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44句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意思(精选匡衡勤学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admin 2023-12-11 08:01:55 文案短句 ℃一、匡衡勤学
1、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匡衡凿壁借光的精神,学习匡衡在学习上的恒心与毅力呢!我们生活在丰衣足食,生活条件优渥的今天,要多珍惜读书的机会,就像开头杏儿姐姐说的,多读书才能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2、翻译: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3、(匡衡)匡衡(生卒年不详),汉经学家,官至丞相。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南、枣庄一带)人。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费用,他“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
4、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却穿不过来,匡衡因此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烛光映着书读。同乡有一户人家文不识(人名),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给他做佣人却不要报酬。主人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后来,他便成了学问家。
5、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6、语文为王的时代,一顿早餐的价格
7、▾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节目▾
8、全文共660字,阅读10分钟获得知识升级
9、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简而言之,鲁肃觉得吕蒙有真才实学,值得深交。文不识借书,是因为被匡衡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就答应了他的借书请求
10、(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
11、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12、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今山东枣庄)人,西汉经学大师。他自幼勤奋,曾向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他对《诗经》的理解透彻,被当时的经学家们所推崇。汉元帝即位后,他曾引用《诗经》中的道理,上书劝谏元帝。他曾多次为元帝讲解《诗经》,并得到元帝的赞赏,历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御史大夫、丞相等职。
13、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匡衡博览群书,后来他不但当上了丞相,还当了皇帝的老师呢,他凿壁偷光的刻苦精神,更是成为了后人读书的榜样。后世评价他说:“匡衡勤奋无比、通古博今,经学绝伦,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是汉代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匡衡被《汉书》列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传。”
14、家风涵养民风,家风塑造国风,我们一起聆听声音里的家风。
15、(原文)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写了两件事,1写了他凿壁借光,刻苦读书。2他给大户人家作佣,不要报偿,只要读书。
16、匡衡墓位于峄城万亩石榴园南数里的匡谈村(取匡衡谈经之意,故名),墓为一高大封土堆,高约4米,直径35米,墓区遍植林木,墓前有碑一座,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峄县知县张玉树所立,上书“汉丞相乐安侯匡衡之墓”。199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1997年,峄城区人民政府筹资100余万元,在原址处恢复了匡衡墓,新建了门坊、神道、祠堂、碑亭。匡衡祠内有匡衡塑像和根据匡衡生平事迹绘制的生动形象的壁画。500米神道两旁石雕树立,惟妙惟肖。碑亭造型别致,门坊古朴大方,著名书法家启功所书“一代名相”赫然醒目。匡衡祠实为凭吊先贤,激励后学的好去处,因此被列为青少年教育基地。。
17、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做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18、小朋友们,请你们在留言区写下最希望杏儿姐姐讲的刻苦读书的成语,杏儿姐姐想看看在小朋友们心中,哪个刻苦读书的成语最深入小朋友们的内心。
19、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
20、翻译: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二、匡衡勤学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1、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3分)
2、这则故事,如果据史考证,真实性会存疑。然而,这个故事生动描摹出两个少年性情、品格之不同。
3、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5、东汉时期的人匡衡,匡衡勤学是说匡衡努力学习的故事。匡衡很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但是由于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无法进行学习,他的邻居家有蜡烛但是光照不到他的家里。
6、刘歆(前50-23年),字子骏,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西汉宗室大臣、经学家,刘向之子。
7、不想官府闻知,前来追捕,此时,张俭已走,孔融及刚刚回家的孔褒抓了去。在公堂上,孔融首先站出来要为兄开脱,要承担死罪。孔褒也站了出来为弟开脱,要承担罪责。最后,朝中下了批文,把孔褒连坐问斩,孔融释放回家。
8、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这句话意思是:(大户人家的)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成就了匡衡的大学问。
9、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10、(佣作)受雇为人工作。。
11、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
12、任末、江沁、陆佃借月读书
13、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4、(考点)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及写法。
15、匡衡因家境贫寒无钱点灯,一到夜晚他家屋内一片漆黑,没法读书。怎么办呢?一天晚上,他见隔壁人家点着蜡烛,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微微透过洞口的烛光映在书上,就这样,他每天晚上都借邻居的灯光读书,直到邻居熄灯为止。张无垢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宝界寺。他住的房间有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依靠着微弱的晨光读书。像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之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直到现在还留存着。
16、本文叙述了有关匡衡的2件事:匡衡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却穿不过来,匡衡因此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烛光映着书读。同县人不认识文字但家里有很多书,匡衡给他做佣人却不要报酬。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这些事例表现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17、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18、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资:资助
19、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20、匡衡勤学,选自西汉刘歆的《西京杂记》。“西京”指西汉的首都长安。该书是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写的是西汉的杂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等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皆首出此书。
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意思
1、恭喜你依旧关注“魔都语文课代表”
2、信箱:youyisi2015@1com
3、欢迎原创投稿,打赏全归作者,阅读量大另有稿酬。
4、不过,发生在孔融身上的一件事,也有类似。
5、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6、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7、求偿的意思是:要求得到报酬。
8、“凿壁偷光”是非常经典的故事了
9、"愿得主人书遍读之"的"之"意思是他家的书;"时人为之语曰"的"之"意思是他(匡衡);"衡从之与语"和"衡追之"中的"之"意思都是他(解说《诗》的邑人)。
10、董遇谈“三余”勤读
11、欢迎加入课代表的核心家长群!
