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老子第三章原文【文案整理58句】
admin 2023-03-07 08:50:15 个性说说 ℃老子第三章原文
1、也正因如此,欧洲几十个国家的历史才会陷入长达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纪”。而中国从秦朝的郡县制开始,其政治架构就已经完全超越了封建贵族制,具备了一个现代国家的核心要素和基本雏形,足足领先欧洲1800多年⑥。当然,黑格尔对此一无所知,所以才会对中国指手画脚,胡乱地发表一系列“坐井观天”的言论。
2、聪明和智巧伤害自然,所以弃绝它人民反而得到百倍的益处;仁和义束缚天性,所以弃绝它人民反而能恢复孝慈的天性;机巧和货利,能使人产生盗心,所以弃绝了它,盗贼自然就绝迹。这三者都是巧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弃绝它们,而使人心有所归属。这便是外在要表现纯真,内在保持质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3、“美之为美,斯恶已”说的是,美和丑、善和恶并不是外部的对立,而是内在的共生。当你看到美的时候,其中就有丑;当你看到善的时候,其中就有恶。这种矛盾的内在性是很深邃的,与黑格尔认为一切事物、观念都是内在矛盾的对立统一相通。用中国哲学家方以智在《东西均》中的话来说是“合二而一”[9]。这在《老子》中并非个别,而是思维模式(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但是,《老子》中的矛盾并不仅仅限于内在的合二而也有外在的。接下去:
4、所谓高价悬赏,其实就是“见欲”。既然见欲,老百姓当然会乱来。(老子第三章原文)。
5、知道自己有了雄健的爆发的力量,但不要过分沉浸在力量中,保持清醒,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始终像雌性般柔弱坚韧,守住这种雌柔的心态,使自己仿佛就像全天下小溪,总觉得自身溪流太小太脏,所以要不断从全天下山中吸取水分并自净。进而总能吸收到世间精华,总能使自身清澈,自身的德就永远不会离开,最终回归到婴儿那般:吸收精华、有着高度的好奇心、纯真质朴、具备强大的力量。
6、那请问何为正?不偏不倚是为正,不欠缺不过分是为正,不扰乱民心,不激发老百姓非分的欲望就是正,所谓政策,本质上其实是“正策”。当政府的政策符合“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这三项原则,那么用苏辙《老子解》的一句话说就是:
7、“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穷尽语言辩论,来探求形而上的真理,就好比将一根毫毛置于无尽的太虚;竭尽世间的聪明学问,去探求超验的玄机,犹如投一滴水去填塞深山里的巨壑。这样做,徒耗时光,劳而无功。与其辗转妄想,不若一念放下,方可管窥虚怀若谷、大智若愚的境界。所以,自诩有知识、有智慧者,哪怕是博学多识的孔子,见到真正的有道之士,犹如见到了潜伏深渊的巨龙,无法套入以往的观念,完全捉摸不透,此时此际唯有瞠目结舌了,哪里还敢以浅薄的见识自作聪明的有所作为呢?
8、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恒 也 。
9、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龠 乎 。
10、我们举个例子来看,中国历史上最重文轻武的朝代就是大宋王朝,尤其是北宋,对文人士大夫的优待可谓空前绝后,开国皇帝赵匡胤甚至给子孙定下一条祖宗家法:
11、关于这个问题,我就不做结论了,以免得罪人。但希望以上两种声音的发声者们,都不只是过过嘴瘾而已。
12、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
13、乱世重武轻文,于是得天下;盛世重文轻武,于是失天下。历朝历代都在得失之间,循环往复。
14、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15、于是德里市家家户户养起了眼镜蛇,养大了就拿去领赏金。所谓老婆易娶,蛇蛋难求。持续了一段时间,殖民当局撑不住了,悬赏金严重亏空。为什么眼镜蛇会越杀越多呢?一经调查,原来是广大群众们在“养蛇为患”。于是殖民当局震怒,第二天就宣布废除悬赏。
16、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17、不知道你要那一章,我就随便自己翻一章了.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
18、原来,贼不只有一个!而这些贼,都是那些人品高尚热爱艺术的志愿者。
19、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诘 , 故 混 而 为 一 。
20、世间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从这个意义上说,美丑、善恶都是相对的,美中有丑,善中有恶,矛盾处于统一体中。但是,对立面在统一体中,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占优势的一面成为主导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吾人认定美的人物和事物,实际上只是说在主导方面是美的,不美的部分是次要的。说人活着,只是说其主要机体运转正常,次要部分(如某些细胞)在死亡,不影响人还活着的性质。生转化为死,在内部需要免疫与病疫的搏斗,在外部要有环境等条件,免疫机能逐步衰退,从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免疫主导的优势转移为弱势,经过部分质变,导致最后的质变,生才变成死。美变成丑,善变成恶,弱变成强,殿后变成统帅,柔克刚,无为升华为有为,同样需要内部和外部条件。量变未能达到质变,丑的就是丑的,弱的就是弱的,柔的就是柔的,无为的就是无所作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信言处于主导地位就是美言,当美言处于主导地位就是信言。转化是有条件的,取消了条件,就歪曲了性质。老子的悖论在于,对立面转化,性质不断变化,一切都是相对的,其生命乃是反对绝对主义,但是,转化又是有条件的,在条件尚未充分,量变未能达到质变时,性质是相对稳定的。取消了条件,无视于质变,相对主义就走向它的反面,变成绝对主义。黑的就是白的,好的就是坏的,就比之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更加诡辩。
