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26句对李鸿章的1000字评价(精选对李鸿章传的评价诗句是哪一句)

admin 2024-01-27 12:55:16 文案短句

一、对李鸿章传的评价诗句

1、经过一场激烈的争执后,李与丁重修旧好,协力将东捻军堵御在黄海、运河、六塘河及大海之间的狭窄地带,使捻军“以走制敌”的优势无法发挥

2、1896年李鸿章访俄时,俄国财政大臣维特评论对李的印象说:“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他是“高度文明的,但“从我们欧洲的观点看,他是没有享受什么教育,也并不文明

3、在本书中,梁启超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加富尔、伊藤博文等人做了比较,指出李鸿章是怀着忍辱负重、死而后已之心为清政府“修修补补”的,只不过他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不懂得为后世立百年大计。

4、华筵盛会娱丝竹,千岁灯花喜报传。

5、权去势移,门生故吏也纷纷叛离。

6、他是一个弱国的外交强手,也是经济天才;军事上内战属强者,外战属庸者(不完全是弱者),军事思想不如他的后辈先进;文化上是奉行“中体西用”的代表——这点个人比较欣赏,这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比“全盘西化”和“闭关自守”都来得符合实际;官场生存方面,也属于强者,一直能立于政治的中心;政治理念上,他只能属于封建王朝的卫道士,根本不是什么新时代的代表——他就是自己评价自己的那种“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根本不会想到把那间“破屋子”完全推倒了,再建一座新的。梁启超说得好:“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7、毛泽东评李鸿章:“水浅而舟大也。”

8、故交忽千里,輏车莅远盟。

9、甲午战败,对李鸿章来讲,何尝不是一个深刻反省的过程。日本的维新成功与中国致力30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对他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刺激。《马关条约》的订立,他从日本回到天津的当天,就向处于悲愤激动中的光绪皇帝上了一份奏折。

10、飘然海外一浮鸥,南北东西遍地球。

11、在奏折中,李鸿章愧愤交集,他说道:“敌焰方张,得我巨款及沿海富庶之区,如虎缚翼,后患将不可知。臣昏耋,实无能力。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

12、貌似质直,而举动任性,办事糊涂,文武将吏皆不愿与之共事,迹其语言狂妄,似有心疾者,其人实不堪任用。

13、秋风宝剑孤臣泪——晚年的李鸿章

14、签订《辛丑条约》的本是庆亲王奕劻,签字时奕劻深知一笔落下便千古骂名,纠结不已。这时,李鸿章主动站了起来,说:王爷,还是我来吧。他说了一句让现场所有人都心酸的话:这个天底下最难写的恐怕就是自己的名字了。这一段情节并非史实,但“此中有真意”,假中有真,李的性格与神魄从中隐约可见。

15、李鸿章离开日本时候发誓,终生不再履日本土地,一年后李鸿章出访欧美各国,不得不在日本转船,但是已经花甲之年的李鸿章坚持不登岸,在两条船之间支起的舢板颤颤巍巍地走了过去。

16、李鸿章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因此在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于下风。处处受制。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

17、梁启超《李鸿章传》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18、虽然这个故事对李鸿章略有褒奖,但在文章的末尾,却对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败绩进行辛辣的嘲讽: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曾被称虽然这个故事对李鸿章略有褒奖,但在文章的末尾,却对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败绩进行辛辣的嘲讽:“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曾被称为东方第一政治家的李鸿章,现亦老迈至此境地

19、“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候”。对于李鸿章这位晚清重臣,褒贬不批评者称之为“卖国贼”,称赞者说他是第一流的外交家,更有人称其为“东方的俾斯麦”。不论怎样评价,李氏在晚清的重要地位不容否认,正如梁启超评说,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40年的历史就是李鸿章的一部传记。

20、楚山百重映,吴江万仞清。

二、对李鸿章传的评价诗句是哪一句

1、其实李鸿章也不想的,只是当时的列强比中国强太多了~~而且又从当年打拿破伦的时候学会了群欧的方法~~~~把这个官位给谁,谁能办好?

