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18句王冕传翻译(精选王冕传宋濂文言文翻译)
admin 2023-12-17 13:22:44 文案短句 ℃一、王冕传
1、(宋传(18))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2、纷纷作者俱不同,貌得仙葩似荆棘。
3、(1)诸暨:今浙江诸暨市。
4、简介:睡前各种故事,文言文,免费订阅哟~
5、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自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6、后世对王冕的熟悉,大多是本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该书第一回的回目是《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由回目可知第一回乃是《儒林外史》全书总的宗旨所在,而这第一回中所谈的故事,全部是跟王冕有关。
7、由此说来,张辰的《王先生小传》是迄今发现的最全面、最权威的传文。
8、此为传写王冕仿《周礼》著书之事。宋濂有删节,且设计了“秘不使人观”的细节,使得王冕的这卷书更加神秘。其实这不是王冕的本意,王冕的本意是如果自己活着能碰到英明有为的皇帝,那么他将用这本书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自己不幸去世了,也希望将这本书流传给后人,让后人实现自己未遂的理想。就此考察,说明后文提到的王冕“受知”于朱元璋是真实发生过的。
9、《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10、泰不花推荐他在史馆供职,他说:“你真是愚昧啊!不出十年,这里就变成狐狸兔子游玩的地方了,还当什么官?”那天将要往南归,碰上他朋友卢生死在滦阳,只剩两个幼女,一个书童留在燕京,不知道怎么办。
11、从顶棚看,建筑的时间不长久
12、徐显在这里把朱元璋的部队称为寇,这些强盗冲入王冕家时,王冕报出了自己的大名,没想到这些强盗竟然听说过王冕的大名,于是带着王冕去见大帅。写到这里,徐显仍然未点出大帅的姓名,只记录了王冕是如何劝这位大帅要行仁义之师,在徐显的记载中,转天王冕就得了病,几天之后就去世了,于是这些人把王冕葬在了山阴兰亭的旁边,墓碑上仅刻“王先生墓”这几个字。按照古人的习惯,若死者曾做过官员必然会刻上他的头衔,而此墓碑却并无官衔,说明王冕并未被朱元璋封官。
13、……燕京贵人争求画,乃以一幅张壁间,题诗其上,语含讽刺,人欲执之。冕觉,乃亟归。谓友曰:“黄河北流,天下且大乱矣。”携妻孥隐会稽之九里山,号煮石山农,命其居曰“竹斋”,题其舟曰“浮萍轩”,自放鉴湖之曲。太祖既取婺州,遣胡大海攻绍兴,屯兵九里山。居人奔窜,冕不为动。兵执之,与俱见大海。大海延问策,冕曰:“越人秉义,不可以犯;若为义,谁敢不服?若为非义,谁则非敌?”太祖闻其名,授以谘议参军,而冕死矣。
14、携妻带子,隐居山中。
15、这篇文章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二十七。王冕为元末的画家兼诗人,著有《竹斋集》。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这篇文章即记载了他的生平。他出身农家,经过自己的苦学,终成通儒。他有傲岸的个性,不肯屈身为“备奴使”的小吏,他具有预见性,看到元末天下将大乱,不肯出仕,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宋濂笔下的王冕,写得鲜明生动,个性突出,为后来《明史》所本。
