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92句史记晁错传阅读答案(精选史记晁错传中太史公对晁错的态度)

admin 2023-12-14 10:17:00 文案短句

一、史记晁错

1、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开国之时,为了确保刘家天下的万世传承,他制定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前代的的全新政策,而这其中就包括“郡国并行制”,它是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综合起来的一项制度,即一方面在全国设立由中央直辖的郡,另一方面又在全国各地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

2、刘邦建国,其帝位合法性,来自诸侯的推举。按《史记》的记载,诸侯之所以推举刘邦做皇帝,是因为他在灭秦与灭项羽两事上“功”最高,且在恢复诸王和封赏功臣方面“德”最高。也就是说,刘邦的帝位,与秦始皇的帝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秦始皇的“帝位”,意味着至高无上不容置疑,是一种绝对权力;刘邦的“帝位”,仅意味着他的功与德比其他诸侯要大,是一种相对权力。

3、不过,晁错虽死,各诸侯军队仍不罢兵,继续西进。景帝最终派将士消灭了叛军,平复动乱。

4、所以,当申屠嘉接到下面人的报告,说晁错为了每天从自己的官署里出入方便,就新开了两个小门,而他的官署紧靠着太上皇庙(供奉刘邦父亲的神主牌的地方),施工队有一天把太上皇庙的外墙打穿了!

5、当窦婴引荐来的袁盎提出“斩错”方案,后来又有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汉景帝从大臣们的眼神里读懂另一层意思:干掉晁错,我们配合你平叛,否则你就跟晁错两人玩吧!

6、按今天的话讲,晁错的失败和株连家族,不在于其才能、智慧不够,而在于不懂得人情世故的重要性。

7、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8、一般情况下,皇帝会选择道德高尚的人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希望以他的修养能够感染太子,给太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晁错后来又升任为博士。

9、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乡,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谋。”晁错犹与未决。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原至上前口对状。窦婴入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见。晁错在前,及盎请辟人赐间,错去,固恨甚。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其语具在吴事中。使袁盎为太常,窦婴为大将军。两人素相与善。逮吴反。诸陵长者长安中贤大夫争附两人,车随者日数百乘。

10、刘启刚好也想了解一点吴国内部的情况,他看见袁盎,就迫不及待地问:“你之前做过吴国国相,想必知道很多那边的情况,现在吴国叛乱,你觉得朝廷现在应该怎么办?”

11、综上所述,晁错之所以会被景帝下令腰斩,虽有让吴楚等七国失去反叛借口的用意,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晁错无视三公九卿制度,擅自变更国家法令,从而引起了以丞相为首的满朝文武的严重不满,再加上晁错提出的削藩,从长远来看虽有利于西汉的统治,但是放在当时却是有违祖宗之法,且晁错在推行削藩时又太过急进,一棒子打死天下所有的诸侯王,不管诸侯王有没有反叛之心,一概就是削,如此急躁冒进,不切实际的做法,自然就遭到天下所有人的反对,包括他的父亲。

12、「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开始了

13、晁错提出的削弱诸侯割据势力这一政治主张,有利于削弱诸侯势力,巩固皇权稳定,与前面的开国元老的军功相比亦毫不逊色。司马迁也肯定了他不顾自身安危,为国家建立长远方案的历史功绩。但手握实权的晁错,本就让公卿列侯嫉妒,而他待人严峻苛刻,遇事执理、不近人情,引发诸大臣的反感。

14、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15、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16、那么,在皇权的博弈地位上,景帝已经明显强于文帝,他的执政政策也显著不同于自己的父亲,所谓“文景之治”,并不具备政策上的连贯性。下篇,为你揭开“文景之治”的真面目。

17、晁错无疑是忠臣,一个正真、敢说敢做的人,但忠臣不等于良臣,忠臣只知尽忠报国,却不知自谋生路,即使赢得名声,结局也往往很悲惨,晁错之死,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18、如此,当“吴楚七国之乱”一切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晁错身上时,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都想诛杀他的时候,作为晁错最后的保护伞景帝都对他失望的时候,晁错被腰斩似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19、除了自身性格原因、导致树敌太多和只知谋国、不知谋身、缺乏政治谋略,晁错之死最深层的原因,应该是政治考量的需要——他的死迎合了景帝统治管理、稳定政权的需要,也就是说,削藩成或者败,晁错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从实行削藩之日起,他就成了景帝用来统一中央集权、稳固西汉政权的“砝码”和“替罪羊”。因为对朝廷、对景帝来说,诛杀晁错,是应对当时形势的最佳选择:

