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17句李鸿章 秋风宝剑孤臣泪(精选秋风宝剑孤臣泪的含义)
admin 2024-01-27 12:54:52 文案短句 ℃一、李鸿章诗句秋风宝剑孤臣泪
1、两宋三百年,共送给辽金西夏多少钱?
2、其幕僚梁肯堂曾记曰:相公时下忧时泪,谁道而今非哭时?譬以等闲铁如意,顿教捶碎玉交枝。皇舆播荡嗟难及,敌垒纵横不敢驰,曾是卅年辛苦地,可怜臣命已如丝。李鸿章马不停蹄,赶至京城。此时的北京城亦是一幅惨景:“京师尸积遍地,腐肉白骨路横”;“火焚数千万家,昼夜烈焰腾空”。
3、诸君努力艰难日,莫误龙华会里因。
4、比如,《流放紫禁城:庚子国变》一书说,“知道自己要死了,李鸿章留下了遗折……他还老泪纵横地吟成一诗:劳劳车马未离鞍……”①《李鸿章画传》一书说,“临终前,李鸿章口述遗诗一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劳劳车马未离鞍……”②《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则说,“李鸿章……积劳成疾,死在工作岗位上,留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的凄凉自挽”③……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5、梁启超曾说:“李鸿章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短也;不避辛劳,不畏谤言,是其长也。”
6、出品:诗兮|策划:蔓草如刀
7、秋风吹这宝剑,孤城落泪,日落照着旗子和大将坛。外国人对我国的侵略还没有停止,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8、向制造美好事物的他们致以真挚谢意
9、孙中山曾言,要立大志,做大事,不要立大志做大官。李鸿章至少可为前半句注。在1872年《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一折中,李鸿章怒斥当朝士大夫们“圉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狃于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创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攘外。”显然,他是要拿宋儒为万世开太平之气魄和精神力挽狂澜了。
10、最终,李鸿章也油尽灯枯,在病榻上留下一首绝命诗:
11、颠覆对李鸿章的看法大概就是源于年少时那段对教科书发起革命的日子,一个偶然令我得知教科书中时有断章取义之事的发生,这简直让我兴奋不已,我似乎找到了在课堂上与老师叫板的资本,于是我废寝忘食,沉迷于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事件当中,为的就是能在日后的课堂战争上杀的老师一个措手不及,这其中便有这位李中堂。
12、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13、荷衣读诗兮·听珠玉之清扬
14、海外尘氛犹未已:外国人对我国的侵略还没有停止。
15、配图:蔓草如刀|选曲:李荷衣
16、劳劳车马未离鞍,一生在车马上东奔西走(为国家操劳),也没有离开过马鞍(也是说在车马上度过)
17、“西洋军火,日新月异,不惜工费,而精利独绝,故能横行于数万里之外,中国若不认真取法,终无以自强。窃为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瞻军”。
18、到了向日本割让台湾的时候,朝廷又命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前去办理。据议和使团顾问、美国前国务卿科士达(JohnWatsonFoster)披露,李“对此非常生气和吃惊,这表明北京感兴趣的是把人们对条约的全部憎恨都加在他和他的亲属身上”。
19、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20、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陽好。哀哀浩劫,歸遼神鶴竟何之?
