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13句登金陵凤凰台创作背景(精选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admin 2023-12-17 13:07:24 文案短句

一、登金陵凤凰台

1、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2、登金陵凤凰台是一首怀古抒情诗,《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创作的,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既发思古之幽情,复写江山之壮观,最后又以咏叹政治愤懑作结。

3、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4、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5、(唐诗三百首100)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6、(唐诗三百首98)李白《送友人》

7、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8、(唐诗三百首99)李白《渡荆门送别》

9、“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10、点上方“唐诗宋词朗读者”,再点击“关注”。

11、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12、(唐诗三百首96)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3、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14、(唐诗三百首110)李白《玉阶怨》

15、唐朝时期,凤凰台附近与长江还紧邻着,但也正是这一时期,这里的地理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16、(唐诗三百首30)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17、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18、(唐诗三百首*)王维《使至塞上》

19、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0、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二、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1、七级篇目|《从军行·其四》《终南山》

2、(唐诗三百首17)王翰《凉州词》

3、(唐诗三百首82)王维《酬张少府》

4、(唐诗三百首40)李颀《送魏万之京》

5、原意:城北长江边的三山,被云雾遮掩了一半;水道则被白鹭洲中分为一支流绕城外,一支流入城内,成为秦淮河。“半落”和“中分”继承了李白的一贯诗风,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动态美感,使人如身临其境一般

6、三山:山名。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唐诗三百首35)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8、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9、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10、(唐诗三百首42)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11、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其颈联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12、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13、回答您好同学,这道题这么回答: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眼是(愁)字,杜甫的《哀江头》诗眼是(哀)字,白居易的《长恨歌》诗眼是(恨)字。很高兴为您解答,希望能帮到您更多1条

14、(唐诗三百首31)王湾《次北固山下》

15、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16、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17、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18、(唐诗三百首38)李颀《古从军行》

19、(唐诗三百首104)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0、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江:长江。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三、登金陵凤凰台创作背景

1、开头四句怀古,面对金陵凤凰台凭吊历史,感慨昔日的繁华一去不复返。

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三国时期的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金陵定都,所以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称。六朝时期,金陵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绵长的秦淮河横贯城内,两岸汇聚六朝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华可见一斑。可是,六朝虽繁荣却也短命,每个王朝的寿命平均大约55年,轮转之快,令人恍惚。如今看来,吴国曾经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时代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华也如凤凰台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淘浪中。

3、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4、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唐诗三百首85)王维《竹里馆》

6、(唐诗三百首92)王维《赠郭给事》

7、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8、(唐诗三百首9)张旭《桃花溪》

9、晋代:指东晋,晋室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原指衣服和礼帽,这里借指世族士绅、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古丘:古坟。

10、《登金陵凤凰台中》为的意思:一般在注释此诗时,都避开这个“为”——不谈及它;或者语焉不详。这说明“为”的意义不好定。《登金陵凤凰台中》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中》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11、(唐诗三百首27)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12、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

13、崔灏的《黄鹤楼》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评析: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

14、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15、(唐诗三百首12)张九龄《感遇其一》

16、登金陵凤凰台的翻译:

17、(唐诗三百首36)孟浩然《早寒有怀》

18、李白很少写七言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19、(唐诗三百首80)王维《渭川田家》

20、(唐诗三百首109)李白《怨情》

四、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及翻译

1、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武定门北侧。

2、(唐诗三百首106)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3、(唐诗三百首62)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4、(唐诗三百首41)李颀《古意》

5、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6、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7、(唐诗三百首51)祖咏《终南望余雪》

8、《登金陵凤凰台》的创作背景说法不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9、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

10、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11、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12、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中分: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13、《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14、(唐诗三百首47)崔颢《长干行》

15、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16、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17、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

18、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江南东道江宁县:"凤凰山,在县北一里,周回连三井冈,迤逦至死马涧。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此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群集。仍置凤凰台里,起台于山,号为凤凰山。"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一:"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唯谪仙为绝唱"

19、(唐诗三百首113)李白《长相思》其二

20、(唐诗三百首6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登金陵凤凰台浮云的意象含义

1、(唐诗三百首57)王昌龄《长信怨》

2、长安不见使人愁。zhǎngānbújiànshǐrénchóu。

3、(唐诗三百首89)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4、(唐诗三百首4)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5、(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6、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7、(唐诗三百首54)金昌绪《春怨》

8、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9、第六句描写了金陵的山水,对仗工整,气势壮阔。最后两句用浮云蔽日的比兴手法,暗示朝廷奸邪当道,遮蔽贤良,蒙蔽圣上,李白虽身在金陵,但心始终牵挂着长安,表达了李白报国无门的忧愁。

10、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11、吴宫:三国孙吴建都金陵所筑的宫殿。幽径:僻静的小路。

12、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13、(唐诗三百首77)王维《过香积寺》

14、登金陵凤凰台的翻译及赏析分别是:

15、(唐诗三百首7)宋之问《渡汉江》

16、简析: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17、(唐诗三百首95)李白《早发白帝城》

18、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

19、(唐诗三百首105)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20、这一奇特现象很快被人发现,并一传十十传百,最后被一位王族得知,于是就将这处地方改名为凤凰里,并在此修筑了一个高台,名为凤凰台。

六、登金陵凤凰台

1、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2、(唐诗三百首5)沈佺期《杂诗》

3、(唐诗三百首43)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4、(唐诗三百首44)李颀《琴歌》

5、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6、(唐诗三百首90)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7、故址在南京市凤凰山。“凤凰台上凤凰游”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相结合,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8、“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的“浮云蔽日”,是指朝中奸佞当道。“浮云”比喻奸邪,“日”比喻君主。《古诗•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李善注引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长安”指朝廷,“长安不见”是指自己远离朝廷,不被重用,所以才使人无限的忧愁。这样,将登台吊古伤今的感慨,自然地结合起来,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叹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9、(唐诗三百首*)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0、由于凤凰台是六朝胜迹,为历代文人墨客悼古吟咏之所,特别是李白晚年,于唐上元二年(761年),也就是去世前一年,还登凤凰台,抒发历史的慨叹。从此,凤凰台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11、释义: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12、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13、(唐诗三百首37)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