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文案整理59句】
admin 2023-03-09 08:39:54 qq说说 ℃黑格尔的哲学观点
1、黑格尔认为谢林的这种做法是“对感性事物行使暴力”,是夺去了辩证法形式的“生命和灵魂”,从而只能使它丧失威信。他对谢林的“绝对”加以辩证的改造,把它从非理性的宇宙精神改变成为逻辑的宇宙精神,从它逻辑地系统地推演出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在内的宇宙万事万物来。
2、(3)自身的内在差异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学基础。
3、我们现在首先来研究一下对立(相反)与非对立的差别的区别问题。我们首先来看看黑格尔等人的矛盾辩证法是怎样使用对立的概念的。
4、确证第二个命题的事例很多,如一双白鞋,一支蓝色的铅笔,一朵红玫瑰,一个白种人,它(他)们都不是乌鸦。
5、黑格尔认为“理念”即真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真理”应当是“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或“客观性跟概念的符合”。这虽然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但是由于他是从辩证法来解释这种“符合”的,所以在这里包含了他关于逻辑学、认识论、辩证法三者一致的“合理内核”。
6、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7、这个作为基础的假定有一个传统逻辑上的根据,传统逻辑假定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按照这种看法,一切事实都是说某物具有某性质。所以可见“关系”不会是实在的,因为关系涉及的不是一件而是•两•件事物。“舅舅”是一个关系,一个人可以当了舅舅而不知道这回事。在这种场合,从经验观点看来,这人没有由于当了舅舅而受到任何影响;如果我们把“质”字理解为撇开他与其他人和物的关系,为描述他本身而必需的某种东西,那么这人毫不具有以前所没有的质。主语、谓语逻辑能够避免这种困难的唯一方法就是讲,这事实不单只是舅舅的性质,也不单只是外甥的性质,而是舅甥所成的全体的性质。因为除“全体”而外一切东西都和外部事物有种种关系,可见关于个别的事物无法谈任何完全真的事,事实上唯有“全体”才是实在的。这点从下述事实可以比较直接地推出来:“甲和乙是两个”不是主语谓语命题,因此基于传统逻辑来说,不会有这种命题。所以世界上不存在两个事物,因此唯独看作统一体的“全体”是实在的。
8、(4)黑格尔是英雄史观者,但是,与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不同的是,他认为英雄人物的行动之所以能带来巨大的历时事变,其根据主要不在于他们个人的性格、兴趣,而在于他们的意志与“世界精神”相联系。
9、由上述四条原则出发,黑格尔对哲学的发展历史也有如下三点结论:第一个结论是:“最初期的哲学是最贫乏最抽象的哲学。在这些哲学里面,理念得着最少的规定,它们只停滞在一般的看法上,没有充实起来。”(同上,第44页)而由此结论似乎可以推导出更进一步的规定:“最晚出的、最年轻的、最新近的哲学就是最发展、最丰富、最深刻的哲学。”(同上,第45页)对于第一条结论,黑格尔还进一步严肃认真地告诫我们,“必须认清这点,才可不至于在古代哲学里面去寻找较多于应找得到的东西”。(同上,第44页)这就是说,在从事哲学史研究的时候,不要把后来人,或者今人的一些观念放到古人的思想当中。(黑格尔的哲学观点)。
10、1818年—1831年任柏林大学教授,1821年出版了《法哲学原理》,1830年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被国王授予勋章。
11、(2)第一类的观察理性是对自然的观察,表现为自然科学知识
12、第一条原则:“全部哲学史是一有必然性的、有次序的进程。这进程本身是合理性的,为理念所规定的。偶然性必须于进入哲学领域时立即排除掉。概念的发展在哲学里是必然的,同样概念发展的历史也是必然的。这种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各种多样性的形态之内在的辩证法则。”(同上,第40页)
13、d.矛盾自我扬弃的结果表现为一个新的矛盾统一体。
14、认为殖民地的建立和扩展是必然的,但是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也是必然的。
15、(2)黑格尔肯定康德提出对概念、范畴的批判研究,是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个很重要的进展,但他坚决摒弃康德在认识以前批判考察认识能力的“先验方法”。
16、(3)在哲学史研究中,黑格尔还提出了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统一的原则。他认为,因为哲学发展的过程和逻辑理念的推演过程都是同一个“绝对精神”的自身发展过程,因此,两者必然是同一的。
17、(2)主人意识是靠奴隶而实现的,因此主人意识不是自主意识,主人也是奴隶。
18、第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黑格尔的主客观统一观点包含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黑格尔认为外在现实世界是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人在认识和实践之中,就在外在现实世界打下了人的烙印,人把他的“内在的”理念转化为“外在的”现实;同时,人作为心灵,就是他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总和,也就是和外在世界由矛盾对立而转化成的统一体。