16、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时海内无事,或斥冕为妄。冕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乃携妻孥隐于九里山,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尝仿《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入寂辄挑灯朗讽,既而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
17、看来王冕的确是位奇才,小的时候因为家穷上不起学,父亲让他出外放牛,他路过学校时在外面窃听学生的读书声,竟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背下一些文章,而他的专注导致时常把牛忘在了田野中,有时还放任牛去践踏别人家的庄稼,以致让人找到王家来讨说法。这一切都让王冕的父亲十分生气,但即便父亲责打王冕,王冕过一段时间后仍然会这么做,他的母亲只好劝父亲称,这个儿子既然如此痴迷,那就随他去吧。
18、王冕知道后,不远千里去到滦阳,取回卢生的骸骨,并带两个幼女回到她们家。王冕回到越城后,宣称天下即将大乱。当时国内无事,有人骂他狂妄。他说:“我不狂妄,还有谁狂妄?”于是带妻儿隐居在九里山。种豆三亩,一倍的粟。
19、王冕隐居在会稽山中,并不自言姓名;后来得病去世,山邻敛些钱财,葬于会稽山下。……可笑近来文人学士,说着王冕,都称他做王参军!究竟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
20、到了深夜就拿出来读,然后摸着书说:“只要我不死,拿着这本书遇上明主,像伊尹,吕尚那样的事业就可以达成了。”当风和日丽时,他就拿着纸写诗,写上千首都不停,都是很有气势的,让读的人无不激动得毛发耸立。客人来了也不需要宾主之礼,聊一整天也不累。
二、王冕传宋濂文言文翻译
1、要坚持不懈的做好一件事情,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正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能够在一件事上下功夫,总有一天会有收获的。
2、虽然王冕在梅花的绘画技巧方面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力,但他却并不是这类绘画题材的创始人。正如魏骥在《书〈竹斋先生诗集〉后》中的所言:“予又闻之,先生善写梅,自成一家,其法则出入扬无咎。”在这里魏骥也说王冕善画梅花,并且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然而他的绘画风格却是本自扬无咎。
3、亢凡|张谓七绝诗《早梅》
4、主要说王冕的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顺母亲的美好品德.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竹斋,别号梅花屋主,元诸暨枫桥人.自幼好学,白天放牛,每晚借
5、这篇文章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二十七。王冕为元末的画家兼诗人,著有《竹斋集》。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这篇文章即记载了他的生平。他出身农家,经过自己的苦学,终成通儒。
6、然而,宋濂的《王冕传》中却说过这样一段话:“未几,汝颖兵起,一如冕言。皇帝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谘议参军。一夕,以病死。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7、王冕在家乡,可是个“偶像破坏者”。他曾有“爨下缺薪,则斧神像爨之”的惊世骇俗之举(陆容《菽园杂记》),又曾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宋濂《王冕传》)。而最值得玩味的是,史传与小说各自如何交待王冕最后的结局。细绎留存至今的文本,“王冕之死”极具争议,难下定论,大略言之,古今史籍不外归诸两大原因,也都各拥文献证据:其一突然暴毙,其二遇难而死。另有若明末散文家张岱溢出历史的神仙说(张岱纂《越中三不朽图赞》),则不予论列。
