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29句登岳阳楼唐杜甫古诗(精选登岳阳楼杨凭)
admin 2023-12-18 09:52:12 文案短句 ℃一、登岳阳楼
1、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瀚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4、杜甫的眼泪为谁而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泪是为山河破碎而流;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泪是为故国经久难复而流;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这泪是为百姓一贫如洗、哀哀无助而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泪是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流;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泪是为君王平定叛军,中兴有望而流;唯独不为自己流泪!
5、公元763年,夏天,初闻官军胜利,他以为“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八年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终于结束,他涕泪满衣裳,更是欣喜欲狂,有了放歌纵酒飞身回洛阳的狂想。这是他生平第一快诗。
6、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7、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8、⑺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9、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10、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11、在极尽平实内敛的起句之后,立刻呈现的是反差极大的写景上的奇绝与雄伟。在“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之后,便是一诗今古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在“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之后,紧接着也是写景的奇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写神奇的大自然汇聚了千万种美景,而山南山北,阴阳则分出了清晨与黄昏。
12、结束语:雄浑壮阔的洞庭湖,盛满了杜甫的胸怀天下沉郁悲壮;雄浑壮阔的洞庭湖盛满了李白的暂得于己欢乐洒脱。正是因为他们的不同选择,才有了老泪纵横的诗圣杜甫,才有了笑傲红尘的诗仙李白,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流光异彩。异曲同话岳阳楼,李杜光焰万丈长。因为不同,所以美好。最后送一首小诗给同学们,希望大家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13、师生合作,把握朗读的语速语气。
14、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15、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16、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7、“戎马关山北”,具体当指当时吐蕃的两次入侵,因吐蕃大军南下(怎么会是南下?),唐都长安甚至当时报警不息。当时西北战火不熄,饱经兵乱之苦的大唐始终不得安宁,饱经流离的老杜、身处东南的老杜凭窗越过苍茫的洞庭湖水,举目望向长安的方向,望向戎马关山之北,所谓“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所谓“长安不见使人愁”,老杜凭轩涕泗横流,不是在悲叹自己悲苦的命运,而是心心念念处皆家国、皆天下、皆神州沉浮的命运啊!所以涕泗流是老泪横流,是为了家国,为了天下,为了族群的忧患之泪。
18、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时年五十七岁的他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到这个冬天的洞庭湖畔,岳阳楼上,聆听杜甫用他孱弱的身体发出生命的慨叹。
19、岳阳楼所处位置,本用于操练水军之用,如三国时期,鲁肃便是屯兵于巴陵,与蜀荆州的关羽对峙。所以去往的途中,一路可见恢复重建的城墙,垛口。
20、唐代杜甫《登岳阳楼》,原文为:
二、登岳阳楼杨凭
1、96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2、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3、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内容赏析:“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本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
4、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5、39孟郊《烈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6、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7、:2:雄阔壮观的洞庭湖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昼夜交亘地浮于其上。
8、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9、明确: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10、置身诗境,请同学们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11、78李白丨长相思·其一
12、他从巍巍大唐走来,从小就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偏逢安史之乱,一生漂泊坎坷,在动荡和烽火中,看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状,于是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就是杜甫。
13、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14、89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15、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16、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17、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18、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19、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20、那么这两句只是写尽了气势与格局的雄浑超绝吗?仔细推敲其实不然,老杜此时登楼已经是五十七岁高龄,离他苍凉离世,只有一年多的时间,此时他江湖漂泊,而且身染沉疴。此时的老杜已不是当年《望岳》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也不是前些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杜甫,此时的老杜不仅不能“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甚至接下来还要南辕北辙,还要溯湘江而上,流离失所,悲苦莫名,甚至最后要困于、死于孤舟之上。
三、登岳阳楼唐杜甫古诗
1、⑧戎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2、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3、60元结|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4、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
5、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6、而此时的登岳阳楼,便是他一生最为困顿、最为艰难的漂泊生涯中路经湖南岳阳时所作,这时的杜甫一直举家住于孤舟之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而且被迫更往南行,所以他说“吴楚东南坼”,被割裂的岂止是东南大地,还有他这颗不能归乡的游子之心呀!但是,如此贫困、如此窘迫的老杜,在这种人生的凄凉境遇下,为何能写出气压百代、雄跨今古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来的呢?这样大的气势与格局,又与他自己的人生有怎样关系?
