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36句刘禹锡简介及生平事迹(精选诗人刘禹锡简介)
admin 2023-12-13 08:06:39 文案短句 ℃一、刘禹锡简介
1、刘禹锡的一生,在政治上,是斗争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是在被打击中不断反击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他自立门户,不断创新,写出大量雄浑苍劲的诗歌。同时,他又以诗歌作为武器,无情地嘲讽和打击着他的对手。他虽然不断地被排挤,被打击,被流放,但从没低头认输,反而是愈挫愈勇,豪情万千。...详情
2、诗歌崇尚精练含蓄,“片言可以明意”、“境生于象外”,继承讽刺传统,采用寓言托物手法写政治讽刺诗,形象逼真。模仿民歌创作的《竹枝词》、《采菱行》、《插田歌》等,通俗清新,生活气息浓郁。晚年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的诗昂扬乐观,充满激情,历来为人称道。诗风雄浑爽朗,感情深厚又乐观向上,白居易称之“诗豪”。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代表作《西塞山怀古》精警含蓄,发人深省。论说文成就最大,专题论文征引丰富,气势雄健;短小精焊的杂文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具有现实针对性。传世有《刘宾客集》,存诗800多首。
3、府在刘禹锡墓的基础上,耗巨资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刘禹锡墓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5米,周长约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
4、说刘禹锡是定州人、中山人以及中山无极人,还得从他七世祖刘亮说起。周汉时期,定州、无极是冀州的属地,无极同时也是定州的属地。刘亮曾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等职,后北魏迁都洛阳,刘亮全家也随之迁至洛阳。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书禹锡本传,称为彭城人,盖举郡望,实则中山无极人,是编亦名中山集,盖以是也。”此外清《畿辅通志》及《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和《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等也都有刊载。经过反复查证和咨询有关专家,刘禹锡祖籍确认为无极,是有据可依的。
5、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
6、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7、⒉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8、出生日期:西元772年
9、会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10、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
11、不过他又在这里遇到一个小人。策知县虽比刘禹锡低一级,但有实权,而面对贬官,地头蛇更不会客气。按规定,他应住在衙门三间三厦的标间,可知县偏让他住到城南门,不仅远离市区,而且面朝大江,一片荒芜。
12、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13、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5、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16、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7、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5)
18、这次回来,刘郎已经变成了刘老先生,不过脾气不改,依然还是这么牛气,真是让人不得不服。
19、这可了不得,刘诗豪一棍子打击了所有人,一下子激起众怒了,张生一言李生一嘴,硬生生把刚刚回归京城的刘郎又给发配到边远地区了。
20、⑤儿:指刘备之子蜀汉后主刘禅。
二、诗人刘禹锡简介
1、竿头已到应难久,局势虽迟未必输。
2、刘禹锡(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3、刘禹锡还曾有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的名句使人在感慨之余,有了振奋的激情。作者用自然界的运动、和人类社会的变迁画面,牵引着人们的感喟,也启示人们需要振作。
4、后来变化三分贵,同辈凋零太半无。
5、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6、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是中唐著名诗人,他们胸怀大志,也都曾被贬异乡,晚年又重聚于古都洛阳。白居易暮年回忆起那些已逝的好友,非常悲痛和惆怅,经常夜不能寐。而刘禹锡则理性地安慰他,他的诗歌也表现出迥异于白诗的情调和见解。