8、元末诗坛具有写实倾向的代表作家当推王冕。他出身农家,一生未仕,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元末的社会现实有真是深入的了解。在当时,他以题画诗闻名,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是那些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元末社会的种种现状,如连年的水旱灾害、朝廷的急征暴敛、人民的辗转呻吟、官吏豪富的骄奢淫逸等,都在他的诗中都进行了真切的描写和尖锐的揭露。例如:“民人籍正戍,悉为弓矢徒。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淮南格斗血满川,淮北千里无人烟。”等种种惨状,在王冕的创作中得以恢复,这是很值得重视的。与他同时代的诗人也或多或少地有这种倾向,如以追求艺术风格之独特性而著称的杨维桢,也曾创作了《盐商行》、《海乡竹枝词》等写实佳作。
9、他有傲岸的个性,不肯屈身为“备奴使”的小吏,他具有预见性,看到元末天下将大乱,不肯出仕,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宋濂笔下的王冕,写得鲜明生动,个性突出,为后来《明史》所本。
10、王冕曾经仿《周礼》写了一卷书,随时带在身上,不给别人看。到了深夜就拿出来读,然后摸着书说:“只要我不很快死去,拿着这本书遇上明主,象伊尹,吕尚那样的功业就可以达成了。”
11、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12、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皆鹏骞海怒,读者毛发为耸。人至不为宾主礼,清谈竟日不倦。食至辄食,都不必辞谢。
13、佛像大多数是土造的,狰狞可怖,王冕虽然是小孩子,但他坦然面对好像什么也没见到,一点也不怕。会稽的韩性听说了,觉得他很奇异,便把他收作弟子,学习儒学,后来成为通晓儒学的人。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对待王冕就像对待韩性一样尊重。
14、后世皆知,王冕是以画梅名于世,然而不知出于怎样的心思,吴敬梓在其代表作中把王冕画梅改为了画荷花,王冕何以喜欢上了画荷花,《儒林外史》是这样描绘的:
15、在张辰的《王先生小传》发现之前,宋濂《王冕传》的权威性毋庸置疑。而当张辰的《王先生小传》面世以后,宋濂的权威自当让位给张辰了。宋濂虽与王冕是同时代的人,且在诸暨白门义塾就读过一段时间,但宋濂并未见过王冕。史学界认为,宋濂记录王冕事迹时存在着材料的“二手性”,且宋濂喜欢用文学化的表达方式,这就难免有篡改历史的嫌疑。而现在通过比较两人写王冕的传记,一个真相很快就露出了水面:宋濂的《王冕传》是根据张辰的《王先生小传》改编而来的。也就是说,宋濂撰写《王冕传》是以张辰的《王先生小传》为蓝本的。
16、朱元璋夺取了婺州后,即将进攻越地,他访求贤能,找到了王冕,请他为幕僚,任命为咨议参军,谁知不久就病死了。王冕相貌魁伟,长着漂亮的胡子,他为人心胸开阔,有远大的志向,但还没有得到施展就死了,令人惋惜。
17、王冕画荷花仅练习了三个月,就画出了名气,自此之后就不再愁衣食,也用不着替别人放牛,因为他仅靠画荷花就可以供养老母亲了。
18、此为传写王冕隐居九里。张辰说王冕隐居在“郡东九里山”,宋濂改成王冕隐于“九里山”,删节“郡东”,给后世造成了不小的争议,至今仍在争论绍兴九里还是诸暨九里,看到这里,就什么都明白了。王冕当年在郡东九里山可能买下了一片山地。古代五十亩为一顷,王冕种了五十亩豆,一百亩粟,还有一千株梅花,五百株桃树杏树,单这些土地加起来就足有几百亩,俨然现在的规模农庄了。而宋濂却将“顷”写成“顷亩”,后被各种传记传抄,竟变成了“种豆三亩,粟倍之”。此外,王冕在九里“结屋一处”,一定不止三间,因为除了住人,还要堆放农具、粮食等,而宋濂却将它写成“茅庐三间”。“梅花屋”的匾额是挂在庄园的小门上的,而宋濂却将它归属于三间茅庐上。细究上述两文的异同,差距极大。
