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版本【文案整理72句】

admin 2023-03-09 08:53:26 文案短句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版本

1、虽然健康能极大地增进我们的愉快心情,但愉快的心情却不完全依赖于健康,因为即使是完全健康的人也会有忧郁和沮丧的心情,这是由人天生的自然结构决定的——一个人的感受能力和他的身体健康水平之间存在一定比例。身体健康的人,会具有更强的感受能力,更容易获得超常的兴奋或者强烈的忧郁。天才的条件就是具备超越常人的感受能力,所以亚里士多德相当正确地认为:所有杰出、优越的人都是忧郁的。

2、韦译: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海水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名声。

3、不要因为创业做生意,失败了,还欠几百万一辈子背着,或者因为炒期货一夜回到解放钱。

4、后来,他继承了一笔不菲的财产,就到德累斯顿安心过休闲的独身生活了。

5、其中,包括高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安排。大致精神是——优化课程结构,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和选修课。保证共同基础是前提,但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

6、青年时期困扰我们的只是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总会对其感到不满,难以感受到快乐和幸福。而到了后半生,我们就会感到对遭遇不幸的害怕和忧虑,我们此时已经认识到,欢乐是虚幻的,而不幸才是真实存在的,为了躲避不幸,各种焦虑和担忧困扰着我们。

7、靠继承父亲的遗产,叔本华一生过着隐遁的生活。

8、亚当.斯密的这部著作,对于研究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经济学等等,是必读书目。 但对于初高中学生,比较难读懂,也帮助不大。

9、现在很多流行的观点,其实都没有离开这一哲学思想的核心,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更现代的说法而已。例如,常年稳居畅销榜前列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的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

10、这就好比买一款保本型的理财产品,收益多自然好,但如果收益少也不怕,起码本金还在,不至于风餐露宿。

11、对于自己拥有的东西,要学会守住,而不是因为冒险而失去了根。

12、正如周国平曾说:“越是丰盈的灵魂,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有越强烈的孤独感。”

13、笔者读到这里,深有感触。如今,很多人常常抱怨幸福在“别人家”,自己总是不幸的——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学习好,老公不如别人会赚钱,老婆不如别人漂亮贤惠......殊不知,幸福只取决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内心充盈就是最大的幸福。内心充盈的人,上天赐予的一切都会觉得幸福;而将幸福全部寄托于身外之物的人,即使自己拥有金山银山都还在整天抱怨。

14、第男女卫国者应该住在共同的房子里,吃同样的伙食。为此,传统的婚姻必须改造,要使新郎新娘们相信,他们是靠抽签配对的。所有的孩子,都要从父母身边带走,让父母不知道谁是他们的孩子,孩子也不知道谁是父母,孩子可以叫每一个年龄相当的人“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也是这样。“父亲”和“女儿”,“母亲”和“儿子”不能结婚。“兄弟”和“姐妹”之间也不能结婚。后来的哲人讽刺说,这其实是禁绝了一切婚姻。

15、看似悲观,其实仔细观察一下,大多数人的确摆脱不了这个理论。

16、在讨论幸福的最后,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人生的各个阶段,看看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发生的变化。

17、爱因斯坦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这句话,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他人生的至暗时光里,叔本华的这句话,给了他继续前行的力量。

18、关于如何处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我们应当认识到,未雨绸缪的计划是毫无用处的,因为时间会改变我们的想法,计划也常常因为各种阻碍而无法实现。将来和过去都不是看上去的那么重要,只有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我们应该有意识的享受现在、珍惜现在,要知道,每一天都是不会重来的。

19、前几天和朋友聚餐,其中一个是做房产中介的。过去的五年时间里,他辞职创业,先后开了四家房产中介公司,生活实现了初步的财富自由。

20、谁都知道这个道理,可当我们身强力壮安然无恙时,往往会忽略这点。反而将其他一切都排身体之前,因而付出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良好的心态。

21、人的精力和活力也会随着时间改变,年轻的时候会对各种事情产生兴趣,我们思考着如何显示自己的价值。而到了老年,我们已经对各种事物有了深刻认识,新奇感消失了,而更加注重思考的意义,全面的看待人生和世界。

22、每个人都是从自身出发看待别人,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理解他人。因此,平庸的人难以认识到他人的优秀之处,而优秀的人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也会降低自己的水平,失去了自己的优势。所以优秀的人如果想保持自己的独特天赋,就应当避免无谓的社交。而平庸的人却可以借助社交提高自己,因为他在别人身上所看到的各种毛病,实质上是自己弱点的投射。