20、天禄:即天禄阁,西汉宫中藏书阁名。汉高祖时创建,在未央宫内。《三辅黄图·未央宫》:“天禄阁,藏典籍之所。《汉宫殿疏》云:‘天禄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成帝、哀帝及王莽时,刘向、刘歆、扬雄等曾先后校书于此。

二、史记晁错传中太史公对晁错的态度

1、终对始,疾对徐,短褐对华裾。

2、据史书记载,晁姓源出两支。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支源于周代时周景王的小儿子“子朝”。在几位王子争位的过程中,子朝以失败告终。因为古代“朝”和“晁”通用,而“晁”又是“朝”的古字,因此成为主要的晁姓支源,此后子朝的子孙就以晁为姓。另一支源于春秋时卫国的一位大官史晁,他的后代就以祖宗的名字作为姓,一直流传后世。《华夏姓氏考》里面记载晁姓的起源是出自姬姓,与朝同,是以字为氏的。周景王的儿子墨胎初,字子朝,是孤竹国(今河北卢龙一带)国君,他的后代就用他的字“朝”为氏。古代“朝”“晁”通用,后来就写成了晁字。另据《通志·氏族略》所记:周景王少子名朝,周景王死后,王子朝在争夺王位中失败,逃往楚国,其后代遂以朝为姓。又因朝与晁同音,后来又改为晁姓。

3、要晁错,还是要大臣们?汉景帝必须做出选择,一个没有任何悬念的选择。所以,逼死晁错的真正元凶,就是以袁盎为首的政治势力。

4、因为当年刘邦在处理异姓诸侯王叛乱事件的时候,都是自己带头打冲锋,让萧何等人守家。

5、廉颇蔺相如列传通假字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最初,晁错曾向文帝提过"削藩",但因晁错的削藩太过激进,且根本无一套切实可行的削藩之策,只知"削藩"却不知该如何"削藩",所以文帝怕引起百官、诸侯王剧烈的反弹,就没有采纳。直到景帝时期,因景帝对晁错十分信任,视其为股肱之臣,再加上景帝本身就有"削藩"的意思,所以在晁错“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史记.晁错传》)的建议下,景帝顺势也就同意"削藩"了。

7、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

8、这就让丞相申屠嘉等人大为光火,申屠嘉这个丞相并不是文官的代表,相反他自刘邦时代开始就在军营里混,很励志的是,他从小兵开始,一步步的干到了丞相的位置上,所以他实际是功臣集团的代言人。

9、不同政治理念的矛盾,是晁错之死的政治根源

10、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景帝的削藩效果十分显著。借助着这次削藩景帝不但趁势收回了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使大多数的诸侯国都只剩下一郡之地,据相关统计,汉朝通过这次削藩使直辖的郡从15郡增加至44郡,而诸侯国所辖郡也从42郡减为26郡。同时景帝还趁机收回了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此后“诸侯王不得复治国”,诸侯王再也没有过问封国政事的权力,封国所有政事均由朝廷派去的官吏负责,而后“诸侯皆赋”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保有“食租税”的权力,即诸侯王只能按朝廷所规定的数额来收取封国的租税,以此来作为俸禄。

11、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犁锄对耒耜,畎浍对郊墟。犀角带,象牙梳,驷马对安车。青衣能报赦,黄耳解传书。庭畔有人持短剑,门前无客曳长裾。波浪拍船,骇舟人之水宿;峰峦绕舍,乐隐者之山居。

