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93句关于洞庭湖的诗句古诗孟浩然怎么写(精选关于洞庭湖的诗句古诗词)
admin 2024-02-16 03:17:45 文案短句 ℃一、关于洞庭湖的诗句古诗孟浩然
1、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2、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3、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5、释义: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6、描写西湖的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仲夏夜之梦垂柳依依西湖暖风醉游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水光潋艳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船头研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映山黄帽璃头肪,夹道青烟雀尾炉
7、白话文释义: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8、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从题目可以看出,是一首投赠之作。开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虽然科举未中,但在太学赋诗名动京城,与王维、张九龄等人结成好友。当他第二次前往长安,张九龄那时候已经官拜中书令。
10、明代许学夷《诗源辨体》:浩然“八月湖水平”一篇,前四句甚雄壮、后稍不称;且“舟楫”、“圣明”以赋对比,亦不工。或以此为孟诗压卷,故表明之。
11、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出自宋代: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1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3、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14、(美声·诗词)杨炯《从军行》
15、②、涵虚混太清:谁映天空,与天混同,形容湖水与天空混然一体。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太清,天空。
16、(美声·诗词)宋之问《渡汉江》
17、五六两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18、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19、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20、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出自唐代:雍陶《洞庭诗》白话文释义:湘山的倒影向天连,碧水山色啊掩映天。或许湘君前来梳洗,君山望镜自照面颜。
二、关于洞庭湖的诗句古诗词
1、远客洞庭至,因兹涤烦襟。——孟郊《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
2、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3、日晚湘水绿,孤舟无端倪。明湖涨秋月,独泛巴陵西。——李白《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
4、所以当时,张九龄已经是朝廷的重臣,孟浩然写这首诗送给张九龄,表达了希望得到赏识与推荐之意。
5、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贾岛《赴南巴留别苏台知己》
6、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7、近一百年来,洞庭湖由于人为与政策的原因水面逐步萎缩,早已难见八百里洞庭袅袅烟波的盛况,幸而有孟浩然的这首诗,可以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美妙而壮阔的洞庭山水风景。
8、白话文释义:清晨登上巴丘山,极目远眺,四方的景物无不尽收眼底。湖面明净倒映着天光,湖水清澈见底可以映现秋色。秋天的物色多么苍茫,岸上与水色都明丽清朗。山色青翠掩映了远处的林木,水色碧绿没有清冷的烟气。帆船轻漂,自江中向这里驶来,小鸟远去飞向日边。
9、以诗表意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正是自唐代孟浩然开始,而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正是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之作,他是唐朝第一位倾全力创作山水诗的先行者。自他开始,山水不再是具体山水,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因山水而生情,而是将山水风景转化为诗人自己的思想或抱负,与诗人自身的精神、气质融合为一体,这种创作体验,正是以孟浩然为代表的“王孟诗派”所着力倡导的,也是孟浩然所一力践行的田园诗风。
10、④、岳阳城: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
11、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12、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13、坐在那看人家垂钓,只有徒然的羡慕之情。
14、本期配乐剪辑自:查卓西《洞庭秋思》龚一《潇湘水云》
15、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16、这首诗对于洞庭湖景色的描写,一直被历代文人所推崇。“洞庭”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等多种别称,并在《史记》《周礼》等书中都有记载。那么,“云梦”是什么意思呢?《汉阳志》中这样解释“云梦”的含义:“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指的分别是两大片比较宽阔的水面。汉晋时期,随着水域面积扩大,洞庭湖水面更加开阔,有了“八百里洞庭”的说法,“洞庭湖”一词才频频出现于后世的诗文中。
17、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18、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杜甫《宿青草湖》
19、由陕西省诗词学会组织专家编写、孟建国会长作序的《常用诗词曲韵谱》近日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20、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
三、关于洞庭湖的诗句古诗孟浩然怎么写
1、总体来看,孟浩然的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为山水诗是极为成功的,它将八百里洞庭湖的宽阔水面与云气蒸腾的景象描绘得活灵活现,读之令人震撼,为之神往。
2、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3、徒:只能。一作“空”。
4、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5、水面的雾气笼罩了云梦泽,波涛汹涌,震撼了岳阳城。
6、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7、⑧、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眼睁睁的看着别的钓鱼的人,自己心里也想得到鱼,却又苦于没有渔具,空存想望。这里比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坐观:坐视,旁观。徒:白白地。羡鱼情:想得到鱼的愿望。出自《淮南子·说林训》:“临河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意思是说有理想,就要采取实际行动。
8、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9、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白居易《轻肥》
1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
