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精选109句不与人计较的佛经文案

admin 2024-03-25 10:26:22 文案短句

一、佛教不与人计较的说说

1、法门即是修行者入道的门径,有方法之义。佛陀教化的法门有八万四千之多。为什么有八万四千法门?这是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在佛教中叫八万四千尘沙惑,佛陀的教法是对治法,佛陀要观机逗教,如同医生因病予药一般,所以就有了八万四千法门的称谓。八万四千法门是让各类众生去除当下的烦恼,向着解脱的道路迈进的方法。可以说,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对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2、人生如闪电、似露水,纵然精彩,也不过是转瞬即逝,什么也留不下。

3、从佛教的究竟意义上来说,一切的言说都是文字游戏,犹如画饼充饥一般,但了解佛教与人生之间的关系,了解佛教对人生的意义,毕竟在人生之路上走出了积极向上的一步。在生活中运用佛教的理念细细品味人生和实践人生,一方面,未来的人生之路定会越发宽广和长远;同时,美好人生也会对佛教的发展带来推动作用。这样,佛教与人生相互促进,产生积极的互动,共同提高和进步。

4、爱情这条绳索捆住你,阿弥陀佛拉都拉不动,没有法子,一定要把这个断掉。

5、什么是慈悲心?柔和忍辱心是。柔和是不伤人的语言,不斗争的语言。佛法不是辩论,只要你把佛的意思说透、说全,不用和任何人去争斗,不用计较别人怎么评价。要知道佛住世时还有人诽谤,这是其一。其二谤你的人正是从反面助你成道,他以堕地狱为代价助你,你应当感激他才是。没有这个心,对不起,你讲不了佛法。为什么?谤你这人是小事,谤佛、谤法是大事。怎么个谤佛、谤法?你讲法,人家诋毁你两句,你反唇相讥,以牙还牙。別人会说“这个法师还给别人讲法,他讲的佛法会怎么样。”是不是因你而起谤佛谤法?所以要具足柔和忍辱心,否则讲不了《法华经》。

6、怎么知道是假的?今天爱得不得了,明天又吵架了,后天又离婚了,你看这不是假的吗?哪里是真的!

7、然而,这种福乐,只是悟前的世间福乐,而不是悟后的出世间福乐。世间的福乐,是世间的福报,也是出世间福乐的基础,也是出世间福乐的资粮。

8、念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如果爱情这一关看不破,还是不能往生。

9、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天,不要因为忙于工作而忽略你的家人、爱人、朋友。

10、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法无边,难度无缘之人。

11、有可以倾诉的,“多耳倾诉APP”全部都是匿名倾诉,没人知道你是谁,你有情感问题、婚姻问题,性格自卑,抑郁,职场上遇到的问题,都可以上去诉说,最重要的是有人会帮你解答,给你分析和意见,我觉得对于我这种没主见的人可能最实用,不知道你们喜欢不。

12、②方便般若:大家仔细看佛陀圣像手中的金婆罗华这个行为是契入般若境界的方便,是方便般若;

13、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受无量快乐。

14、(译文)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本来不可取不可说,又如同水露,如同闪电,虽然呈现过,瞬间消失,不可取不可说,应作如是观。

15、第二个月月底,师傅依然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学徒甲说:“觉稳。”学徒乙说:“床硬。”

16、心一动,妄念就升起,人生也就失去了自在清净。

17、我们破除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样能获得身心自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生活也随之而来

18、免费结缘——抄经本,抄一遍积一份福!

19、今天探讨“佛教与人生”这个话题。一般人提到“佛教”,就会与“鬼”、“神”扯上关系,或者只停留在做好事,不做坏事的认识层面上。其实,“佛教”的终极目标是众生身心的解脱,尤其心的解脱犹为重要。

20、精美《地藏经》手抄本字帖领取

二、不与人计较的佛经

1、“圆融观”,即佛教中圆融无碍的思维方式。般若类经典讲“色空不二”,中观的“不二法门”,天台宗的“三谛圆融”,禅宗的人即佛、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等等。有了佛教中的“圆融观”不仅体现了辨证思维的智慧,而且看似矛盾的现象能够得到化解。

