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29句虞允文为什么不用辛弃疾(精选虞允文与辛弃疾关系)

admin 2023-12-18 09:59:07 文案短句

一、虞允文

1、但虞允文不是一般的秀才,他来了前线就开始“说理”,而这个“理儿”说得实实在在,无一丝官腔:“我手里有两样东西,皇帝军令和大把银子,你们只有拼命立功,才有可能论功行赏。”

2、再施“说理奇功”,让一名宋将青史留名

3、虞允文是仁寿县藕塘湾人,是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他自幼勤奋好学,《宋史》称其“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先后做过彭州、黎州、渠州知州。

4、宋军被激励得个个奋勇向前,又结合民兵海鳅船冲锋,终于将金军在长江水面半道上击退。第二天,虞允文又派人去烧毁了金军的剩余全部船只。金军渡江不能,只好移师瓜州。就是在瓜州,完颜亮被弑。金军撤退,两淮沦陷之地随后也被宋军趁胜收回。

5、宋克成一共有三兄弟,上面的两个哥哥都到外埠闯天下了,他原先也盘算着出去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但母亲却制止了他,说:“宋家守了几百年的丞相坟,以后全赖你了,你要把坟看好了。”

6、近年来,在虞允文墓附近陆续出土发现了一些实物资料,对研究考证虞允文墓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1997年10月在虞坟十五处发现“民族英雄宋丞相……”碑,碑文残缺,字迹部分可见。l999年9月在虞允文墓三十米处出土圆形石碑(残缺),只见隶刻“丞相”二字,其余不存。在通过长期取证确认虞允文墓无疑的同时,又新将当年毛泽东同志读《二十四史》赞虞允文采石英勇抗金题签的“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的眉批手迹,镌刻成碑,立于墓前。

7、已经没有时间等待李显忠了,虞允文没有多想,便以朝廷特使的名义,接管了宋军。

8、作为一名文官,虞允文的文学才华在奏章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奏章大多是疏政论,内容上以忧国忧民、救亡图存为主。文风通俗质朴,无不展现出忧国忧民之情以及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难能可贵的是,虞允文的奏章中还有不少散文,同样也是文采风流,采石一役,虞允文作《江上军事第一剳子》《江上军事第二剳子》《江上军事第三剳子》等、阐释采石之战的经过和作战经验。隆兴元年,虞允文作著名的《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文章洞察时局,卓识远见,又意显语质,全文短小精悍,是文人气质和将军风度结合最好的文章之该文从政局是否安定、宋、金双方君主的政权稳固情况等九个方面来论证当下便是作战最佳时机,力劝宋孝宗要以国家大义为先,坚持抗金。

9、绍兴三十一年(1161),中书舍人虞允文以8万兵力与15万金军决战于采石矶,结果大败金军,赢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

10、这个情形下,虞允文挺身而出。他把所有将士召集起来,共有一万八千人,马数百匹。他在诸将士面前慷慨陈辞,勉以忠义,指着带来的犒军物品道:“金帛、告命皆在此,以待有功。”这些将士多是爱国志士,见这位参谋军事挑起重担,纷纷表示道:“今既有主,请死战。”

11、虞允文(1110—1174),汉族,南宋隆州仁寿(今属四川眉山市仁寿县)人,字彬父,一作彬甫。绍兴进士。绍兴三十年(1160)使金,见其大举运粮造船,归请加强防御。次年,以参谋军事犒师采石(今安徽当涂境内),适主将罢职,三军无主,而金完颜亮正拟渡江,遂毅然督战,大破金军。三十二年,任川陕宣谕使,与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乾道五年(1169),为相,任用胡铨、王十朋。八年,再任四川宣抚使,淳熙元年卒,年赐谥忠肃中文名:虞允文别名:虞彬父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出生日期:1110年逝世日期:1174年职业:军事家,丞相主要成就:以少胜多大败金兵

12、采石之战,是南宋生死存亡的一战。

13、北京佘家守墓是否真实,这里姑且不去说它,只说另一个同样是替历史名人守墓,却远没有北京佘家名气那么大,甚至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另一户人家。