19、此为传记开篇惯常写法,介绍姓名、籍贯,宋濂的文笔十分简练。
20、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选自《元史·王冕传》
三、王冕传翻译
1、这段记载里的王冕,年轻时仪表堂堂,对《春秋》三传研究得很透彻,也曾参加过科举考试,然而他考运不佳,铩羽而归之后,就烧掉了自己的文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并掉转头开始研究古代兵法。看来他认定只有通过研究兵法,才能在乱世中建功立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徐显在《王冕传》中写道:“至正戊子南归,过吴中,谓予言:‘黄河将北流,天下且大乱,吾亦南栖以遂志。子其勉之!’于是择会稽山九里,买山一顷许,筑草堂,读书其中。服古衣冠,或乘小扁舟曰‘浮萍轩’,自放于鉴湖之曲。好事者多载酒从之。”
2、上世纪八十年代,大白老师读小学时的语文课本,课文基本上是不标注出处的,而现在的语文课文基本上都规范地标注了出处,文章有删改的也作了说明,确实是一大进步。
3、宋濂明确地称王冕是先被授以谘议参军之职,而后才得病去世。既然如此,那为什么王冕去世后的墓碑上却没有写上这个官衔呢?而关于王冕是如何去世的,所有的资料都语焉不详,他的死因真可谓扑朔迷离。
4、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5、《墨梅图》局部一故宫博物院藏
6、王冕多次考进士,但都落第了。他叹道:“这是小孩子都觉得羞愧的,我怎么可以沉溺其中呢?”最后就放弃了。他雇了艘船下东吴,过大江,进入淮,楚等地,游遍名山大川。有时遇到奇才侠客,谈及古时豪杰事迹,当即就一起喝酒,吟诗抒发慷慨悲愤之情,别人都说他是狂奴。
7、宋濂的《王冕传》说“冕屡应进士举不中”,但在《儒林外史》里却绝口不提王冕曾屡试不中之事,刻意将其塑造成无意仕进,“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门读书”的高士。按,文学创作本不须“秉笔直书”,与史实小大出入可也。
8、同样是改编,与陈遹声“编辑”徐显《王冕传》不同,宋濂“改编”张辰《王先生小传》,水平自然要高出不少,他不仅有删节,还不乏自己的创作,且文笔也确实在张辰之上。这样的改编,粗看几乎看不出两篇文章的类同,但细究后不难发现,宋濂的改编掩盖了王冕身世的不少细节。
9、宋濂《王冕传》的权威影响了国史,千百年来已成定论。但从王冕传记的撰写时间先后来考察,作为宋濂蓝本的张辰《王先生小传》显然要早于宋濂的《王冕传》。那么,张辰是不是第一个写王冕传的人呢?现在排除了宋濂,只剩下元代的徐显了。
10、以上是张传与宋传的比较,除张传(14)部分顺序有调整,其它内容的传写两文完全一致。得出结论:张传的层次明显强于宋传;张传的细节明显强于宋传;张传的文字条理不如宋传;张传的文字精炼不如宋传。尽管两传难分伯仲,但因宋濂的实力摆在那里,所以宋传流行而张传湮没是顺理成章的。
11、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手下的大将胡大海曾驻兵九里山,当时王冕有病在床。胡大海久慕王冕大名,就让士兵把王冕请来,向他求教用兵策略。王冕说道:“大将军如果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如果只以兵力服人,人们就不能心服了……”胡大海听后,让他的手下把王冕送回。不久,王冕就逝世了。
12、王冕于是离开家,到寺庙旁居住,晚上就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就着长明灯读书,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数是土造的,狰狞可怖,王冕虽然是小孩子,但他坦然似的什么都不知道,一点也不怕。