2、这好象是佛教的佛经语录。《慈悲》指的是善良,歉让,不与他人计较,争吵。《闻》是听的意思。与“道听途说”相似。整句(不于他人争吵就是善良,有智慧的人不听信他人的是非)。

3、免费结缘——《楞严咒》精美琉璃吊坠

4、人不一定非要吃荤的,不管站在哪个角度,人在动物中是万物之灵,但破坏自然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所以说我们还是要尊重自然法规,不要高估了自己的聪明。

5、佛教所说的乐,也不是为物而喜的乐。佛教所说的乐,就是流畅,就是无住,所谓开心为乐。譬如,我们原来很计较的事,我们原来很着相的事,我们现在不太计较了,我们现在不太着相了。我们开心了,我们流畅了,这就是我们快乐了。

6、南怀瑾:我们全都被男女性交那点快乐给骗了

7、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床宽。

8、诸位冷静去想一想,爱情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就会觉悟。

9、放下心灵的负累,人生才能往前看,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10、《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讲的也是禅的智慧。「知止」就是定,一般人心容易散乱,心思四处攀缘,始终找不到停歇点,知止就如杯中的混泥水,沉静后,泥沙自然就会沉淀,清水自现,能照人脸面。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定下来后,就能专注、安定,静心思虑,便可以掌握自己,做心的主人,才不会轻易被欲望所驱使,产生种种烦恼、造种种恶业。

11、總而言之,就是放下雜念,雜念造業。沒有雜念,怎麼沒有?一個是一念不生,禪定,做這個功夫;一個是背誦佛經,念阿彌陀佛,一句佛號,除這個佛號之外沒有雜念,這叫功夫。功夫目的都是得定,定的目的是開智慧,只要你心裡沒有妄想,就有智慧。所以佛給我們講,你本來是佛,不是假的。為什麼這麼多雜念、這麼多妄想,把你變成凡夫。現在要變回去,就是看破放下。看破,了解事實真相。真相是什麼?假的,不是真的。你要不知道這事實真相,以後的麻煩可大了!所以看破重要。放下是功夫,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真看破了,不跟人計較了。

12、什么是禅?禅者,佛之心,佛的心就是清净无染、安详自在、二六时中都能作主的心。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证悟后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众生的心与如来的心是一样的,只因为被无明烦恼障蔽而不得显现,因而造作种种业,令己沉溺于苦海之中,唯有藉由禅修,启发自性清净心,产生安定心灵的力量,面对外境变化时,才能安然自在,不被境转。

13、我们的喜怒哀乐,聚散成败,随着时间这条单行线一闪而过,再不复返。

14、殊胜无比的大佛顶首楞严咒(附音频)

15、应供,就是应缘。譬如,我们吃饭时,就是我们应供,就是我们应缘。我们见花见草时,也是应供,也是应缘。

16、金光明沙——通往极乐世界的钥匙

17、我们借着这个世间福乐,我们借着这个修道资粮,我们继续努力,上上升进,直至证得自心实相,那就是出了世间,那就是到了彼岸。

18、你不但不能相信人,对自己都不能相信,为什么?自己的感情都会变化。

19、“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将自我融入到大众中才能使其得到历练和升华。以一颗坦诚的心去做事,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不但不会产生冲突,反而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20、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三、佛说不与小人计较

1、你如果相信别人会对你好,那你是糊涂,你是迷惑颠倒。

2、讲的人不相信,听的人也不相信。一个疯子为了一个骗子放弃了一个傻子。很多事情,只要自己心里有数就好了,没必要说出来。不要老在别人面前倾诉你的困境袒露你的脆弱。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刘德华和陈冠希就明白了他说的话很有道理。当老鼠向狮子挑战,它离称王不远了,离阎王也不远了。我做过最多的白日梦就是在想如果你在该多好。失望攒够了就放手,不打扰是我最后的温柔。在你等待的时候,请相信一个人并不孤单。我不是太傻,而是太容易相信一个人。