二、秋风宝剑孤臣泪的含义
1、不要再污蔑「锄禾日当午」的作者
2、百年之后,世间再无李鸿章,也再不需要这个曾在神州大地上四处救火的“裱糊匠”了。
3、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丧权辱国史。当年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每每看到那些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无不深感锥心之痛,彼时年幼,看到这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心中愤懑不平,每读至此处,皆欲扔书拍案而起,痛骂这些条约的签署者李鸿章。自然与这些遗臭万年的条约一起,李鸿章成了书史者笔下的千古罪人,朝廷也斥责他办事不力,免去了他的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的职务,“李鸿章”三个字也成为“刽子手”、“卖国贼”的代名词。当时的民众深以为耻,甚至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
4、但他那简陋不堪的小分队很快就被太平军打得一派涂地。而且祸不单行,一时谣言四起,诽谤丛生,父老乡亲饶不了这个失败的狂人。那段日子,李鸿章几乎不能立足于乡里,更有没面子回京,常常借酒浇愁,写一些“书剑飘零旧酒徒”的落拓之句。好在有曾国藩——一位伟大的师傅。
5、相较之下,史学界对这首“李鸿章绝命诗”的真伪,始终多少存有一些疑虑。原因是由李鸿章的后人与好友编纂的李鸿章文集中,从未收录此诗。事实上,李鸿章去世时并不孤独,相反,“缠绵病榻,死前那些日子时刻都有亲人和部属陪侍左右,乃至他在弥留之际的具体情态细节、片言只语都有人做了详细记录”④,所以他给清廷留下了一封遗折,也给远在上海的友人盛宣怀写了一封诀别的遗书。如果李鸿章临终写有“秋风宝剑孤臣泪”一诗,不被亲友收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6、秋风宝剑孤臣泪:秋风吹这宝剑,孤城落泪。
7、关于平定发、捻“李鸿章之用兵也,谋定后动,料敌如神,故在军中十五年,未尝有所挫衄。虽曰天运,亦岂不以人事耶?其剿发也,以区区三城之立足地,仅一岁而荡平全吴哉。剿捻也,以十余年剽悍之劲敌,群帅所束手无策者,亦一岁而歼之。盖若有奔授焉。其待属将也,皆以道义相交,亲爱如骨肉,故咸乐为用命,真将将之才。”
8、 跟随了四十年的老臣周馥这时也在床边,眼看老李已经咽气但双目炯炯不闭,遂哭出声来:“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去吧!”“目乃瞑,犹溜涕口动欲语,可伤也。”(周馥《李文忠公七律诗》注)
9、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笑指芦沟桥畔路,有人从此到瀛洲。
10、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出自清代李鸿章的《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11、《狐蝶泪》系桃花潭水个人作品集,包括2004年至2012年期间创作的部分诗歌、小说作品。九年时光,从豆蔻年华至懵懂青春,如同一只蝴蝶的蜕变,又如一场铭心刻骨的修炼。这里有欢笑,有泪水,每一个字,都凝结着一滴泪,每一滴泪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
12、嚴複的挽聯是:使當時盡用其謀,知成效必不止此;設晚節無以自現,則士論又當何如?袁世凱的挽聯是:受知蚤歲,代將中年,一生低首拜汾陽,敢翊臨淮壁壘;事變方殷,斯人不作,萬古大名配諸葛,長留丞相祠堂。曾國荃的孫子曾廣銓的挽聯是:先太傅以後事累公,萬國輸誠,宏濟遠謀今絕響;予小生游歐洲就學,片長自效,追隨多難為酬恩。陳夔龍的挽聯是:帝命諡文忠,千秋論定;天生為社稷,曠世才難。慶親王奕劻的挽聯是:手挽乾坤,即今生榮死哀,公應瞑目;身騎箕尾,際此遺艱投钜,我更傷心。
13、四年牛马走风尘,浩劫茫茫剩此身。
14、“自秦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天耶?人耶?恶得知其故耶?”
15、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16、鹿去臺空屋數椽,置身就在閬風巔。孤筇螟踏煙中路,萬壑春藏洞裏天。亂後諸生虛講席,門前流水隔塵緣。低徊朱陸論心地,思使薪窮火不傳。
17、中文知识界长期流传一种说法,称李鸿章1901年去世前夕,留有“绝命诗”一首,内容如下:
18、李鸿章做事深究的态度,用心的良苦,考量的长远,让他势必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自率军抵达上海后,他在这块国家财政所依的地皮上,励精图治,节度华洋,借力打力,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以夷制夷”手段,不仅镇压了太平军,更习得了与洋人打交道以及兴办洋务的各种经验和知识。
19、以上,是李鸿章“临终绝命诗疑案”的大致情况。笔者近日于《申报》中检索得到一条线索,似可为这一疑案略做新论。
20、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