7、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
8、①蜀先主庙:即刘备庙。涿州是刘备的故乡,当地建有刘备庙。
9、逝世日期:西元842年
10、这首诗一出,他留在京城的职位又黄了,被打发到苏州、汝州、同州当刺史的闲职,但他游山玩水,填诗作赋,交友唱和,早将名利置之度外。
11、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12、1936年卞孝萱先生发表《刘禹锡年谱》,认为刘禹锡籍贯是洛阳,而不是彭城,同时提出两种新说:一说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冒充汉中山王刘胜之后:二说刘禹锡出生在苏州嘉兴县,理由是:刘禹锡《自传》说的"七代祖亮",是北魏的刘亮,据卞孝萱考证,刘亮是"加入洛阳籍的匈奴"人。(15)
13、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14、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15、你们以为我老了吗?不,刘郎还是刘郎。
16、作品:《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扩展资料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7、刘禹锡生活的时代,大唐政权正在不断衰落,诗人心中充满了压抑和失落感。诗人希望从历史中寻求教训,以求重新振兴大唐政权。
18、《天净沙·春》白朴|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19、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20、全诗简洁明快、沉郁悲慨又充满豪情,不仅凭吊了刘备的英雄故事,更抒发了诗人矢志改革图强,不惧失败、不甘沉论的决绝之心。
三、刘禹锡简介及生平事迹
1、值得欣慰的是,虽然仕途坎坷,但其晚景并不凄凉,最终以正三品的虚职退居洛阳养老,与好友白居易,裴度等诗唱往合,名满天下。
2、刘禹锡曾在《赠乐天》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虽然自己中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但晚年相对比较发达,就像严寒之中的冬青树,虽然栉风沐雨,却不改苍碧本色。下面介绍刘禹锡有感于白居易的诗作,题写了一首七律,饱含哲理,启迪深刻。
3、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4、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5、投稿邮箱:894846353@qq.com
6、《杜工部草堂诗话》:上自齐梁诸公,下至刘梦得、温飞卿辈,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余也。(22)
7、记住了,即使玄都观里的桃花,那也是我走后才种下的!
8、⒈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9、关于刘禹锡的祖籍,多有争议,有说是洛阳人,有说是彭城(今徐州)人,有说是定州人以及中山无极人。据查有关史料,刘禹锡为匈奴后裔,其七世祖刘亮仕于北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东迁嘉兴,刘禹锡出生于此地,因此刘禹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关于说其“彭城人”,经查此说,出自白居易、权德舆等人之口。那不过是随顺当时“姓卯金者咸彭城”(《史通·邑里》)的习俗罢了。因此“刘禹锡彭城人”说法是不确切的。
10、这与只传下一首诗就被称为才冠盛唐的张若虚那首《春江花月夜》有着相似之处,一首诗就可以吹一辈子。当然,刘禹锡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值得称道的诗歌和散文。
11、刘禹锡纪念馆坐落在连州中学燕喜山,飞檐斗拱,采用朱红色的支柱,无不透露出中国古典式宫廷建筑风格,显得古色古香。古朴雄伟的纪念馆经精心布展后显得魅力四射:灯光、壁画、诗词、铜像等场景的搭配,烘托出一种丰富多彩的历史厚重感。(28)
1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13、⒊谈笑有鸿儒(古义:大,渊博;今义:鸿雁,书信。)
14、“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描写了词人为自己“惜春”的行为所做的打算,桃花凋落,飘洒在溪流水上,这正是暮春常见的景象,倘若桃花落瓣已被流水飘尽,那春天的身影就是确实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词人愿意在溪水边的草茵上席地而坐,面对着落花流水,斟上一杯春竹叶酒,慢慢地喝,悄悄地看,静静地想。
15、白居易在唐代被称为:诗魔
16、我在为民请愿的时候,你们在哪里?
