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15句悯农古诗作者(精选悯农古诗一)
admin 2023-12-16 10:33:15 文案短句 ℃一、悯农古诗
1、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2、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3、纸张,普通a4纸对裁,格子大小,边长7cm,画心打格0.5红色笔芯,外框,双线笔红色粗头。作品书写,0.7黑色笔芯。
4、吴桦姐姐特地为小朋友们整理了小学阶段75首必背诗文,大家一起来预习朗读背诵吧。
5、《悯农》其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其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其三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一共有三首,共有十六句
6、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7、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8、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0、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11、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 nóng fū yóu è sǐ 。
13、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1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5、李绅的第二首《悯农》也没有直接表达对农人的悲悯,而是客观地描述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现实。广阔的土地、丰足的收获,为之付出辛劳的农夫却是如此悲惨,这巨大的反差留下的思考空间也许才是李绅创作此诗的目的。自古以来,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都满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广济苍生的使命感,这是他们身上最宝贵的品质。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悯农》。
16、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
17、悯农二首其一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1)
18、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19、到了中午,妈妈从家里送饭来了。一家人围在田边的大树下吃饭。孩子吃完饭放下碗,但是碗里有几颗米粒还没有吃干净。爷爷立刻说:“孩子,把碗里的米粒给吃光。”孩子不理睬爷爷的话,丢下碗就和小狗玩去了。爷爷拿起筷子把碗里的米粒给吃了。
20、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
二、悯农古诗一
1、悯农minnong锄禾日当午,chuheridangwu,汗滴禾下土。handihexiatu.谁知盘中餐,shuizhipanzhongcan粒粒皆辛苦。lilijiexinku.
2、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3、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4、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之翘楚当属唐诗,深入浅出而富于生气的唐诗总是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李绅的两首《悯农》虽为人们耳熟能详,但每每读之,总能被深深打动,身处太平盛世的唐朝,李绅在诗歌中却把目光转向了最底层的农民。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悯农》。
5、我个人觉得很好用,悯农农业是央视宣传品牌,中国15诚信企业,由此可见,口碑以及质量绝.对是一级的。
6、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7、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
8、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9、chūnzhǒngyīlìsù,qiūshōuwànkēz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sìhǎiwúxiántián,nóngfūyóuès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chúhérìdāngwǔ,hàndīhéxiàt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shuízhīpánzhōngcān,lìlìjiēxīnk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0、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11、《悯农二首》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2、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春天中一粒种子,等到秋天就能收获很多。全国没有一块田地是空闲的,但是还有农夫饿死。表现了社会的黑暗。
13、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14、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nóng fū yóu è sǐ 。
15、《悯农》的作者是李绅,李绅还是唐朝时期的一代宰相,他也是当时主张诗歌革新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与白居易、元稹、张籍等人的交往十分密切,其留存的《悯农二首》广为后世传颂。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16、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李绅的那首千古名作《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因为有这首诗,李绅后来又被称为“悯农诗人”,一首诗成就一个人,这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惊艳之作。诗名很惊艳,但诗的内容很沉重。
17、锄禾日当午⑹,汗滴禾下土。
18、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19、到那个时候,社会上富者穷奢极侈、贫者衣食无着的现象,也许可望有所改变吧。
20、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三、悯农古诗作者
1、“粒粒”就是粒粒饭,对应前面滴滴汗,意蕴上是非常相对的。
2、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3、早教,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4、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5、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6、到了下午,爸爸和爷爷在田里锄草。孩子说:“爷爷,我也要锄草。”然后,爷爷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头上。他们三个人一起锄草。爷爷在锄草的时候,汗滴从头上不停地落了下来。
7、而组诗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8、农民伯伯正用锄头为禾苗除草,已经到了中午仍未休息,汗水不知不觉滴落到田地里。想想我们盘中的食物,是不是每一粒都饱含着农民伯伯的辛苦付出呢?
9、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10、“汗滴禾下土”,是多少汗滴到禾下土上呢,不是一滴汗,而是滴滴汗,洒在灼热的土地上。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11、我愿燕赵女,化为嫫女姿。
12、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13、悯农古诗共有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诗大意说:农民在田里除草,到了中午一滴一滴辛勤的汗水滴落在泥土之中。有谁知道那碗中的一粒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古诗的大意是说:农民在春天种下了粮食,到了秋天收获了许许多多的粮食。到处都没有空闲的田地,农民却还是没有粮食吃被饿死了。
14、今天古诗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
15、《悯农》是什么意思“悯农”,。古代很多诗人写过《悯农》诗,流传比较广泛的是唐代诗人的《悯农》诗,还有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悯农》诗等。
16、即可收听往期。图示如下:
17、在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儿,理应有饭吃,吃得饱,但是实际上却挨饿;
18、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lì lì jiē xīn kǔ ?
