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21句吴均与朱元思书背景(精选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
admin 2023-12-16 10:36:54 文案短句 ℃一、吴均与朱元思书
1、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12);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17);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21);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3、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4、这两句给人的感觉恰似金鼓齐鸣,铁骑突出,平静的水面刹那间呈现出另一派情景,迅急、汹涌、奔腾、激荡,如急箭离弦,万马狂奔,原来富春江也有这样急流险滩,让游客们领略到它柔和明净的风姿以外,以其奔腾湍急的波涛给人另一种壮美之感。
5、俱:全,都。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注释:①风烟,指烟雾。②净,消散尽净。《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详)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6、(原载1990年9月10日《西安晚报》,后收入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师文选鉴赏词典》一书)
7、吴均的作品有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著《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唐先贤传》五卷、《续文释》五卷,文集二十卷
8、在昼犹昏: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昼,白天。犹,好像。
9、与古人对话,与经典同行。每晚21:00,贵州教育发布带来特别专栏#中华经典#。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中华经典资源资源库·诗文词曲·魏晋文学——吴均《与朱元思书》。(注:该篇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0、蝉则千转(zhuàn)不穷:蝉长久不断地鸣叫。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千”与下文“百”都表示很多。转,通“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穷,穷尽。
11、《与朱元思书》中最有名的就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返。引用这个大概是说某处世外桃源如同仙境一般,劝诫世人不要太汲汲于名利
12、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心生寒意的树。(重重叠叠的)山峦各自凭借着自己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群山仿佛都在争着比高远,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由此形成成百上千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着,猿持续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然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13、《艺文类聚》是唐代开国初年由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欧阳询主编,参与其事的还有裴矩、陈树达等人,武德七年(624)成书。此书分46部,每部又列子目7全书约百余万言。
14、这封信写得很别致。既写了山水的秀丽,也写了山水的雄奇;既写了静态的美,又写了动态的美;既描绘了色彩,又摹状了声音,堪称一篇不可多得的山水游记佳作。现在让我们领略一下这篇文章的结构方法和艺术特色。
15、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6、上联,如积水空明,有藻荇交横大地,何处无月?下联:看天山共色,常横柯上蔽窄天,有时见日。
17、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富春江),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
18、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19、沈约曾经见过吴均的文章,对此大为赞赏,夸赞吴均有才。梁天监初,柳恽为吴兴,吴均召补主簿,柳恽经常让吴均和他一块对诗,吴均的文体清新秀丽,有古人的气节,很多人争相效仿,称之为“吴均体”。
20、其实不论几个人,黄公望是把人藏在山水之中啊,在黄公望看来,人在山水之中不需要被别人看到,或者说不需要被别人看得清。当年80高龄的黄公望踏遍了富春江两岸,背着画卷带着干粮一路前行,渔舟唱晚,樵夫晚归,山林寂静,流水无痕,都变成了他人生的注脚,四年的呕心沥血终将《富春山居图》画完,一年之后黄公望长笑而逝。有人这样形容说,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像黄公望那样用了四年时间与河流真正的对话。在这对话之中,可以说“富春江读懂了黄公望,而黄公望也读懂了富春江”。这段话说的真好,虽然黄公望的一生悲苦,但他最终在这幅画里通过“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的表达,找到了整个的世界,他也因此实现了永生,这其实也是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所要表达的人生境界。
二、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
1、编者按:《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作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且仅用14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难怪清许梿在《六朝文絜笺注》中评论说“扫除浮艳,淡然无尘。”(本刊编辑:付超)
2、古文名篇|杜牧《阿房宫赋》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学习杜牧给唐敬宗总结的历史教训!