三、李鸿章 秋风宝剑孤臣泪
1、外国人对我国的侵略还没有停止,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2、在自强变通的精神指引下,他不仅奔走疾呼,而且以身作则,亲自主持大局,在他的领导下洋务派创造了晚晴帝国近代新事物中的无数个第一: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局、第一座近代化机器制造厂、第一座钢铁工厂、第一个民营企业、第一次向外国派遣中国留学生、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陆军、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等。然而开创性的举措对于病入膏肓的晚晴时局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效用,狂澜既倒独撑亦无用。
3、在军费上,李鸿章采用“关厘分途,以厘济饷”的政策,以关税支付常胜军、中外合防局及镇江防军的军需,而以厘金协济淮军,随着军事进展和湘淮军力的壮大,厘卡也层层添设,从而确保了饷源
4、三百年来伤国步:几百年来为国家的发展缓慢而悲伤。
5、闲置在家的李大人叫人给康有为送去几千两银子,以表达他的热切支持,可是被康先生大义凌然地拒绝了。后新法夭折,康党遭血洗,很多人弹劾李鸿章也是康党。西太后为这事专门拿问李鸿章,他竟然回老佛爷的话时承认康梁所做正是自己一直以来想做而未能做成的,还说“如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真是又老辣又倔强。
6、驱车出合肥城区,向东行驶不久,就到了东乡大兴集。在合肥钢厂的围墙边,朋友叫开了关闭着的铁门,带我走进一个荒芜的院落。没有料到,在高大的烟囱和轧钢车间厂房旁,就是我想探访的李鸿章墓地。
7、后来他在用兵方面的成就,又远远超过了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治理道路崎岖的蜀国时,能够使得官员都不怀奸险,百姓都自强自立,但李鸿章做了几十年的重臣,不能使国民团结友爱,让他们为己所用。诸葛亮死的时候,所有财产只有成都的八百株桑树,李鸿章却以豪富闻名天下,怎么差距就这么大?至于他们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犬马恋主的忠诚,也倒是很相似。
8、他死后,各路大腕给他写的挽联如下:
9、⑨《仙籁氏在古诗录又选诗章十余阕投自山谈再博阅者之一粲》,《申报》1919年11月10日。
10、李鸿章在京城下榻于贤良寺。京城各国驻军只承认奕劻和李鸿章两位全权大臣的居住之所为中国地方,其余均为“外国辖境”。其实,奕劻住宅外有日本兵持枪护卫;李鸿章住所亦有荷枪实弹俄国兵把守,外国报纸评论云:奕劻“如一囚徒”;李鸿章“实际上是受到礼遇的俘虏”。
11、第李鸿章与王安石。王安石由于他的新变法而遭到世人诟病,李鸿章由于他的洋务运动遭到世人的诟病,王安石变法与李鸿章兴办洋务,虽然都不是很完善的政策,然而他们的远见卓识都不是那些非议他们的人所能及的。那些号称贤良士大夫的人,都不肯帮助他们,还群起对他们进行诘难和攻击,拖他们的后腿,背后说他们的坏话,最后弄得他们不得不用一些奸诈小人来协助自己,这一点上,王安石和李鸿章的境地都差不多。然而王安石更多地得到了皇帝的支持,他对民政方面进行了精心谋划,局面更加宏大深远,这一点又超过了李鸿章。
12、晚清帝国的每一缕新鲜空气都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悲伤、沉痛、屈辱的记忆都与李鸿章相连。作者并没有按照一般的套路,对李鸿章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让事实说话,以文学化的笔调细致地描绘了李鸿章的真实面目:建海军,造炮舰,派遣留学生,签和约等。
13、李鸿章之学问根基,实曾国藩为之奠定,而国藩之学,则来自宋明以来儒家士大夫“经世致用”、“学政合一”的传统。早年进京应试,李鸿章便写下“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的豪言壮语。后来做曾国藩秘书,更是屡创大手笔。曾国藩称赞他“天资于公文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其最负盛名的《参翁同书片》,便由李鸿章起草。此片运笔老辣,拿捏有度,一举参倒封疆大吏又是帝王师的翁同书。
14、《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胸魄气略。其中一首是:
15、(背景)1857年2月,太平军在皖北发动了防御中的攻势,连克桐城、舒城等地,打败清军,击溃李鸿章所部团勇,李鸿章奉母仓皇北逃。1858年8月,太平军克复庐州,将李鸿章祖宅“焚毁一空”,凡此种种,更使得鸿章耿耿于怀,遗恨难消。再一次逃经明光镇时,他有感而发,特赋此诗。
16、kaiwind123@sina.com
17、他送儿童去美国留学,希望能学习更多先进的科学知识,让这些人才来振兴自己的国家。
18、“临事方知一死难”可以看出李鸿章心里的痛苦与心酸。第二句诗感叹国家的痛苦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国家不思进取,闭关锁国造成的。第三句话直接把李鸿章内心的悲苦表现地淋漓尽致。最后一句,是李鸿章对国家的担忧,从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可以看到海外列强想入侵的想法从未平息。希望国人能够引以为戒,不要再让悲痛再延续。
