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精选132句平仄与押韵的关系文案
admin 2024-03-21 09:29:45 文案短句 ℃一、说说平仄和押韵
1、这主要是因为元朝文化南移,原来的中原古话中的“入声字”渐渐消失成为南方方言用字。咱们现在通用的普通话是在没有入声字的北方语言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唐宋时期归入仄声的入声字现在发音归入了平、上、去三个音调,按平仄划分有些进了平声,有些还留在仄声。
2、如:门泊/东吴/万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单字拍“船”放在“万里”的后面),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单字拍“鸣”放在“翠柳”的前面)
3、(1)平平仄,(君知否/何时灭)
4、这里有个用古韵还用今韵的问题。
5、⑸韵部完全依照韵书,而且多数是工对。
6、综上所述,格律诗是依靠汉语这种单音节的语言所天然形成的平仄感,经过优化组合后产生的一种特有的诗歌节奏。这种节奏其实很简单,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两句就基本够用,再加上特定的节拍延长,这便是格律诗。那么,如果不按这些平仄节拍写,能不能叫做诗或者近体诗呢?我以为叫做诗是无妨的,虽然没按近体诗节奏,但你可以有自己节奏嘛。但若是也要叫做近体诗就不妥了,就像有人写了首四拍子的曲子,叫音乐叫舞曲都无妨,但非要叫做“华尔兹”就无趣了,那是三拍子的。
7、古体诗押韵:古体诗押韵较宽。可转韵,或邻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去、入声,不同声调一般不相押,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现在把古体诗的韵、平仄、对仗等,并在一起叙述。
8、levelandobliquetones
9、(1)平平/仄仄/平平/仄
10、六龙回日之高际,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
11、像我们看到的古诗中的五言、七言等体裁,是两个五言或七言句子合成一个完整句子,称为“一联”,每联的结尾押韵。
12、上去就是三四声,在古代叫做仄声,与平生相对应,在平仄的立场上,上、去是同一边的。押韵笼统地说是要韵母相近,很多古诗词不押韵是因为方言问题和古今发音问题,古音保存在现今很多方言中,比如吴语、粤语、闽语、陕西话
13、敬请关注醉月诗苑ylpzzysy,邮箱1451057278
14、豏,读xiàn。②寘,读zhì;霰,读xiàn;禡,读mà;沁,读qìn。③这里
15、的上声有韵外,其余声韵是罕见的。⑧莽,读mǔ。
16、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
17、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
18、(2)仄平平(鬓先秋/泪空流)。
19、培训地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研修楼(原陕西省教育学院)
20、我也翻看过不少入门书籍,但多云里雾里,晦涩且难懂,我本事不济,但表达能力尚可,所以才有了这番班门弄斧的勇气,而首先我觉得我们可以从最根本的用字平仄和尾字押韵开始聊起。
二、平仄与押韵的关系
1、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2、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意思:一:我们的拼音有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一声二声就是平声,三四是仄声另外,轻声也算平声二:“平韵”指这一句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仄韵”指这一句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作用:那个字该怎么念就怎么念,平仄声主要是对作词作诗做要求,目的是使诗词读起来顺口。古体“诗”是不要求格式和压韵的,近体“诗”的压韵有一定的规律,原因是他有了固定格式,具体规律有多种情况,需要长篇分情况解释的,也不知怎么打字说明,最简单的你随便抓几首李杜的诗把平仄标上就能看出点规律!“词”其实不是作出来的,是按“词牌名”填出来的,每个“词牌名”都规定了共有多少个字,多少字一句,每个字上是“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的.