23、1839年,《论意志的自由》,überdieFreiheitdesmenschlichenWillens。

24、尤其是渐渐步入中年之后,我更加体会到这其中的道理,我也努力让自己践行这个忠告。

25、斯密最早建立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但客观地说,这个体系比较粗放。

26、《人生的智慧》一书是叔本华晚年的作品,它被誉为幸福指南的哲学入门书。许多读过此书的人都深受启发,变得通透,找到了“人是什么?人拥有什么?别人到底怎么看你”的答案。

27、郁闷型的人总是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想,并因此准备着防范措施,与那些愉快型的人认知的大好前景的人相比,他们更少失算与栽跟斗。

28、叔本华这个论点一针见血,尤其是在当下。很多时候,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就会陷入虚荣和焦虑之中。

29、从上面作品中分离出来的书籍包括:《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人生的智慧》、《生存空虚说》、《叔本华论说文集》、《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人生哲学》。

30、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时痛苦有时无聊。痛苦和无聊是两种对立的情绪,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了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无聊。而一个人越能感受痛苦,就越不会感受到无聊。

31、因为人都是喜欢快乐的,但快乐却有很多种,不同的快乐,它的时效是不同的:吃喝玩乐当然快乐,但时效短,属于一次性消费,而孤独却不一样,孤独产生的快乐,时效是很长久的。

32、第高中阶段,除了是对初级中等教育的继续和提高之外,另有两个教学目的——一是为接受高等教育打牢基础;二是为直接就业提供基本的知识储备。

33、 人的自身:也就是最广泛的人的个性所具有的东西。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以及潜能。 

34、不快乐的死敌有两个——痛苦和无聊。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像是钟摆一般,在痛苦和无聊的两端之间或激烈或温和的来回摆动。匮乏的环境和贫穷会导致痛苦,而一个人衣食无忧就会无聊。当社会底层的人迫于生计疲于奔命时,他们正在为摆脱痛苦而挣扎。而此刻上层的人则和无聊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且时常陷入绝望的鏖战。这说明人对于痛苦的感受性和对无聊的感受性成反比。

35、相比于物质可以治疗的痛苦,能够摆脱无聊的只有精神财富。有活力的思想永远不会枯竭。

36、他看清了世界,看清了残酷的世界,我们却说这是悲观的,这是消极的。

37、不同人之间在第一项上的差别是由大自然决定的,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差别对人的幸福所产生的影响要比第二项和第三项所造成的影响更根本、更彻底——因为后两项的差别是由人自行划分出的。人自身的优势,例如天才的头脑、伟大的思想或心灵,与人的地位或出身(哪怕是王公贵族)、财富等优势相比,就好像真正的国王与戏剧扮演中的假国王相比一样。伊壁鸠鲁的第一个门徒采多罗斯就曾为他的著作的一个篇章起过这样的题目:“我们幸福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的确,一个人的幸福,乃至他的整个生存方式,最根本的就在于他自身的内在素质。这种内在素质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获得内心的幸福,这是因为人内心的快乐和痛苦首先产生于人的思想、感情和意愿。而人自身之外的一切事物,都只能间接地影响人的幸福。所以,同一个外在事物或境遇对每个人的影响都不一样,哪怕人们所处的环境相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感情、意愿以及对事物的看法才是与他直接相关的,而外在事物所能做的只是对上述事物起刺激作用。一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中,首先是由他对世界的理解决定的,世界由于不同的头脑和精神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38、如果说“人不能要他想要的”,在受挫后给人们以慰藉,那么,“人能够做他想做的”,又为我们在黑夜里燃起希望。

39、父亲是一个富有的银行家,母亲是通俗小说家。

40、不管经历了什么事情,最终每个人都只能求诸于己。(歌德)

41、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苏格拉底的学生,曾去意大利南面的西西里等地搞政治,未成功,后回到雅典创办学院,亚里士多德是他的学生。

42、下面这一段文字摘自《泰晤士报》上一篇关于对托马斯韦斯执行死刑的报道。

43、你的快乐和你的痛苦都取决于你个人的意愿,与外界无关

44、此书的德文原名是AphorismenzurLebensweisheit,Aphorismen是箴言,zu相当于英语的to,Lebensweisheit是人生智慧,整个书名直译为汉语就是《通往人生智慧的箴言》,显然李连江的译法更准确。