12、晁错削藩策也就是一年前才开始着手开展的事,可刘濞已经处心积虑地准备自己造反事业准备了三十年。

13、晁错和功臣集团(包括外戚)之间的矛盾太深了。

14、晁错提倡削藩时,他的父亲让他不要多管闲事,刘氏江山稳固了,晁家就倒霉了,可晁错却说他不这样做,刘氏江山不安稳,可见晁错对大汉王朝忠心耿耿。

15、就是之前的吴国国相,现如今无官一身轻的袁盎。

16、七国之乱的平定,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汉政府各诸侯国的封地隐患问题,但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汉景帝借机剥夺了诸侯国的部分政治权力和管理权限,诸侯国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走向巩固,为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诸侯国问题创造了条件。

17、鼓动景帝诛杀晁错,派人去吴、楚等国说明情况,叛乱自会止息。正为七国叛乱恼火的景帝,没怎么考虑就答应了。“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为了天下平安,舍弃一个晁错算得了什么!

18、吴楚七国叛乱之后,晁错听到消息,认定袁盎收受吴王恩惠,于是打算趁机打击袁盎。袁盎得知消息后,非常害怕,于是对汉景帝献策说:"吴楚叛乱的目的在于杀了晁错并想要恢复原来的封地,只要斩了晁错,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行并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就可以兵不血刃的消除叛乱了。"汉景帝采纳了袁盎的建议,便封窦婴为大将军,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19、刘启急了,冲窦婴嚷嚷:“我们是一家人!这事儿万分危急,你能冷眼旁观吗?!”

20、上联典指南宋巨野人晁公溯,字子西,绍兴年间进士,官朝奉大夫。文章雄健深沉而典雅,名重一时,著有《嵩山居士集》。下联典指北宋清丰人晁迥,字明远,晁说之的高祖父。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真宗时官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当时诏令多由他起草,官至太子少保,为官正直,从不挟私情而害公务,真宗多次称他为“好学长者”。著有《道院集》、《翰林集》、《耆智余书》等。他儿子晁宗悫,字世良,天圣年间官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制诰。父子曾同时执掌诏诰的起草。“丝纶”,指皇帝的诏书。

三、史记晁错传阅读答案

1、以后历代如唐朝,明朝,清朝也都用削藩来加强中央集权。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正如"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在古代的变法总是伴随着流血牺牲,晁错送了性命,而汉朝中央权力则因削藩大大加强。晁错之死,或许是景帝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也可能是因为晁错性格过于急躁,没有想好自保之策,把身家性命压在了皇帝的宠信上。不知各位读者认为晁错的死是属于历史的必然还是被冤杀呢?

2、庭畔有人持短剑,门前无客曳长裾。

3、而晁错预先得到消息,就抢在申屠嘉报告的前一天晚上跟刘启嚼了一通舌头。

4、(学者出身的政治家)晁错年轻时师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法学思想,他的不少同学都在司法部门找到了工作

5、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削藩是离间朝廷和刘姓诸侯王家族的事,出力不讨好,这么做,刘氏朝廷的政权倒是稳固了,而我们晁氏家族就危险了。我不忍心看到我们家族惹祸上身那一天。于是服毒自尽。即使如此,还是没令晁错改变主意。

6、拱翠堂:晁补之在安徽萧县北山圣泉寺亲起的堂号。

7、司马迁在《史记》里将晁错列为“酷吏”,是七国之乱的祸首:

8、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馀人载!”於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9、晁错的作死行为还要从这个时候开始说起:157年前汉景帝身为天下之主,但它的领土很小,全世界的土地实际上只有不到一半的控制权,其他的领土都是由各个诸侯王控制的。汉朝初期,当时有几十个市县,诸侯的总疆域比皇帝还大。如果是刘邦当政,他当然没有意见,因为他们都是他的兄弟孙辈。汉代的惠帝没有问题,他们都是他的兄弟和叔叔。但是吕皇后有问题,她想杀死姓刘的。但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杀不死他们。后来,到了汉文帝,当时的诸侯大多也是汉文帝的兄弟孙辈,他们的血缘关系没有被打破,汉代国力也没有恢复,所以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后来又传到了汉景帝,汉代皇帝传了四代,刘邦的天下传给了他的孙子孙女,兄弟还好,但是叔侄他们是远亲,所以汉景帝看到这些王子吃不好睡不好。

10、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

11、秦汉之前统治者实行的是“封建制”,即封土建国,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废除封建制,由郡县制替代。