4、格律诗,对句是必须押韵的,而且一般要求押平声韵。第一联的出句也常常押韵,但不是必须的。
5、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6、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7、了解之后,就能更好地赏析唐宋近体古诗。
8、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9、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
10、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到了唐代,新兴起一种讲究格律的诗,就称为格律诗;相对于此前的诗体,又叫今体诗。今体诗,从每句的字数说,有五言和七言之分;从每首的句数说,又有律诗和绝句之分。这样就形成四种体式:五绝,五律;七绝,七律。
11、平平为一拍,如青山、东城,下面自然过渡到第二拍仄仄,如奋斗,笑话,再接着第三拍又是平平,即:
12、土。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
13、常年班:常年招生,随到随学
14、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读赋是有腔调的:“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意,千杯未醉嗬~~~~……”且伴随“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相信他读诗当然就更有腔调,鲁迅听到了。
15、拗救,拗和救是分开讲的两种不同的变换。
16、就古风入律不入律这一点看,高适、王维是一派(入律),后来白居易、陆游等人是属于这一派的;李白、杜甫是另一派(不入律),后来韩愈、苏轼是属于这另一派的。白居易、元稹等人所提倡的“元和体”,实际上是把入律的古风加以灵活的运用罢了。
17、现代诗对压韵没有要求特别是韵脚的处理不象古典诗近体诗词曲那样有严格的要求比如海子顾城舒婷的诗几乎都不压韵你只要处理的能读通顺即使理解稍微困难都无所谓写诗押韵自然更好,虽然现代诗在这方面没有太多要求。无论什么内容,你自己的真情实感很重要,有灵感,自然而然好诗作便流露出来了有真情实感,用不难理解的文字写现代诗歌特点形式是比较自由的。内涵是开放的。意象经营重于修辞。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实在不行那就写散文诗==我囧了,孩纸。。。。。囧了,孩纸,我词穷了,你要是想当诗人,直接去问写诗的前辈吧,我汗潜了。。。。很怪吗?我不觉得,感觉喜欢就好了,像我就比较喜欢冰心和徐志摩的==。
18、允许首联或尾联借韵
19、“门”、“翻”,元韵。“去”、“处”,御韵;
20、但也有押仄声韵的作品,比如柳宗元的五绝《江雪》,是押入声韵的经典之作。
三、平仄和押韵是什么意思
1、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
2、当然,古音和现在的普通话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念诗只是大致上的抑扬顿挫,从读音上听不出什么规律。如果用古音读,音调起伏就很有规律。诗的平仄就那么几个套路,古人诗读得多了,万一有人写了个平仄不对的诗,一听就听出来了,就跟听到别人唱歌走调一样。
3、1平起仄收式(第一句,平开头仄收尾)
4、有一种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其实鲍照以前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并非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变为隔句用韵了。句句用韵的七言诗才变了特殊的诗体。
5、举个例子,刘禹锡的《赏牡丹》:
6、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押韵为正格,七言诗首句押韵为正格(这个要画重点)。
7、除基本句式以外,格律诗的主要要求还有四大要素,即平仄、押韵、对仗与粘对。以下将分别说明。
8、前些时,总有画友谈及诗词,而我的古文学水平实在是一言难尽的业余初级段位。可同时,我也深切感受得到古典文学给我画画带来的益处——诗为心中画,画亦可为可见形色之诗。
9、学点古汉语的读音就明白了。现在学校里只教文字不教读音。其实古汉语读音和现在是差别很大的。而平仄就是基于古汉语读音来的。古汉语的四声指平上去入,除了第一声,后面三声都是仄。这里的四声和普通话的所谓四声是不一样的。比如入声指的是以p、t、k结尾发音短促的字。如“一”字读it。东冬韵的区别就是东韵指的是ung,冬韵是ong。现在普通话里都合并了。
10、韵。支微通韵。“绝”、“咽”、“别”,屑韵。)
11、在前面的第2种基本句式的七言变换中会出现“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的第三个字必须是平,如果将第三个平声变成仄声,就会出现“仄仄仄平仄仄平”的情况。因为最后一个平声是一个功能性的字,要负担压韵的工作,排除不论,这句话中就只剩下第四个字一个平声了,这种情况就叫做孤韵。拗孤韵的话,我们可以讲第五个仄声改为平声,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就是拗救后的结果。如苏轼“溪柳自摇沙水倾”中,“自”是拗,“沙”是救。
12、“园”,元韵;“干”、“栏”、“丹”、“官”、
13、仄仄平平仄仄。三拍后面的一拍就该是平平了,而七言只有七个字,当然也只要一个单拍字“平”就可以了,同样,这个“平“可以放在最后,也可以放在前一个节拍仄仄的前面。即:
14、大学中文系课程里一定要学习平仄知识,这往往为难北方同学,就是辨不清哪些是平声哪些是仄声,尤其无法判断仄声。这在南方许多地方很容易,因为南方许多方言里保存了大量仄声字,如黑,白,赤,只要把一首诗用家乡话念一遍,就能正确地标出每个字的平仄来。
15、No.51王俊鸣:天下没有“平仄平仄平平仄”
16、仄起首句押韵格式。是不是很合?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第四句第五字“烟”出律了。作为唐朝著名诗人“小李杜”,怎么可能会犯这种错误?
