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80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精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多少字)
admin 2024-01-18 09:12:02 文案短句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每一次(分享),每一条(留言),都是您对我的鼓励!(星标)每日解读诗词,就不会再走丢啦!
2、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3、以“诗”为名,共话中秋团圆
4、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5、这首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
6、“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多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但是今天人们读苏轼的词,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7、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8、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中秋词。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间之事实。挥洒自如,不假雕琢,而浩荡之气,超绝尘凡。胡仲任谓中秋词,自此词一出,余词尽废,可见独步当时之概。起句,破空而来,奇崛异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化出。“不知”两句,承上意,更作疑问,既不知月几时有,故亦不知至今天上为何年也。
9、经典咏流传:释绍昙《颂古五十五首·其一》
10、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11、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12、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
13、苏轼 〔宋代〕
1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5、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
16、上片大意:写的是“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17、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8、最先这样写“不应有恨”的不是他。刘禹锡曾写过:“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只不过“不应有恨事”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不是苏轼词中的“怨恨”。比如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里的“长恨”就是“永远的遗憾”的意思。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0、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多少字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经典咏流传:《声律启蒙》(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3、经典咏流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经典咏流传: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5、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6、“高处不胜寒”是说“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7、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8、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
9、经典咏流传: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最美的元宵词
1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11、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2、苏轼雕像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石刻
13、“不应”两句,写月圆人不圆,颇有恼月之意。“人有”三句一转,言人月无常,从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但愿”两句,更进一解,言人与月既然从古难全,惟有各自善保千金之躯,藉月盟心,长毋相忘。原意虽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出,然坡公加“但愿”二字,则情更深,意更厚矣。
14、中国文学史上,中秋月圆在文人墨客笔下别有滋味。或直抒胸臆,或借物喻情;或寄托相思,或感伤离别。
15、下片译文: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情自古以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界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够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6、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17、这首词是苏轼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18、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0、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名篇《水调歌头》
3、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
4、15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6、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7、“婵娟”就是明月,最先写“千里共婵娟”的也不是他。南朝·谢庄《月赋》中“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唐朝许浑《怀江南同志》:“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都曾写过。
8、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我安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作者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也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在同一个圆月光影里团聚!这正是人们世代传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缘由。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10、经典咏流传:张九龄《望月怀远》
11、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12、石姝丽从1991年一直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参与主持、配音、解说、演播、编辑的专题片多次荣获“湖北省播音与主持金话筒奖一等奖”、“湖北省播音与主持作品一等奖”。
13、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和天下所有人的祝福。这首词写出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而是熔铸成了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们表示的美好祝愿。
15、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但:只。
16、苏轼一生,进可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真实演绎着超旷豁达的人生传奇。公元1071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这首中秋词,正是这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还是次要滴。
17、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18、月亮你不该是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别的时候才圆呢?作者在这是分明是在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这是一种无理的质问!但这无理的语气却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弟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离人们的同情。
19、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20、许浑学习谢庄,苏轼学习他们两个,“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空间的阻隔,也就是打通了人情感共鸣的任督二脉,遂成了千古名句。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朗诵视频
1、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经典咏流传:《为祖国而歌》陈辉
4、经典咏流传:白居易《长恨歌》
5、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6、PS:再次拜读东坡先生的这篇名作,结合了赏析与创作背景等资料,与青涩时期的见地完全不一样、也与中学时期课本上所理解的更上一层,别有一番滋味,一直以来的疑惑也随之烟消云散,可谓酣畅淋漓。一个美字了得。
7、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8、经典咏流传:曹雪芹《枉凝眉》
9、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阙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10、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11、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
1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13、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14、作者:苏轼演唱:邓丽君王珮瑜等
15、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16、经典咏流传:苏轼《定风波》
17、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
18、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19、“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至亲至爱或者好友,虽然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和心灵相通了。
20、“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李白《登太白峰》)
- 上一篇:148句苏姓圈名女生两字高冷(精选女生圈名仙气姓苏两个字)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511℃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318℃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1716℃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1433℃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1170℃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992℃龙的成语吉祥语【文案整理42句】
- 822℃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815℃曾国藩家训全文及翻译【文案整理19句】
- 802℃赞美老师的句子夸张句【文案整理33句】
- 789℃罗曼罗兰名言名句发现美的眼睛【文案整理61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