2、他在到荷兰、英国看到近代的科学繁荣的景象时写了两首诗:

3、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4、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

5、(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6、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

7、应该辩证的看待他,李鸿章有爱国心,在签定对外不平等条约时他有许多顾忌,他因时代的局限和自身的懦弱而放弃了对外的雄心,其实他是没有认识到那些问题。他虽然足以说被千万人唾弃。但他的洋务运动,富强祖国的决心永远不会变。谢谢聆听。

8、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9、李鸿章可谓地地道道的悲剧性人物。然而,他的悲剧并非个人悲剧,而是国家悲剧、民族悲剧、时代悲剧的缩影。对此,梁启超相当中肯地评价道:“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也说他是“水浅而舟大也”。

10、在德国访问期间,李鸿章下榻于柏林豪华的凯撒大旅馆,德国政府对他款待甚隆,连李鸿章爱抽的雪茄烟,喜欢的画眉鸟,也“陈于几而悬于笼”,居室墙壁上挂着两张照片,左边是李鸿章,右边是德国前总理俾斯麦。李鸿章对德国政府表示感谢,特别提到他们在归还辽东、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购买器械、战船等方面给予的支持。德国政府官员建议李鸿章到医院检查身体,拍X光片,诊断那颗被日本刺客击中左额的子弹残片的位置。他接受了手术,亲眼看见了那颗子弹镶嵌在左眼下的骨头上,大为惊奇,称之为“照骨术”。这是X光被发明仅七个月后的世界医学的最新技术。而李鸿章则成为拍X光片的第一个中国人。

11、离开俄国之后,李鸿章先后到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和美国、加拿大访问。

12、最深刻的惋惜,最中肯的评价。真实再现晚清版“国进民退”,重温背负百年历史黑锅的晚清改革总设计师!

13、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14、甲午战争使他从权力的顶峰上滚落下来。

15、高阳所著的《李鸿章传》偏重于一种纯小说的模式,这就是他的风格,和他的红楼断梦系列一样。如果你喜欢读那种刻画细腻,擅长描写人物心理动态的小说,这本书在合适不过了。高翠莲所著的《落日孤臣李鸿章》侧重于一种点评论说的模式,夹叙夹议的写法,类似于评书的模式。如果你不喜欢独立思考,很想借鉴别人的看法和聆听别人的理解的话,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入门引导书。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按道理来讲应该是最权威的书,这部书带有当时的人对李鸿章的所有看法,包括了梁启超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维新派知识分子对待洋务运动的看法,但是作为一个治学态度严谨的学者,他还是以很公正的态度来看李鸿章,认为他是时代创造的英雄或是他的存在造就了一个时代,所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研究型好书。

16、1898年北京的冬天,一片苦肃。落日的余晖倾洒在东安门外冰盏胡同的贤良寺院内。院门紧闭,看得出,已经多日无人来访。此刻,一位长躯疏髯、饱经沧桑的老人正静静地坐在窗前,闭目想着心事。

17、李鸿章抵达美国,同样受到隆重的欢迎和礼遇。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后来这样评价李鸿章:“李鸿章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性质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国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18、6月,大清帝国的洋务总管——恭亲王奕䜣去世,使得李鸿章有痛失知己之感,使他一下子悟通了俞伯牙在闻知钟子期离世就碎琴绝音的道理。

19、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20、与此相应的步骤,是李鸿章在1872年初即授意津海关委员林士志“与广帮众商搭雇洋船者”拟议轮船章程九条,并函告两江总督曾国藩,而曾氏同时也命综理江南轮船操练事宜、前福建台湾道吴大廷筹议轮船招商局租赁事宜。

三、对李鸿章的1000字评价

1、李鸿章此时对西方社会的民主共和制度和进化论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他甚至希望中国会很快走向“公天下之局”,也就是类似西方的民主社会。而李鸿章这个思想的变化,距离马关签约才仅仅两个多月。

2、“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

3、晚霞浮极溥,落影照长亭。

4、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最早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也是中国近代早期各类工矿交通企业中规模最大和最早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民用企业。此处仅就其人事管理制度上看淮系的控制和运作。轮船招商之议,早在太平天国平定后的同治六七年间即已开始,当时在淮系班底工作的道员许道身、同知容宏率先提出《华商置造洋船章法》,即输入西方航运方式,分运漕米兼揽客货的方案,但结果是“因循日久,未有成局”。面对“各口通商以来,中国沿江沿海之利,尽为外国商轮侵占”的严峻形势,李鸿章对鼓励华商发展本国轮船航运之事,一直颇为关注。

5、李:如果一个做大臣的人,想要给国家尽力办事,但朝廷上所有人的意见都与他不合,合起来拉他的后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想按自己的想法办事,该怎么办?