14、虞允文的一生,是一种人格,一种理想与时代的抗争,正是他的担当,让他与岳飞、毕再遇、孟珙、文天祥诸人并肩,成为了整个士人阶层的先驱者,昏暗时代下的闪闪光亮,足以照耀整个王朝,流芳百世。

15、乾道元年,虞允文被召回临安,任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罢黜主和派汤思退及其党羽。

16、兵士们斗志昂扬,拼命冲杀。金兵入侵以来,还没有遭到过象样的抵抗,如今碰到这么强硬的敌手,一下子就垮了下来。

17、可惜的是,虞允文的大名少有人知,采石之战从诞生之日就被忽视,岁月似乎把这段历史遗忘了。

18、其南宋的武器装备占优。人类战争史上,南宋军队第一次将火药火器运用于大规模水(海)战,在世界水(海)战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在水(海)战中,南宋采用的是多踏车海鳅船,大而灵活,金国的战船较小又是平底,且粗制滥造,抗风浪性差。游牧民族士兵不习水战,金军中的汉族士兵虽懂水战,但不仅仅“心在曹营心在汉”,还暗暗配合南宋军队作战。

19、《宋史》虞允文传说:“秦桧当国,蜀士多屏弃”,所以秦桧当政,他一直未被重用。我一直搞不懂,秦桧任相,为什么弃四川人不用的原因,也不知是写史者因虞允文多年不升而杜撰出这么一个理由还是什么,不得而知。希望能得到方家指教。

20、宋高宗对这个结果是满意的,他和那些早已经忘记了“靖康之耻”的大臣们,也早就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

二、虞允文与辛弃疾关系

1、书生布阵海战,有攻有守

2、而当时的虞允文已经44岁,但是他凭借自己的才华,一考便中进士及第,开始入朝为官。

3、但宋克成毕竟已经老了,眼睛也不好使,腿脚也不利索了,而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则守墓重任就落在儿媳邓建裙身上了。

4、虞允文从小就天赋异禀,七岁便能成文。

5、说实话,历史上有很多难以解释的事情,看虞允文的经历,采石之战前没有从军、治军的经历,更无带兵打仗的任何战功。但是8万人对战40万人,大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历史上还有谁?

6、而这位书生,就是虞允文。而为了纪念他,有人为其坟墓,已经长达800多年。

7、乾道七年,孝宗采纳虞允文的建议,将三衙之一的马军行司(即北宋时期的侍卫亲军马军司),从临安移屯到建康府。

8、采石大捷之后,虞允文的才能得到朝野的认可和推崇。在十余年间几度出任地方大员和朝廷要职。但他长期面临着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那就是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乃至不同派系的主战派之间,一旦发生了争斗,常常将虞允文裹挟其中,让他心力交瘁。

9、虞允文料到金军可能会到扬州,与瓜洲的军队会师,攻击京口,所以他向主将李显忠提出自己率兵相助,历经戎马的李显忠对这位大破金兵的文人非常钦佩,当即拨出6万人交与虞允文

10、中国历代有许多非常著名的儒将,像三国周郎周瑜,唐初李靖,明朝袁崇焕,清末曾、左,即曾国藩、左宗棠等等皆是。而南宋虞允文,刚无疑更是此中翘楚。明代文学家杨慎感慨道:“虞雍公(允文)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那么,一介书生的虞允文,是怎么做到在采石之战中大败几十万金军的呢?

11、有的人犹如恒星一般,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掩藏不了他的光辉。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的南宋抗金名相虞允文就有这样的魅力。他虽是一介书生,却能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率领军队抗击金兵,取得以少胜多的胜利;后来,他身居高位,拥有令人艳羡的权力,却甘愿为国家、为老百姓鞠躬尽瘁,恪守廉洁……虞允文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他的英勇睿智体现在很多事迹中,不少人称颂虞允文领导的采石之战,但少有人对虞允文进行全面的研究,甚至很多人都忽略了他的文官身份及杰出的文学才华。

12、完颜亮南征,刚开始非常顺利,没有遇到一点抵抗就过了淮河。宋将王权见金兵势大,带着部下疯狂南逃,一口气跑到了长江南岸。老将刘琦也因为侧翼暴露,不得不由扬州后撤至镇江。

13、十一月,完颜亮领大军逼近采石(如今的马鞍山一带)。淮西主帅王权因罪免职,由大将李显忠接任,虞允文则被派往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犒师。虞允文到采石后,目睹军队的状况,大吃一惊,见宋军萎靡不振,一片散沙。怎么办?形势危急,于是虞允文亲自督师,向当时军心散漫的士兵演说:“若金军成功渡江,你们又能逃往哪里?我军如今控制着大江,若凭藉长江天险,为何不于死里求生?