19、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20、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21、选自《即哲学史讲哲学——关于哲学与哲学史研究方法的再思考》《哲学研究》2019年01期。
22、黑格尔认为理性知识是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合题,它包含的主要发展环节是“观察的理性”、“道德的理性”、“自律的理性”。
23、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的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24、有机性阶段是机械性阶段和物理性阶段的统一的统在这个阶段上研究的对象是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出现的理念了。它最大的发展环节有:
25、照黑格尔讲,过程对理解结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辩证法的每个在后的阶段仿佛在溶液里似的包含着在前的所有阶段;这些阶段没有一个被•完•全取代,而是作为全体中的一个因素而赋予它适当的位置。所以不历经辩证法的所有阶段,便不可能到达真理。
26、虽然黑格尔和谢林一样认为,“绝对精神”是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以前早已永恒存在着的某种宇宙精神,但在谢林那里,它是一种盲目的精神力量,具有非理性的性质;而在黑格尔那里则是一种逻辑思维的精神,是一种“理性的”、“逻辑的”宇宙精神。一切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现象都看作“绝对精神”的外部表现。
27、F=ma=mdv/dt,这个质量×瞬时加速度的确描述了运动的规律和动力。
28、a.自然哲学:说明绝对精神如何被异化为自然的运动。
29、ds/dt=v=lim△t→0△s/△t.这个瞬时速度表明,就在这个时刻里物体有一种特定的运动可能性、倾向性。所以根本不能说,“在这里”=“静止不动”,黑格尔及其后继者们都犯了这个错误。其实,只有在t1时物体在S1处,在t2时物体还在S1处才叫做静止。物体运动在一个时点对应一个地点的这种“时空差异协同”中得到表达,这根本没有错,质点运动就表现在时间的差异、空间的差异以及时间与空间的差异的协同关系中。只有在t1时物体在S1处而在t2时物体却在另一个地方S2(其中S1≠S2)处正是运动自身,根本不是静止的总和。
30、我们尽管可以不赞成他,但是还是应该仔细读他的书,不但看他错在哪里,而且还要看他说的有没有一些道理。
31、(1)自律理性是把自律的理性即普遍规律引入道德领域的伦理观。
32、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唯一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欧几里得几何抬出来,对这个议论未尝不可以有异议,但是这议论作为一个说明例子,也算可用了。)
33、黑格尔把自然界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异化”,它包含的含义是:
34、黑格尔,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斯图加特,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35、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36、存在论(正)——本质论(反)——概念论(合)
37、(命题1)对于所有的x,如果x是乌鸦(Raven),则x是黑的(black)。记作:
38、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他先在《存在论》中提出“差异的统一”,然后才在《本质论》中提出“对立的统一”。为什么要提出差异的统一?因为他的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要认识某个事物(Something)必须要联系到别的事物(Others)一起才能认识清楚。所以他说“假定有某物于此,即立即有别物随之。我们知道,不仅有某物,而且也还有别物,但我们不可离开别物而思考某物,而且别物也不是我们只用脱离某物的方式能够找到的东西,相反,某物潜在地即是其自身的别物,某物的限度客观化于别物中”应该说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差异辩证法:一个特定的事物,必须联系到和相比较于它有差别的别的事物才能理解它的边界、限度与内涵。但为什么黑格尔要将这个差异统一性完全纳入对立统一进行论证?我认为这大概是由于建立体系的需要,必须将一切纳入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哲学体系中。于是他写道:“须知,所谓差异或差别并非单纯指外在的不相干的差异,而是指本身的差别,这就是说,事物本身即包含差别(distinctpertainstothingsinthemsetf”。