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望月怀远【文案整理36句】
admin 2023-03-08 08:58:02 个性说说 ℃望月怀远
1、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望月怀远)。
2、这一联看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人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与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既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表现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因此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将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就是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歌在这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将“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因而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将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表现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3、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4、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的描绘出来。
5、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6、张九龄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玄宗時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代有名的贤相。
7、月亮的清辉洒遍世界,无论此时你在何地,你和思念的人,此时都会共享同一轮明月。这一经典的表述就是来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到中秋,再次读起这首诗,眼前便浮现出一副美好的画面。
8、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不如回屋入睡,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9、张九龄还辨识奸雄,他只见过安禄山一面,便断言:“将来乱幽州者,必此胡儿”。后来安绿山犯罪当斩,作为丞相的张九龄力主诛之,可惜唐玄宗没有听信张九龄之言,留下后患,终于酿成了改变唐朝命运的“安史之乱”。
10、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11、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12、bù kān yíng shǒu zâng ,hái qǐn mâng jiā qī。
13、《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尽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14、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名相和诗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15、王建弟何苦忧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岂不妙哉?
16、“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写多情人恼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表现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动作过程,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17、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18、⑷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19、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20、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几乎最常见的一个意象。古往今来,中秋与月,早已经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21、开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张九龄罢相,被贬为荆州长史,经历了无数世事沧桑的张九龄,在荆州的夜晚独自望月,吟诵出这首千古久唱不衰的《望月怀远》诗。在他死后不久,大唐繁华落幕,“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
22、《咏柳》-贺知章
23、这是“郑话社群群友之声”的投稿作品,还未加入社群的朋友请点击“入群交流”加入我们。这是由郑老师语言表达交流群精英67群的群友快乐无边为我们带来的朗读作品。快乐无边大姐一直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希望她不断进步,并且带动精英67群的家人们一起向上~
24、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
25、(央视朗读者之声·唐宋)苏轼:念奴娇·中秋
26、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27、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你我天各一方共仰望着同一轮明月。
28、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虽然海角天涯,却都在此时沐浴着同一轮月亮的光辉。这是整首诗最著名的一句,没有雕饰,没有渲染,仿佛脱口而出,但却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广阔宏大的意境,成为中国人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最好诠释。
29、《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
30、灭miè 烛 zhú 怜lián 光 ɡuānɡ满 mǎn,披pī 衣 yī 觉jué 露 lù 滋zī 。
31、⑸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32、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33、月亮圆而复缺,周而复始,就不禁会让人联想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也更加渴盼团圆。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4、《望月怀远》由张九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意境雄浑豁达。
35、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 上一篇:脚踏实地奋斗名言【文案整理32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