14、完颜亮也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于是便集结全国军队想一举灭宋。这场战争对完颜亮的意义在于,一来可以缓和内部矛盾,二来,完颜亮早就把自己当成华夏正统,打算一统华夏。三来。若此战胜,完颜亮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能用实实在在的战果来堵住保守势力的嘴,更重要的是,如果灭了南宋,完颜亮就有更大的空间,更强的势力去推广自己的汉化政策。

15、1161年7月,完颜亮率32总管、60万兵力,分四路大举南侵。东路由完颜亮亲自率领,由寿春攻淮南。中路由刘萼、仆散乌者率领,自蔡州南攻荆襄。西路由徒单合喜、张中彦率领,自凤翔攻大散关。海路由苏保衡、完颜郑家率水军由海道直取临安,势在一举灭亡南宋。

16、虞允文乃一介书生,但是没有丝毫由于就赶到了采石,采石矶尚有宋残军两万,虞允文对他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激发斗志,准备和金兵死战。

17、十月,完颜亮自涡口渡淮河,淮东淮西的宋军后撤,南宋朝野上下一片混乱。宋高宗令同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出督江淮军事,虞允文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负责协助叶义问抗敌。

18、可喜的是,虞允文凭借此役的重大影响而名扬后世,远超诸多前辈及同僚,甚至自己的君主,成为了“以少胜多”战役、“力挽狂澜”等等名词的经典例子。

19、乾道五年,虞允文建议孝宗派遣泛使到金国更改受书礼仪和归还河南宋朝皇陵之事,并向皇帝推荐范成大可作为使者。

20、(网友自制毕再遇游戏形象,取自网络)

三、虞允文为什么不用辛弃疾

1、对于当时的金国皇帝完颜亮来说,此战意义尤其重大,完颜亮篡位称帝,皇位本就不稳,而且完颜亮继位后在朝堂和贵族只用掀起了一阵血雨腥风。使人人敢怒而不敢言。更关键的是,完颜亮是一位汉文化发烧友,非常推崇汉化,继位后大力推广汉化,强化中央集权。这样做严重损伤了金国其它贵族的利益,皇族宗亲中反对完颜亮的呼声非常高。

2、完颜亮增加了虞允文获胜的几率

3、在采石大战成名之前,虞允文只是一个中书舍人,是给皇帝起草诏命的虚职,就相当于秘书,一名文弱书生也。他在前往前线慰问士兵的时候,宋军无将无帅群龙无首,前线也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在这种情况下,他毅然决然的亲自督军决战金军。这一场战争的胜利彻底让他出名。他之所以厉害,就因为在之前从未接触过战争,这是他第一次指挥作战,而且一战而胜,为南宋续命百年,堪称书生救国第一人。

4、虞允文(1110—1174)南宋隆州仁寿(今属四川)人,字彬父,一作彬甫。绍兴进士。绍兴三十年(1160)使金,见其大举运粮造船,归请加强防御。次年,以参谋军事犒师采石(今安徽当涂境内),适主将罢职,三军无主,而金完颜亮正拟渡江,遂毅然督战,大破金军。三十二年,任川陕宣谕使,与吴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乾道五年(1169),为相,任用胡铨、王十朋。八年,再任四川宣抚使,在蜀年余病死。

5、最后,因为完颜亮自知已经失去了半壁江山而且又对南宋垂涎已久,所以当他发现有逃兵之时,态度异常的激烈。竟然想要用连坐法惩戒逃兵。结果完颜亮的下属耶律元宜和蒙安唐括提前知道了他的计划,于是便秘密地准备谋反之事。

