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98句曹刿论战重点题(精选曹刿论战主要考的题及答案)
admin 2023-12-17 13:09:47 文案短句 ℃一、曹刿论战练习题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青春期孩子最讨厌的聊天方式大集合!
3、(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2分)
4、C.今也不然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5、间(jiàn):参与。
6、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7、(1)击鼓进军(2)已经(3)认为(4)埋
8、⑶蜘蛛引丝疾上▲⑷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
9、曹刿:政治上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鲁庄公:平庸,目光短浅,急躁,善于用人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应该是这样吧``我也不知道,学完没多久..错了别怪我啊~
10、答案:C(解析:“公将鼓之”的“之”字不解释为代词,那件事,而应是音节助词,不译)
11、材料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12、《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朝代)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13、A.曹刿认为战前要做到取信于民。
14、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15、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6、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17、第二段,叙战争经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指挥作战,适时反击和追击。
18、⑵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
19、②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
20、(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曹刿论战主要考的题及答案
1、C.作战时,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2、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3、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4、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有利时机,在齐人三鼓之后,也就是彼竭我盈之时,进攻敌军;在齐国辙乱旗靡之后,追击齐军。
5、(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6、败绩:军队溃败。
7、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8、(2分)记叙描写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0、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11、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2、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13、(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4、译文: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15、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16、(名师密谈)2018中考的散文阅读与高分攻略
17、(2分)C(解析)A项中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第二个“以”是“把、拿”的意思;B项中第一个“之”做代词,代指“这件事”,第二个“之”做助词,译为“的”;C项中两个“于”都做介词,译为“在”;D项中第一个“其”做代词,代指“曹刿”,第二个“其”也做代词,代指“齐军”。c·n·j·y
18、(解析)B.课文长勺一战,只是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他知道国君可以一战的根本是“取信于民”,并不体现他的远大抱负。不是一回事。
19、(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0、B.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三、曹刿论战重点题
1、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2、C.急切取胜的心理D.卓越的指挥才能
3、《曹刿论战》中考题(2016年湖南省娄底卷)
4、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5、如果你点的“在看”,牛老师就没白劳累哦
6、(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2分)
8、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9、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10、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12、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救国态度和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简要分析。
13、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14、(2分)D(解析)D项中的“卑鄙”是古今异义词,在古义中的意思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15、必以(古义:实情今义:诚信)。
16、甲文选自诸子散文著作《》,乙文选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2分)
17、曹刿的“论战”源自于他对战场情况、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源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赵括的”谈兵”只抱书本知识,夸夸其谈,没有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18、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欲何?”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19、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0、答案:“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四、曹刿论战试题
1、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3、(2)本题考查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狱:案件;虽:即使;情:按实情.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判断.
4、课文选自根据鲁史而写的《》,“齐师伐我”中的“我”指春秋时期的国。(2分)
5、①重点字词: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句意:(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6、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7、神弗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8、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9、第庄公与曹刿的对话
10、靡(mǐ):倒下。
11、C.战则请.从请.从吏夜归
12、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13、答: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全自己。
14、(电子课本)部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电子课本
15、(3分)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判断。
16、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远谋表理在哪些地方。
17、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8、B.“蛇意稍倦”和“目似暝,意暇甚”两句中“意”的含义和用法都相同。
19、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20、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五、曹刿论战出题及答案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国的史实,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
2、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无得一项是()
4、27336位学习者共同选择
5、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7-10题。(共13分)
6、(2分)忠之属也亲贤臣,远小人
7、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8、“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9、(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
10、②中间力拉崩到之声。(夹杂)
1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2题。(12分)
12、D.甲乙两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13、(4分)(1)身居高位的人目光短浅,不能作长远打算。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5、能听取不同意见;能任用贤能;忠于值守,体贴下属;身先士卒,谦虚好学,不懂就问。
16、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这部分实际是全文的重点,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夫战,勇气也。”在此,曹刿所说“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并不应鼓而动,齐军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反而很快由亢奋转为衰惫。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此外警惕“大国难测”,不忘实地侦察,确证齐军是败溃而非诈退,也是扩大战果、稳操胜券的重要原因。这段文字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
17、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可以看出他对国家的关心和热爱。在战前准备中,他充分肯定了鲁庄公的第三个准备,因为他知道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战则请从”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在战争中,他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总之,曹刿是一个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卓越才能的人。
18、(1)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2)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那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解析:翻译时,要注意翻译的规则与技巧:(1)连
- 上一篇:143句郑愁予的诗不惑年代选集(精选郑愁予的诗集有哪些)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