17、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18、唐代另一位诗人曾经被贬多次,虽然命运多舛,但也让他见多识广。有一次他来到金陵城,看见那些古代的建筑物残破不堪,便倍感凄楚。下面介绍刘禹锡很著名的七绝,境界浑厚,含而不露,却充满了无尽感慨。
19、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20、③五铢钱:汉代通行的钱币。诗人借此表达刘备志在恢复汉室。
四、唐代刘禹锡简介
1、这两首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从人到春,又从春到人的三次主角转换。作者不写人惜春,反写春惜人,将人情物态揉为一体。构思新颖,手法多变;语言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奇巧。全词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2、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忧国忧民,人称为“诗圣”。
3、主要成就: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4、作者笔端的城墙、潮水、月亮,还是和二百年前一样;而空城的荒芜、寂寞,却与当年的繁华简直不能相比。作者对盛衰的感慨,溢于言表,虽然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俱归乌有,令人于言外顿生愁思。
5、世上争先从尽汝,人间斗在不如吾。
6、后两句又转而描写月亮,大诗人李白就曾这样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刘禹锡也望月兴叹,他甚至会可能想到蟾宫中的嫦娥见多识广,看见石头城上的残破景象,一定也会不忍直视。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9、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10、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11、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中唐文学家。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进步政治改革遭到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等官职,在外地二十多年。后入朝做主客郎中,晚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长于诗文,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12、你李绅都已经司空见惯了,就不能把这个美女送给已经想断肠的苏州刺史吗?
13、郦波唐派吟唱《春日》《幽兰操》
14、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一带)。贞元进士,登博学宏辞科。后官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又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后又入朝为主客郎中,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工诗文,与柳宗元相交甚笃,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常相唱和,亦称“刘白”。著《天论》三篇,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及辩证法哲学著作。其诗多政治色彩,笔锋犀利,雄浑爽朗;又有描写爱情、劳动及风物的乐府小章,清新细腻,流畅优美;晚年所作,多安逸闲适之篇。有《刘宾客集》。
15、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6、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17、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8、刘禹锡并非天生豁达之人,但他绝对是一位意志足够坚强的斗士。经过了23年的贬谪生涯,还有什么苦没有尝过,又有什么世面没有见识过?可是诗人却愈挫愈勇,直到晚年依然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9、“法大行”的时候,社会上“是为公是,非为公非”,人们就不会产生祸福来自天命的思想;“法大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颠倒,人不能胜天,天命论就在人间得到了宣扬的条件;“法小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不清,人们就会对天命将信将疑。
20、石头城是金陵的古称,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唐高祖时被废弃不用。悠悠千载,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悲叹。刘禹锡回顾这二百年的沧桑变化,也是感触颇深。
五、刘禹锡简介是什么朝代
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2、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除诗歌与论说文外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其存赋十一篇,与唐代各家所存辞赋数目相较,也不算少了。马积高在其著作《赋史》中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首位,韩愈、刘禹锡并列其次,又将柳宗元之辞赋同屈原相提并论,即可见一斑。
5、《唐音癸签》: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平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图尝言:禹锡及杨巨源诗各有胜会,两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刘得之易,杨却得之难,入处迥异尔。(21)
6、趁着我不在京城的时候招摇显摆,
7、除诗歌与论说文外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其存赋十一篇,与唐代各家所存辞赋数目相较,也不算少了。马积高在其著作《赋史》中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首位,韩愈、刘禹锡并列其次,又将柳宗元之辞赋同屈原相提并论,即可见一斑。而实际上,刘禹锡本人也是对自己的文章水平颇有自信的,在其《子刘子自传》中他说:“天与所长,不使施兮。”这里的“所长”指的即是自己的长于文词,而在这“文词”之中当然也包括辞赋在内。在刘禹锡的十一篇辞赋作品当中以《秋声赋》最受后人推崇。
8、《咏柳》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9、⒈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今义:样子。)
10、《汉宫春·立春日》辛弃疾|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11、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年)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
12、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16)