3、(14)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穷:穷尽。
4、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5、魏晋文学·王羲之《兰亭集序》丨中华经典
6、《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7、历史上富春江畔有许多怀有理想与抱负的隐者,朱元思或许就是其中之遗憾的是被吴均视为知己的他却没有留下更多的生平资料。在我们后人所熟知的富春江畔的隐者中,最有名的隐者当属严光严子陵了,严光本姓庄,少有高名,与刘秀——与汉光武帝同游学。刘秀建立东汉之后,严光隐名换姓隐居在桐庐富春江畔,每日耕读垂钓,后来此地就有桐庐严子陵钓台,因此作者选择自己顺富春江漂流而下,俨然有与严子陵自比的心意。吴均出身贫寒,为人耿直,但却一生坎坷,他本有志于历史的著述,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但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因实录齐梁间的历史而触怒了梁武帝,曾遭到焚书免职的处分,因此他在写景的诗文中又常流露出这种不平的心绪。
8、莺飞戾天者:定语后置,即“飞戾天(之)莺者”
9、(1)“转”通“啭”,鸟鸣,这里指蝉鸣。(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0、《与朱元思书》中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要理解作者吴均所发的感慨,需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1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2、2 与好友互通书信,增进友谊。
13、文章不长一共才140多字,上来是总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八句总揽胜景,引出了下文。
14、(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5、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16、(2)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跟、随。任意东西: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方位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漂荡)。
17、鸢(yuān)飞戾(lì)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18、这篇文章虽然是用书信的形式写成,但全文骈散相间,错落有致,语言华美典丽,风格隽秀清新,层次井然有序,既富于音乐美,又富于诗意美,其艺术魅力是难以尽说的。
19、《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本文叙述作者乘船所见,描绘了这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写作特点有三点突出景物特征:作者在本文中所写的山,是富春江两岸的山;所写的水,是富春江的水。由于突出了此山此水的特征,因此不能移置他处。视觉与听觉、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的巧妙结合,为我们绘出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作者轻淡而使人不觉地渲染上感情色彩,使全幅画洋溢着诗情。
20、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山水引发了作者归隐的感慨,而归隐的愿望,又使作者更衷情于这纯净的山水之美。
三、吴均与朱元思书背景
1、(17)息心:平息名利之心。息:动词,平息。
2、最后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营造了一种幽静、清疏的这种氛围,作为文章的了结,如空谷回音,余韵无穷。总之,全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景入情,复又回归,循环往复,令人沉醉,赞叹不已。
3、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与朱元思书》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作者用简练隽永的笔墨,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5、此文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描写景物特色鲜明,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6、这种把天和山互相映衬的写法真是大气包举,抒发了作者开阔的心境,舒展的情怀。怀着这样的心情作者乘兴游江赏玩风景,驾了一叶小舟,随意飘荡,自由解脱,自我陶醉。任意东西是随它自由飘荡的意思,正反映了作者不愿停留在固定景点上的那种放松心态。
7、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8、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像飞奔的骏马。
9、第三句则又转写富春江的动态。从地理状况看,江流自东而西,流经之处地势复杂,有的地段江面开阔,平静如镜,有的地段则是异常的狭窄,江水湍急。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个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形容江流比射出去的箭还快,急浪像骏马一样飞奔。短短的八个字就写得惊心动魄,气势不凡。
10、(2)“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11、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清泉、好鸟、知了、猿猴如同交响乐队中各种各样的乐器,音调是各异,自成天籁,交织成一部优美绝伦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心旷神怡。
13、吴均(469至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沈约见其文,倍加称赏。
14、古文名篇|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体会陶渊明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
15、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官场黑暗,所以不少知识分子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就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信中通过观赏美景油然而生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作者对争名夺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所以,这两句既写奇景,又抒感慨。
16、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7、该文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8、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19、先看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这里写的是两岸的奇山有非凡的山势,在富春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放眼望去是一片青葱之色。舟行江上,两岸青山迎送,满眼挺秀奇崛,远近正侧,变化多端,因此这连绵的群山在吴均的视觉感受当中,并非只是静穆崇高,更有着奔放活跃的一面,所以作者神奇的想象力体现在这竞上和争高,两个词语的运用上面。
20、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视觉)
四、吴均与朱元思书原文
1、吴均(469至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沈约见其文,倍加称赏。梁天监二年(503),吴兴太守柳恽召为主簿,常引与赋诗。建安王萧伟趋贤重士,召吴均为记室,掌文翰;萧伟迁江州(今江西九江),补吴均为国侍郎,兼府城局。后柳恽又转荐吴均于梁武帝,帝召之赋诗,深为赏识,任为侍诏,累升至奉朝请。
2、文章最后四句,是吴均道家思想流露后,对大自然景物的再认识。他着重描写的是山林里的树木:“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意思是说,这里的树木茂密繁盛,有时候昏暗深邃,有时候又会从枝叶间透出阳光来。显然这句的美感不如开头强烈,而且平添了几分扑朔迷离的色彩,给画面罩上了一层朦胧诗意的感觉。
3、魏晋文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华经典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视觉)
5、(9)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6、相同之处: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都侧重写山,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不同之处: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触。在描写上:《三峡》在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在形式上:《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文。两篇文章都有各自的特色,也有相似之处,都是描写山水的优秀文章!!
