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38句出塞这首诗的大体意思(精选出塞的大致意思是什么)
admin 2024-01-08 11:17:48 文案短句 ℃一、出塞的大意是什么意思
1、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
2、我国四大边塞诗人是: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唐代边塞诗人主要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
3、“人未还”:可能“谁未还”?表达什么心情?(悲伤、无奈、忧愁)该怎么读?
4、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对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5、课外拓展,延读经典。
6、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7、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8、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9、诵读诗文,体会情感
10、解诗题,知诗人。(检查预习)
11、师:勤劳善良的妻子,在想些什么?
12、(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13、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14、“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马),是指什么呢?
15、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16、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17、出塞词唐代·马戴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第四句的意思:将士们英勇杀敌,把刀都砍缺口了。
18、小组合作,讨论古诗大意。
19、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句诗。
20、“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
二、出塞的大致意思是什么
1、师:面对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诗人王昌龄多么希望时光倒流,回到汉朝相对安稳的日子啊,因为——(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2、师:诗人这里思念几百年前的李将军的文字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思考或言外之意呢?(生反馈)学贵有疑。相信下面的诗句和资料能帮到你。
3、意思: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4、蔡邕反对"和亲",汉元帝,才子皇帝一枚,《汉书》赞他"多才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刌(cǔn)节度,穷极幼眇(miǎo)。"活脱脱李后主前世啊!蔡邕著《琴操》,焉能不加收录?才子得有佳人配,为了对王昭君错过帝王面表示遗憾,虚构其高超琴技,一曲《琵琶怨》,大雁落平沙,很有些蔡文姬的影子,于是王昭君有了"落雁"之雅称,跻身古代四大美女之列。
5、(预设)生1:一轮明月照着边关。
6、所谓的传奇,至此完全定格。
7、(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汉
8、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教:是让、允许的意思,决不允许胡马越过阴山。
9、(设计意图:抓住“爱国”这一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通过配乐朗诵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怀,扣紧单元主题,以求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树立爱国情怀。老师的恰当的点评,也可以让学生更加进入情境,体会将士们那种爱国的壮烈和磅礴大气。)
10、(5)指名朗读,教师评价。
11、视频导入,引发感知。
12、师:带着这一理解,让我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诗。
13、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14、师:期盼像李广一样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良将。板书:盼良将
15、(1)(PPT出示相关边塞诗句,师生合作读。)
16、师:天伦之乐不能享,为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现在你的心中还仅仅是思念的哀伤吗?还有什么?(悲愤)师:对什么的悲愤?(战争)
17、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18、现在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理解一起再来读一遍古诗吧!
19、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20、同学们都说出了我的心声。是啊,战争是残酷的。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民族也饱受了战乱之苦。许多爱国的将士,为了保家卫国,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万里,守卫边疆,抵御外敌,谱写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来自于唐朝诗人王昌龄——《出塞》。
三、出塞这首诗的大体意思
1、其实元底并不是惧怕匈奴而是因为元帝时期,汉朝实力与汉武帝时相比已经大大衰退了,虽然呼韩邪单于已经归顺,但是匈奴仍然是汉朝一大边患,而汉朝此时也没有实力在发起像霍去病,卫青统帅的对匈奴的大反击,所以,汉元帝只有继续采取和亲的政策,以稳定匈奴。
2、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3、师:对的,这边关,千年未易,历来是战乱不休。所以,不论秦朝汉朝,明月还是那个明月,边关也还是那个边关,所以在理解的时候我们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谁再来说一说?
4、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
5、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仍没有回还。如果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便不会让胡人的军队越过阴山。王昌龄的边塞诗或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杀敌卫国的热情;或描写长期征战怀乡思亲的“边愁”,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6、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7、注意节奏感,加强语气停顿的指导。
8、关注伯乐名师说,和孩子共同进步。
9、文学家宣泄情感,二也。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蔡邕。
10、师:读了这么多遍,你们知道古诗的意思吗?为了帮助你们更了解这首古诗,老师特地制作了一个解诗锦囊,请大家借助老师的锦囊和书上的注释,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出塞》。限时3分钟。
11、(2)出示全诗,指名说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不求统大致符合意思即可),还有哪些疑问。学生不能解决之处,师再引导解疑。
1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13、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原文:《出塞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4、(指名说):只要汉朝将领李广在,就不会让匈奴骑兵越过阴山。
15、师:字面:出使边塞、出边塞。“出塞”也是乐府旧题,唐代诗人常用这个题目来描写边塞的所见所闻。
16、4.全诗的情调悲壮高昂。
17、只要有飞将军李广守卫在龙城(边塞),
18、“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马),是指胡人的军队。
19、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结合注释,边读边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20、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四、出塞的大意是什么?
1、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
2、*课前互动创诗境:看图猜诗句。
3、默写古诗。学习单默写。
4、师:请坐。悲凉中流露壮美,愤恨中满是赤子热忱。这就是边塞诗的共性。
5、带着这种期盼,再读一读。
6、(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7、诵诗句(PPT出示全诗)
8、“秦时明月汉时关”——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简要拓展“互文”修辞手法。)
9、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10、历史上的“昭君出塞”:真的没那么传奇"昭君出塞"时,匈奴经历了"五单于争立"的窝里斗,国力早已江河日下;而汉元帝坐享"昭宣中兴"之成果,建昭三年(前36年)在西域又灭了郅支单于,朝野集体牛哄哄的,呼韩邪却是抱着"且喜且惧"的心态来的,哪有和亲的必要?然则王昭君的故事还是名留青史,成了传奇,这又是为何?
11、师:你们把老师想说的都说了,是的,明月在我们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可不仅仅是一个宇宙中天体的存在,象征团圆,寄托着人民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朋友的美好情感,那同学们现在你能体会到这句诗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了吗?