13、《减字木兰花·立春》苏轼|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14、《江南文脉》诗词篇07王安石《泊船瓜洲》
15、《中华古诗词100首》95朱熹《春日》
16、喝酒过程中,李绅叫了几个舞女前来助兴,刘禹锡看到其中一位舞女十分漂亮,不由一时心猿意马,坐立不安。可能这位舞女是李绅的最爱,刘禹锡虽然示意多次,李绅就是假装糊涂不拾这个茬儿。刘禹锡情急之下,出口成章便写下了这首诗。
17、世称刘宾客。他长于诗文,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18、黄庭坚:"大概刘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它文耳”。(23)
19、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20、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六、刘禹锡简介
1、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
2、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
3、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9)
4、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15)
5、《岁寒堂诗话》: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21)
6、唐代很多诗人都有称谓,比如李白称为诗仙,杜甫称为诗圣,刘禹锡也有一个称号,叫做诗豪。何之为豪呢?因为刘大诗人性格直爽,有什么话从来不拐弯抹角,为人处事显得特别牛气。从吹牛这个角度来看,有唐一代的诗人,基本无人出其右。
7、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8、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
9、经过讽诗一事,对手们对刘禹锡甚是“照顾”,将他贬到偏远的广东连州,又辗转到四川夔州,十年后,刘禹锡才从“巴山楚水凄凉地”来到还算富庶的安徽和州。
10、苏州刺史是谁?刘禹锡也。
1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2、“惟待见青天。”强烈表达出希望自己拟想中的“惜春”行为能够实现的心声。纵然风景无限好,倘使碰上个淫雨连绵、路滑泥烂的天气,这一番打算就全都落空了。所以诗人末句希望老天爷能够帮忙,给人间送来个无云无风的大好晴天。
13、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14、诗人认为,凡事贵在变化,无论是工作还是写诗,都需要创新。同辈们也曾有过辉煌,后来却逐渐地变得黯淡无光,也慢慢地被世人淡忘。
15、斯时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榜进士,诗歌唱酬,友谊殊深。当他读到《陋室铭》后,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愤懑不平,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虽未获准,但足可见“患难识知己,文人更相亲”的高贵品质。
16、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比如对创新的认识,以及对兴衰荣辱的看法,虽然颇有道理,但是也显得有些惆怅。似乎自己的人生正在走下坡路,所以倍感凄凉。
17、不见山苗与林叶,迎春先绿亦先枯。
18、《春夜喜雨》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9、刘禹锡在唐代被称为:诗豪
20、不过都是我吃有烟尘的后辈罢了。
1、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变革集团的成员之一。
2、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3、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彭城人(今江苏徐州),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4、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赠户部尚书。
5、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
6、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
7、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生于彭城。贞元九年(793年),擢进士第,入为监察御史,后因王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此间与白居易相识相知,唱和相酬。刘禹锡出身书香世家,博览群书,被贬期间诗作多讽托幽远,但整体诗风豪爽健朗,白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刘禹锡“诗豪”之称自此沿用至今。《全唐诗》录其诗十二卷。
8、人们在尘世中争先恐后,又不停地明争暗斗,而你我却能从中胜出,就是因为他们看得不够通透,也没有达到人生的一定高度。
9、虽说刘禹锡仕途一帆风顺,二三十岁便位极人臣,但他是个有为青年,梦想着治国平天下,便与数名有志之士一合计,搞了个大事情:永贞革新,誓要彻底瓦解藩镇和宦官手中的权力,恢复唐王朝的兴盛。
10、那“旧时月”依然如往常一样,翻过女墙,只是往日的繁华早已不复存在。而无数风流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最终还是灰飞烟灭,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传奇。
11、风云变化饶年少,光景蹉跎属老夫。
12、可以调素琴(古义:弹奏;今义:调解。)
13、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14、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赠户部尚书。
15、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在被贬十年之后回京,看到朝廷里李生周生张生都是新面孔,这些人对他这个回京的乡巴佬都很不屑,于是他写下了一首极具战斗气息的诗《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16、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 上一篇:67句描写谷雨的古诗四句(精选描写谷雨的古诗4句郑板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508℃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280℃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1560℃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1430℃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773℃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771℃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751℃赞美老师的句子夸张句【文案整理33句】
- 733℃曾国藩家训全文及翻译【文案整理19句】
- 665℃描写星河璀璨的诗句【文案整理43句】
- 589℃关于梦想的事例反面【文案整理68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