13、自幼家庭贫寒,替人放牛为生,但酷爱画画,自学成才。
14、对于王冕南归的原因,在朱彝尊所撰的《王冕传》中另有说法:
15、购买9月号请进入《书城》微店
16、王佩兰在跋中这样叙述:“丙辰春,居武林,始获写本于鲍氏知不足斋,传抄既久,舛伪兹甚,因商正于朱青湖、戴鑑溪、张企晋诸子,付之剞氏。刻既竣,郭君春林自建州归,以所藏明陈章侯家旧抄本,重加校勘,愈益完善。”也就是说,嘉庆四年再刻《竹斋诗集》时,300多年前刊刻的骆氏本早已不存,所以参考了两套骆氏本的“写本”(手抄本):一是杭州鲍廷博知不足斋的藏抄本,一是枫桥郭毓珍藏的原属陈洪绶家旧藏的手抄本。既然是手抄本,虽然传抄过程中难免出错,但张辰的《王先生小传》必然存在,故不存在底稿缺失的问题。
17、当往北到了燕京时,住在秘书卿泰不花家。泰不花推荐他在史馆供职,他说:“你真是愚昧啊!不出十年,这里就变成狐狸兔子游玩的地方了,还当什么官?”那天将要往南归,碰上他朋友卢生死在滦阳,只剩两个幼女,一个书童留在燕京,不知道怎么办。
18、有人推荐王冕做官,他却痛斥对方,说自己生活得很自在,为什么要到官衙里去为奴听人使唤,有时候官员来见他,他也照样拒而不见。看来王冕是坚决不与朝廷为伍。宋濂在《王冕传》中有如下说法:“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泰不花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幼女、一童留燕,伥伥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19、王冕跟徐显是很好的朋友,王冕在路过吴中时见到了徐显。他跟徐显说,黄河将会倒流,天下也将大乱,所以他将躲入山中不问世事。由此可知,徐显跟王冕是不错的朋友,这种亲闻亲见的记载应该更为真实。
20、哪怕是讥笑之语,既然是出处自皇帝,那就是金口玉言,扬无咎索性以此来作为招牌,将自己所画梅花称为“奉敕村梅”。然而墨梅也不是扬无咎所创,因为第一次以墨画梅者乃是北宋的释仲仁。吴太素在《松斋梅谱》中称:“以墨写梅,自宋华光仲仁起。”《图绘宝鉴》中也记载仲仁“以墨晕作梅,如花影然,别成一家。”而赵孟頫也明确地说:“世之论墨梅者,皆以华光为称首。”
四、王冕传文言文翻译注释
1、大概在二十大几岁时,王冕开始漫游。他曾乘船下东吴,过大江……游遍名山大川。他的学问与人格之魅力,加之画画之艺术,使好多名人都想与他交往。但,王冕结交友朋可是有所选择的。有时遇到奇才侠客,便一起喝酒、吟诗,而遇到他所厌恶之人,便以各种借口拒绝与之来往。当时有人说他是“狂奴”。游到燕京时,一个叫泰不花的大官想推荐他为谋士,他竟然谢绝说:“先生不要见怪,再过几年,此地就成为狐狸兔子游玩的地方了。何必做官呢?”
2、王冕为元末的画家兼诗人,著有《竹斋集》。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这篇文章即记载了他的生平。他出身农家,经过自己的苦学,终成通儒。
3、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4、梅先生,翩翩浊世之高士也。观其清标雅韵,有古君子之风焉。彼华腴绮丽,乌能辱之哉!以故天下人士景爱慕仰,岂虚也耶!(《王冕集》)
5、你可能首先想到牧牛学画的故事。
6、(4)策:通“册”书册。长明灯:佛前昼夜长明的灯。
7、(3)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8、《三国》(演义)不尽合正史,而就中魏晋代禅,依样葫芦,天道循环,可为篡弒者鉴,其他蜀与吴所以废兴存亡之故,亦具可发人深省。(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
9、他很擅长画梅花,功力不逊于杨补之。求他画画的人很多,他以画卷的长短决定需要多少米。有人讥笑他,他说:“我借此以养活自己,你以为我喜欢帮别人画画吗?”没过多久,汝颍地方发生起义,和王冕说的一样。