6、但是金军和宋军在水上较量,那就真的不行。宋军的装备是艨艟巨舰。舰上配备霹雳炮,拍杆。而且宋军南方人居多,多熟悉水战和驾船。金军虽然人多,但是装备不好,船只小且杂,基本只能当渡船,不能当战船。遇上宋军的艨艟巨舰,只能靠船去短兵相接。可是你小船离得远了我用霹雳炮轰你,用弓弩射你,离得近了直接用拍杆,一拍沉一个。

7、在金军渡江时,虞允文激励宋军全力迎敌,甚至用激将法对其中一名将领时俊说:你的胆略闻名四方,怎么还躲在阵后,想个小儿女子一般!

8、虞雍公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与张魏公相上下。(杨慎《太史升庵文集》)

9、1961年11月6日,当毛泽东同志读到《二十四史·宋史》中记虞允文史实时,欣然提笔旁批“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10、文末补白:虞允文的抗金策略是积极备战,充实财力和兵力,以待良机出兵。虞允文此后两次受命治蜀,准备北伐之事,都是以治兵和理财为主。宋孝宗沉不住气,对虞允文治蜀多年,却不提出兵之事颇为不满,曾以密诏催促虞允文发兵。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积劳成疾辞世,宋孝宗怨恨虞允文迟迟不肯出兵,不愿给他赠谥号。

11、南宋一百多年贯串到底的战略,始终以防守为主,而非进攻并收复失地,这是当时朝廷审时度势的结果,并非如后人所喷是投降+卖国主义+不思进取!

12、但是虞允文却是为维护国家而战,而且对金入侵南宋之事已有心理防备,一直保持着冷静与清醒。

13、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改任为左丞相兼枢密使,授特进。但他随即要求镇抚四川,以图光复大业,同年秋,授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职务,封为“雍国公”,上命其再度赴四川总理军政事务。他在到任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筹划由四川出师北伐,以图光复中原,最终积劳成疾,公元1174年(淳熙元年)以病卒。公元1177年(淳熙四年),宋孝宗诏赠虞允文太傅,谥忠肃。

14、虞允文墓,俗称“丞相坟”,位于虞丞乡丞相村的玉屏山。玉屏山呈圈椅形,墓位于圈椅之中,墓地里有茨竹数十笼,中层有柏树、杂树千株,外层柑树成林,形成了竹淹墓、树抱竹、果伴树的幽雅静秀之美景。前有纱帽山,右靠李家山,左依龙脑壳山,山下有溪有水,乡村公路呈剪刀口形在墓两侧随坡而下,形成了溪路绕墓,四面环山的雄壮气势。

15、宋高宗听闻,又打算去海上飘着,众臣极力反对,高宗无奈,就派李显中代替王权,派虞允文去长江南岸慰问。

16、也是此时,金国发生内乱,完颜雍废去完颜亮,自立为皇帝,夺取了政权。当年十二月,进退无据的完颜亮被部将杀死。至此,这次金军大规模南侵以南宋胜利告终。虞允文领导的“采石大捷”,成为南宋抗金的标志性大胜仗。

17、去河北的那一次,宋克成虽然把火铳交到儿子手里,但还是觉得不踏实,天天心神不定。

18、移师建康府,伺机北伐

19、1167年,镇守四川的名将吴麟病逝,虞允文又被派去四川任四川宣抚使,以稳定大后方。不到两年(1169年),又急急被调回,拜为右相兼枢密使。三年后(1172年),又拜虞允文为左相(首相),全然托付以北伐大计。

20、因为宋克成的这份责任心,2001年,政府认可了宋家的守墓义举,特意为他颁发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证》。

四、虞允文和岳飞比谁厉害

1、沿途打败了小股敌军。10月27日抵达金国水军驻地唐岛,李宝先下令火箭袭击,然后指挥舰队奋勇插入敌阵,命令士兵跳上敌舰与金兵展开白刃战。结果金国舰队除统帅苏保衡只身逃脱外,全军覆没。

