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38句登高唐杜甫古诗的意思(精选登高唐杜甫的大意)
admin 2024-02-19 13:15:57 文案短句 ℃一、登高唐杜甫古诗的诗意
1、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2、第五卷:五言律诗(80首)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前两个字一下子就把人的心抓住了,仿佛来到了大风天的夔州,满耳听到的都是凄厉的猿叫声,又因为地势是在山谷中,所以还有回声,那种悲凉的感觉立刻有了。
4、明·王夫之《唐诗评选》:尽古来今,必不可废。结句生僵,不恶,要亦破体特断,不作死板语。
5、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6、明·陆时雍《唐诗镜》:四是愁绪语。
7、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8、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9、“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晚年一直肺不太好。“艰”“难”“苦”“恨”四种愁绪,一起出现,可见当时杜甫有多愁。每一个字里都饱含着孤独和寂寞。
10、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11、落雪听禅刘泽宇董学增郭定乾姚晓明东阁茶
12、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变。昔人谓两联俱可裁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好在“无边”、“不尽”、“万里”、“百年”。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教材注释将"落木"解释为秋天飘落的树叶,为何不直接用"落叶"呢?于是将两个词分别带入诗中,一遍遍体悟,就会发现,"落木"与"落叶"意义完全相同,但分别带入诗中读,两句的语感是有差异的,也就是在音韵上,"落木"比"落叶"更有一种沉重、重压之感,"落木"更加符合"悲秋"的气氛,也符合诗人当时沉郁的情绪。
14、明·张綖《杜工部诗通》:少陵派有二诗,一派立论宏阔,如此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及”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其流为宋诗,本朝庄定山诸公祖之。一派造语富丽,如”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及,“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等作,其流为元诗,本朝杨孟诸公祖之。
15、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16、卜居堂成蜀相为农有客狂夫田舍江村野老遣兴南邻恨别客至江亭可惜独酌寒食石镜琴台病柏枯棕不见大雨四松归雁去蜀除草成都府丈人山石笋行赠花卿少年行大麦行题桃树漫城二诗春夜喜雨草堂即事绝句二首绝句六首绝句四首春水生二绝戏作花卿歌春日江村五首酬高使君相赠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
17、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也指农历正月初九四川达州市元九登高节的民间习俗。
18、“学人之诗”:宋诗选读之绝句篇之七
19、陆玉梅刘曙光杨森翔国印周赵义山曹阳郭七
20、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别人只是要诗一首扯那么多干嘛
二、登高唐杜甫的大意
1、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2、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3、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句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
4、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5、秋高气爽,风声急促,猿啼凄切悲凉。清澈的水中小洲一片凄清,白沙满地,鸟儿们在急风中飞舞盘旋着。
6、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7、杜甫的《登高》吗?风急天高猿哮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是这个吗?首联和颔联描写秋景。秋风呼啸而过,天显得高远,猿猴的叫声格外哀伤,水中的陆地上有鸟儿停留。落叶片片飘零,只有长江来了又去从不停息。颈联和尾联抒情。我远离故乡,飘零客游,一生遭遇无数困难,在这深秋时节登高远望。此时已经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为衰病最近刚刚戒酒。全诗情景交融,秋季的凄凉景色中蕴涵了对生活艰辛悲愤。
8、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9、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10、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11、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太白过散,少陵过整,故此诗起太实,结亦滞。
12、昨日听诗每晚听首诗,「黄鹤楼」(唐)崔颢|启蒙古诗精粹特辑
13、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14、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15、金锐顾青翎苏小隐王瀚林毛谷风段兴朝子乙
16、(古诗词里的秋天)第三辑|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7、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陈与义)课外古诗词背诵长歌行(青青园中葵)野望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黄鹤楼(崔颢)送友人秋词鲁山山行浣溪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8、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19、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20、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三: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如杜子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是也。
三、登高唐杜甫古诗的意思
1、《登高》杜甫古诗翻译是: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飘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2、翻译: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飘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3、李葆国无名韦树定耿立东师红儒阿朱屈杰
4、第二卷:五言乐府(7首)
5、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飘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6、其次,从格式塔理论看意象的整体性解读。格式塔理论解读诗歌其实就是强调诗歌解读的整体性。
7、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8、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9、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10、“学人之诗”:宋诗选读之绝句篇之八
11、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腾而来。如此解读此诗,诗歌在意象上并无特殊之处,只是对物象及其特征的简单描述,还停留在意象解读的表层含义上。我认为意象(也就是外在事物)应该和诗人的内心情感相统不能简单停留在字面传达的意思上,而应去找寻深度的联系。
12、颔联和颈联都是标准的对仗,颈联的词性对仗稍宽一点,但这在格律诗中是完全允许的。尾联并不对仗,但“艰难”与“潦倒”相对,让句式看起来十分工整,所以才会有人让为此诗八句皆对。
13、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14、秦凤土土白衣卿相小乙张小红璐雨诗曹初阳
15、(古诗词里的秋天)第一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6、程裕祯小雨孙才唐云龙李如意熊华禄蒋有亮
17、《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18、宋·杨万里《诚斋诗话》:“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一联蜂腰,后一联鹤膝。
19、(古诗词里的秋天)第五辑|杜牧:秋夕
20、(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全集(共137集)
四、登高唐杜甫古诗大意
1、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无论结语膇重,即起处“鸟飞回”三字,亦勉强属对,无意味。
2、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3、前日听诗每晚听首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启蒙古诗精粹特辑
4、唐诗三百首|171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5、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6、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7、唐诗三百首|172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8、刘英明燕河李静枫叶于钟珩刘念魁李昊宸