21、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老子》第四章
22、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统治者们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用以治国安邦。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崇尚贤才,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
23、帝王的胡作非为,导致了生民的灾乱和不幸;头脑的胡思乱想,导致了身体的虚弱和疾病。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能够慢慢的恢复生气。顺应自然大道,不妄扰民,不乱动心,则没有治理不好的。此之谓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就是老子教导我们的修齐治平的道理!
24、上一章,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这里又继续深化,指出如何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有人认为这是老子平均思想的体现,但也有人认为这是老子“愚民”的思想。我们在研究时依然应该用到辩证法的思想,既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也要联系老子所处的时代特征、这一思想提出的背景,看到它的进步意义。
25、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6、正是这种悖论,导致老子学说自相矛盾。第二章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老子》有五千言,不但愤激地批判了统治者“民之饥,以其食税之多,是以饥”(第七十五章),又批评了儒家的仁、义,甚至儒家的“圣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日本人福永光司说:老子的“不言,就是不发号施令”“而是潜移默化的引导”[14],这是强为之说,为老子学说的弱点无力辩护。
27、老子其人、其文都极奇持。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向老子问礼,此说若可信,则老子当与孔子同时代。《老子》巍巍五千言,理论体制之宏大,似乎超越了时代。商、周时期,由于工具局限,为文艰巨,问天卜卦,刻之于甲骨,三言两语而已。邦国记事,铸于钟鼎,征伐、祭祀、赏赐,铭文不过五十来字。西周毛公鼎铭文最长,四百九十余字。《尚书》(就其可靠者如《盘庚》为代表),基本是记言。《尚书·周书》中的诰、命、训、诫、誓,不仅记事,而且记言,乃一大进步。官方文书,不惜辛劳铭铸。民间交流,口头对话,限于现场,随时而逝。《论语》为孔子逝世后近一百年其门人及再传弟子追记,再逐渐编撰成书。冯友兰先生说,此前还没有私人著作的事,“私人著作是孔子时代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在他以前只有官方著作”[1]。将私人对话以文字载之于竹帛,突破现场时间和空间,传之后世,是传播学上伟大的革命。然皆为片段的语录,还没有做文章的自觉。在《论语》以前之《春秋》记事极简,少则一句,多则数句。《尚书》属官方,故记言稍长,为某一具体问题作说服训诫,虽反复说理“然道理却不多”。[2]
28、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29、非 以 其 无 私 邪 。故 能 成 其 私 。
30、你想造反?对不起!请先问问你的几个儿子们同不同意。你想暗中招兵买马?对不起!第一个举报甚至刺杀你的——将会是你的小妾和你的庶子。
31、《易经》的八个卦代表什么含义?浅谈八卦万物类象(上)
32、所谓“见”,通“现”,即是“显露”的意思。
33、忒,差误。极,最终的、极限。荣,繁荣、丰富。谷,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
34、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
35、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已有,化育万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被泯灭。
36、商纣王的祸患,要从一双筷子说起一一一双象牙做的筷子。纣王开始生活并没有那么奢侈,平时用度都遵照着先王的旧例。但一次,外邦使臣觐见,进献了一双精美的象牙筷子。纣王对这双筷子十分喜欢,每餐都要使用,还在朝堂之上拿出来给大臣们看。他的这一行为,被大臣箕子看到了,箕子立刻忧愁哀叹起来。同列的大臣不知缘故,便问箕子:“您为何看到了君王的象牙筷子便哀叹呢?我们国家虽然不大,但区区一双象牙筷子有什么可值得珍惜的?”箕子感慨道:“我并不是为了一双象牙筷子而心痛,我所心痛的是大王将要变坏了,这双筷子只是一个开端而已。”别人不能理解,箕子继续说道:“你们没看到大王拿着筷子那副骄傲自得的样子吗?这表明他已经放弃了先王简朴的生活传统,开始走向奢侈荒淫。他得到了那样的一双筷子,自然不会把它放在土制的碗盘之上,一定要有美玉雕刻的餐具才配得上它;有了美玉雕成的餐具,难道还会装清淡平常的食物吗?一定要装着野兽的心肝、奇鸟的肉髓才可以。有了这些以后,他肯定还不会满意,一定要穿精美华贵、缠金佩玉的衣服;一定要住雕栏玉柱、重楼叠阁的宫殿...这样必然要剥掠百姓、征发他们服徭役,长久下去百姓不堪重负,就会不满,怨恨他,斥责他,他也将对不满者进行镇压,用残暴的手段对待人民。那样他就失去民心了,我们的国家也就危险了。”
