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23句登高诗句鉴赏(精选登高诗句解析)

admin 2024-02-17 11:55:27 文案短句

一、登高诗词鉴赏及解析

1、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3、全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5、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6、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7、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8、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9、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10、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11、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12、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13、胡应麟云:杜“风急天高”一章56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诗薮》) 胡以梅云:对起对结,浑厚悲壮,大家数。此在夔州所作。江山境界,能助诗神。“风急天高”,极得登高之神情。(《唐诗贯珠》)

14、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我以为当以“立言”为第一不朽。凡真正立言者,当然即是立功,自然即是立德。

15、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他出生在襄阳(河南巩县)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但他一生经历坎坷。

16、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17、a long climb

18、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19、此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20、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二、登高诗句解析

1、李瑛云:前四句凭空写景,突然而起,层叠而下,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澎湃潆回,不可端倪。而以六句承明作客,登高情事,是何等神力!末二句对结,“苦恨”与“新停”对,“苦”字活用。(《诗法易简录》)

2、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3、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老杜以白发和浊酒入诗,看似漫不经心的轻轻作结。其实,老杜之悲丝毫未减,反倒又增强十分。“艰难”上应“万里”,点明国运和自身命运的双重艰难,艰难的国运导致了自身的艰难,艰难的自身期盼着国运不再艰难。“苦恨”,此处作动词,与下句“新停”相应,可训为“极其遗憾”。“繁霜鬓”,老矣,衰矣,来日无多矣,无能为也矣,能不“苦恨”乎!“潦倒”,因为贫困,因为穷途,因为失意,因为“艰难”。“新停浊酒杯”,人生无奈至不能以酒浇愁、不能以酒解忧之状,何其悲哉!但是,老杜纯然悲伤乎?非也。当老杜自觉地把一己之悲伤安置在家国艰难的大背景中时,自成悲壮;犹如当老杜把一己之悲伤安置在夔州江山光阴的宇宙大背景中时,自成悲壮。

5、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6、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7、birds are flying homeward over the clear lake and white sand,

8、从风急天高到渚清沙白便是全诗第一个节奏,在动静交叠之际呈现出江天一体的深刻和谐的自然节奏,而这种节奏也恰恰是诗人内心深处胸怀激荡又渴望平静的深刻的内在节奏的曲折的投射。当然,这种让人叹为观止的节奏绝不是诗人刻意为之的节奏,而是老去浑漫与后融入诗人生命运动本身的下意识节奏。

9、装帧精美书香玉坠精致礼盒

10、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扩展资料: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11、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12、《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13、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14、《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15、读几遍了解大致意思;简单翻译,看始终是否有修辞,典故等通过修辞,典故了解背景,并分析通过注释及作者和其时代背景分析感情带着问题读诗树立文本意识,从诗中找答案课下多做题多积累答题模式与技巧,多做多看考试时拿不准的尽量写上,多多益善

16、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17、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18、i have come three thousand miles away. sad now with autumn

19、“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皇州”:指当时的皇家京城长安。“霁景”:雨后晴明的景色。盛唐时期长安城北边为龙首原高地,地势全城最高,因此人们会去北楼远眺,远处秦岭山脉若隐若现,八水绕城,犹如玉带,景色非常宜人。此句大意为:重阳时节,雨后初晴,人们纷纷涌向城墙北楼远眺,远望青山如黛,河如玉带,围绕皇城,令人陶醉。

20、万里:远离故乡,指夔州距长安遥远,回京无望。

三、登高诗句鉴赏

1、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万里悲愁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衡州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4、独登台:时逢佳节,诸弟分散,好友先死,孤客夔州,举目无侣,故云。

5、及时为您传达第一手教育资讯

6、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7、重阳又至,老杜心绪不宁:登高还是不登高,这是个问题。

8、1试用诗歌意象来营造维度http://wenku.baidu.com/view/51e77bedb8f67c1cfad6b8html2用"批文入情法"赏析杜甫诗歌。登高http://wenku.baidu.com/view/afeb25ebb8f67c1cfad6b80html

9、老杜西南天地间,立言不朽万世传。千年而后我们回望唐朝,回望西南,回望夔州,历史的风烟湮没了太多的风流人物,而老杜宛如一个文化坐标卓然天地间,他的《登高》则如滚滚江河中永恒的浪花一朵。

10、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11、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昂,动人心弦。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诗人围绕夔州(今重庆奉节)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12、《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13、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14、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5、《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16、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17、ill fortune has laid a bitter frost on my temples,

18、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9、将要辍笔,我不免又想起那个老掉牙的称谓,人言太白为诗中之仙,少陵为诗中之圣。后人大多认为太白奔放肆意,飘逸无端,实不可学;少陵信实厚重,出落有据,且积跬步以至千里,可从而学。但学者多肢解少陵,黄山谷“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略得其骨,陆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几近其容,其他或亦有可观,但总的说来据皮毛之士林比,得神韵之人全无。何以如此?大概因为仙可修不可求,圣可法不可师,一窥门径,便落环中。就像《登高》这样的诗篇,又岂是可随便拿来学习的?