19、与汝归耕定何处?牧童牛背互吟讴。
20、1901年9月,李鸿章最后一次以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名分走上丧权辱国的谈判桌。比之甲午前虽遭欺凌犹能抗衡于列国,比之甲午后,马关舌战群倭的殊死一搏,这一次真的是山河破碎,大道凌夷,一口鲜血涌上喉头,死期至矣。谈判之前,有人为李鸿章谋划三策,上策拥兵自立,建立共和;中策北上勤王,拥君立宪;下策入虎狼之口,签卖国条约。李鸿章说他选择下策。正所谓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他此时能做的,也只是收拾山河待后生了。
四、秋风宝剑孤臣泪全文
1、回顾李鸿章四十年宦海浮沉,从军械、轮船、铁路、电报、新式教育、现代公司乃至后来的政教维新之论,哪一样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哪一类不开风气之先,哪一次不会激起惊涛巨浪而博得不忠不孝、大逆不道之名。甚至有学者认为,整个甲午战争,不是中国人和日本大在打仗,而是满朝文武与李鸿章一人之较量。此说真是耐人琢磨!然而人们已厌倦了琢磨。
2、怡性情|启哲思|长知识|助谈资
3、(背景)1859年1月,李鸿章在哥哥李翰章的牵线搭桥下,投奔到湘军首脑曾国藩的湘军大营,充当了幕僚。由于连年的战争,这个时期的他对战争已经感到了厌倦。1861年夏李鸿章在重返曾幕,路经万年(江西饶州府)时,赋此诗寄怀。
4、节目咱没看......早诗倒能给几首:19岁李鸿章写《二十自述》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青眼邀名士赏赤聊故酬胸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沤久愧蓬莱仙导客簪花少第二首:丈夫事业误流光悔迟壮志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闻鸡觉身先舞镜知颊髭昔童今弱冠浮碌碌竟何鸿章20岁进京曾作七律《入都》10首要诗句许:丈夫手吴钩意气风高白尺楼万谁著史三千外觅封侯定捷足随途骥闲情逐野鸥笑指卢沟桥畔月瀛洲其二:频伏枥向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遍交海内知名士访京师道藉求文益友胡悒郁吾
5、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购书。回复“购书”,即可购买本书!
6、一个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屹立不倒,着实不易。李鸿章却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做到了。
7、威威车马据征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8、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fú),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9、1861年,曾国荃围天京,拒不增援上海,李鸿章受曾国藩命独率淮军援沪,终于等来人生第一次大转折。他借此机会反辅为主,独立门户,此后迅速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李鸿章入沪这年38岁,对于很多仕途之人来说,这个年纪已是俗累缠身,鸿鹄远逝,而李鸿章到这时,才算是真正师门毕业,才堪大用于天下了。
10、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11、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12、作为最后的士大夫中的一员,究其学问之结构,虽儒法纵横术并用,到底还是儒心在作祟。这儒心比之煌煌大宋朝的士大夫们也丝毫不差,而在事功上更胜于他们。然而正是这一点,尤其让今人看不上了,因为少了几分“道心”。而他的老师则儒道并济,成为五百年来做官的完美榜样。
13、未料想少年时候许下宏愿,写下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的年轻人现在却拖着老朽的身躯为买国条约签字。那是五十多年前,奉父命入京师的皖乡人还是一个慷慨激昂的黄金青年。
14、此诗是李鸿章临终前写的。
15、这本书无需我再多加赞誉,其中文笔,连毛泽东同志都佩服。
16、第李鸿章与诸葛亮。李鸿章是一个忠臣、儒臣、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中国自尧、舜、禹三代以来,同时具有这五大身份而被百世所钦佩的,莫过于诸葛亮。李鸿章手中所能依靠的资本,超过了诸葛亮,但在取得君主的信任上不如诸葛亮。李鸿章最开始在上海的时候,仅仅依靠着区区三座城市,就能在江南建立大功,他们创业的艰难,也都比较相似。