2、虞允文,字彬甫,出生于1110年。四川省仁寿县人,家里是书香门第,父亲虞祺是进士。虞允文小的时候很聪明,6岁诵《九经》,7岁能写文章。成年后,个字高大,并且胸怀大志。在其母亲去时候,伤心至极,一直孝顺的陪在父亲身边。此时虞允文已经在父亲的帮助下,在朝廷做官。

3、虞允文是南宋时期的名臣、名将, 他的书法传世作品不是很多,均为行书尺牍。目前能见到的,其中墨迹有《适造帖》和《病久气嬴帖》两种。

4、遗憾的是,这个计划进行到第二步时,虞允文由于积劳成疾,在四川病逝。孝宗失去了得力助手,北伐大计无疾而终。

5、是不是侥幸呢?还真不是。

6、孝宗和虞允文的这次移屯兵马,正是为了日后的北伐大计。当时有内侍从建康回临安,称:官家爱惜士卒,它日调发,止过一水,便可接战,免得临时道塗之劳。

7、虞允文为抗金奋斗终生

8、说起来比较尴尬,前任大将王权被解职,后续大将李显忠还没到任。朝廷先派虞允文前往犒师,结果一不小心,让这个书生赢得军事史上不可思议的一场胜利。

9、十一月二十七日,完颜亮来了。这次宋军的准备比采石充分,战船来回巡航,调头飞快,气势十足。一看宋军这个架式,金兵已猜出那个书生主帅又跑这里来了,惊恐异常,毕竟人都怕死,何况是刚从采石下来的败兵。

10、第二天清晨,金军从杨林口再次进攻,早已准备停当的宋军再次击败了金军,并且焚烧了敌船300多艘

11、一介书生奉命前线劳军,率领8万名残兵打败40万大军,完颜亮被杀,这真正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2、稳定军心后,虞允文率领诸将到江边察看敌我双方态势,发现两军的兵力十分悬殊,采石宋军仅一万八千余人,然而,金军已在江北云集部队60万大军,虞允文与将士们商议决定,依靠长江天险,通过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阻止敌人渡江,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13、完颜亮率军大举南侵

14、虞允文评价岳飞是国之长城,精忠报国。

15、仁寿的文学青年听虞允文守墓人宋克成讲故事。

16、传说中的佘义士并没留下具体的名字,包括现在守墓的佘老太太,也说不出传说中的佘义士到底叫什么,籍贯在哪儿,从什么时候起追随袁崇焕,并负责干过些什么什么具体工作等等。

17、也从那时起,宋门第世代代为虞允文守墓,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了。

18、由于其取法的特异性,在当时的书坛影响不大。尽管如此,这种独特的面目,也足以在南宋书法史上占有一席

19、文臣虞允文客串前敌总指挥,率先取得了采石之战的胜利,逆转了长期被动的南宋抗金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

20、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虞允文被召回,升任枢密使。农历8月,又升为右相兼枢密使,举用胡铨、周必大、赵汝愚、晁公武、李焘、吕祖谦、辛弃疾等名士。

五、虞允文怎么读

1、准备不足,实力不济,只能依险守御,消耗对手。如果轻易北伐,很难取胜,最好的例子就是张浚。即使北伐能够成功也会和金进入拉锯战,自身消耗过大,而当时南方经济落后远不如中原是普遍情况,对本来就孱弱南宋朝廷十分不利。

2、在“采石矶之战”前,虞允文未曾指挥过一场战役。但在危急时刻,他临危受命,运筹帷幄,以一介书生,战胜了几十倍于己的敌人,创造了战胜史上的神话。

3、当时南宋军队以步兵为主,骑兵稀缺,即使战力较强的岳飞大军,依仗的也只是所谓八千背嵬军。宋军面对马上民族的骑兵冲击,仅能防御而缺乏攻击力,根本不可能对金国发动有效进攻,能做到的只是防守坚持。宋孝宗之后历朝的进攻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就是明证。

4、绍兴三十一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率领百万大军攻宋,横越淮河,进迫长江。金国大军势如破竹,宋朝政权岌岌可危。十一月初虞允文以中书舍人的身份被派往采石矶犒师,而金海陵王大军亦正图谋由采石矶渡过长江。当虞允文赶到之时,原来负责督军的主帅李显忠还未赶到,军队将士三五成群地散坐在路边,士气十分低落。