17、掌握了平仄交替的规则,下面说说对句(或诗的下句)的平仄使用规则。
18、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
19、首是仄韵绝句罢了。注意:这种仄韵与平韵的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
20、第七类④: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四、押韵平平仄仄
1、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2、以五绝为例,律诗的基本句式有四种:
3、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切韵》音系作为代表。〈注:《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编辑的韵书,是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的依据。也有写为《切韵音》。〉《切韵》,是一部按韵编排的韵书。它的音系保存在北宋陈彭年等所编的《广韵》里。
4、如果以仄声开头,就是:
5、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6、需要首先说明的是,平仄感觉的产生与诞生平仄这个术语是不同的两回事,就像屈原肯定不知道他写的东东叫做浪漫主义,但他还是写了。
7、(2)仄仄平平仄仄平,单字拍的平直接放在最后。下句为了确保最后一字为平,就要用成:平平仄仄仄平平,即单字拍的“仄”一定要放在双字拍平平的前面。例如:
8、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于乎此何心?有酒吾忍
9、横看成岭侧成峰(冬韵),远近高低各不同。(东韵)
10、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委员会于2019年审定通过了现代版的中文语音规范——《中华通韵》,已于2019年7月15日由国家语委发布,2019年11月1日试行,编号GF0022—20这个标准从规范上告诉人们现代人的诗词创作完全可以不再按古音韵了,而是按现代发音吟诗填词了。这也是时代的进步,格律文化的自身发展。
11、“路”,遇韵。御遇通韵。)
12、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13、古体诗人们在近体诗中对伏求其工,在古体诗中对仗求其拙。在他们看来,拙和高古是有关系的。其实并不必着意求拙,只须纯任自然,不受任何束缚就好了。
14、被拦在平仄这道门外的朋友,请赖着性子读完下文:对于平仄的争议向来很大,高呼消灭平仄者有之,誓死捍卫平仄者亦有之。在我看来,平仄也是与押韵一样很自然的东西,只要真正理解其意义所在,并不难掌握。下面我便从平仄感觉的产生与节奏的产生梳理一番,希望大家可以轻松看懂。
15、先有“拗”,后有“救”。
16、据说音乐的起源来自原始人类的劳动号子,虽然这是基本无法考据的事情,但我觉得从推理而言相当靠谱。节奏一定是起源于群体活动而非个人活动,其原始目的便是统一群体行动。举个例子,就像我们一个人说话或做事时不会很注意什么节奏,就算需要一定节奏也不会故意明显的表现出来,很少有人自己边走路边在嘴里为自己大声打拍子。但如果是班级集体列队行进,就会有体委或老师在旁边喊:一二一二一。这就是利用节奏协调集体的动作。
17、押平声韵近体诗为了声韵和谐,一般押平声韵,大多数近体诗(即唐及以后的诗,唐以前的叫古体诗)也遵守这个要求。
18、(2)仄仄/平平/平/仄仄
19、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③。
20、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⑧。借问谁侵陵?
