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99句忆江南三首竖着写板(精选忆江南三首其二)

admin 2023-12-16 10:39:58 文案短句

一、忆江南三首

1、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作者不是纵情声色的人,他欣赏的是吴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阳后说:“早晚复相逢。”

2、创作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而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同。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3、第三首词歌咏苏州,选取竹叶春酒和吴娃醉舞,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表达了作者对苏州的忆念与向往。

4、“山寺月中寻桂子”的“山寺”,指的是西湖西边的灵隐寺。这座古刹有许多传说,有的还蒙上一层神话色彩:传说灵隐寺的桂花树是从月宫中掉下来的。作者曾在寺中赏月,中秋节桂花飘香,那境界使他终身难忘。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人的活动。

5、“忆江南”,顾名思义是词人在回忆他曾经去过的江南。其实还没有去江南之前,白居易就说过一句话,他说啊,将来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够在苏州或者是杭州任何一个地方做官,那么此生心愿足矣!现在不是有一句话挺流行吗?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诶,白居易的梦想啊还真的实现了。在唐穆宗长庆二年,也就是公元822年的10月1日,51岁的白居易来到了杭州,开启了出守杭州三年的刺史生涯,这就是杭州的行政一把手了。没想到在三年以后,也就是唐敬宗宝历元年3月4号,白居易又调到了苏州,又开启了一年的苏州的生活。他原来只是梦想在苏州、杭州任何一个地方当一届地方官,就此生无憾了,没想到居然连任两个地方的一把手。

6、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7、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清晨日出的时候,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8、而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同。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9、三首《忆江南》,从第一首红花绿水、色彩鲜明的江南春天,到第二首杭州的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独特风景,再到第三首苏州的美酒、美人、美丽的传说。白居易带着我们穿越了时空,从视觉、味觉、听觉、嗅觉和想象多个方面,全方位来感受江南的魅力。那你是不是也像词人一样沉醉其中,不想醒来呢?白居易就是这样,他沉浸在对江南的回忆当中,不愿意醒来。

10、第二首词描绘杭州之美。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忆念之情。

11、百年国学,沧海桑田;沉浮升降,几盛几衰。国学之知识,不可不知;国学之魅力,不可不悟;国学之精髓,不可不察。学国学,可明得失、鉴是非、知兴替、辨善恶,提高人文修养和德性素养。为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学国学,特建此公共平台,旨在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国学的温情、敬意、尊重和认同,知古鉴今,温故知新,彰往察来,见微知著,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尽绵薄之力。

1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13、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14、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他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因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15、“何日更重游?”末句是说,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这首诗仅就作者的内心活动而言,已蕴含着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哲理,值得人们深思。

16、第一首词总写对江南的回忆,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17、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8、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见于《教坊记》及敦煌曲子词。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突出一个“忆”字,抒发他对江南的忆恋之情。

19、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0、中秋节的杭州,月中的桂子悠悠飘香,钱塘浪潮惊涛拍岸。视觉、嗅觉、听觉多种感受的强烈震撼,定格成了白居易回忆当中最美的杭州。“何日更重游?”这样美丽的杭州,今生今世还有没有可能再回去呢?读完第二首《忆江南》词,我们可能会有一种错觉,江南的美丽都让杭州给占尽风流了。那接下来第三首《忆江南》写苏州,还能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呢?诶,我们来看第三首。

二、忆江南三首其二

1、早在白居易青年时期他就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对于江南有着深刻的印象。加之晚年白居易先后在杭州、苏州担任刺史,最后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定居。想来江南对其意义非凡,六十七岁的白居易才会把江南写的栩栩如生,且江南景色尤为优美如何令人不怀念不憧憬?

2、白居易早在青年时期就曾漫游江南,行旅苏、杭。其后又在苏、杭作官: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除杭州刺史,十月到任,长庆四年五月任满离杭;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三月除苏州刺史,五月初到任,次年秋天因目疾免郡事,回到洛阳。

3、因人而异吧,我最喜欢第二首,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既有对景物的描写,又融入了自身的情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先对景色做了细致入围的描写,结尾抒发感慨,

4、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居易

6、第二首词描绘杭州之美,通过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的画面来验证江南之好,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忆念之情;

7、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8、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自己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9、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0、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11、“能不忆江南?”末句是说,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当作者信马寻春,看见的水都是黄的,花呢,还因春寒料峭尚未开,他触景生情,怎能不追忆江南春景?怎能不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

12、白居易真是太幸运了!别人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却是理想很骨感,现实很丰满。所以这三首《忆江南》词,第一首就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是泛忆江南,主要是指苏州、杭州以及周边的地区。他说啊,江南那么好的风景都是我曾经非常非常熟悉的地方啊。第二首“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单独写秋天的杭州美景。第三首呢,“江南忆,其次忆吴宫。”主要是写苏州的人文风景。

13、《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4、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15、唐代诗人白居易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16、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7、接下来,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首句说“日出江花红胜火”,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称,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用色彩明艳的辞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

18、正是诗人对生活中每个片刻的无限珍惜,倾注了大量美好的主观情感,从而感受到了生活之美,于是,之前游览江南的情景与情感就在诗人内心形成了美好记忆,回忆起来让人无限眷恋。

19、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20、忆江南其二意思: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忆江南其二原文: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词。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三、忆江南三首竖着写板

1、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为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相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2、全诗明白如话,诗情画意十足,通过再现几组精彩的特写镜头,饱含诗人对江南的无限深情,读来令人寻味无穷。诗人在回忆中愉悦的心情跃然纸上,抒发了对江南的无限珍惜和眷恋之情。

3、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4、作者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作者身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花开得也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收尾,表达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5、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6、第三首诗,追忆苏州往事。“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开头是说,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照应第一首的结尾和第二首的开头,把镜头移向苏州。

7、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这三首词,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8、整篇词,从今昔忆往日,自洛阳思江南。是今昔的对比,是南北的距离,是时间与空间的跨度。诗人以无限深情追忆难忘的江南往事,引读者进入角色,去体会诗人在江南的经历,想象诗人在江南的情境。江南如此美好,怎能让人不忆!