9、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扩展资料: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10、这首诗通过重阳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其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漂泊他乡的悲哀之情。
11、李俊儒汪冬霖楼立剑徐俊丽白林中赵英张栋
12、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13、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14、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人,后迁居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15、只有2米的小山为什么这么红
16、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7、杜甫56岁那一年,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但是杜甫自己的生活依然是颠沛流离,再加上生活贫困,年老多病,各种苦涩堆积在一起。秋日杜甫独自登高,借景抒怀,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18、016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作者修正版
19、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眼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20、第一卷:五言古诗(33首)
五、登高唐杜甫意思
1、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2、《登高》的首联是句内对举,“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联间“猿啸”与”鸟飞”倒是对仗,但整体又不对仗,因为“哀”与“来”都是平声,且已入韵。这种句式工整中又富于变化,显示出杜甫出神入化的格律运用手段。
3、《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前二句是诗人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了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之情,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李龟年是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杜甫(712—770),字子美,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4、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作者坚强不屈、不畏牺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5、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6、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7、王善同黄爱和刘希波查筱英左启顺何乃政
8、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9、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提到了"悲"字,整首诗的基调其实就是"悲",诗中的意象也是始终围绕着"悲"来构造的,所以意象分析一定要从整体性出发。由此再来看前两联,诗人笔下的"风"是急烈的,给人凄凉萧瑟之感;"天"是高远辽阔的,让人感到自我的渺小;猿猴在山间哀嚎,衬出秋天的凄凉。
10、宋词里的春天,为你停留
11、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2、唐诗三百首|175杜甫《蜀相》
13、《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14、楚家冲楚成祁丽岩周维芳半隐庐何芳何强
15、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16、清·黄叔灿《唐诗笺注》:通首下字皆不寻常。
17、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1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9、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作诗大法,唯在格律精严,词调稳契,使句意高远,纵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体卑陋,虽一字莫移,何补其拙?如老杜”风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诗第一首。……“风急天高”一章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说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凭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亦有识者。
20、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六、登高唐杜甫古诗的诗意
1、文|丁老师朗诵|网络诵唱
2、所以,《登高》这首诗的解读也应从诗歌整体性出发,去观照意象,进而探究诗歌意象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4、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5、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6、跟着诗词玩穿越:看苏东坡笔下的北宋“新农村”
7、傅占魁褚宝增邵天柱冷迎春文裳谢郎周向东
8、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州上有鸟儿在盘旋。
9、清·张世炜《唐七律隽》:四句如千军万马,冲坚破锐,又如飘风骤雨,折旆翻盆。合州极爱之,真有力拔泰山之势。
10、辜学超朱泽民陈少聪晏水珍王惠玲陈越文森
11、熊东遨杨逸明李树喜范诗银周笃文刘征
12、这首诗写作的地点是夔州,当年杜甫本来在成都的草堂生活,但是由于朋友严武去世,不能再资助他,只好离开成都,来到夔州并且在那里生活了几年。这年秋天,他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瑟瑟的秋风吹来,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诗。
13、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5、元·方回《瀛奎律髓》:此诗已去成都分晓。旧以为在梓州作,恐亦未然。当考公病而止酒在何年也。长江滚滚,必临大江耳。
16、首先,诗歌意象具有巴蜀地区的自然风貌特征。"风急天高猿啸哀"中涉及到的意象有"风"、"天"、"猿",每个意象都有自己的独特意含和表现功能,其中"风"是急的,可见风力之大;天空是高远辽阔的;
17、杜甫的《登高》受到了历代诗评家的推崇,评价之高,较《黄鹤楼》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就赞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第清人杨伦《杜诗镜铨》中亦评: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18、清·曾国藩《十八家诗钞》:张云:此孙仅所谓“夐邈高耸,若凿太虚而号万窍”者。
19、杜甫的《登高》的意境是:
20、回复“唐诗”、“宋词”,可以查询诗词。
1、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2、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3、作品简介:《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4、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5、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
6、《登高》的诗意解释:
7、蒋世鸿张庆辉胡水莲华慧娟侯兴黉海天风
8、(唐诗另读)唐人怎么过夏天?
9、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10、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11、卢象贤周泽安张智深陈逸卿戴霖军鉴水深南
12、汪良忠刘燕戴爱琴啸汉马杨勇民桐荫夜轻寒
13、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14、唐朝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市)
15、刘梦芙魏新河周燕婷高昌林峰雍平星汉
16、清·杨伦《杜诗镜铨》: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17、诗的三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无边落木,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落木,落木,树叶飘落的树木,萧萧下,风吹落叶的声音。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一眼望不到头。无边落木,是一个一望无际的平面,证明树木的面积非常大,放眼望去,满世界的树木,枯叶飘落,发出窸窸窣窣(西西苏苏)的声响,让人感觉到深秋的悲凉,彻骨的悲凉。不尽长江滚滚来,是一条一眼望不到边的线,一望无际的长江,从云端奔腾而来,闪着波光,一泻千里,头也不回,飞奔大海,像极了那无情的岁月,逝去了,永远也不会回来了,青春易逝,壮志难酬啊。
18、“悲秋”这两个字好有力量,其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本来还有很多美好,但是此刻的杜甫满眼看到的都是悲凉。远离家乡,面对悲凉的秋色,暗自叹息自己漂泊之苦。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欣赏秋色。
- 上一篇:144句形容狼霸气的话(精选狼性霸气句子)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