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26句孙权劝学翻译一句一译 司马(精选孙权劝学的翻译全文翻译)

admin 2023-12-14 10:18:24 文案短句

一、孙权劝学翻译一句一译

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抓住“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一句概括即可。

2、《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3、《孙权劝学》中孙权给吕蒙的读书目标是什么?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写出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希望对你有帮助

4、(学习目标)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揣摩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对白传神,以“话”塑人

7、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8、这篇短文还给人以很多的启示,可谓言简意丰。

9、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10、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11、近几年来,(我)非常勤奋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一二。每看一件事,一定从头到尾翻寻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上。

12、(3)直爽,敬才,爱才。

13、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14、(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

15、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16、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这句话写出鲁肃的爱才,也从侧面再一次说出了吕蒙长进很大。祝您学业有成!

17、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18、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19、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0、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二、孙权劝学的翻译全文翻译

1、邪(yé):后写作“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2、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3、这句貌似是借用了希腊神话。该神话描述一个希腊人为了逃出某个地方(忘了是那里),用羽毛和腊做了一双翅膀,并利用它们飞离那个地方,可是他得意忘形,飞得太高,大接近太阳了。结果太阳的热力把那双翅膀的腊溶掉,那人便摔下来死掉。据说该则神话的寓意是劝人不要过渡自信,否则会招致失败。所以,楼主列出的这句话,应该是说:裁定州政府过份挑战联邦政府的权威,所以败诉。没有上下文,就只能靠猜了。请楼主参照上下文判断一下吧。希望我没有猜错

4、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5、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6、(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

7、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8、但:只,只是。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9、(2)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或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10、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1、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12、(1)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上。

13、可分两层:孙权学,吕蒙学;

14、因为读书可以了解历史,大有好处。《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主持编撰,该文通过叙述孙权劝学后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表明读书大有好处的道理,并告诫人们持之以恒,热爱学习的重要性。此文围绕“学”来写,共有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三个部分。此文被选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

15、(1)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16、⑩更——变换、改变、重新

17、本文篇幅短小,只用了四句话(孙权说了两句话,鲁肃和吕蒙各说一句),就让人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不同的口吻,并可以揣摩出他们的神态和心理。如孙权,作为国君,在对部下、爱将的劝说中,既有硬性要求,又不乏温和、现身说法的启发性态度。吕蒙开始用军务繁重来推脱,后来在孙权的要求、指点和鼓励下,“乃始就学”,体现了他的转变,在大有长进之后,他说的“士别三日”一段话颇有见地,充满自信。鲁肃是个忠厚长兄,看到吕蒙“论议”上的长足进展很是高兴,“大惊曰”,他惊异的神情和后面的话表现了他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18、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从事。

19、当涂:当道、当权。

20、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

三、孙权劝学翻译一句一译 司马

1、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2、(答案)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3、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5、(1)就(2)依仗(3)等到(4)以……为善(认为……好)

6、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除此之外,一般自称有“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等,尊称对方有“子”“君”“足下”“殿下”等。

7、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8、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9、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10、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

11、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将领。

12、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书籍。

14、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15、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16、(1)非复/吴下阿蒙(2)余闻之也/久

17、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书。

18、《孙权劝学》:“孰若孤”一句,孰译为谁;若:比得上。孤:古帝王对自己的谦称。全句译为“谁能比得上我呢?

19、第2课《说和做》讲解+练习

20、(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日,就要另眼相待,)

四、孙权劝学翻译一句一译图片手写

1、(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3、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4)

4、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黄龙元年(222)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如今在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6、(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7、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8、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9、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0、温馨提示——文言翻译五字法:

11、古义:推脱。(蒙辞以军中多务)

12、(解析)B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介词,在。C项,表转折;表顺承。D项,介词,用;连词,相当于“来”。

13、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14、“结友而别”是结交了朋友就分别了的意思。所以,“而”是“就”的意思!方才顺接吧、不翻译..表修饰,没实际意思

15、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够概括本文的内容:

16、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太大的错误。然而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十天一个月之内,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17、劝学的原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他先以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来说明学习的必要性,然后用“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最后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指出其学习的可行性。

18、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19、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0、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五、孙权劝学翻译一句一译加字词

1、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

2、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3、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4、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5、(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6、更:重新。今义:更加,越发。

7、析——把握课文内容。

8、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9、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史料整理改写而成的文章。

10、弗学,不知其善也。出自《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尝,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意思是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有多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有多好。孙权劝学中表达意与此类似的是: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即学习对人来说是会有很大好处的。

11、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12、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13、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14、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15、积——重点知识积累。

16、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7、别:离开。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18、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19、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0、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六、孙权劝学翻译一句一译

1、荀子劝学是通过介绍学习的重要性和一些方法,是从教育普及化方面来说,也就是人应该用学习来完善自身,活到老学到老;而孙权劝学则是为了更好的应用自己的能力,而去辅助学习其他知识,达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便更好的适应工作。用一个比喻就是,荀子给我们推荐的是什么都可以学,算是公共课程;而孙权推荐的则是与专业相关的拓展课程。

2、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不肯就学。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2)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吗?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他先一语中的,向吕蒙说明学习的必要性,指出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使其了解自己“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重要性,使吕蒙无法推辞,乃始就学。

5、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7、更(gēng(2)):另外,重新。

8、(1)只是(2)比得上,赶得上(3)增长,增加(4)通达事理

9、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10、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11、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12、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13、(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14、寻阳:县名,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15、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孙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16、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7、(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

18、秦观现身说法,说明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致后来常因善忘而影响学业的情况,告诉我们要趁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以致荒废学业。

19、我听说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完全如同常人了。”

20、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2、卿今当涂掌事::通,。

3、见事:知晓事情。

4、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5、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

6、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