(同上253页)“差异自在地就是本质差别,即肯定与否定两方面的差别:肯定的一面是一种同一的自身联系,而不是否定的东西。否定一面是自为的差别物(distinctonitsownaccount),而不是肯定的东西。因此,每一方面之所以各有其自为的存在,只是由于它不是它的对方(notbeingtheotherone),同时每一方都映现在它的对方内,只由于它对方的存在,它自己才存在。因此,本质差别即对立(opposition)”(同上,254页)。“哲学的目的就是在扫除这种各不相涉的东西,并进而认识事物的必然性,所以他物(other)就被看成是与自己正相对立的自己的他物”(同上,257页)“在近代自然科学里,最初在磁石里所发现的两极性的对立,逐渐被承认为浸透于整个自然界的普遍自然律。这无疑必须看成是科学的一个重大进步,只消我们不要在对立观念之外随便又提出单纯的多样性差异(diverity)的观念,认作同等有效”(同上,257页)。这短短的几行字,暴露了黑格尔处于一种我称之为“差异的矛盾论”悖论中。由于哲学是要做统一理论的工作,由于他发现了对立统一的规律。他就要用它来解释一切:认为一切运动、一切事物都是两极对立,两极统一。任何一个“实有”(德文Dasein英文Beingthere)是有特定质的事物(肯定)内部包含否定的方面。否定又成为肯定,最后又被扬弃,即否定的否定”。正如他所说的“思维的理性则可以说是使差异物变钝了的区别锋利起来,使表象的简单多样性尖锐化,达到本质的区别,达到对立。多样性的东西,只有相互被推到矛盾的尖端,才是活泼生动的,才会在矛盾中获得否定性,而否定性则是自己运动和生命力的内在脉搏。”(黑格尔,《逻辑学》下卷,第69页)凡是与这个公式不相容的东西,都要将它归纳进来。不然的话就会出现一个差异辩证法,它自成体系变成另一种哲学。他自己就不是黑格尔了。但差异并不一定都是两极对立,怎样办?他就利用他的概念转换游戏,说:哲学研究的差异就是内部的本质的差异,某一个事物是Something(某物),其他事物是Others(他物);Something和others各自独立又相互依赖,没有其他事物就没有某物自己,其他事物与某物有本质不同,它们“不是”自己,不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否定,某物是Something,即S,他物不是S,所以是S。S与S正好就是两极,因此,差异就是矛盾,就是两极对立。可以用否定的否定来处理它,因此“不需要在对立观念之外随便又提出单纯的多样性差异的观念,认作同等有效(aslongasWearecarefulfromnowonnottoletmorediversitytakeitsPlaceagainbesideopposition,asifnothinghadhappened)”
39、(1)黑格尔自己本来说得很清楚:“在近代自然科学里,最初的磁石里所发现的两极性对立(oppositionaspolarity)逐渐被承认为浸透于整个自然界的普遍自然律。”(14)所以对立或矛盾关系中的对立的首要条件就需要它有两极性,两极的差异性(这时差异达到最大值)而不是非两极的差异性。
40、恩格斯对于黑格尔的运动就是矛盾的观点,做了这样的分析:即认为在一定范围里,可以不用矛盾分析。他这样写道:“……因为辩证法突破了形式逻辑(formallogic)的狭隘界限,所以它包含着更广的世界观萌芽。在数学中也存在着同样的关系。初等数学,即常数数学,是在形式逻辑的范围内活动的,至少总的说来是这样;而变数的数学——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是微积分——本质上不外是辩证法在数学方面的运用。”(3)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为什么这样划分适用范围?需要另文进行讨论,不过这里黑格尔这样讨论有两个问题:质点同时“在这里又不在这里”,这个命题
41、对于这个奇怪的确证悖论,它向我们指明,无论什么预言,只要你“适当”地选择谓词。同样的证据都可以确证它是真的。不过顾德曼指出“只有预言归入一定的律似假说(Lawlikehypotheses)时,它才是真正地被确证;可惜我们还没有确定什么是律似性(Lawlikeness)的标准。”(20)没有这个标准,我们只好忍受任何事情可以确证任何事情的结果。不过顾德曼提出了问题,一个假说被证据证实是证据对假说的一种关系,叫做可投射性(projectible)。可投射性不仅要注意“什么是假说的正面的实例”,而且还要注意“什么样的假说能被正面的实例确证”。H已被证据投射指的是这样的H,它在t时已被证据支持,未被证据违反,而且尚未被证据所穷尽,这就留下了一个空间,可能再被证据投射。他说“绿”这个谓词比起()(grue)这个谓词有更多的投射,在它的档案里有更多被支持的记录。而谓词grue包含两种颜色并要变色,有比较少的支持的记录,所以谓词“绿”比“grue”有更好的被捍卫(betterentrenchment)。”这“不仅仅是这个词的问题,而且是这个词的‘类’(class)问题”(22)例如,那个所有宝石都是grue的假说,grue是属于什么类呢?它是一个生造的词类。当t之前所有的证据都检查过后,它的可投射性比“绿色的”这个词差得多的。
42、黑格尔认为对绝对精神的认识是一个过程,在达到绝对精神的绝对知识之前,它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主要的环节有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等阶段,而每一个主要阶段又包含有下一个层次的环节。