12、从此以后,吴王刘濞渐渐不再遵守藩国应遵守的礼节,声称有病,不再上朝。意图谋反。

13、景帝最终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在抓住楚王、赵王、胶西王等几个诸侯王的过错,顺利削掉其部分封地后,准备向势力最强大的吴国开刀时,吴国联合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川等六国一起发动叛乱,终于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吴、楚七国之乱。七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进攻朝廷。

14、到时候很难说诛除诸吕和少帝被废的事情不在刘启身上重演。

15、晁错为当朝御史大夫,本来没有罪过,为了平息吴王怒气而含冤被杀,自然不会穿囚服。杀晁错事急,不及脱下朝服。

16、此时的晁错并不知道自己即将大难临头,景帝派中尉陈嘉以“上朝议事”为由,把晁错骗到长安东市,处以腰斩,他们连给晁错自我辩护的机会都没有,就这样晁错被冤杀,晁家被灭族。

17、(2)吕产以外戚身份为相,破坏了蛋糕的分配规则(尽管吕氏在楚汉之争中也拥有军队,立有军功),吕后一死,随之而来的就是由周勃、陈平串联在京列侯发动的血腥政变。

18、晁错是西汉时期非常杰出的政治家,曾经是太子刘启的老师,他远见卓识,谋略过人,为汉文帝、汉景帝所重用。

19、而就在刘启流露出妥协的意思之后,丞相陶青和廷尉张欧立刻联名上奏,要将晁错全家老小一个不留,全部腰斩弃市。

20、每天读《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01)

四、史记晁错列传

1、因为司马迁不认同法家的思想,所以说对商鞅的评价不高,至于晁错,我想主要是因为他削藩的主张

2、出处:《史记》——西汉·司马迁

3、到了这个地步,如果刘启不放弃晁错,那就只能跟晁错抱着一起完蛋了!

4、汉文帝去世后,申屠嘉继续留在丞相任上,继续代表军功集团执掌朝堂。但新即位的汉景帝,对申屠嘉(及其所代表的军功集团)的尊重,已远不如他的父亲。

5、南越与汉朝和亲,汉武帝派终军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顺汉朝,如同内地诸侯那样听从朝廷指令。终军主动请求说:“希望陛下赐给我一条长绳,我一定把南越王捆绑起来,带到宫廷门下。”于是,终军去劝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从了,答应把整个南越国都为汉朝廷的属国。武帝非常高兴,恩准南越国使用大丰收的犯绶,统一实行汉朝的法度,以新的办法改变南越的社会习俗,命令汉朝的使者留在南越,担负镇守和安抚的任务。但是,南越的想国吕嘉不想归顺汉朝,起兵攻杀了南越王,汉朝的使者也都被他杀死了。终军死时,只有20多岁。所以,世人都称他为“终童”。

6、山居:居住于山中。《战国策·韩策一》:“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7、汉代建立以后,刘邦认为秦之所以二世而亡,主要是因为没有封自己的亲子弟为诸侯王,当中央遇难时,陷入一种孤立的状态,所以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即京师周围实行郡县制,而边远地区实行封建制。

8、刘启登基之初,晁错只是一个内史,却比三公更容易获得单独和皇帝见面的机会,而刘启对他也是言听计从。

9、晁错者,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於轵张恢先所,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10、——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11、为平定七国叛乱,汉景帝升周亚夫为太尉,这时的叛乱军正在猛攻梁国,但周亚夫并不想直接救援,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战略划:“楚军素来剽悍,战斗力很强,如果正面决战,难以取胜。我打算暂时先放弃梁国,从背后断其粮道,然后伺机再击溃叛军。”汉景帝听后,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在周亚夫决策的实施下,叛军首领刘濞的人头也被越国人割下送来。这次叛乱经三个月就很快平定下来,七王皆死,六国除楚国外皆被废除。七王之乱的平定,维护了西汉王朝的统加强了中央集权。

12、此后,当“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不但始终未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反而是先以这个为由头去对付政敌,如此行径,就更是引起满朝文武的不满。到最后晁错又想置景帝于危险之中,更妄图统领百官,这等做法最终点燃了满朝文武的怒火,他们已经到了非杀晁错不可的地步。