17、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18、⑦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7页。丁书所录诗作,文字略有差异:“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寰海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19、其实,《申报》所选《古诗录》诗作,有部分是可以查到原作者的。如《洗耳池》一首,即明代人赵璧的《洗耳芳池》;《九日游蜀山》一首,即清代人李天馥的《九日游蜀山》;《金山寺游客》一首,则与传言中乾隆所写的《游中岳嵩山》诗极为相近(也不知道是谁在抄袭谁)。
20、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个失败者。他并未使中国走向富裕与强大,甚至临死时也没见到独立自主的中国。
五、秋风宝剑孤臣泪全诗
1、尽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贤臣。
2、马车前的马还没有离开马鞍(比喻事业没完成),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
3、他的临终绝笔是:“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4、国难未除家未复,此身虽去也踟躇。
5、不过有一点李鸿章可以自负而无汗颜,那就是天下清流常常是只骂人不干事,而他却只干事,不怕骂。纵观吾国三千年政治生态史,总被庸官政治笼罩,而李鸿章立身其中,可算是个另类。他那句应制诗,“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可谓其一生奔走驱驰的写照。这种一门心思放在做事上、不可阻挡地要做成事的精神,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学问渊源及人格锤炼。
6、在故居中徘徊,看着经过岁月洗礼的旧照片,感受着在风云变幻时代那个苦撑危局的耄耋老人内心的幽愤和凄楚,光线一点点的昏暗,一如那个江河日下的时代,一己之力终究难敌时变势逝。
7、两个月后,部下周馥接到李鸿章病危的消息,赶到贤良寺前来探望。李鸿章此时已病入膏肓,身着殓衣,呼之能应,口不能语。时局惟艰,干戈未息。临终前,李鸿章依然无限牵挂,吟诗一首:
8、撰文:蔓草如刀|编辑:蔓草如刀
9、(背景)1861年9月夫人周氏去世,两个女儿失去了母亲。家庭的不幸已使李鸿章哀伤不已。战争的挫折,更增加了它的厌战情绪。
10、临终之时,他让人代写遗嘱,鼓励慈禧奋发图强:“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11、「诗兮」荔枝FM·喜马拉雅FM
12、 签约后两个月,被李鸿章倚为强援的俄国政府再度发难,试图攫取更大权益,并威逼李鸿章签字。而当时这个位年迈的重臣因为感染风寒和《辛丑条约》而身体每况愈下,已至吐血境地.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俄使走后,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即刻向儿子李经述口述遗折,呼吁自强。又命于式枚草遗折推荐袁世凯代己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临终时嘴里还在痛骂“毓贤误国”。
13、(赏析)此诗道尽李鸿章对从军之路,饱受困苦之态。对亲人离别思念跃然纸上,读之世人怆然。
14、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15、老人记得,当时被称为“汉奸卖国贼”的李鸿章穿着黄马褂的遗体保存完好,狂热的人们用绳子拴着遗体,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尽。陪绑游街、同时粉身碎骨的另一具遗骸,是他挚爱的赵夫人。同年,全民大炼钢铁,合肥钢厂兴建起来了。钢厂就把挖掘一空的李鸿章墓地划进厂区。
16、慈禧看后热泪盈眶,悲痛欲绝,她不知道失去了这位股肱之臣,大清王朝还能支撑多久,有识之士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后无不唏嘘不已。
17、军事上,由于任人不当,没有依靠专家治军,尤其甲午一战,二十余年之苦力经营付诸东流;洋务上,因难以作出实质性改变,企业终未获得独立性而听命于官僚;外交上,由于昧于世界大势,频频被洋人所欺。
18、晚清重臣除却曾国藩不说,一个晚年逢人便谈西征事只活在过去的左宗棠,一个沽名钓誉好大喜功的张之洞,还有一个因个人恩怨处处刁难李鸿章做事的翁同龢,看来看去也就李鸿章有些作为,搞洋务,建铁路,外派留学生,修电报线,甚至出使国外也念念不忘打广告,让人来中国投资。只是一顶卖国贼的帽子牢牢扣在他的头顶,盖住了他所有的一切,那些靠他折冲樽俎才苟全性命之人,因其作为所受益之人,因其屈辱所能挺直腰背之人,从来都不屑多看他一眼。似乎他生来便是奴颜媚骨,十恶不赦之人。这不由让我想我想起李鸿章临终前之遗作:
19、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20、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六、李鸿章诗句秋风宝剑孤臣泪
1、此次伯父书怂恿趁今年山向大利卜葬,余惟恐赶不及……风水之说,吾不甚为然,只求无水无蚁,以安体魄。今世所云地师者,言人人殊,各挟小术以欺世射利,而置先人遗体悬搁不葬,于心忍乎?