43、再次,“哲学作为时代的思想”重在思入时代以达致时代之思。所谓思入时代,就是如黑格尔一再强调的要从“概念”上把握时代以及哲学史,而不是停留在现象或物质的层面。而思入时代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时代之思,即发掘和把握深藏其中并支配历史发展的时代精神,并通过自觉的哲学形式将其彰显出来。这就是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的时代之责。
44、《黑格尔全集第10卷:纽伦堡高级中学教程和讲话(1808-1816)》
45、第二条原则:“每一哲学曾经是、而且仍然是必然的,因此没有任何哲学曾经消灭了,而所有各派哲学作为全体的诸环节都肯定地保存在哲学里……那被推翻了的并不是这个哲学的原则,而只不过是这个原则的绝对性、究竟至上性。”(黑格尔,第40-41页)
46、“哲学为观照历史而带来的唯一思想即‘理性’这一单纯概念;即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即世界历史因而显示出一种合理的历程。这种信念和洞察在历史学本身的范围内是一个假说。在哲学领域中,它却不是什么假说。在哲学里由思辨认识证明:理性——这里不考究宇宙对神的关系,仅只这个名词就算够了——既是•无•限•力•量也是•实•体;它自身是一切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无•限•素•材与•无•限•形•式——即推动该内容的东西。理性是宇宙的•实•体。”
47、黑格尔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但是他讲这话时,他的“现实的”一词并不指经验主义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认,甚至还强调,凡经验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从而改变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尽管如此,把现实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旧要造成一些与“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个信念分不开的自满情绪。
48、《逻辑学》末尾讲的“绝对理念”,是一种像亚里士多德的“神”似的东西。绝对理念是思维着自身的思想。很明显,“绝对”除思维自身而外什么也不能思维,因为除对我们理解“实在”的偏狭错误的方式而言外,不再有任何旁的东西。据他说,“精神”是唯一的实在,它的思想借自意识向自身中映现。定义“绝对理念”的实际原话非常晦涩。瓦勒斯译之如的理念的统一言,就是理念的概念,这概念以理念的本身作为对象,而且从这一概念看来,客观世界即是一理念——在这客观世界里一切规定均统一起来了。)德文原文更难懂。
49、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50、在谢林哲学之前,各种哲学包括康德哲学在理论与实践、科学与道德、自然与社会、真理与历史之间设置了不少的隔阂,谢林则作出了意识历史与自然历史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的猜测,试图把这两个被分割开的领域结合在一起。黑格尔继承并彻底贯彻了谢林的做法,把本体论、认识论、自然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历史哲学和宗教哲学等各门学科结合成一以贯之的体系。辩证法则是贯穿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原则、规律和过程。因此黑格尔哲学是第一次使辩证法、历史和认识论达到统一的体系。
51、黑格尔在“存在论”里着重考察了由质到量和由量到质的互相转化,他在这里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质量观合发展观,阐发了质与量、质变与量变的辩证法,这是“存在论”中最重大的“合理内核”。
52、老师:黑格尔的这一观点是一以贯之的,构成其哲学史的一个基本理念。在他看来,哲学史所要把握的是蕴涵于历史中的“普遍精神”,而这种精神又不是“老站着不动的”,而是一道澎湃的洪流。所以,每个时代的哲学不过是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53、(1)他们对于什么叫做静止没有做出概念的分析,就使用它来做出种种推论。其实,所谓静止,指的是无论怎样短的时间间隔里物体质点只在一个地方。所以,说“某一个时刻在某一个地点”不能说它是静止,而在“另一个时刻它又在另一个地点”不能说这表达的是静止的总和。在黑格尔的时代,微积分还没有建立在极限论和实数连续统的基础上,至少对于黑格尔来说,情况是这样;他不知道无穷数列可以收敛到一个极限点,他才犯了这个错误,至少在科学上是这样。
54、“国家”的环节:国家法——国际法——世界历史
55、黑格尔的学说在后代很长时间内一直引起争论,他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几乎任何学派都对他的学说给予肯定或提出批判。
56、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57、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的异己的存在,是与精神对立的东西。
58、1816年—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教授,1817年出版了《哲学全书》(逻辑学部分称“小逻辑”)。
- 上一篇:暑假家长的话怎么写【文案整理27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