5、虞允文从未打过仗,却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整顿没有主将的败军,大大振奋了军心,运用高超的智谋,竟以8万兵力与百万金军决战于采石矶,结果大败金军,赢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不在少数,但敌我对比这样悬殊的极少。1961年11月6日,当毛泽东同志读到《二十四史·宋史》中记虞允文史实时,欣然提笔旁批“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6、何况朝廷养兵三十年,为什么诸位不能与敌血战以报效国家?”这番演说成功把士兵团结起来,并大大振奋了军心。他并随即把散在沿江各处无所统辖的军队迅速统合起来,以一万八千人的兵力与十五万金军决战于采石矶,结果大败金军,赢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

7、在采石大战成名之前,他只是一个中书舍人,是给皇帝起草诏命的虚职,就相当于秘书。他在前往前线慰问士兵的时候,宋军无将无帅群龙无首,前线也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在这种情况下,他毅然决然的亲自督军决战金军。这一场战争的胜利彻底让他出名,因为他厉害,在之前从未接触过战争,这是他第一次指挥作战,而且就一战而胜,为南宋续命百年,堪称书生救国第一人。

8、1149年完颜亮发动政变自立为帝后,被南宋的繁华所吸引,便决心要一举拿下南宋。

9、采石之战,虞允文横空出世,客串三军主帅,证明不仅能文还能武,无论是战役还是战略,都是一流的。为什么一介书生能打败久经沙场的完颜亮?

10、一方面,是因为完颜亮之后继任的金世宗完颜雍治国英明,南宋无可乘之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宋确实国力不足。另外,孝宗虽对虞允文十分倚重,却也运用平衡之术,对他处处掣肘,让他大志难申(任左相半年又被排挤出朝廷)。再加上将星凋零殆尽,南宋永远失去了北伐的时机和资本。

11、虞允文还著有《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唐书注》、《五代史注》、《乾道重修敕令格式》一百二十卷、《虞雍公奏议》二十三卷、《内外志》十五卷、《诗文集》十卷、监修《续会要》三百卷,《宋诗纪要》收录其诗两首,《宋代蜀文辑存》收录其文八十五篇

12、不管怎样,具体情况是,秦桧在世,虞允文一直没能出头,直到秦桧去世,虞允文才崭露头角。随后,虞允文被调到京城临安,授秘书丞,后任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中书舍人,虽然是朝官近臣,但算不上大吏,也难得到皇帝青睐。然而,他就是在这样一个低位上,创造了南宋抗金的惊天大捷。

13、在这次战役中,海陵王完颜亮要渡江作战,这对于不熟悉水战的金兵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虞允文抓住金兵这一点,并且采用了当时的新式武器火药,再加上作战当天水面降起大雾。宋军在心理上完胜金军,再加上当时金军基本没见过火药,吓得“求神拜佛”。一万宋军击垮了数十倍于自己的兵力。

14、但是虞允文却在关键的时刻向宋高宗进言,不仅直接严明金国意图而且建议皇帝立刻召集朝中重臣共商防金良策。

15、虞允文苦于抗金壮志难酬,八年八月辞去相位,朝廷授予他少保武安节度使、四川宣抚使职务,封为“雍国公”,并赐他家庙祭器和钱财。临行时,宋孝宗斟酒作诗饯别,嘱咐虞允文回川后整治军队,等待朝廷命令,在河南会师。虞允文回川后,看见军队补给很差,立即捐赠了个人俸禄作为补贴,部下有人送他内藏金器的附子和内杂珍珠的酒酿,他坚决不收,并加以训诫。虞允文在到任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筹划由四川出师北伐,以图光复中原,最终积劳成疾,淳熙元年六月十八日病卒,终年64岁。

16、而被杀死的梁汉臣本在北宋为官,后投降金兵,这次渡江作战计划就是他提出来的。不过,为金军造船的两名工匠死得有点儿冤,你打不过人家,赖我造的船不好?