7、这首诗歌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8、结合本诗请同学们说说诗圣诗仙做了怎样的选择?还能分别从他们的哪些诗句感受到呢?你能从思想的视角去探讨一下诗圣与诗仙的含义吗?
9、一个“尽”字写出了岳阳楼坐地倚天、高耸入云之态;一“迥”、一“开”展现出洞庭湖浩浩汤汤、渺远辽阔之景。
1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1、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2、②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13、过程与方法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讨论中培养读说听写能力。
14、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
15、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16、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17、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8、这首诗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19、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0、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高中
1、提示:这首诗歌初步的情感基调是壮阔之中又有着凄凉心境,注意停顿和语速语气,语速要慢,语气在每联最后要拖延悠长。
2、《登岳阳楼二首》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组诗。两首诗集登楼、观景、抒情、归途为一体,是不可分的。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作品名称:《登岳阳楼二首》;作品别名:《登岳阳楼》;创作年代:宋代;作品出处:《陈与义集》;文学体裁:七言律诗;作者:陈与义。
3、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岳阳楼记》这篇千古文章,但是向往己久,却从未登临,却不曾想在2022年北京冬奥刚结束,俄乌边界战火起的日子,获得了机会。
4、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5、吴楚、乾坤——开阔博大
6、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7、是《登岳阳楼》。译文:早早就闻知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观看。吴楚被大至分为东南两地,浩荡的水波吞吐昼夜不息。亲朋好友个个都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仿佛一叶孤舟。北边的关山战火不曾停息,我扶窗远眺不禁涕泪交流。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8、小结:这两句诗歌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豪情壮志。诗人并不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痛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涕泗横流。
9、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10、所以就登楼赋诗而言,这是古人最喜欢的事,也是最难的一件事。因为若前此有名人名句、名篇名著,想要后来居上,则何其难也!连诗仙李白登黄鹤楼都要搁笔,那么“诗圣”杜甫呢?当他登上岳阳楼的时候,前此已有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面临这样的雄词伟句,老杜会不会像李白那样搁笔废然而叹呢?当然不会。因为这时登岳阳楼的是老杜,而当年登黄鹤楼的是小白,当小白变成太白的时候,已然超越。而五十七岁的杜甫登上岳阳楼的时候,他的平实内敛、他的沧桑博大早已能让他超越一切。我们今天要赏读的就是他的千古名作——《登岳阳楼》,诗云:“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2、《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13、赏析 《登岳阳楼》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这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显得雄浑大气,气度超然。
1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15、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16、示例: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17、你看他这首晚年所作的《登岳阳楼》和他早年所作列于老杜诗集中第一篇的《望岳》,早年、晚年两首五律对比来看,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创作天赋上是何等的呼应!首联都以散文笔法起句,《登岳阳楼》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是散文的客观叙述笔法,而《望岳》则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种问答的句式,更是典型的散文笔法。可是散文归散文化,对仗又极其工整,另如他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也是散文的问答方式,这种起句的方式平实内敛,却又包蕴无比丰富,内中自有天地。当然,老杜也有奇峰突起,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样的陡起壁立,令人耳目一新的起句。说明或奇绝,或平淡,在老杜手中已是驾驭自如,履险如夷呀!