10、王冕的画梅方式被后世称为“密梅”,对于密梅的画法,吕雪在文中又称:“他又创‘以胭脂作没骨体’。胭脂是一种红色颜料,‘没骨体’则是写意画的技法之自南梁张僧繇始用,不用墨,直以彩色图之,这样画的梅花,巧夺天工、光彩照人。”原来王冕在画墨梅之外,也同样画红梅,其画红梅的方式,不是用墨勾边,而是直接以红色颜料来画梅花瓣。对于他的这两种画法,明代姚淛在《雪湖梅谱》中写了这样一首诗:
11、(2)或牵牛来责蹊田()
12、王冕漫游后,说过“天下即将大乱”的话。有人因此骂他狂妄。他却回答说:“我不狂妄,还会有谁狂妄?”于是,他便带着妻儿住在离家乡不太远的九里山中,过上了隐居生活。他搭了三间茅屋,自己题名为“梅花屋”。他在山中种粮食、种蔬菜,还种梅花,种桃,种杏。他还引水挖池,养了好多鱼。当然,他还得靠卖画维持生活。
13、简介:经典国学,知识热点。欢迎订阅哦~
14、泰不花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幼女、一童留燕,伥伥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15、王冕离开家住进了寺庙里,晚上借着长明灯来读书,荒村野庙中的那些佛像很多都面目狰狞,王冕却一点都不胆怯,正是这样的向学之心,使得当时一位叫韩性的名家将其收为弟子。宋濂在《王冕传》中接着写道:“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16、体现读书入迷: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很高兴为您解答,祝你开心。
17、这段话中的“泰不花”在《元史》中写作“泰不华”,此人做过礼部尚书,并且当过台州路达鲁花赤,可能是在这个阶段王冕与之相识,后来王冕游北京时就住在泰不花家。泰不花认为王冕满腹经纶,有意把王冕举荐给朝廷。但王冕却斥责泰不花说,你的想法太愚蠢了,过不了十年这里就会变成残垣断壁,哪有什么富贵荣华。于是他就起程返回故乡,同时还特意绕道去照看了朋友的后代。
18、王冕传原文:“久之,思母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庶道讪笑,冕亦笑。”翻译:后来因为思念母亲而返回故乡,他买了头白牛拉着母亲的车,自己则穿戴着旧的衣服帽子跟在车后。乡间的孩童争相观看讪笑,王冕也笑。
19、此为传写王冕的好义。同一件事情,一个详写,一个略写,对于王冕研究而言,自然是张辰的文字在今天看来更加珍贵。
20、王冕回到越地后,又宣称天下即将大乱。当时国内无事,有人骂他荒谬。他说:“荒谬的人要不是我,那还有谁称得上荒谬呢?”于是带妻儿隐居在九里山。他搭三间茅屋,自己题名为梅花屋。
五、王冕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1、当风和日丽时,他就把酒写诗,写道上千首都不停,都像雄鹰展翅高飞,像大海咆哮怒吼,让读的人无不激动得毛发耸立。客人到他家,也不需要行宾主之礼,聊一整天也不累。有食物送来就吃,不用推辞或者道谢。
2、韩性对王冕悉心教导,让这位弟子成为了通儒,以至于韩性去世后,他的门人都把王冕视为老师的继承人。父亲去世后,王冕把母亲接入城中赡养,当母亲思念家乡时,王冕就穿着古人的衣冠驾着牛车送母亲回到家乡。然而不知什么原因,王冕却不愿意出外做官,宋濂写道:“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之为府史,冕骂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武,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
3、著作郎李孝光想把王冕推荐做府衙小吏,王冕骂道:“我有田可以耕,有书可以读,难道还愿意整天抱着文卷站在官府里,让人奴役吗?”他常住在小楼上,有客人来了,门童来报,他要客人爬上去,客人才可以上去。有使者经过越城,在马上要求见他,他拒绝了。
4、王冕,诸暨人。七八岁时,父亲要他在田垄上放牛,他偷偷地溜进学堂听学生们念书,听了就默默记在心里,晚上回来竟忘了牵牛。有人把牛牵回来,责备说踩了他们的田,他的父亲生气了,狠狠地用鞭子和棍子打他,可他事后还是一样。
