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94句独坐敬亭山李白被称为什么(精选独坐敬亭山李白)
admin 2023-12-16 10:38:51 文案短句 ℃一、独坐敬亭山李白
1、孤和独都能体现诗人独自一人孤独的氛围,独字更能体现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2、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独坐敬亭山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3、独坐敬亭山的名家点评:
4、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5、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6、“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7、姜林杉,本名姜虹。毕业于浙广,江苏广播《林杉声音杂志》主持人,播音指导,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
8、这首《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9、《闺怨》——功名浮华又怎奈春光虚度
10、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11、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12、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13、52岁的诗人经历了长期飘泊的生活,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容于现实。
14、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15、《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壮志未酬英雄泪
16、李白看着众鸟、孤云离去的身影,愁绪顿生。他想起了那些渐行渐远的朋友,想起了越来越渺茫的理想和抱负,心里涌起一股无奈和心酸。李白陷入了沉思。他从腰间掏出酒葫芦,喝一口酒,吟一句诗,眼里竟流出两行清泪来。唉!世间的繁华富贵,都和流云飞鸟一样容易逝去,能够长久相守的,就只剩下这座山了。此时此刻,四周空无一人,一片寂静,只有敬亭山静静地陪着自己,聆听他的心事,像一位知音,他们就这样长久地对视着,无声地交流着。这种陪伴和交流让李白觉得自己并不孤独。他不由地感叹:“敬亭山啊,敬亭山,不管我李白是风光无限,还是落魄不堪,只有你,唯有你,不会讨厌我、厌倦我啊!”
17、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18、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扩展资料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原文欣赏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9、(排名不分先后,仅为阵容展示,
20、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二、独坐敬亭山李白
1、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2、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3、两曲《钗头凤》——陆游唐婉的千古绝唱
4、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尽:没有了。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5、一首诗词、一个故事、一首歌曲、一段佳话。在唐诗宋词中感受古典诗词之美,在诗经乐府中体味旷达的人生。点击下图即可跳转小程序,在(课程)中查看订阅收听。
6、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7、《回乡偶书》——不知何处是故乡
8、《诗薮》:绝句最贵含蓄,青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亦太分晓。
9、原创不易?感恩❤鼓励!
10、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1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2、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13、⑵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14、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15、望天门山和独坐敬亭山是李白人生不同的阶段写的诗。《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希望能帮助到你
16、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
17、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18、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19、独坐敬亭山最能体现诗人孤独之感的诗句是:孤云独去闲。
20、zhîng niǎo gāo fēi jìn ,gū yún dù qù xián
三、独坐敬亭山李白被称为什么
1、“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2、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3、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4、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5、《唐诗真趣编》:鸟尽天空,孤云独去,青峰历历,兀坐怡然。写得敬亭山竟如好友当前,把臂谈心,安有厌倦?且敬亭而外,又安有投契若此者?然此情写之不尽,妙以“两不厌”三字了之。为“独坐”二字传神,性灵结撰,无复笔墨痕迹。
6、《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扩展资料创作背景: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7、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
8、《唐人绝句精华》:首二句独坐所见,三四句独坐所感,曰“两不厌”,便觉山亦有情,而太白之风神,有非尘俗所得知者,知者其山灵乎?