12、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使人们开怀大笑。”“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
13、在后几年里,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了。
14、匡衡,西汉人,农家子弟。幼时极爱读书,白天在田间忙於助大人农作,日落始返家,欲读书却苦於家中无灯,后来忽发妙想,原来,邻家点灯的那间房与他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凿了个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读书,读完了不少书。后来,匡衡成了著名的学者,特别是对於《诗经》一书,在当时的见解无人能出其右。汉元帝时,他的学问器识极为当朝赏识,所上之疏屡被采用。他的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学界千古佳话。
15、翻译: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16、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7、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8、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9、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另一说为:山东省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匡王村)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20、最后,杏儿姐姐要做一个小小的征集。
四、匡衡勤学的原文和译文
1、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匡衡抗疏:汉元帝时匡衡多次上书,议论朝政,后来升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诗人感叹自己任左拾遗时上书被贬官的事。
3、朗诵:曹洛依锡林浩特市第三小学
4、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
5、读到这里,突然发现,匡衡小时候凿壁偷光,我们只注意他的好学,凿壁的行为很是励志,但是还是有些占人便宜的感觉。而老了已经有三十几万亩地了,还要多占别人的地,那种心态和小时候还是挺像的。匡衡小时候偷光,老了窃地,三岁看到老,还真中了这么一说。
6、其实,从小看钟会晚年的悲则,早已在少年时代埋下了根苗。
7、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读书对于穷人出身的匡衡来讲真的可能是唯一的出路,否则也没机会封侯拜相。
8、元帝封其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
9、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10、匡衡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于是想了一个办法“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
11、凿壁借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与匡衡的同乡有个大户人家文字不识,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想借你家所有的书,把它们读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从此,匡衡努力学习,成了大学问家。
12、孙康,晋代京兆人,与匡衡一样也因家贫入夜无灯可照明读书。一个下雪的冬夜,他见雪光入屋,居然很亮,大喜,便拿出书本阅读,直至天亮。
13、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14、《中文自修》全新出版的12月刊
15、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夜晚凿壁借光刻苦读书,一件不要做工工钱而求借书读书。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匡衡勤学》,选自《西京杂记》《西京杂记是汉朝历史笔记小说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原二卷,今本作六卷。该书写的是汉朝的历史,既有汉朝的历史也有的许多遗闻轶事。
16、汉成帝时,凭借精通经学、善于属文,授黄门郎。随父进入天禄阁,负责整理校订国家藏书。汉哀帝时,改名刘秀,交好权臣王莽,历任中垒校尉、侍中、骑都尉、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右曹、太中大夫。地皇三年(23年),图谋诛杀王莽,事败自杀。
17、《中文自修》全新出版的12月“聪明小豆丁”
18、(原文)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履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19、可是孔融让梨,从道德角度看,谁先拿,并拿了小的,就是道德的;另一方就是不道德的。但是先拿的人把善名留给了自己,而把不道德的恶名留给了对方。有人说,孔融这个行为,不仅提升了自己在父母眼中的形象,也以“融四岁,能让梨”在道德典范中塑造了形象。
20、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的白土玷污了他的鼻尖,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像风一般挥动斧子,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任凭他砍削。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请你试着为我表演一次。’匠人说:‘我曾经能够砍掉鼻端白粉,即使这样,但我施技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施先生死去之后,我没有施技的人了!我也没有可以与之谈话的人了!”
五、匡衡勤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1、往期回顾(点击题目,即可收听)
2、翻译: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缸)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3、《匡衡勤学》,选自《西京杂记》《西京杂记是汉朝历史笔记小说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原二卷,今本作六卷。该书写的是汉朝的历史,既有汉朝的历史也有的许多遗闻轶事。
4、深受魔芋粉们喜爱的课外文言文题又来啦!