18、《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山衔好月来,雁引愁心去。
19、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20、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五、登岳阳楼ppt课件
1、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2、唐朝诗人无数,诗仙只有一个。庄子出世,孔子入世,而李白把二者集于一身,“入世”无功便“出世”,“出世”又为下一次的“入世”铺垫,顺则进,逆则退,似庄子从心所欲,逍遥一世。无计留春,何需问归程?飘逸的李白,总会在无可奈何之际间寻求一种自我解脱,于苍山云水间自留一份豁达洒脱,“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便是他对道学的领悟。
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壮景乐情融情于景正衬
4、示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5、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6、我们连续讲了三首登楼诗,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但是压卷之作却是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云:“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7、《登岳阳楼》通过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唐代杜甫《登岳阳楼》,原文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译文: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8、⑸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9、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10、例如,这个式样为唐代岳阳楼的铜制缩小复制品
11、诗人为什么会“凭轩涕泗流”呢?
12、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登上岳阳楼远眺,触景生情,而写了这首诗。公元1127年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
13、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颔联: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首联:开篇大气,作者从大处落笔,把洞庭湖和长江作为背景,在宏阔的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由近及远,视野开阔,也展现使人丰富的联想颔联: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融入了些许的怅然之情,物我兼容颈联:跨越时空叙事,让人感慨万分,此联道出公国之臣心中的苦闷,将感情推向极致尾联:比喻,讽刺社会的现实,形象地写出了使人的外观,显出无限的悲观。
14、87杜审言|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15、5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6、当然可能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不叫楚吴?应该是楚国排在前面,东吴排在后面啊。这很简单,因为从诗律的要求来看,这一句的第二个字应该是一个仄声字,而吴字是一个平声字,楚字是一个仄声字,所以必须是“吴楚东南坼”,不能是“楚吴东南坼”。所以这个“坼”字,它分开的不是吴与楚。
17、④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乾坤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18、9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9、63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20、《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尽—完、全,“岳阳尽”即登上岳阳楼远望,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六、登岳阳楼
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2、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
3、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4、公元758年,春天,身处沦陷区的他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赏花也溅伤心之泪,闻鸟亦感惊心不已。
5、《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楼,洞庭湖)
6、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7、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8、⑦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9、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朝不保夕,却不改初衷,忧国忧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有人说,苦难对人的影响,无非三种:最下者埋怨社会不公,由怨天尤人而到仇恨外物,于是堕入魔道;中者以此为动力,改变自己命运,但是若存心不厚,也可能沦为与于连之属,即使有朝一日得逞,也必为小人;最上者,因对苦难体会很深,于是更能理解别人之苦难,甚至在别人有了苦难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苦难,这样的人,命运坎坷,身份卑微,但是灵魂却由此而不朽。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诗圣”,“圣”就是第三种人。
10、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11、《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安史之乱(755)爆发,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永王李磷奉命征讨逆贼,李白满怀爱国热情参加了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永王“违帝旨”被肃宗派兵消灭。李白因此获罪,永远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在流浪途中幸遇大赦,旋即放舟东下江夏,这年夏末秋初得以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所作。
12、103杜甫|月夜忆舍弟
13、作者:杜甫朗诵:雅坤张家声丁然
14、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15、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配以优美的音乐导入:
16、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17、⑨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18、1: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19、登岳阳楼其一翻译杜甫《登岳阳楼》(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
20、⑴写景诗句:《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洞庭湖)
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3、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4、杜甫的叔叔杜并年刺杀周季重,事震朝野。杜审言因此不死,被武则天召入京师。又因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后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但不久又被诏回。
5、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6、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7、《登岳阳楼》通过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
8、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9、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这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显得雄浑大气,气度超然。
- 上一篇:70句论语十二则翻译及原文(精选论语十二则原文)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508℃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288℃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1593℃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1430℃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785℃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776℃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768℃曾国藩家训全文及翻译【文案整理19句】
- 759℃赞美老师的句子夸张句【文案整理33句】
- 674℃描写星河璀璨的诗句【文案整理43句】
- 642℃罗曼罗兰名言名句发现美的眼睛【文案整理61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