17、虞允文主动挑起指挥重任

18、古今水战,采石比赤壁尤奇且难。周瑜主将,而允文书生也;瑜握重兵,而允文空拳也;瑜有孔明为犄角,而允文只手也。(明人丘濬评)

19、下面了解一下虞允文。宋徽宗大观四年,虞允文生于隆州仁寿县。其先祖为唐初名臣虞世南。虞世南的七世孙虞殷,任仁寿郡守(即隆州),虞氏遂定居于此。

20、首先,完颜亮发起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六、虞允文

1、由于当时宰相秦桧当权,所以虞允文一直没有受到重用。直到秦桧病死后,虞允文才得到重用,他在任职中书舍人之时,曾向高宗进谏良策,颇受高宗赏识。

2、虽为文官,但是关心边防,对金国入侵早有防备

3、如果只按人数的多少决定胜负,那么最后胜利者无疑是金兵。但战场往往不按常理出牌。面对不断涌来的金兵,虞允文也一筹莫展。但是历史再次证明:主角开了挂,老天也要来帮忙。

4、当时朝野普遍认为:移骑军屯于建康,以为出师之渐。

5、金兵果然如期渡江,数百艘船浩浩荡荡驶过来。尽管宋军水师在江面阻击,仍有七十余艘敌船冲过江登陆。金兵登陆后,发动猛攻,宋军防线招架不住。虞允文见势不妙,驰入阵中,勉励宋军统制时俊说:“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耳。”时俊听罢,当即挥舞双刀,身先士卒,奋勇前驱,遏制住金兵的攻势。

6、虞允文能够留名史册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主持了采石之战。

7、虞允文逝世后第四年,宋孝宗下诏,指派宋氏家族负责守墓。从那时起,宋家世世代代为虞允文守墓,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宋克成是虞丞墓第十三代守墓人,他从17岁开始为丞相守墓,差不多守了近70年,86岁的他非常欣慰,因为在今年3月,宋克成将守墓用的长刀正式传给了儿子宋建彬,让这份忠义继续传承下去。

8、只剩半壁江山的宋朝,已经是岌岌可危了。这个时候,一个书生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南宋督视江淮军马府参军,前往长江沿岸的往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犒师。

9、宋乾遭七年农历10月,金使乌林答天锡来贺会庆节(宋孝宗生日),节前一天,金使上朝。“固请上(孝宗)降榻问金主起居”,遭到孝宗的拒绝,但金使“天锡跪不起,侍臣错愕失措”。虞允文请孝宗退朝回宫,并对金使说:“‘大驾既兴,难再御殿,使人来旦随班上寿’,金使惭而退”。会庆节这天,金使只好随班入见。虞允文只是协助宋孝宗阻止了这一次不平等的礼仪。宋、金地位不平等,使宋孝宗一直不能忘怀,决心通过武力来达到地位平等,并进而收复中原。同年,虞允文以侍卫马军司的牧地原在首都临安郊区,“地狭不利刍牧,请令就牧镇江,缓急用骑过江便”,先移牧地于镇江;又将侍卫马军司移于建康,积极为北伐作准备。

10、公元1161年,完颜亮率领60万大军,号称百万,一路南下侵宋。

11、看完,记得给我点在看或转发至朋友圈,谢谢!

12、宋家与虞家大致有三种可能的关系:一是宋氏家族的先人曾是虞丞相的部下、同朝为官,且钦佩虞允文的官品、人品;二是宋氏先人本是虞家仆人;三是宋家就是本地人,忠厚老实,受当地官府指派为虞允文守墓。

13、令人敬佩的是,虞允文不仅有一颗精忠报国之心,更是忧国忧民,有一颗勤政为民之心。虞允文一生清廉爱民,尤其对下属明里暗里送礼贿赂深恶痛绝;他大力提拔贤良之士,为国家举荐了不少人才;他更是勤于政务,积劳成疾,为国家辛劳奉献一生,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14、南宋初期,朝廷年收税赋不过二三千万贯,养一支军队花费五六百万贯,当时南宋有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5支大军,根本平时不够花费,何况战时费用更要加倍。而宋朝官员俸禄很高,不可能让官员们节衣缩食。这样,国家就陷于无钱可用的境况。也就是这个根本原因,宋高宗执意与金国议和,宁肯每年支付一百万贯给金国,也要把军费省下来,用到其他方面国计民生。