19、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20、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悯农古诗
1、在后台直接回复“唐诗”
2、这首诗展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教育劝诫人们珍惜粮食。
3、锄禾日当午的作者是:李绅(772-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唐中书令李敬玄曾孙。唐朝宰相、诗人。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
4、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5、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6、谁知盘中餐⑺,粒粒皆辛苦。
7、“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8、《悯农》的故事共有三首。
9、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10、李绅《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注释)悯:怜悯。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un),国内由于飧字用的很少,是个冷僻字,当初为了让诗歌更通俗易懂,改为餐了。(译文)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李绅《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注释)悯:怜悯。粟:(sù)谷子;栗粟。犹:还。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译文)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
1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2、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13、其三:垄上扶犁儿,手种长腹肌。
14、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15、悯农二首李绅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6、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17、李绅、白居易、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重要干将,也是最核心的三位诗人。甚至李绅本人还是这场运动的发起者之他当时写了乐府新题二十首,都是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创作的,所以元稹见到之后非常佩服,和作了十二首新乐府,然后才是白居易紧随其后又写了五十首新乐府,这样才兴起了大胆揭露社会上存在各种弊端的具有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对民生疾苦深切关怀的“新乐府运动”。在白居易的五十首新乐府里,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像《卖炭翁》这些名作。
18、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诗作,共有四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9、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20、《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此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五、悯农古诗锄禾日当午
1、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2、我希望燕地赵地的美女,都变成面目丑陋而德行贤惠的嫫母;
3、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作者介绍: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
4、清晨,爸爸和爷爷赶着牛去田里耕田。孩子拿着竖笛和小狗在田边玩耍。妈妈在家里做饭。
5、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6、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7、《悯农其二》古诗解释意思是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全诗内容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其二》古诗赏析。《悯农其二》这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以语近意深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8、我觉得悯农农业的肥料不错的啊,不贵,很平价,主要的就是他们家肥料的效果很好,我已经连着好几年都是从他们家买的肥料了,真心推荐。
9、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10、会昌六年(846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赠太尉,谥文肃。
11、春种一粒粟⑵,秋成(收)万颗子⑶。
12、“锄禾日当午”,这个场景很容易理解,烈日当空,农民还在辛苦劳作。为何在炎炎夏日,即“日当午”的时候还要辛苦劳作呢?是因为要给禾苗翻土,要除杂草,农事辛劳,一点懈怠不得。
13、孔孟之道国学机编号:2815/2847
1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5、悯农这古诗抒发了对广大农民的同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不是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是有血有肉、意蕴深远。它所来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源的社会制度。“四海无闲田”,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道“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16、李绅《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注释)悯:怜悯。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un),国内由于飧字用的很少,是个冷僻字,当初为了让诗歌更通俗易懂,改为餐了。(译文)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李绅《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注释)悯:怜悯。粟:(sù)谷子;栗粟。犹:还。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译文)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
17、这是中唐诗人李绅年轻时所作的五言古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流传甚广。
18、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19、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2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六、悯农古诗
1、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这些古诗啊,都是小学必背的篇目,
3、在窗牖下投梭织布的妇女,理应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实际上却在受冻。
4、《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5、《悯农》二首的释义: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6、悯农只有两首,分别为其一其二
7、目前小学生已经开始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该版本语文课本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
8、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粮。
9、元和四年(809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10、第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记得小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如果有米粒子掉,或者有剩饭没吃完,家里的长辈就会拿那个筷子在你头上敲一下,有时候就会念叨这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当下提倡“光盘行动”,提倡“吃不了要兜着走”,这完全是非常有必要的。当我们孩子们如果不知道“粒粒皆辛苦”,那个粒粒的米饭是滴滴的汗水孕育出来的时候,他们的人生也很难收获沉甸甸的价值与未来。
11、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2、四海无闲田⑷,农夫犹饿死。
13、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14、全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15、这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 上一篇:85句外国诗人写的现代诗(精选外国诗人有谁)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508℃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284℃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1580℃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1430℃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783℃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773℃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758℃赞美老师的句子夸张句【文案整理33句】
- 758℃曾国藩家训全文及翻译【文案整理19句】
- 670℃描写星河璀璨的诗句【文案整理43句】
- 611℃罗曼罗兰名言名句发现美的眼睛【文案整理61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