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93句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六年级上册(精选伯牙鼓琴原文)

admin 2023-12-16 10:29:44 文案短句

一、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1、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3、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不仅仅是弹琴这样,对人才也同样是这个道理。虽有能人,而不能以礼相待,为什么要求人才对你尽忠呢?就好像不善于驾驶车马,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

4、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5、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不仅弹琴是这样,有才能的人也是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而是等待伯牙然后变成千里马。

6、故事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则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将自己的节操和志向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立于天地之间的心志,像江河一般奔腾不熄的情感,而钟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可谓知其“音”,更知其“志”。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一行为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者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以为无足复为鼓琴者”,也就是说,世上再没有一个人能像锤子期那样理解自己了,琴弹得再美妙,没有人懂,又有什么意义呢?

7、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8、当然,这个文言文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当然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我们也来看一下吧。

9、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10、“伯牙绝弦”的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11、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1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3、每当他弹奏时,总是会引来很多人的围观,这其中就包括一个叫做锺子期的人。锺子期只是一个普通的打柴人,但他也听的格外认真。伯牙开始演奏一首叫做《高山》的乐曲,大家都拍手叫好,也有不少人发出了阵阵赞叹声。而锺子期和这些人不同,他走上前,恭敬地说道:“您弹得真好啊!就像大山一样高峻!”

14、(3)“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一行为表现了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

15、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

16、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不管伯牙弹奏甚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绝弦,终生不再弹琴.表明了“士为知己者死”得一种真知己的境界.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17、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18、表现出远处的炊烟,月亮的皎洁,流水的潺潺,徐徐的清风,波光的粼粼,青青的芳草,皑皑的白雪潇潇的春雨。

19、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0、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二、伯牙鼓琴原文

1、伯牙鼓琴这个故事相信大家很久以前就听说过了,讲的主要是俞伯牙和锺子期两个人成为知音的一个小故事。知音这个词语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它本来的意思就是精通音律的人,但是在这个故事里,知音的意思就成为了,真正了解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现在也是这个意思。俞伯牙弹奏的“高山”和“流水”,后来也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知音难觅,还有一个就是形容乐曲高雅动听。

2、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3、(注: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因钟子期遇伯牙,后人就把遇和伯牙连在一起,称俞伯牙。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

4、(注)句中的“操”是“琴曲的一种”,名词。并不是我们常用的“用、拿、训练”之类的意思。

5、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6、《吕氏春秋》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160篇,本书是研究先秦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珍贵资料。

7、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

8、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9、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和成连先生学古琴。那时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味,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10、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他们很有默契,可钟子期死了,摔琴绝弦,终身不弹琴。(我不知道是主要意思还是概括)

11、(“/”表示较长的停顿。“//”表示较短的停顿)

12、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13、曰:说。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

14、(注)“逃声”句中,“声音”不是动物,不具有“逃”的特质,所以应该解释为“使……逃脱”,是使动用法。

15、(注)“卒”多指“士兵”、“终于”、“死亡”等,因为修饰“逢暴雨”,所以,“卒”是一个通假字,本字是“猝”,“突然”的意思。

16、首先,理论上,应该是“子之听夫,善哉,善哉!”。——“您的听力好啊,真的很好啊!”所以,这句是一个倒装句,具体一点,是个主谓倒装句。

17、好了,文言文看完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我对这篇文章的改编吧。

18、翻译字.洋洋兮若江河洋洋(水势浩荡的样子)伯牙游于泰山之阴阴(山的北面)峨峨兮若泰山峨峨(高峻的样子)卒逢暴雨卒(突然)伯牙乃舍琴而叹舍(放下)翻译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意思: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志想象犹吾心也意思:(钟子期)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

19、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经过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20、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三、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六年级上册

1、高山流水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意思: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白话文: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在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

3、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4、点击"文言文阅读"关注我们

5、C.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拒绝)弦

6、①得:体会。②卒:通“猝”,突然。③操:琴曲。④逃:隐藏。⑤志:志趣,心意。⑥伯牙善鼓琴,善:擅长。⑦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⑧峨峨:高耸的样子。⑨洋洋:宽广的样子。⑩鼓:弹奏。

7、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8、请从古诗中找出一则互为知音的诗句来。

9、侧面刻画伯牙的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0、史载俞伯牙鼓琴于汉江之滨,子期闻声叹曰:“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遂成至交。子期死后,伯牙以世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11、曝:曝书炽曝曝晒一曝十寒

12、太山:泛指大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13、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

14、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

15、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

16、(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7、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18、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峻。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

19、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列子·汤问》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0、(1)俞伯牙打破了琴,折断了琴弦,这一辈子再也不弹琴了(2)知音(3)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以为这个世上没有让他值得弹琴的人,便打破了琴,折断了琴弦,这一辈子再也不弹琴了.

四、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注释

1、为了突出人物的“善”,作者主要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尤为巧妙的是,用伯牙的“善鼓琴”衬托子期的“善听”,用子期的“善听”衬托伯牙的“善鼓琴”。

2、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3、(注)“阴”表示山、水等的方位时,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文中是“泰山之阴”,所以句子的“阴”解释为“山的北面”。

4、“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出自唐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5、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6、补充,高山流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方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7、(注)两个名词构成的动宾短语中,名词前面的名词一般应解释为动词。句中“鼓”后带名词“琴”,所以当解释为动词,因为宾语是“琴”,所以,“鼓”解释为“弹奏”。

8、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9、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历,突然遇到暴雨,停留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类似于连绵大雨声音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听出我的心意,想象出的景象就像我心中的景象。我到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10、念:心里所想的。

11、“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才可见知音难觅、知音珍贵啊!要知道,伯牙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云:“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如此高手,对牛弹琴,绝非他所愿。

12、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1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4、谓:认为,以为。

15、好了,话不多说,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16、初中必背内容点击收听:

17、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18、就像品酒,该品酒师不仅品出了杯中的酒是窖藏300年的茅台,而且还能品出是300年前某一家酒厂某一个调酒师的作品,调酒师调配该酒那天还有点感冒,对,体温6摄氏度,鼻涕程度中等……之类的。总之,神了!

19、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六年级上册

20、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五、伯牙鼓琴翻译

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鼓琴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开始弹绵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知音难觅~!~!翻译:

2、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shāng)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本句中,“江河”一词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古汉语中,“江河”是专用名词,其中,“江”往往专指“长江”,“河”多专指“黄河”。有前贤以时代为分界,如,王力教授指出:“在上古时代,‘河’专指黄河。即使在后代,除非用于双音的河名,或‘河山’、‘山河’连用,否则一般仍指黄河。”“‘江’字一般总是指长江,即使在后代,除非加上另一个江名,或加上数目字,或‘江山’连用,否则仍指长江。”本句中,继续这样翻译自然是好的——“好啊!浩渺宽广的样子啊,就像是长江黄河!”这样还可以与上句中的“泰山”呼应,都是指具体的对象,可以更具体而生动地突出钟子期对音乐的过人的感悟能力,突出“善听”,抒发由衷的佩服、赞美之情。

4、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5、(汤(shāng)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6、若:像……一样。

7、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

8、卒(cù):通“猝”,突然。

9、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0、少选:不久,过了一会儿

1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12、A.方(刚刚)鼓琴志在高山

13、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