15、如何应对?宋高宗先是任命枢密院知事叶义问接管江淮军事,又让大将成闵、李显忠换下刘琦和王权,赴前线接管部队,并把刘琦和王权罢官。后来证明这一切应对的作用非常有限,真正发挥作用的,反而是看似一个多余的举动:慰军劳师。

16、虞允文虽然是坚定的主战派而且也对金国入侵有心理准备,但是他没有任何未带兵打仗的经验,之所以能够赢得采石场之战,和完颜亮有很大的关系。

17、虞允文南宋时期将领,完颜亮听闻柳永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便向往江南美景率十五万大军发动侵宋战争,在采石矶,虞允文率领一万八千士兵渡江大败之,采石矶大战是南宋唯一一次击败金渡江的战役

18、看过上述战役过程,也许有人把虞允文的胜利归结为两个字:运气。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不是能用“运气”解释的了:

19、十一月初完颜亮发动第一次进攻,虞允文亲临江边前线指挥。南宋水军早已作好准备,水军分成五支,分别隐藏在礁滩处伺机突击。待一部分敌军上岸后,南宋的五支水军一齐出动,击沉金兵船只多艘,射死四千多人,溺死者不计其数。部将时俊挥舞着双刀,率领步兵冲向上岸的敌军。

20、虞允文,时任中书舍人,这是起草诏命的职位,但南宋时这个职位是虚职,多是对文人、书生官场地位的肯定。因此随后发生的事情,就更出乎人们意料:这个文弱的人,居然到前线就把一众武将降服。

1、听到这个消息的宋高宗,不得不派遣使臣到金国探听情况。这些使臣大多报喜不报忧,然而虞允文却敏锐的观察到金国人的野心,他屡次上奏高宗,要整军备战、以防不测。

2、虞允文作为一名文官,在每次发现金国有动作之时,都能及时地进献良策。这不仅展现出他对国家军事之事的关心,也展现出他对军事之事有自己的主见。更能体现出他是坚定的主战派以及他对金国入侵之事也有心理准备。

3、和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一开始并没有通过参加科举考试的方式入朝为官,

4、先是迁都燕京,又派遣使者修汴梁,可谓是步步紧逼。

5、当时,南宋守卫淮河一带边界的主将王权,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敌我还没接触就弃军不战而逃。金军很快就占领了淮河以南的土地,到达了长江边。完颜亮夸下海口:多则百日,少则一月,灭掉宋国。一贯主张求和的宋高宗赵构不是召集文武百官来商议如何抵抗,而是打算将众官员遣散,自己乘船到大海去躲避金军。主战派的大臣们极力谏阻,才迫使赵构改变主意,同意抗金。

6、采石之战后,虞允文任川陕宣谕使,他与防守川陕边境的名将吴璘共谋经略中原之计,乘金国政局不稳出奇兵,收复了陕西三路十三州之地。可是政敌们却污蔑他是“轻薄巧言之士”,“其实无能,用著辄败,只志在脱赚富贵而已”,将他的北伐理想说成贪图功名的小人行径。保守派宰相史浩等大臣,以“弃鸡肋之无多”为由,要求退出新收复的陕西之地。虞允文前后上疏15道,反对弃地之说,认为坚持抗金、收复失地才是“天地之大经,《春秋》之大义”。可叹的是不仅新收复的失地丧失,老将吴璘率军仓促撤退,被金军袭击,死伤惨重。

7、宋克成老人说:“咱们宋家守护这座年夜墓,已经八百多年了,我是第十三代,这八百年来宋家人就始终没有分开过这座年夜墓,咱们宋氏家族的誓词是:宋氏不停,守墓不止。自从丞相死了之后,咱们家就守起,一辈一辈传下来,我的祖祖、爷爷、爸爸都守墓。”

8、其次,完颜亮因为对南宋风光垂涎已久。

9、当然,如果换作另一个人劳军,也许确实是多余之举。但历史把一位叫虞允文的人推到前台,慰军劳师就成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举动。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