13、字以道(1059—1129),号景迂,宋代制墨名家,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经学家。他博通五经,尤精于《易》学,同时又是一位富有创作实绩的作家、画家,与苏轼、黄庭坚等苏门文人、江西诗派作家有着广泛的师友关系。由于元符上书入党籍,其仕途极其坎坷,长期沉沦下僚。他的一生经历了仁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六朝,是难得的一位身入南宋的“元佑名士”。

14、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15、每一天,安静地读一页史书|这是第1032天

16、吴王刘濞反叛后,其他诸侯王亦迅速响应:“胶西正月丙午诛汉使二千石以下,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然,遂发兵西。”东南少数民族也参与反叛的行列,一时形势十分危急。

17、晁错在汉文帝朝时入朝为官,因才学过人,被文帝安排做太子舍人,辅佐太子刘启,因为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经常给文帝和太子分析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深受文帝和太子赏识,被太子称为“智囊”,后来升为太子家令、中大夫。

18、晁错力主“削藩”,无疑是忠于汉室、维护汉王朝封建秩序的正确政治主张。景帝通过“削藩”,使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诸侯王国领郡由高祖时的42郡减为26郡,而中央直辖的郡由高祖时的15郡增加至44郡,实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然而,力主“削藩”的功臣晁错,在“削藩”的斗争中,却被冠以无臣之礼、大逆不道的罪名,腰斩于长安东市。晁错之死的前因后果何在?

19、源于嬴姓,出自战国初期秦国上卿大庶长嬴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战国初期,秦国有大庶长嬴鼌。大庶长,为秦国二十等爵中第十八等爵,为卿大夫,官秩一万二千石,下属有左庶长、右庶长。

20、诡异的是,申屠嘉的弹劾计划,居然会被晁错提前得知。他连夜进宫,与景帝商量如何对付申屠嘉,次日,申屠嘉的弹劾没有说完,就被景帝打断。景帝为晁错辩护说,拆掉的只是太上皇庙的外墙,外墙不如内墙重要,而且外墙也是我让他拆的。

五、史记晁错传翻译

1、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適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兒廷毁我!”盎遂不谢。

2、张苍做了整整15年丞相,他退休时,汉朝已建国40年,第一代军功老臣差不多已被时间淘汰殆尽——张苍军功排名而得以代表军功集团出来担任丞相,本就意味着军功老臣们已严重凋零。张苍退休后,汉文帝本有意让外戚窦广国上位,但“诛吕安刘”之乱的教训在前,思虑再汉文帝还是选择了年迈的申屠嘉。

3、于是窦婴带着袁盎见了皇帝,跟刘启盘了盘道儿。

4、在功臣集团看来,晁错的削藩政策是在夺别人的祖产,增加自己的资本。

5、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伯乐马,浩然驴,弋雁对求鱼。分金齐鲍叔,奉璧蔺相如。掷地金声孙绰赋,回文锦字窦滔书。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渔。

6、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

7、淮南厉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袁盎谏曰:“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適削地。”上弗用。淮南王益横。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谋反事觉,治,连淮南王,淮南王徵,上因迁之蜀,轞车传送。袁盎时为中郎将,乃谏曰:“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柰何?”上弗听,遂行之。

8、犀角带,象牙梳,驷马对安车。

9、贾谊和晁错都谏言削藩,文帝没有采纳,这与当时的治国理念和形势有关。汉朝在武帝之前的治国理念是道家学说,都是道家派,只不过汉景帝的态度比较温和,因而削藩不但触动了诸侯藩王的既得利益,朝内也有不少反对者。削藩确实是能够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正确决策,但问题是怎么削藩,何时削藩,一旦引起叛乱该如何应对,这都是提建议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10、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11、《皇览》是三国魏文帝时编写的百科全书,被推崇为中国古代类书之祖,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时“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丛,凡千余篇”。其中记载:“(王)子朝冢在南阳西鄂县,今西鄂晁氏自谓子朝后也”。由此可以推断子朝奔楚之后定居在西鄂,并葬于此。

12、现在削藩削出了七国之乱,东南半壁到处起火,晁错就不灵了,刘启就要靠枪杆子出来镇场子了。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