3、10人.13天.全部生还:打坐的力量

4、住在寂灭境界上的阿罗汉,若能如是而行“盂兰盆之行”,若能如是而行“倒悬盆之行”,若能如是而行“空心之行”,他的八识田中的无明与贪爱,就会即刻获得解脱,他就会享受无量快乐。这就是经中所说的“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受无量快乐”。

5、由于社会型态的转变,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压力与恐惧,导致身心失调――情绪不稳定、忧郁、躁郁、偏激、多疑……,令家庭、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因此人心须要有安定的力量。什么力量能够令人心安定呢?禅的清净智慧力。禅修可以让现代人做好情绪管理,走向光明的大道。

6、对于有了“自觉”和“他觉”意识的众生,有了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但是这类众生中,还有偏执,不能领悟“中道”,于是佛陀就对这类众生用般若类的经典教化。

7、比如:“世界”出自《楞严经》,“单位”出自《百丈清规》,“导师”出自《譬喻经》。还有像:“平等”、“方便”、“想入非非”、“隔靴搔痒”、“半斤八两”、“回头是岸”、“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等等,汉语中的词语、成语、常用语、俗语都是来自于佛教。在改革开放之初,赵朴老曾说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8、佛曰: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9、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0、就吃荤与吃素而言,你认为吃素好,就多吃素少吃荤,并不需要高深的道理。如果你想吃荤呢,也不需要找那么多可以吃荤的理由。就怕你想吃肉,尤其是到饭店里专门去点你喜欢吃的肉食。从心里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

11、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12、这里所说的“已亡七世父母”,不是指已经死去的老父老母,而是指阿罗汉的表面上消失的无明与贪爱,而是指阿罗汉的潜伏在八识田中的无明与贪爱。就像阿罗汉,他住在寂灭的境界上,好像是没有了无明,好像是没有了贪爱,而实际上来说,他的无明与贪爱,就潜伏在他的八识田中,并没有获得解脱。待到阿罗汉转个身再来时,他的无明与贪爱,就会全然地显露出来。

13、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4、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15、.无缘不能度:无缘之人,他是听不进你的话的。

16、总而言之,就是放下杂念,杂念造业。没有杂念,怎么没有?一个是一念不生,禅定,做这个功夫;一个是背诵佛经,念阿弥陀佛,一句佛号,除这个佛号之外没有杂念,这叫功夫。功夫目的都是得定,定的目的是开智慧,只要你心里没有妄想,就有智慧。所以佛给我们讲,你本来是佛,不是假的。为什么这么多杂念、这么多妄想,把你变成凡夫。现在要变回去,就是看破放下。看破,了解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假的,不是真的。你要不知道这事实真相,以后的麻烦可大了!所以看破重要。放下是功夫,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真看破了,不跟人计较了。

17、(佛说人生)①若是无法成就大事,就用伟大的方法,去做小事;②心灵深处发出的善意,是一种有价值的资产,是一种无声而重要的力量;③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命运,比了解命运是什么来得重要;④凡事以善意解释,心无旁骛的工作,自能不受末节枝叶的事所困扰;⑤世上没有真正的黑暗,只有晦昧的眼睛。

18、幸福的人生,需要三种姿态:对过去,要淡;对现在,要惜;对未来,要信。人生的答卷没有橡皮擦,写上去就无法再更改,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否则就是跟自己过不去。真正属于你的,只有活生生的现在,只有握得住当下,才有可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19、一切众生,应缘受食时,不着食相,便着法相。若是着了食相,那就淡化了法相。若是着了法相,那就淡化了食相。就像我们面对美食,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着了这个美食相。我们要想破除这个美食相,就得用法相来作个取代。这时,我们所执着的这个法相,就是佛塔,就是佛的表相,就是心的表相。也就是说,这个佛塔,是个表法,表法相,表我们的自心实相。

20、人生中难免遭遇痛苦,生起烦恼,但不必为此自我折磨。如果一直盯住白墙上的几个墨点不放,黑暗就会占据你的视野;如果总是执着于生命的某些片段,就会让你失去完整的人生。放过自己,不折磨自己,也是一种放生。——圆平法师

四、佛说不跟人计较是怎么说

1、问:如何是“福乐百年”的福?如何是“福乐百年”的乐?