6、变法志士们的一揽子工程没有实现,换来的却是菜市口六君子的喋血、光绪皇帝的被囚。慈禧与光绪二人母子失和的结果是清政府国际威信的急剧下降、朝政的更加保守以及随之而来的使人感到更加不妙的前途。

7、晚清重臣李鸿章故去之后,留下了一桩众说纷纭的历史公案。或以平发平捻为李鸿章功,或以数次和议为李鸿章罪。有感于此,两个月后,梁启超著就《李鸿章传》一书。

8、《李鸿章传》是由梁启超所著的书籍,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

9、签订马关条约时李鸿章被一名日本刺客打中面颊,险些丢了性命,象征着他身份的黄马褂被横流的鲜血染红。最终,因为这颗子弹,李鸿章替大清王朝减免了一亿两白银。

10、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11、回顾4年来,朝廷对他的处罚,他领受了;国人对他的责骂,他也领受了。70多岁的人了,已经过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他只能抱着“功计于预定而上不行,过出于难言而人不谅,此中苦况,将向何处宣说”的苦闷,抱着对时局的担心与关切,在默默中消耗着有限的岁月。

1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13、毛主席1925年,革命战争在非常时期,他在长沙暂息一下,还写下:《沁园春.长沙》

14、据载,戊戌政变后,慈禧拿着弹章对李鸿章说:“有人谗尔为康党。”李鸿章镇静地回答:“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明确地表达了他支持变法的态度。

15、但是,这位已经62岁的老者依然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

16、袁世凯评李鸿章:“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17、李鸿章在美国访问期间到中国驻美大使馆看望了清朝驻美使节人员,见到墙壁上挂着李鸿章手写的隋卢思道的《赠别司马幼之南聘》一诗,那是几年前,他为壮行大洋彼岸使节所书:

18、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19、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20、他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真正尝到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滋味。

四、对李鸿章的赞美

1、与曾左相比,李鸿章的失败在于其“性格风范”的缺陷,即“拼命作官”和“好以利禄驱众”,漠视“以修身为本”。任何一个“李鸿章”都有很大的功绩,任何一个“李鸿章”都有政治上对手的掣肘,但任何一个“李鸿章”都不能,也不应该推卸自己的历史责任。

2、万川博士先后在政府、企业、学术部门工作,具有哲学、管理多学科背景。在此之前也有幸邀请万川老师前来读书会分享过《道商范蠡》、《曾国藩传》等书,获得粉丝们的一致好评。

3、1872年1月,内阁学士宋晋以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局“糜费太重”为由,奏请停止造船,由此引发洋务派和守旧派关于造船工业兴废的一场大论争。在这场论争中,李鸿章坚定地站在曾国藩、左宗棠、沈葆桢等洋务派官员一边,指出:“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船之费万不可省,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不得强矣。”针对如何解决造船养船耗费巨款的问题,他又提出“配运漕粮,商人租贷”的变通办法,并主张“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准其兼运漕粮,方有专门生意,不致为洋商排挤”。这就开了筹建轮船招商局之端绪。

4、可是甲午一战让李鸿章奋斗半生的事业都化为飞灰,生生打断了中国国运再次好转的契机。马关的墨迹未干,李鸿章已经挂上了“李二先生是汉奸”的骂名

5、简单方便,答案基本都是秒回的噢!

6、环顾四周,早年胸怀壮志,一起致力“求强”“求富”,发起洋务运动的老伙伴们都一个个先后故去了。李鸿章,真正感到了孤独。

7、出入承明四十年,忽来海外地行仙。

8、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李鸿章热衷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9、在晚清四十年中,没有人比李鸿章对中外关系的影响更为巨大;这些年中,虽然新人辈出、新鲜事物辈出,但一切浮云散尽后,你会发现李鸿章还在原位屹然不动,他与慈禧太后两人,是仅有的凭借个人影响力就能左右各国对华政策的人。