45、今天最后送给朋友的人生智慧感言是:人生追求的目标越少,我们就越有可能实现。当这样的目标更多与精神有关时,我们就能更幸福。

46、即便这样,上述三本书成为课外参考书的可能性似乎也不大。因为,它们对于普通中等教育的作用不直接。

47、柏拉图说,他的理想国度里一定能够有“正义”。 “正义”就是人人都做自己的工作而不做多管闲事的人——当商人、辅助者和卫国者各自做自己的工作而不干涉别的阶级的事情,整个城邦就是正义的。

48、63岁,他的封笔之作《附录和补遗》出版(《人生的智慧》即取自这部著作),声名鹊起。

49、就像独自一人,安安静静看一本书、画一幅画,甚至对着天空中一朵喜欢的云,发会儿呆,不仅当时怡然自乐,多年后回想起来也还是甘之如饴。

50、只要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孤独其实有三层不同的境界:

51、第三个阶层:我是谁?这个层面的人会向内探索,自我反省,建造自我认知系统。他们会不断的更新和提高自己。对于“我是谁”,道家给出了“道”;佛家给出了“无我”。

52、李译:青春年少,何其快哉!老迈迟暮,不亦悲乎!

53、亚里士多德将人生所能获得的益处分为三种:外在之物,人的灵魂以及人的身体。这里我只使用他的三分法,而将决定人命运的根本差异分为三类,即:

54、每个人都被禁锢在自己的意识局限之中,无法逃脱、更难超越。

55、每个人天生的基本情绪是不相同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愉快的能力和感受不愉快的能力。同一件事情有出现好或不好两种结果的可能,郁闷型的人会因为不好的结果感到悲哀和烦躁,对好的结果也提不起高兴劲儿。愉快型的人却不会为不幸的结果悲哀和烦恼,但对事物的好结果却会深感高兴。

56、叔本华父亲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投水自杀身亡。母亲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情路坎坷、终生未婚。

57、叔本华强调人生基调的痛苦,并非让人消极而悲观的生活,恰恰是在引导人们,对生活要有理性清醒的认知,对痛苦也不要惧怕,学会平和地去追求幸福。

58、这段话我读过无数次,读第一遍和第二遍时,只能看懂字面意思,没有精神共鸣和切身体会。读到第三遍时,仿佛有点雾里看花,似懂非懂,待到读第四遍时,终于有种被戳中的感觉,再然后我就迷上了这句话。

59、因此,无论人生如何艰辛和困苦,这句话总是能够直抵人心,温暖又有力。

60、1819年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WeltalsWilleundVorstellung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他把客观世界同主体意识中的世界混为一谈。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他的意志论哲学体系:意志(自在之物)——理念(意志的直接客体化)——事物(意志的间接客体化)。

61、——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刺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的芬芳。

62、这部著作,被认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的开山之作。 不过,“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这个词,是1615年法国人蒙克莱田最早提出来的。

63、在能够带给我们幸福的自身素质中,最有效的莫过于轻松、愉快的心态,因为这一美好的心态所带来的好处是即时呈现的,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愉快的原因,而原因就是——他就是一个愉快的人。一个人如果有愉快的心态,就能代替他很多其他能力,但其他任何卓越的能力却不能替代愉快的心态。一个人或许年轻、英俊、富有和备受人们的尊重,但如果要判断这个人是否幸福,我们就必须问:他是否轻松愉快?

64、叔本华的《人生智慧箴言》有不少中译本,李连江教授的译本并不是唯一直接从德文翻译的。早在200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就出版了韦启昌先生的译本,广受好评。

65、在书中,叔本华有个特别鲜明而又与众不同的观点,就是:完满的人生,不是努力追求幸福和快乐,而是尽量避免痛苦。

66、所谓的悲观主义,只是对叔本华乱扣帽子,或者说根本就不懂他老人家真正的含义。

67、相比之下,我们感受到的痛苦却是肯定的。所以,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68、 写作于1853年 原书155页,简写后约7700

69、韦译:青年时代多么幸福!老年时期又多么悲惨!

70、一个温和善良的人,即便在贫困的环境中仍能感受到深刻的幸福。而一个贪婪、善妒又恶毒的人,就算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依然会痛苦不堪。

71、虽然不同角色的社会地位、财富差别很大,但这与内在的幸福和满足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将军未必就比士兵幸福,企业家未必就比员工满足,甚至乞丐有可能才是最幸福和满足的人。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