5、(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6、下面哪句话和文章中的意思不符?()A.王冕勤奋好学。
7、朱方蔼的这段话说得很明确,宋人的梅花画面大都很疏朗,到了王冕这里,他一改这种风格,将梅花画成了繁花似锦的局面。而在具体笔法上,吕雪在《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风格渊源探析》一文中亦称:“他首创‘密梅’画法,即枝叶繁密之梅,花瓣以淡墨轻染,仅花蕊处重加墨点,用笔简练,风格清绝,使画意空灵萧散。”
8、王冕,诸暨人,在他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要他在陇上放牛,他却偷偷地溜进学舍听学生们念书,听了就默默记住,有时晚上回来竟忘了牵牛。有时会有人把牛牵回来,责备说踩了他的田,他的父亲生气了,狠狠地用鞭子和棍子打他,打完了还是不改。他母亲说:“儿子读书像这样痴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到寺庙旁居住,晚上就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数是土造的,狰狞可怖,王冕虽然是小孩子,但他坦然面对好像什么也没见到,一点也不怕。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觉得他很奇异,便把他收作弟子,学习儒学,后来成为通晓儒学的人。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对待王冕就像对待韩性一样尊重。
9、勤奋努力,苦心练习终于成才处处留心,发现生活中的美坚持不懈,哪怕处境艰苦也要坚持谦虚谨慎,成名之后不骄不躁
10、从历史记载来看,王冕确实是一位有志之士,同时也是一位奇才。宋濂在《王冕传》中称:
11、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时海内无事,或斥冕为妄。冕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乃携妻孥隐于九里山,结茅庐三间。
12、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父力农,冕为田家子。少即好学,长七尺余,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古兵法,有当世大略。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
13、〔清〕吴敬梓著《儒林外史》,增补齐省堂全图本
14、扬无咎乃是南宋著名的画家,在梅花技法方面颇具独创性。宋范成大在《范村梅菊谱》中说:“近世始画墨梅,江西扬补之者尤有名,其徒仿之者实繁,盖吴仲圭、王元章皆拥其法。”补之乃是扬无咎的字,范成大明确说,扬无咎以画墨梅名于世,有很多人学习他的画法,其中也包括吴镇和王冕。然而范成大是宋人,王冕为元人,他们两人之间相差一百年,范成大是如何得知一百余年后的王冕学习了扬无咎的画梅方法?这显然在时间上难以吻合,由此而推论起来,《范村梅菊谱》中记载王冕画梅之事,乃是后世增添的内容。
15、出处:《王冕传》,作者明朝初期宋濂。原文节选如下:
16、(现藏浙江省图书馆的王冕像)
17、已而:一会儿;初:以前意思是,没过多久,就又跟以前一样。原文是讲王冕小时候常去偷听别人读书,有一次丢了自己放的牛,被他父亲打了一顿后没多久又和以前一样,通过这个故事来表明他的努力学习
18、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19、《竹斋诗集》第二次刊刻,是在王冕去世440余年后的清朝嘉庆四年(1799),王冕后裔王佩兰在《跋》中提到:“盖先生之没,去今四百四十余年,而遗诗仅一传刻,虽选家互有采拾,而全豹未窥,徒深慨想。”但王佩兰再刻远祖的《竹斋诗集》时,保留了其它序记,添加了新的序记,唯独删去了张辰的《王先生小传》。这是何故?