37、古时有道之士真是不可思议,他胸中的智慧深不可测。因为他深不可测,所以要描述他的话,也只能勉强形容而已。他小心谨慎的样子好像冬天涉足于河川;警惕的样子好像提防四邻窥伺;拘谨严肃好像身为宾客;融和可亲好像春风中冰的解冻;淳厚朴质好像未经雕琢的素材;心胸开阔好像空旷的山谷;浑朴淳和好像混浊的大水。试问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慢慢地澄清?谁能在安定中生动起来而慢慢地活泼?惟独得道的人,才有这种能力了。因为得道的人不自满,所以才能做到吐故纳新的效果。
38、(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
39、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
40、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1、与之相反,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推崇贤能的风尚,更被他认为是最易产生罪恶的渊薮。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他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他是一个历史的循环论者。在他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显然更符合于人类的本性。
42、中国没有历史,只是一个历朝历代治乱循环的没有进步的“停滞帝国”⑤。
43、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
44、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这规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纵,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客观的、自然的。这种观点对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观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观念,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
45、当时北宋每年对辽国的贸易顺差是40万两以上⑥,这么一折算,还倒赚10万两,同时还能省去连年打仗的几千万的军费,甚至在《澶渊之盟》签订十六年之后(1021年),北宋的可耕地面积也达到了顶峰——524万倾,比开国之初(960年)扩大了六七成,不能不说“和平环境”起了重要辅助作用⑦。那么如此看来,岂不是三全其美?
46、载 营 魄 抱 一 , 能 无 离 乎 。
47、纣王给后世的统治者们树立了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一骄奢淫逸一定会导致亡国亡身。所以那些志在天下的人,无不告诫自己远离奢侈、坚守淡泊无欲的生活。汉高祖刘邦开始进入成阳之时,立刻被秦官之中的珍宝、美人所吸引,素性居住在秦官之中,日日和美人饮酒作乐。大臣们见此,非常忧虑,于是樊哙、张良等人纷纷进谏,劝说道:“秦王正是因为贪图这些宝物、每日饮酒作乐而灭亡的,大王您刚进入咸阳就如此,难道是要步暴秦的后尘吗?”刘邦并非昏庸之辈,恍然大悟,于是封藏好所有珍宝,立刻离开了秦言。他没有看重那些“难得之货”,赢得了民心,最终取得了天下。
48、Onlybecausethere’sugliness,
49、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0、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后,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无所谓吗?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51、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52、在春秋时代的大动乱、大变革中老子深刻地认识到,盲目尚贤的危害,他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他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
53、驰 骋 畋 猎 , 令 人 心 发 狂 ﹔ 难 得 之 货 , 令 人 行 妨 。
54、在孔子那里,在道德上,在实践理性中,矛盾一分为二是绝对的,而老子更加强调合二而一。首先,二者本来就是共生的;其次,一切都在向相反方向转化,因而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其性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延伸到实践人生中来:不但强调从正面看到反面,更强调从反面看到正面。陈鼓应先生这样阐释:
55、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6、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57、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
- 上一篇:严格管理的名言警句【文案整理54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