7、今义: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8、是从“奇山”“异水”两个方面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其中,“异水”分为:“水清”和“水急”两方面“奇山”分为:“山之形”“山之声”“山之理”“山之色”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9、(11)直至: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10、虽然只八句却已经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的形势和气象了,使人们觉得天光水色,宛然在目,这无疑是一个天朗气清游目骋怀的大好的旅游时节。
11、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
12、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13、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4、《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详)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5、狄菲菲(国家一级演员、配音导演)
16、横柯(kē)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蔽,遮蔽。
17、这封信就集中地抒发了他对政治的失意和对尘俗的厌弃,表达了他向往自由,回归自然的思想情绪。
18、“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四句为一层,是交代作者的行踪所至和赞美江上风景的,同时也为领起下文作了铺垫。
19、写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既然是写给朋友的,也就可以直抒胸臆,畅所欲言了。结合由提供的写作背景可知,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有三:
20、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绿的透出寒意的树,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五、吴均与朱元思书拼音
1、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飞箭奔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3、(4)绝:独一无一说绝妙。
4、魏晋文学·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中华经典
5、独绝:独一无二。独,只。绝,绝妙。
6、作者是借自己对山水之美的感受,赞美了富春江上的幽静自然,没有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藐视之情).也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目的:吴均是对友人朱元思的规劝.
7、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夸张)
8、经纶(lún)世务者: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
9、富阳山水美文系列(7)
10、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11、 视觉与听觉、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的巧妙结合,为我们绘出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12、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吴均既是历史学家,著《齐春秋》三十卷、注《后汉书》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
13、因为从流飘荡,所以这篇短文与我们刚刚学过的《三峡》的写景顺序正好相反。本篇则是先水后山,由近及远,景观是随着人的视觉逐层展开的。在布局谋篇上,作者也是巧用心思,详略适宜,轻重有度。在吴均的笔下,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则详写静态,略写动态;而写山的部分,则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种布局就告诉我们,说明的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作者所在的位置,根据作者所要书写的情致而加以转换的。因为在《与朱元思书》中作者要借山以抒情,因此便把山放在水的后面,加以重点描写;而郦道元的《三峡》则主要为我们介绍三峡的风情,于是便按照由山到水的顺序加以表现。
14、声音是无形的,可作者运用泉水激石,好鸟相鸣这样的画面,自然就引出了泠泠、嘤嘤的声音。真所谓是有声有色,至于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声,人们更是早从生活或者是文学当中就有所领略,移植到了这里,其中的历史感和穿透力让人倍感亲切,也就很容易接受了。作者这是厚积薄发,随意拈来,为我所用,功底也就可见一斑了。
15、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视觉、听觉)
16、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17、天是蓝天白云,山是绵延无垠,群山是越来越远,越远越小,蓝天是越来越高,越高越淡,渐渐地一直望到山之尽头天之涯,在延伸的终极之处天和山终于融为一体。
18、共色:同样的颜色。共,同样。
19、第三句则进而写出作者的游踪,在通观自富阳桐庐百来里的山光水色之后,作者由衷赞叹,沿江奇山异水,天下无与伦比啊。所以此文不是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而是在总写之后,采用分镜头的方式逐一描绘。
20、(3)自:从。许:用在数字之后,表示约数,相当于“来”。
六、吴均与朱元思书
1、过传忠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2、第二句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泛舟情境和畅游心境。“从流飘荡”既写小舟沿江溯水而上的情态,又抒发了心中飘逸之情,一路上美景不尽,只好任意东西,以饱眼福啊。这个“任意东西”写的真是潇洒自如,令人艳羡不已啊。
3、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
4、(2)“反”通“返”,返回。(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6、陆维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7、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8、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沈约见其文,倍加称赏。梁天监二年(503),吴兴太守柳恽召为主簿,常引与赋诗。
9、(20)横柯:横斜的树枝。柯,树木的枝干。上: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10、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俱,全,都。净,消散尽净。
11、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2、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也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与朱元思书》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13、次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水的两岸是高峻的山峰,山的上面长满了树木,着一“寒”字,既暗示出秋季的气候特征,又照应了开头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是说两岸的山峰都仰仗各自的险要形势竞争着向高处挺拔而上,且山峰一个比一个高,一层比一层远。“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进一步写山峰的形势,把绵延起伏的群山写得活灵活现,形神毕肖,仿佛群山也充满了灵气。以上写“山”的六句文字,句句紧扣“奇”字行文,没一字冗笔,没一字虚设,显示出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
14、(1)风烟:指烟雾。俱:全,都。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共色:同样的颜色。
15、古义:不停地,穷尽。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16、魏晋文学·陶渊明《归园田居》丨中华经典
17、风和烟雾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着小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18、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19、《与朱元思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关于此句,课后注释为":此句中的富阳和桐庐都在富春江沿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春江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原文可能是作者笔误。
20、(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12)激:冲击,撞击。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 上一篇:79句凤栖梧拼音(精选凤栖梧桐)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508℃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284℃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1580℃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1430℃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783℃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773℃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758℃赞美老师的句子夸张句【文案整理33句】
- 758℃曾国藩家训全文及翻译【文案整理19句】
- 670℃描写星河璀璨的诗句【文案整理43句】
- 611℃罗曼罗兰名言名句发现美的眼睛【文案整理61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