20、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六、王冕传
1、朱彝尊的记载比较详细,比如王冕是因在梅花图上题讽刺诗而逃回南方者,以及王冕对胡大海说的一段话。徐显所撰的《稗史集传》中却未点出胡大海之名:“岁已亥,君方昼卧,适外寇入,君大呼曰:‘我王元章也。’寇大惊,重其名,与君至天章寺。其大帅置君上坐,再拜请事。君曰:‘今四海鼎沸,尔不能进安生民,乃肆虏掠,灭亡无日矣!汝能为义,谁敢不服?汝为不义,谁则非敌!越人秉义,不可以犯,吾宁教汝与吾父兄子弟相杀贼乎?汝能听吾,即改过以从善,不能听,即速杀我。我不与若更言也。’大帅复再拜,终愿受教。明日,君疾,遂不起,数日以卒。众为之具棺服敛之,葬山阴兰亭之侧,署曰‘王先生墓’云。”
2、(2)陇:通“垄”田垄。
3、王冕好学如痴,读书不倦。常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渐深。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当时会稽一个读书人韩性,韩收他为学生,教他读书、画画。王冕青年时期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但考进士屡试不中,于是他满怀愤郁,烧毁了文章,流浪江湖,永绝士途。
4、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
5、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6、他母亲说:“孩子对读书痴迷成这样,你为什么不让他做他想做的事情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居在寺庙里,晚上就偷偷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手捧着书就着长明灯诵读,一直读到天亮。
7、王冕是《儒林外史》中一个灵魂式的人物,虽然他的事迹仅出现在原著的第一回,但他却是作者吴敬梓竭力塑造推崇的封建文人的理想楷模。
8、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末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
9、析言之,攸关王冕的生死,既存史料的分歧与矛盾,在在使得发掘历史真相难以取得定论。相形之下,反倒是《儒林外史》里的“王冕”,由于作者精心刻画,呈现了风格完整的理想形象,充分体现了艺术的真实性(authenticity)。盖吴敬梓所形塑的“王冕”,至能体现王冕的真精神(ethos)。王氏在晚年(乙未年,即1355年)所作《照水古梅轴》的右上方,自题《梅先生传》,即兴书写虚拟的“梅先生”,他人一望即知系王冕的自况之辞。《梅先生传》的文末,王冕借“太史公”的口吻总结道:
10、王冕的梅作花枝繁茂、生意盎然、刚劲有力,对后世影响极大。主要成就是用胭脂作“没骨梅”,开创了写意花鸟新画风,并首创了花乳石刻印。
11、看来,释仲仁才是以墨画梅的创始人。如此推论起来,仲仁创造了墨梅,而后扬无咎继承他的画法,并且有所发扬光大,此后王冕在扬无咎的基础之上,又有所创新,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梅风格。清朱方蔼在《画梅题记》中称:“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始易以繁花,千丛万簇,倍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这里所说的煮石山农就是王冕的号。
12、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他勤奋,刻苦,孝敬父母,爱学习,志向远大。
13、作者:宋濂 朝代:明朝
14、字迷朋友亦应如此,热爱作前提,信念作核心,思练作途径,坚持作法宝。唯有好学不倦,勤思不弃,勤练不烦,方能金石为开,有所建树。
15、洪武二年(1369年),宋濂赴诏修《元史》,至二月开修,宋濂、王袆为总裁。六月,除任翰林院学士、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同年八月,《元史》书成,宋濂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
16、此为传写王冕的游历生涯。张辰提到了王冕“时时搦笔写大幅梅花”,且有丁仲容对王冕画作的评价,而宋濂删去了这一节,在下文以“善画梅”进行概括,从行文的角度,宋濂的删节是有道理的。
17、是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的父亲大怒,打了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前的灯光诵读,一直读到天亮。多是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18、好多古书上说,王冕不仅精于画画,还精通儒学与兵法等。他也曾参加过进士考试,落榜后,他就烧掉为考试所写的文章,从此,再不参加考试。他非常崇拜伊尹、吕尚、屈原与诸葛亮等人。一次,送母亲回故乡,他就照着《楚辞图》上所画屈原的衣冠,自制了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宽大的衣裳,然后穿戴在身上。他让母亲坐在牛车上,自己挂着木剑,挥着鞭子,赶着车,唱着山歌,从村上走过。村里的一群孩子跟着他边走边笑,母亲笑了,王冕也笑了。
- 上一篇:61句李白北风行全诗原文及翻译(精选李白北风行拼音版)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508℃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285℃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1589℃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1430℃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785℃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775℃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767℃曾国藩家训全文及翻译【文案整理19句】
- 759℃赞美老师的句子夸张句【文案整理33句】
- 672℃描写星河璀璨的诗句【文案整理43句】
- 628℃罗曼罗兰名言名句发现美的眼睛【文案整理61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