9、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10、《诗式》:首句“众鸟”喻世间名利之辈,“高飞尽”言皆得意去,尽为“独”字写照。“孤云”喻世间高隐一流,“独去闲”言虽与世相忘。而尚有往来之迹。“独”字非题中“独”字,应上句“尽”字。三句看曰“相看”,见人固看著山,山亦似看著人;“两不厌”,见人固恋看山,山亦似恋看人。四句“只有”二字,见恋看山者惟人,而恋看人者似亦惟山。除却敬亭山以外,无足语者,“独坐”二字之神,跃然纸上。(品)高旷。
11、(4)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12、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13、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14、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寻觅知音。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
15、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16、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
17、《独坐敬亭山》是李白晚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李白的独坐之景。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表现出了李白在生命历程中遗世独立的孤独感。可以说这首诗只有4句,却把孤独写到了巅峰,无人能够超越。
18、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第一次漫游时期,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19、“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0、《独坐敬亭山》的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抬头仰望天空,只见(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
四、独坐敬亭山李白拼音
1、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年)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2、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3、诗的开头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即李白独坐敬亭山,看到了群鸟高飞的无影无踪,孤云独自而悠闲的慢慢远去。说“众鸟”离李白远去,本来就够伤感,够孤独了。没想到就连“孤云”也离李白远去,且是以李白现在迫切需要的悠闲状态远去。“众鸟”和“孤云”对比,让人觉得仿佛世间万物都抛弃了李白。其内心的孤独感可想而知。
4、最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则是李白以拟人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即虽然“众鸟”和“孤云”已经离我而去,但是我还有眼前的敬亭山,和我彼此顺眼。实际上,李白前面所说的“众鸟”和“孤云”,既暗示了那些离他而去的友人,也借喻了离他远去的政治仕途。而“敬亭山”的有情,其实就是为了突出人的无情。因为人的无情,李白的悲惨遭遇和孤独处境,便体现了出来。
5、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6、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8、“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
9、冯玉秀,就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播音、主持、朗读爱好者。用声音诠释美文,用朗诵感悟人生!
10、《白头吟》——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11、“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12、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13、李白喜欢宣城敬亭山的幽静与闲适。在这里,他可以悠闲自在地享受生活,放飞情怀,可以心无杂念地闲听松风眠,吟诗赋曲,可以随心所欲地喝酒聊天,宴朋会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不用看谁的脸色。这天吃过饭,李白拿上他的酒葫芦就出门了。他一边走,一边构思一首诗,不知不觉,竟然走到敬亭山脚下。此时,秋高气爽,空气清新,他抬头一看,碧蓝的天空里,只有头顶飘着一小片白云,孤零零的,像漂浮在蔚蓝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调皮的太阳,正跟这朵云彩玩游戏,它一会儿躲到云朵的后面,在树林里投下斑斑驳驳的暗影;一会儿又从云朵后面探出头来,在山坡上洒下一片金光。一阵微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花草香。
14、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15、姜坤,女,1981年生,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周家中心学校教师,双城区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哈尔滨市级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双城区劳动教育工作优秀教师,双城“十三五”课题主持人,《品月诗话》栏目文字撰稿成员之一。
16、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
17、诗意: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18、李白被这里的幽静吸引了,他顺着山路继续往上走,腰间的酒葫芦叮叮当当地响着,清脆的声音在寂静的山林空谷中回响。越往上走,山越陡,林越静,李白走到一片视野开阔的空地上坐下来。他向四周望去,连绵起伏的山头,远远近近,一个挨着一个,在他面前依次铺开,那层层叠叠的颜色,让他的眼前变得迷离起来。红的是枫叶,绿的是松树,黄的是梧桐,敬亭山的秋天好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
19、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20、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五、独坐敬亭山李白的心情是什么
1、xiāng kàn liǎng bù yàn ,zhǐ yǒu jìng tíng shān
2、“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3、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5、独坐敬亭山的词语解释:
6、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7、《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8、作品并不一定是诗友代表作)
9、《诗境浅说续编》:后二句以山为喻,言世既与我相遗,惟敬亭山色,我不厌看,山亦爱我。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
10、《鹧鸪天·画毂雕鞍狭路逢》——红杏尚书佳曲获良缘
11、《声声慢·寻寻觅觅》——怎一个愁字了得
12、李白写《独坐敬亭山》的背景: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13、《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14、李白看着眼前之景,伤心之感油然而生:天上的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中仅有的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自己。“尽”、“闲”二字把一种“静”的境界体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感到格外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清幽。“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表达了闲适的感情,又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了李白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烘托了李白独坐时情意的悠然。我们可以想象: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它们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李白“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 上一篇:120句南唐后主李煜简介(精选李煜简介)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508℃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284℃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1580℃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1430℃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783℃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773℃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758℃赞美老师的句子夸张句【文案整理33句】
- 758℃曾国藩家训全文及翻译【文案整理19句】
- 670℃描写星河璀璨的诗句【文案整理43句】
- 611℃罗曼罗兰名言名句发现美的眼睛【文案整理61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