五、平仄与押韵
1、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2、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
3、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4、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5、让格律从少数专家学者的自娱自乐中解放出来,变为人人都可以轻松掌握的文学艺术工具。
6、根据上面所说的规矩,真要作一首格律诗,其实全诗的平仄就决定于第一句。有了第一句(出句)的平仄,就定了第二(对句)的平仄;第二句(上联的对句)的平仄定了,第三句(下联的对句)自然也就定了。如此一环套一环,平仄、黏连就没问题了。
7、如前面“行舟绿水前”,北方人就很难理解“水”为何是仄声。客家话“水”读入声,一下子就辨别出来了。再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雪”“泊”,北方人辨别不出来这是平声还是仄声,但用广东话一读便知。
8、⑴从三字看,常见的拗句有下列的四种三字尾:
9、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10、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11、但仍有押仄声韵的典范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全文押入声(短促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2、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13、这个可是标题里写了是绝句啊,肯定没问题是吧?我们用一二声入平,三四声入仄把平仄标出来:
14、对比今天普通话的四声,二位平声,分别为“阴平”和“阳平”;四为仄声。普通话的发音中没有入声,古音中的入声字,都已分别融入今天的四声中,例如:“一”、“十”、“比”、“色”等。
15、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16、说了些基本的要素,也需要和大伙说说格律诗用韵的需要避讳的几点:
17、讲到这里,也就可以结束了。高呼消灭平仄者可以省省力气,这种天然的感觉不是你能消灭的,你自己说话时还不由自主的带着某种平仄搭配。誓死捍卫平仄者也不必那么悲壮,语音发生变化了,即使一个字的平仄变化也会影响到许多与其搭配的字音发生变化,这也是天然的感觉,不是你能画个圈圈捍卫的。
18、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
19、语音的系统性很强。汉语的语音以音节为基本结构。具体的说就是一个音节的书写形式就是一个汉字。每个字音都是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的。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别也是表现在字音的声、韵、调三个方面。但是自古,尤其是自唐宋时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等系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祥细的论述可查看《平水韵》,《中原音韵》,《中华新韵》等工具书。
20、毕竟,平仄只是帮助你掌握汉字音韵之美的工具,你被工具给吓住了,能有什么进步?
六、说说平仄和押韵
1、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词汇、词义等方面有许多不同,尤其是其语音更是和现代有着明显的差别。
2、布衣/虽破/尘无/染(无名氏出句)
3、因为这是拗救。真正的出律在前面那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其中“百”、“八”、“时”三个字是入声字,“百”字正处仄音位置,没有问题,而“八”、“十”两个字却处在平音位,实际上平仄为“平平仄仄仄仄仄”。虽然我们按今天的读音来读是发平声的,但是作为唐朝近体格律诗来说,是出律的。而杜牧很显然不愿意修改这个句子,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了对句拗救。
4、其实这种天然的平仄交替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体现。比如“一”这个字,字典里的标准读音为“一”,实际在我们的日常组词中,更多以二声“疑”与四声“易”的发音出现。其规律如下,如果其后所带音为平声,“一”便要读成仄声“易”。例如一行,一瓶,一群,如果读成“衣瓶”或“疑瓶”,我们会感觉这人很傻,不用刻意学我们也自然知道该读成“易瓶”的,这就是天然的平仄交替感。如果其后所带音为仄声,“一”便要读成平声“疑”,例如一片,一面,一会儿,相信正常人也不会读成“易片”的。
5、忌出韵:出韵即俗称之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
6、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微韵)
7、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8、岁云暮矣多北风,萧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
9、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②
