说:“子路这人很勇敢啊,这方面我也不如他啊!”
11、(以上,为了便于记忆,为了好看,加了些昏话,请各位看官谅解。)
12、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13、这段话的意思如果改用现代文学性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就是这样的: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14、如果孔子遇到小学生姚明,他一定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只知道打球,成什么体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
15、时间:2006年9月30日
16、这些都是因材施教的例子。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良性发展,健康成长,快速进步。
17、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不符合礼的东西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18、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
19、而自己没有地位却不觉得比别人低贱,礼貌平等的待人,不装腔作势,一定会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敬。交朋友要讲究忠诚和义气,能一起吃苦,不做那些无谓的承诺,团结一心。那些上古的圣人也不过是做到了这几点。
20、于是,这两三年,我便组织学生建立学术研讨小组,引导学生进行现代的学术讨论。近三年来,随着经验的积累,我看到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在研读过程中,我看到学生一年比一年更进步,他们研讨的成果学术性更强。我希望这样的阅读,能够持续发展,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供同道者参考。这样的阅读,更希望能给跟随我读《论语》的学生带来一些收获,在他们未来的学术与人生中,起到建设性的积极作用。
1、毕竟学生的个性、根基是有差别的。
2、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3、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九岁。
4、先秦儒家与道家“命观”之对比
5、因为司马牛“言多而噪”,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就强调说话要谨慎。司马牛这才明白,老师强调的是要言行一致,而不只是空谈“仁”。
6、孔子的弟子公西华在场,听了个一塌糊涂,迷迷糊糊,忙喊:“WHY?WHY?WHY?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嘛,亲爱的老师,同样问题,为何标准答案不一样啊?”
7、论“居敬行简”的敬畏性、有效性和普遍适用性
- 上一篇:66句巨人ceo刘伟(精选巨人刘伟照片)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504℃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276℃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1515℃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1427℃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767℃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763℃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735℃赞美老师的句子夸张句【文案整理33句】
- 691℃曾国藩家训全文及翻译【文案整理19句】
- 650℃描写星河璀璨的诗句【文案整理43句】
- 573℃关于梦想的事例反面【文案整理68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