12、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厚重和复杂的。既有对远征士卒的浓厚同情,对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家国的荣誉和战争的正义性,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13、不让胡人战马敢踏过阴山半步。
14、师:王昌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但是他从来没有忘却一直以来的抱负。他的诗通常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比如这一首《从军行》(课件出示,齐读)。愿我们多读诗他的诗,从中汲取营养,好好学习,将来也好好的保卫和建设我们的祖国。
15、板块三:品析诗句,悟诗情
16、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还在的话,
17、互文: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18、2.《出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前半段是可信的,后边纯属写小说编故事。
20、出塞古诗的意思: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远征万里的大军仍然没有回还。只要有飞将军李广守卫在龙城(边塞),不让胡人战马敢踏过阴山半步。
五、出塞的大致意思是
1、师:是的,他们盼望良将带领他们一起保家卫国。板书保家国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3、谁说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相机检查注释“但使、胡马”的理解。了解李广。(1)PPT出示唐.卢纶的《塞下曲》,指名说从诗中认识了怎样的李将军。(2)PPT补充李广资料,感知其英勇善战,读出敬佩(思念)之情。
4、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5、秦代的月亮与汉代的边关没有什么变化,战争自秦汉以来都没有间断,离家出征到万里之外的人还没有回归家乡,只要有李广飞将军镇守龙城,,就不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侵略.
6、李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李广。
7、生:不能,要保家卫国。要上战场杀敌。可能已经在战场上死了。
8、王昭君出嫁,是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五月,汉元帝病逝了。以此可见,作为普通宫女的她,见不到皇帝也属正常,跟画工没关系,更不会自愿请行,朝廷"外交"事务传达不到她这一级。合理的推测是,因为她姓王,勉强可与皇后王政君连宗,身份可以尊贵一些,所以选择了她。
9、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10、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诗意
11、生:像李广一样,英勇善战的人。
12、这些诗句都有空间感。但是这首《出塞》不一样,它不仅仅有明月、雄关这样的空间感,他还有秦时汉时这样的时间感。
13、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14、师:同学们,让我们打开想象的翅膀,穿越历史的空,去想象一下,在遥远的家乡,望着这轮明月,白发苍苍的父母,在想些什么?勤劳善良的妻子,在想些什么?天真可爱的孩子,又在想些什么?把他心中所想的话,说出来?点名回答。师点评,并用自己的语言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
15、(2)(PPT出示《资治通鉴.唐纪》资料)师引读。
16、指名谈感受。(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17、(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
1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9、想和蜻蜓姐姐做朋友的话,就动动手指在文章的右下角留言告诉蜻蜓姐姐你的答案吧~蜻蜓姐姐会抽取留言点赞量的前三名送上蜻蜓姐姐的签名照哦~
2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六、出塞的大意是什么意思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
3、敌人就不敢再来侵犯我们了。
4、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其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5、同学们,今天的古诗诵读就到这里了,现在你能充分理解这首诗、了解诗人王昌龄了吗?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却反映了中国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美好愿望,让我们远离硝烟,远离疫情,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愿我们的国家国泰民安!
6、(设计意图:书不读熟不开讲。张口读诗,是学诗的第一步,是理解诗、感悟诗的前提。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先把诗正确,读熟悉,并用比赛读的方式,让学生读诗有激情。老师前如其分的点评让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去领悟,去生疑,为进一步的理解蓄势。)
7、预设二:看样子,你真是王昌龄的知己。
8、(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9、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请你们认真的观看,看看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播放视频)
10、品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生: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万里征途的人还没有回来。
12、e.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13、《出塞》是乐府诗歌的旧题,唐代诗人常用这个题目描写边塞生活。这首诗即借此题写了唐代戍边将士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长期戍边战士的同情,希望能有像汉朝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使边境得以安宁。诗的大意说:从秦汉时,明月就照临着边境上的古老关塞,至今,这里仍然还有无数离家万里的战士,在这关塞上戍守,不能返还家乡。只要能有像李广那样的将领在这边界上把守,外来的敌人就不敢来侵犯了。
14、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15、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6、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17、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18、师介绍: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即是边塞。
19、小结:诗人巧妙地用普通景物向我们传递出了这么多“言外之意”,这充分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之美。
20、师:但是,李广是汉朝名将,但是诗人所处的朝代确是唐代。
1、3.解释带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2、结束语:一句句诗行,描绘一幅幅画卷;一首首诗歌,讲述一段段历史过往。课下,希望同学们与诗词经典作伴,拥有属于自己的诗意和远方。(谢谢!)
3、4)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4、《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边塞诗的代表之一。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5、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6、只是那些远离家乡,长期驻守在边关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7、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
8、b.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9、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板书诗题和诗人)。
10、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明月的诗句,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12、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3、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14、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15、师:说对了吗?看似说通了。但有一事不明,他说的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难道这明月仅仅专属于秦朝,而汉朝、唐朝就没有这轮明月了吗?(不是。)
16、出示诗题,了解背景。
17、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18、(理解古诗的方法指导,并不一定要集中呈现,可以引导学生边汇报边小结,逐项出示以上学法。当然,也可以有选择性地出示。)
- 上一篇:94句有关月亮的古诗词10首三年级(精选有关月亮的古诗词10首诗)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511℃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309℃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1696℃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1432℃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995℃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939℃龙的成语吉祥语【文案整理42句】
- 813℃曾国藩家训全文及翻译【文案整理19句】
- 802℃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784℃赞美老师的句子夸张句【文案整理33句】
- 749℃罗曼罗兰名言名句发现美的眼睛【文案整理61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