2、李鸿章离开时留下了一首凄凉的人生诗它蕴含着老人的辛酸和无奈!“如果你必须努力使你的马匹和战车脱离马鞍,你将处于危险之中三百年来,他在八千里之外伤害了国家,伤害了人民。秋剑,孤臣,泪,落日,旗和一般祭坛海外沙尘的气氛依然存在请不要等着看。”看到这首诗后,慈溪心情复杂,痛哭流涕,呕血不止一次!什么能让老慈溪如此伤心?
3、感谢吾友李夏恩兄为本文提供的诸多意见。
4、经营庶富羞言我,纽握机权耻授人。尽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贤臣;诸君努力艰难日,莫误龙华会里因。鸿章又拈句谏海上官商寅友,并谢拳拳,乞弟代为一一致意。愿诸君努力共济时艰,鸿章虽死犹生。李鸿章是从上海起家的,临终时想起海上旧友并不令人意外。年轻时,李鸿章曾是个科场得意的才子,二十四岁就考中进士,又拜在父亲李文安的同年曾国藩门下做弟子,讲求义理之学。
5、这是迄今为止,笔者所能找到的关于所谓“李鸿章临终绝命诗”的最早版本,此时距离李鸿章去世,已过去了18年。据报纸的介绍,该诗来自一位叫做“仙籁氏”的投稿人,但他并非作者,笔者也未查到他的真实身份。栏目编辑在11月7日,对“仙籁氏”及其投稿的诗歌,有这样一段介绍:
6、冬日的上午,阴霾的天空没有阳光,我的心也像灰色的天空,沉甸甸的。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李鸿章临终的场景。
7、临终前,李鸿章曾给远在上海的盛宣怀写信。向他,并通过他,与沪上官、商圈内的朋友诀别。这封遗书,去年首次披露。遗书中写道:四十年来百战身,几回此地息风尘;
8、绿鬓渐凋旄节落,关河徒倚独伤神。
9、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寒。
10、李鸿章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1、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12、愁弹短铗成何事?力挽狂澜定有人。
13、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作为政治家,他在各个方面都遭到了“惨败”。
14、想起西太后那副邹巴巴的尊荣,李鸿章有些懊恼。但不久他又喜形于色,兴奋地对人说“此行所见过于所闻”,“博考诸国政治之道,他日重回华海,改弦而更张之”,“生今之世,善教发为善政,其明效大验,有如是哉”……看来他是不想退隐林泉了。他还提出,中国之事,不仅是器物,根本是“政教”不如人,这在当时实在惊人之语。
15、梁启超为李鸿章立传,说“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而李鸿章毁誉至极,正因其敢想常人之不敢想、敢做常人之不敢做、能负常人所不能负。他不像海瑞,两袖清风,一身铮骨。倒像张居正,成大事而不修身。当然李鸿章更是少修养,简直有些“娘希匹”的样子。
16、大清这个将倒的大厦如果没有李鸿章这些有救国之心的晚清重臣的扶持,也许可能更早便会灭亡。当李鸿章去世的时候,慈禧太后也明白,她的身边虽然没有了太平天国的乱贼,也得到了些许西方列强的和平相处,可是当时清朝也再没有人可以帮她去扛起大清王朝这幢即将倾倒的大厦。
17、(赏析)李鸿章这首诗是在他人生最低谷时有感而发的。那种国破家亡,书剑飘零,惆怅徘徊的复杂心情刻画得很生动。
- 上一篇:141句懂自己的朋友用什么词语形容(精选朋友很懂自己的词语)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511℃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323℃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1755℃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1433℃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1380℃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1032℃龙的成语吉祥语【文案整理42句】
- 840℃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817℃曾国藩家训全文及翻译【文案整理19句】
- 814℃赞美老师的句子夸张句【文案整理33句】
- 803℃罗曼罗兰名言名句发现美的眼睛【文案整理61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