9、江南好啊风景我以前好像看过,日出的时候红的胜过火,春天的江水绿的像蓝色,能不爱江南吗?2第一个想的就是江南,其次是吴宫,酒一杯所有事物都很完美美丽。我喝醉了和芙蓉,什么是侯能相逢?3想江南,最想的是杭州,在寺中找桂花。和你在枕上看潮水。什么是侯能再来?

10、“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桂子,桂花。

11、“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苏州最美的是什么?是人。所以这两句完全是在描绘苏州的人文风景,词人一边品着像春色一样翠绿的竹叶青美酒,一边欣赏着苏州美女像芙蓉花一般醉人的舞姿,这又是视觉、味觉和联想的多重享受啊!

1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13、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14、(答案)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唐)白居易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忆江南·其一(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15、开头不说忆苏州而说“忆吴宫”,既为了与下文协韵,更为了唤起读者对于西施这位绝代美人的联想,读到“吴娃双舞醉芙蓉”,这种联想就更加活跃了。这两句,前宾后主,喝酒是为了观舞助兴,着眼点落在“醉芙蓉”似的“吴娃”身上。

16、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17、当然,对于长期生活在江南的人,对于山光水色、绿树红花的风景啊,可能反而会有些忽略,因为这对我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可是对于北方人来说,江南的风景可能就会显得特别有情调了,这一点我还有过一些亲身的体会。我是长沙人,可以说是广义的江南吧,长江以南嘛。记得有一年在阳历的三月,长沙召开了一个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有一位东北同行在长沙街头散步的时候,拿着他的单反啊,不停地在拍照。我就问他了,这路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景点呀,你都拍了些啥?他对我说,你不知道,在我们那儿这个季节还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一直要到四五月份才能看得到绿色。可是你看,你们这儿早就是绿树红花,完全是春天的样子了,我难得看到这样的阳春三月啊,所以要多拍几张美照。

18、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9、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20、“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中间两句是说,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美丽的芙蓉。一面品尝美酒,一面欣赏美女双双起舞。“春竹叶”,是对“吴酒一杯”的补充说明。

四、忆江南三首拼音版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间两句是说,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为相同颜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

2、回忆江南,其次就是回忆吴宫:喝着吴宫美酒春天竹叶青,看着像迷人芙蓉一样吴宫美女双双起舞。早晚会再次相逢!

3、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4、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5、译文: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6、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7、“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开头是说,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到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8、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唱和白居易的词,其小序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刘禹锡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9、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10、这时候,他五十五岁。苏、杭是江南名郡,风景秀丽,人物风流,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洛阳之后,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如《见殷尧藩侍御〈忆江南〉三十首,诗中多叙苏杭胜事,余尝典二郡,因继和之》云:“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

11、白居易《忆江南》的第一首词总写对江南的回忆,作者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运用比喻和映衬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12、✦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13、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14、早晚:犹言何日,几时。

15、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这3首诗都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描述江南非常美的句子,我很喜欢江南美景。

16、(出处)《忆江南三首》——唐·白居易

17、白居易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又先后担任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因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他后来定居洛阳,犹忆江南旧游,于是创作了《忆江南三首》。

18、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19、其实晚年的白居易身体状况很不好,尤其是严重的白内障长期困扰着他。当然,对于我们来说,要治疗白内障,只不过是一个很小的眼科手术,风险很小,可是对于唐朝人来说,白内障还是一个很难攻克的医学难题。所以这个时候白居易,再美的风景在他眼中都只是一片模糊。可是呢,在他对江南色彩的记忆当中却仍然是那么的鲜明,像火焰一般盛开的红花,像蓝草一般碧绿晶莹的江水。红和绿这两种色彩极致的对比早就不再是模糊的眼前实景,而是他记忆当中永远婉鸾妖娆的江南。同样是回忆江南,《忆江南》的第一首词是将焦点聚集在红和绿色彩的对比之上,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视觉效果极具冲击力的美艳江南。“能不忆江南?”这样的江南,怎么会不让我们念念不忘呢?

20、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五、忆江南三首白居易古诗

1、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2、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明月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3、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⑸,郡亭枕上看潮头⑹。何日更重游?

4、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5、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6、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7、✦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8、“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第二首开头是说,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第二首紧承前首结句“能不忆江南”,将记忆的镜头移向杭州。

9、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10、忆江南词三首其二作者最想念的是: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11、《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

12、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3、忆江南词三首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

14、笔者认为:珍惜生活是核心,人活着,唯一真实的就是积淀下来的你的心里和情感。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活了多大岁数,而在于你拥有多少欢乐的记忆。

15、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16、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春天的时候,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17、忆江南词三首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就是这三首啊,这是三首,我放在一起回答了

18、作者很爱西湖的春天,但他在词里偏偏不写杭州之春。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

19、而此次介绍的《忆江南三首》是白居易在洛阳定居了十余年后写下的词,他为何会选择那时写下这样一篇对江南风土人情充满无限思念的诗词呢。而今,又有谁人不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既朗朗上口,也令人向往于诗人笔下的江南。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