10、几年来,他很少外出拜亲访友,也不喜欢接待有数的几位来访的客人。

11、但是由于他没有长远的眼光,不知道为后世立百年大计,仅满足于修修补补,而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因此在现代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于下风,处处受制。

12、李鸿章最后留下的几首诗,是在他1896年2月出使欧美等国时写的。《马关条约》签定之后,俄法等列强对日本获取东北三省眼红了,假惺惺地出面干预日本。日本迫于威慑,以三千万两银子“赎辽费”归还辽东半岛。清政府籍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之机,派李鸿章率庞大使团出席并遍访欧美以与西方列强拉拢关系。李鸿章感激涕零,说,“某当辞华赴俄之日,自知前半生行事,于此已作一大结束。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者,诚为某今日咏矣。”他总以为自己“以夷制夷”方略的英明,殊不知俄国的野心更大,骨子里最坏,最阴险、最狡诈,西方列强各怀鬼胎,无非都想瓜分中国而已。

13、他就是甲午战争以来被千人骂、万人唾,“国人皆曰可杀”的“汉奸”李鸿章。

14、在正统教材中身背“软弱”“卖国贼”“刽子手”恶名的李鸿章,在西方却有“东方俾斯麦”的美誉——这种差异可能不仅仅是“屁股”的影响,更有东西方文化观念和政治需要的因素。而同样身为清末名士的梁启超,在其所著《李鸿章传》中,却也将李鸿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并对李鸿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5、甲午年洋务运动的破产,让人感到“以一人而敌一国”的无望与悲恸,梁启超也由此发出“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叹。

16、李鸿章是清朝晚期的一个重要人物,是推动自强运动的主要主要官员,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的思想比较先进的人,但是清朝进入晚期,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可能进行彻底的改革,只能是修修补补,维持腐败的统治,造成了时代的悲剧。

17、完颜海瑞∣诗文联赋李鸿章·引子

18、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9、人们常说,政治如战场。政治舞台上的秋风苦雨已经使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练就了一副金刚不坏之身。只不过,刚刚发生过的政坛地震又使他心悸不已,愁肠百结。

20、政敌攻击、国民的唾骂,从“坐镇北洋,遥执朝政”,一变而被赋闲京师,做了一个伴食宰相,犹如从云端跌落地表,他的心情怎么能够平静呢?

五、对李鸿章的总体评价

1、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差异:克己与任性

2、河山表里本天成,寄语贤王建树宏。

3、一百年后,李鸿章在冥冥之中忽然惊喜地看到,他的玄孙李道豫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全权大使,当年美国外交部的官员曾为李鸿章画像,一百年后那位美国画家的后裔向李道豫大使献上了先人为李鸿章所作的画像。

4、第四次读李鸿章,则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内地文史界对李鸿章的评价,越来越呈多元化趋势,而且主要着笔于对这位洋务大臣及其恩师曾国藩的正面描述:推行新政,以图实业救国;办水师,创建近代海军

5、在历史剧《走向共和》里,李鸿章也是最让人感慨的一个人物。任性乱折腾的是别人,收拾烂摊子的却只能是他。

6、”这就是李鸿章,一个在国内无法公开支持全面改革、在国外却具有鲜明开放意识和现代意识的士大夫,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

7、雕题部落三关控,尝胆君臣百虑生。

8、“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梁启超

9、解决香港问题时,大人物说,“不收回香港,我就是李鸿章”。由之前到其后,一顶“卖国贼”的帽子便在李鸿章头上结结实实,挥之不去。其实,李虽有卖国之名,却足有爱国之实。

10、4年来,他被剥夺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的职务,奉旨入阁办事。所谓入阁办事,就是仅仅保留文华殿大学士的头衔,以全勋臣脸面而已。

11、每想起伟人毛主席的这首诗篇,就看到了当年毛主席对:家国情怀…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理想…!毛主席的这首诗,展示了一个伟人的家国情怀…气势磅礴、宏伟蓝图

12、李:比如现在有一个大臣,他的君主无论谁的话都听,君主身边那些大臣的侍从,经常狐假虎威,借君主的名义干涉大事,要是这样,这个大臣该怎么办?

