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论语中关于道德的名言【文案整理54句】
admin 2023-03-08 08:55:48 个性说说 ℃论语中关于道德的名言
1、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3、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已,应该担心是自已不了解别人。
4、什么是天命?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客观上讲便是先我们存在而存在的,且不以主观而转移的;主观上讲就是人的道德与使命。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黄厚江先生认为这是孔子的牢骚,认为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但我认为这是孔子对于天命的认识。也就是说,孔子知道上天赋予他的使命,并且敢于承担使命,敢为人所不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承担的,都有自己不可推卸的天命,在受指责时不丧失勇气,依旧坚定自己,勇往直前。这也就是庄子所说的“举事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仁”在春秋时代只不过是“德”之一目,到了孔子手里获得了大大提升,成为统摄诸多德目的总德,孝、悌、忠、信、知、勇、诚、敬、恕、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宽、惠等等都以“仁”为核心推衍和发展。冯友兰认为:“《论语》所讲的仁,有些是‘四德’(仁、义、礼、智)或‘五常’(仁、义、礼、智、信)之而居其首;有些是全德之名,包括诸德。”“作为全德之名的仁,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是“最高的境界——天地境界”。这就是说,“仁”是众德之首,也是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6、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有没有这样的缺点。
7、形容人聪敏又好学,能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
8、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9、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0、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论语中关于道德的名言)。
11、同时,我们也有qq资料群,群号:8566499群内有大量文史类电子资源分享。
12、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13、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1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5、一个小群体里,一定有可以作为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对于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16、孔门之学与教,都围绕“仁”来生发,“求仁”是儒家实践的基本方式与途径:一方面由近及远,下学上达,学以成人,学以致道,求仁得仁,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内圣外王,修己安人,成己成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实现理想社会。孔子的“仁”不是纯粹哲学思辨构建出来的,而是在自己生命成长、人格提升过程中,在性与天道融合,天人合一中完成的,形成了具有中国思想特质的“圣学”,即以仁为终极境界的成圣之学。
17、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18、君子周急不济富。——《论语·雍也篇第六》。
19、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狂是容易的。
20、(注释)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21、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22、(注释)君子关心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土地;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好处。
23、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4、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25、民革广州市天河区基层委第八支部(以下简称“支部”)成立于2018年7月,现有d员27名,自2019年以来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示范支部,支部d员获各类表彰荣誉达25人次。
26、有的学者认为,《论语》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连”,实则不然,《论语》并不是随意编排的书,而是有一定逻辑结构的。全书20篇,每篇有一定主旨,各篇之间也有一定逻辑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学而篇》以论学为主题,涉及孝、悌、忠、信、义、礼等,讲的主要是学做人,即修身、处世、交友、为君、理民之道等,说明人非学不足以成人。《为政篇》主要围绕为政、君子、为学等问题展开讨论,强调为学先于为政,所以次于《学而篇》。《八佾篇》集中讨论礼乐问题。礼乐是为政的基本途径,所以次于《为政篇》。《里仁篇》以仁为核心,讨论仁德修养。仁为礼乐之本,所以次于《八佾篇》等等。很多学者还指出,《论语》首章和末章安排也大有深意。马一浮说:首章是始教,意主于善诱;末章是终教,要归于成德。从《学而》为学的悦、乐、不愠三个阶段开始,最终达到知命、知礼、知言的人生境界,就能进入圣贤之域,阐明了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而成人,学而成君子,学而成圣贤。
27、过去的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来得及改正。
28、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考虑那个位置上的事。
29、君子端庄矜持,不和别人争执,和大家相处融洽,但不结d营私。
30、《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在两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过去孩子入私塾就要读《论语》。《论语》中的很多话如“四海之内皆兄弟”“割鸡焉用牛刀”等被广泛引用,值得我们重复阅读和学习。
3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缺点。
3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
33、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34、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3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容易使人拘泥刻板,流于教条主义的泥淖;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不切实际而疑惑不解,白白浪费了时间却无所成,所以就要思考和实践相结合,学习才会大有长进。
36、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7、君子会去周济那些需要救助的人,而不是使得富人更加富裕。
38、于丹,《论语心得》,北京:中华书局,200
39、知:了解、理解;愠:生气、怨恨、恼火、愤怒、埋怨;而:但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40、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达命令,群众也会自觉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达了命令,群众也不会服从。
41、何为“不惑”?于丹认为: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的打击,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那什么是“中庸”?《论文》有一则提到,子贡问孔子什么是友谊?孔子说,看到朋友做了错事要善意的指出,如果实在不听便不必再说,不用大包大揽。不过于亲密也不至于疏远,就是中庸在友谊中的体现。而《论语·宪问》中的另一则提到,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也就是说用公正来对待仇恨,不用宽恕他也不必报复他,让他得到公平的对待。不偏爱也不仇恨,则是处理所有人际关系中的中庸之道。
42、译文: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平心静气,平心静气然后才能仔细考虑,仔细考虑然后才能有所收获。
43、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44、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45、(注释)君子要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助长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46、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47、黄厚江,《论语读人:黄厚江老师解读》,桂林:漓江出版社,20
48、“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49、《论语·子罕》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0、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51、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52、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53、总之,孔子不仅仅是位身在高处的圣人,更是亲近百姓的老师;孔子所传递的不仅是治国之道,更是人生的准则。
- 上一篇:关于路的摘抄【文案整理90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