10、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蛟如
11、近年,吟诵之风极盛,全国出现不少吟诵专家,据说教育部是不太赞成吟诵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位朋友说,只要胆子大,脸皮够厚,敢张嘴,你就可能是吟诵家。我听过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的吟诵,实在是没有什么美感。
12、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
13、最后是必要的注释。最有用的是第七部分《韵字表》。
14、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
15、仄起首句入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6、这就是你问题中所举例子,为什么一二句押韵——因为首句尾字是平声,所以必须押韵。
17、又如首句不押韵的作品(鸟(不韵)、花、巴):
18、平仄的出现有一个规律,即平仄总是交替着循环出现的,连续的平声或仄声会给人不惬的感觉,这也是音乐节奏的重要标志。以抬木时最简单的“嘿呦”来分析,你发现没有,这两个字的平仄感必然是交替的,一重一轻,一张一弛,重音是为了发力,轻音是为了放松,然后再发力再放松,如此循环下去。断不会两个声音都用轻声来发音,那样根本就发不上力,不信你找个木头试试。两个音都是重音或许有可能,这也说明重音即仄声在节奏里要比平声重要,这是另话,留待后文详解。
19、诗词这种东西,和写白话文不同。写白话文,只要独特的视角,就能写出很好的文章,不一定需要很好的文笔。据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文就不大好,他胜在思想尖锐。有些人辞藻华丽,但写的都是平常人所思所想,就毫无价值。所以,思想尖新,与众不同,是最重要的。不过对于诗词来说,光是视角独特,思想尖新还不够,古典语言能力也必须强大。那些独特的视角和尖新的思想,如果不能用恰到好处的古典语言表达出来,也不会成功。当然,好的句子也不是说有就有的。有时能妙手偶得,更多的还是苦吟所致。我当然远远达不到,但知道是这么一回事。
20、你只要小学毕业,学了汉语拼音,掌握平仄和韵律就不再是难事了,对不对?
1、这里没有相声演员所说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
2、忌重韵: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3、百度上说得好,押韵,也作“压韵”。作诗词曲赋等韵文时在句末或联末用同韵的字相押,称为押韵。特别是古典诗词的押韵,使作品声韵和谐,具有很美的节奏感和音律感。
4、(1)平平仄的变格是仄平仄,(2)仄平平的变格是仄仄平。
5、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
6、酌?平生为衣食,敛版靴两脚。尽虽了是非,口不给唯诺。如今
7、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
8、再如宋词,宋词有前一后四之类的领字说,虽然都是五个字,但节奏却与近体诗的五言句完全不同的。“渐月华收练”,仄仄平平仄,写成“白日依山尽”行不?不行,虽然平仄相同。“渐月华收练”要在渐字后加以延长,而“白日依山尽”却不能在第一字后延长,其中节奏相差之大,相当于进行曲换成了玛祖卡。宋词节奏的复杂化,也正是宋词音乐相比于唐诗音乐技巧多样化的最好证明。
9、现在试举一些例子为证:
10、如果把上面句型的排列看作句间关系,就已经体现出两句之间平仄的相对关系了:出句是平的地方对句用仄,出句是仄的地方,对句用平。
11、王俊鸣老师在近40余年一线语文教学中,桃李满天下,崔永元就是王老师的得意弟子之一。王老师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特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王老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对语文教学方法及古诗词通解都有着深入的研究。读者可以从他的著作中学习读书的方法,“怎么读好书,怎么读懂书”,从而获得读书的智慧和乐趣。
12、⑴在近体诗中,同字不相对;古体诗则同字可以相对。如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上一篇:精选57句对死去父亲的怀念文案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513℃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436℃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2372℃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1947℃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1438℃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1093℃有关于龙的诗句【文案整理48句】
- 1073℃龙的成语吉祥语【文案整理42句】
- 1018℃描写星河璀璨的诗句【文案整理43句】
- 877℃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844℃罗曼罗兰名言名句发现美的眼睛【文案整理61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