1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白话文释义:洞庭湖边静立着的纤草,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倾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13、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14、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温庭筠《赠少年》
15、⑶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16、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17、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18、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19、释义: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20、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四、关于洞庭湖的诗词古文
1、一天一首古诗词,小国带你学古诗《小学生必背古诗》
2、襟似潇湘桂岭,带似洞庭春草,紫盖屹东南。——辛弃疾《水调歌头·寒食不小住》
3、⑻坐观:一作“徒怜”。
4、诗的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八月秋水涨潮后洞庭湖碧波连天,天空仿佛装在湖中一般。远望天水一色,湖中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沼泽,湖边的草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湖水汹涌澎湃,使得天摇地动,好象临湖的岳阳城也被摇撼的动了起来。这几句写得形象鲜明突出,笔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洞庭湖,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历来为后人所欣赏。后四句借景抒情,第六句由湖水的浩阔引出“欲济无舟楫”的感叹,委婉含蓄的表达诗人求荐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进一步的表现自己的心迹,希望能为国为民一展抱负。
5、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孟浩然以“舟辑”、“垂钓”钩锁含题,却自全无干涉。
6、第四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被誉为神来之笔,极尽山水宏大的气魄,最为历代名家所推崇。“气蒸”写出了洞庭丰厚而有力的底蕴,“波撼”则以岳阳楼为客体,衬托出洞庭湖水的激荡与澎湃,突显出洞庭湖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清代王士祯在《然灯记闻》中提到这首诗的用字,说:“这‘蒸’、‘撼’二字,‘用词何等响亮,何等准确,何等令人惊艳啊’!”
7、说到这,我要给大家介绍下中书令这个官职。唐代初年,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负责政策制定和决策,中书令是中书省最高长官,初为正三品,代宗后升为正二品。右相、内史、紫微令都是中书令别称。
8、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9、这首诗一共八句,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洞庭湖烟波浩渺与云蒸霞蔚,后四句委婉地表达了谋求赏识与提拔之意。后人对此诗评价多赞誉有佳,尤其是前四句,气势雄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后四句则借由山水的雄浑壮阔,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与希望。当然也有人对此有不同看法,比如清代毛先舒对此诗的评价是“上截过壮,下截不称”。
10、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11、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12、⑦、端居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端居:安居,喻指闲居不仕。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13、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14、释义: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无烟,可怎么能够乘流上天呢?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15、竹林听雨表现洞庭湖雄浑壮阔的是首联还是颔联?诗的前四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秋水涨满,与岸齐平,水天相连,浑然一体,水气蒸腾,笼罩云梦泽,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古城。这几句写得形象突出,历来为人们所赞赏。(《初中生必背古诗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的自然景色。诗人以雄浑的笔势,夸张的手法,从正面纸屑湖水的壮阔。(《新编唐诗三百首译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说明》)这四句不好再切割。
16、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17、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孟浩然《经七里滩》
18、一二两句写的是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阔大。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19、洞庭波浪颭晴天,君山一点凝烟。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橘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下,有路暗相连。——出自五代:牛希济《临江仙·洞庭波浪颭晴天》
20、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五、洞庭湖名句孟浩然
1、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请采纳。
2、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4、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5、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6、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7、(鄱阳湖)王勃(唐)《滕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宋)《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8、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年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9、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10、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开轩(xuān)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11、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
12、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虽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为法。
13、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 上一篇:60句平静的心再起涟漪的短句(精选平静的心再次泛起涟漪下一句)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