5、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6、翻译: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7、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8、亲爱的大朋友们小朋友们,晚上好!欢迎来听杏儿姐姐讲成语故事。上周五的节目中,我们讲了成语《囊萤映雪》,这个成语由两个小故事组成,晋代的车胤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以及晋代的孙康在冬天利用雪反射出的光来读书的故事。这是具有代表性的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除此之外还有,凿壁偷光、悬梁刺股、闻鸡起舞、韦编三绝,程门立雪。
9、就能买到全上海最好的语文素养类杂志!
10、作者:(汉)刘歆(《西京杂记》)
11、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12、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不识字,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
13、家风涵养民风,家风塑造国风。让我们一起聆听“声音里的家风故事”。大家好,我叫曹洛依,是锡林浩特市第三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今天与大家分享家风故事《匡衡勤学不辍》。
14、④屐(jī):有齿或无齿的木底鞋。⑤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15、孔融让梨,大家很熟悉,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特别强调的是孔融“谦让”的精神。
16、翻译: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7、匡衡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18、匡衡因为讲述经典被皇帝提拔成官员,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
19、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
20、匡衡为什么不要报酬?用文中的话回答。因为“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六、匡衡勤学
1、(参考答案)挫服倒屐而去(或“曰:‘穷矣’”“遂去不返”);博学(或“对《诗》的精通”“有学问”)。
2、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做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深有感触而慨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3、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
4、东汉后期,宦官专权,陷害忠良。大臣张俭得罪了中常侍郎侯览,侯览等人便找到一个机会,将张俭判为死罪。张俭预先知道了消息,趁机逃跑。于是朝中下了一旨,有藏匿留宿张俭者,罪当连坐,即也要获死罪。
5、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匡衡勤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反。
6、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7、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明晚我们不见不散啦!
8、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使人欢笑。”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匡衡同乡有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折服了,(羞愧得)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下。”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离开了,不再返回。
9、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
10、你将每天进步多一点,不知不觉,超越身边的人
11、(选自《西京杂记》。有改编)
12、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13、匡衡(生卒年不详),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费用,他“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
14、凿壁偷光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把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15、该句话的意思是:匡衡勤奋好学,但是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16、智永与“退笔冢”
17、友情提醒:动动你的手指,把成语故事转发到班级群,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18、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
19、近年来,文言文阅读试题分值在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中所占的比例近30%。它既是考生的难点之又是获得高分的关键所在。只要复习得法,完全有可能获得满分。
20、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后来,人们就用凿壁偷光这个成语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1、翻译: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2、文中两处写到他人佩服匡衡的具体行为:“时人”的行为是“为之语”,“邑人”的行为是“”,他们的行为侧面衬托了匡衡的。(3分)
3、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汉元帝时位至丞相。匡衡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4、这是关于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意思是说:匡衡学习很认真,可是家境贫困,没钱买蜡烛他的邻居有蜡烛可匡衡却无法看见邻居家的光线,
5、亲爱的小朋友们,通过读书,你可以知道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获得很多知识和本领,这个世界很大很大,还有很多地方等着你们去探索呢!如果不读书不学习,就会少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我们上期节目的第二个问题,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有一个小朋友给杏儿姐姐留言说,他第一次知道萤火虫就是在爸爸给他买的《十万个为什么》里面看到的,继而了解到萤火虫会发光的原因。针对我们节目提出的问题,他发现自己更喜欢读书了!
6、文末蓝色字“遂成大学”的“遂”又是什么意思呢?于是,就
7、投稿邮箱:120156131@qq.com,请注明“原创”字样。
8、出处:《西京杂记》——汉代·刘歆
9、语文有点意思教育有点意思
10、翻译: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11、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
12、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13、请回复“小学”、“初中”、“高中”
14、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
15、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夜晚凿壁借光刻苦读书,一件不要做工工钱而求借书读书。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
16、这种分析,虽然显得有些不地道。
17、(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18、书上说家穷无钱点灯,故偷光,实际上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为了做秀而已。是侵害别人隐私权的。如果解决了你的问题,请点好评,谢谢
19、翻译: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20、翻译: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1、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2、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②。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③。”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⑤。”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3、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4、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 上一篇:90句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精选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朗诵)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508℃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278℃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1544℃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1430℃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770℃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769℃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745℃赞美老师的句子夸张句【文案整理33句】
- 711℃曾国藩家训全文及翻译【文案整理19句】
- 660℃描写星河璀璨的诗句【文案整理43句】
- 588℃关于梦想的事例反面【文案整理68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