20、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四、《登高》诗

1、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

3、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4、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上述鉴赏语,已成为千百年来世人对老杜《登高》一诗的定评、至评,已与老杜的《登高》一诗浑然不可分。凡研读老杜《登高》者,总绕不开上述鉴赏语,毋宁说,这些鉴赏语已成为《登高》的一部分而引领着一代代的读书人走进杜子美的世界。

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8、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沉郁顿挫,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

9、后四句重点在于抒情,但情中又寓景。

10、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12、沈德潜云:昔人谓两联俱可截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答案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13、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14、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15、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16、杜甫的《登高》是在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诗人病卧夔州时所写。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后人推为古今七律之冠。

17、while i watch the long river always rolling on.

18、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

19、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 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20、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五、登高诗文鉴赏

1、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2、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3、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4、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5、这就是《登高》,或者更确切地说这就是我对《登高》的理解。其实这也是一些点滴之见,我想对《登高》而言还有很多可说,但我才学见识有限,也只能言尽于此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答案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6、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7、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8、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9、“风急”是触觉所感,“天高”“渚清”“沙白”“鸟飞回”是视觉所及,“猿啸哀”是听觉所知;“渚清沙白”是静,“鸟飞回”是动;“清”和“白”状物之色,“飞回”状鸟之态;正因“风急”,因而猿啸更“哀”,而鸟飞愈“回”;“天高”是仰视,“渚清沙白”是俯视,“鸟飞回”可谓平视。两句14个字“风”“天”“猿”“渚”“沙”“鸟”6个意象,有形有声有色有态,不经意似的,老杜以一个中原人的审美视角信手捕捉了最能体现夔州特色的自然景物,构成了永恒的新鲜画面。

10、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1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08全国高考诗词鉴赏课件wenku.baidu.com/view/b148a9d184254b35eefd34html

13、"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14、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15、and with my hundred years of woe, i climb this height alone.

16、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所作边塞诗驰名,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歌意境开阔,诗风爽朗俊逸,感情含蓄细腻,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绮丽,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17、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18、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9、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20、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六、登高诗词鉴赏及解析

1、2018/10/15榆木斋

2、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3、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4、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5、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6、“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清代学者杨伦在《杜诗镜铨》中如此高度评价老杜的《登高》。

7、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8、谁最初规定了猿的叫声是凄切、悲惨之调?老杜心中一定想到了郦道元笔下所引三峡渔者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或者,老杜想到了屈子《九歌·山鬼》中的诗句:“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同是三峡,同是猿鸣,同样的伤悲,同样的感喟。老杜自然也会想到太白诗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飘逸的诗句,会想到太白诗兄“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那梦幻般的诗意,可是,老杜苦笑了笑,提笔还是下了个“哀”字。

9、杜甫20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回洛阳应举,不第,后再漫游齐赵.此时,唐朝国力强盛,杜甫年轻力胜,对前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从《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便可看出作者的豪情壮志.

10、“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公元759年,他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11、《九日登高》是王昌龄的一首描写唐代重阳节登高习俗的诗词。关于重阳节,起源久远,源自古人对山岳的崇拜,汉代《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一直到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亲人团聚,敬老祭祖,登高辞青,佩戴茱萸,饮酒赏菊,辟邪祛病,这种习俗一直传承至今。《九日登高》就记载了盛唐时期人们在重阳日登高出游的盛况。

12、滚滚:相继不绝,奔腾不息。

13、杜甫《登高》这首诗既描写了深秋万物萧条的自然“悲”象,又写了自己年老体弱多病的悲观和凄凉。尤其是“风急天高猿啸哀”、“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引人入境。

14、《九日登高》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盛唐时期重阳节人们盛装出游,登高远眺的繁荣景象,也记录了唐朝重阳节的风土人情以及习俗,作者从远及近,由外而内,雨后初晴,远处青山清明秀丽,绕城河水如玉带般宛转曲折,菊花盛开,金梨缀树,霜叶红遍,人们纷纷远眺,思亲祝福,一幅繁华绮丽的盛世景象,给人们逐渐展现开来,进一步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哪怕是陶渊明的田园风光,也比不上盛唐国泰民安的安逸闲适吧。

15、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16、翻译: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飘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17、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形容白发多,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18、《登高》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年杜甫居住在夔州,在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诗人登高远眺有感,遂写本诗。

19、“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休说陶渊明隐逸洒脱,归隐田园,赏菊饮酒,怡然自乐,可是和现在的时代(盛唐)相比,估计他也没有如此潇洒风流吧。

2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高

1、登高去!这是重阳节,得登高去!老杜已经计划来年春天就辞别夔州了,下一个重阳节,身在何方?登高去,登高解愁肠,登高望故乡,登高求吉祥。

2、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3、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