13、与晚清戡乱名臣曾国藩相比,来自安徽合肥的李鸿章的人生似乎要坎坷和复杂得多。盛赞其“再造玄黄”者有之,痛斥其“丧权辱国”者更不在少数。这种争议之声自然而然地也影响到由其一手组建的“淮军”。

14、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从一个人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四十年,这样的人物无论如何都应该被重视和铭记。

15、说实在的,对于维新运动,对于变法图强,他并不反对,相反充满了同情和期望。他从戊戌变法的运动中,依稀找到了自己当年在洋务运动中的矫健身影。所不同的是,他凭借自己70年的阅历与经验,对于康梁这一帮“新进青年”,试图用“快变、大变、全变”的一揽子解决国事的方案,持着极大怀疑与保留的态度。因为他知道,对于一个已经气息奄奄的病人,用一剂猛药促其振醒,无疑只能是加快其死亡及其回光返照前更加痛苦的做法。

16、俾:最重要的是得到皇帝的支持,有他们支持就能独揽大权,那还有什么事办不了?

17、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李鸿章的背后故事,本周日,我们一起跟着万川老师的步伐了解一下李鸿章其人其事。

18、朝汉尉佗犹有志,帝秦新衍竟何名。

19、日本媒体评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20、万绿丛中两条路,飙轮电掣不稍留。

六、对李鸿章传的评价诗句

1、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2、垂老伏波犹矍铄,五溪南去不胜情。

3、简介:设计|手作|非遗|生活|文创

4、……俾斯麦是否真的对李鸿章说过如此话语,或者说其语是否此意应思量,但……私以为梁启超在著作中说这话其实是假借他人之口对李鸿章在慈禧手下做事,既想成就一番工业(当好裱糊匠)而又小心翼翼,时刻担心自己会言行不慎而称众矢之的……梁启超还是很高看李中堂的,而清王朝在当时日薄西山的情况下,慈禧太后的所作所为不过是打算维护满洲贵族的特权地位,对国家发展……并不存在多少真心实意,而李鸿章所要的是实现发展……从这种角度来说,李鸿章和慈禧在政见上其实存在根本矛盾,而其又不能违背慈禧的意志,所以梁启超说他能理解李中堂的忧愁、牢骚和烦闷……后人看问题只能尽可能靠近历史,完全还原历史真的不太可能(此时又开始担心回答被屏蔽)……点到即止吧?同意请点赞?

5、书名:李鸿章传ISBN:7805905568作者:梁启超著出版社:海口:海南出版社年份:197

6、想到这里,李鸿章的脸上浮上了更加忧心忡忡的神色。

7、作者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的要人如: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指出了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

8、毛主席他来是改天换地…!他走是留下太平盛世…!毛主席注定就是一代伟人~无人能比!!!《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其中的名句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全四册:88元

9、蒋廷黻评李鸿章:“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

10、团结出版社/换个角度看文化

11、诗言志,李鸿章晚年所写的“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读来触目惊心,落日旌旗、黄昏晚景中满是一个“孤臣”对“国”与“民”的牵挂与忧伤,诗句文辞背后是一颗老疲无奈、伤痕累累的心。

12、美国媒体评李鸿章:“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13、本书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使其声望达到顶点,再到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迅速由盛而衰,最后只能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悲壮一生。

14、三审:周立明终审:刘雄飞

15、作者仿西人传记体例,而以太史公《伯夷列传》之笔法,叙议结合而评论公允,可谓是李鸿章传记中的经典之作。

16、但他不甘心,也没有绝望。他时时体会着老师曾国藩传授给他的秘传心法——十八条挺经。

17、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8、8月29日(周日),东南汇特邀中国哲学博士万川为大家解读李鸿章的故事。

19、夏云楼阁起,秋涛帷盖生。

20、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

2、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比如和西方列国签订了各种不平等的条约。

3、(其五) 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年华付水源。 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已有殊恩;壮怀枨触闻鸡夜,记取秋风拭泪痕。 (其六) 桑干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 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 (其七) 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称少年时;碧鸡金马寻常事,总要生来福命宜。 (其八) 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 故人共赠王祥剑,荆女同持陆贾装;自愧长安居不易,

4、我知道你说的是什么:语出梁启超《李鸿章传》“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

5、拂雾扬龙节,乘风破鸟旌。

6、李鸿章的一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他是中国洋务的先驱,外交的奠基者,生前死后都备受争议。有人用“将倾大厦的裱糊匠”来比喻他,还是比较准确的。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