2、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3、再多的财富也带不走,再大的权位也只能留给后来人。

4、自利利他的菩萨精神

5、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6、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7、慈悲是从自性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它那个根源不变,所以流出来的作用、现相也不变。

8、不起杀心比不吃肉更重要

9、佛接着讲,若听闻此经不信,则是增上慢人。就像小孩儿,不听父母的话,就要走一段弯路。年轻人有自己主意,说老一辈人落后了,跟不上形势了。声闻、缘觉不听佛话就跟小孩儿一样,有主意,是好事同时也是坏事。以历史朝代兴亡来说,这个朝代兴盛的时候就把它衰败的原因暴露出来了;一个人在他成功之时,失败也在等着他,相辅相成。佛说入如来室,大慈悲心是。我们要有慈悲心讲这部经。我说过有人讲不透、讲不明白,没有把佛家真实意思说出来,人家诽谤你几句,反倒把他弄地狱去了,这是慈悲么?真慈悲绝不会这么做,一定要把佛家真实意思说出来。听众一定是信心坚固,学佛很长时间的人,而且也具备慈悲心。

10、.智慧不可赐:任何人要开智慧,离不开自身的磨练;

11、《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

12、李白说: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13、以种类而言,般若有二种、三种、六种之别,二种般若有如下之三者:

14、①文字般若:“现在请大家仔细看佛陀圣像手中的金婆罗华”这句话是文字般若;

15、(译文)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应当如是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不应当执着在物质现象上,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感觉、记忆等现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虚妄心。无所住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也不是什么事都不想。应无所住,并不妨碍起心动念,不妨碍行住坐卧。

16、民国时期的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的概念和佛教的三大革命(教理、教制和教产革命),并且倡导佛教为活人服务。

1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8、13923834513

19、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20、④实相般若:这时候您的心灵境界就是实相般若;

五、佛曰不与人计较的名言

1、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生烦恼处,悟得即菩提。

2、这部经太重要了,是学佛之路,成佛之路。所以不管是学净、学禅、学密还是其他法门,“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有一些人密、禅功夫极高,密宗人灵肉分离了,禅宗人开悟了等,可是肉体死掉后不能往生。为什么?功德不具足。为什么不具足?因为没有听闻《妙法莲华经》,没有受持《妙法莲华经》。特别是受持《妙法莲华经》,才有具足往生的功德、资本。否则资本不够,灵肉分离的人很少,神识从肉体分离出来遨游宇宙的更少。你以为分离就能往生么?得有佛菩萨来接你,不接,你哪也去不了。所以诸位有机缘听闻《妙法莲华经》,我和诸位一样,同喜。

3、⑥境界般若:这时候您的自心一方面没有妄想,一方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同时具备这两点的现前一念、当下一念就是佛境界,所以是境界般若。

4、如是而行“盂兰盆之行”,如是而行“倒悬盆之行”,如是而行“空心之行”,就会超越地狱之苦。这就是经中所说的,若复有人,如是而行,则“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

5、六道凡夫都没有真心,都没有真情,也没有真爱。

6、鱼朝恩当即有省,从此对慧忠国师更为钦敬。

7、谈到杀生,人们自然会想到吃荤与吃素的问题。其实吃不吃肉还是第二步,最主要的是在于杀不杀生。有的居士说,我可以不吃肉,但是我的孩子正在长身体需要吃肉,说的也很在情理,所以在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我们不能去纠结。

8、将中国佛教与南传佛教一比较,就可以看出中国佛教的不同之处。但是,又不失印度佛教的本义,这从“人间佛教”的理念就可以看出来,这是因为中国佛教继承和发展了印度佛教的精髓。

9、人生如碗,什么都能承担,担得了山珍海味,也咽得了野菜粗粮;装得了千年美酒,也喝得了平淡凉水。人生如碗,适可为止,装多则溢,你装刚过碗底的水,碗收下,但漫过碗口,碗就不要了。人生应如碗,坦坦荡荡,没有隐藏。

10、你看自古以来,中国、外国的文学作品里面,写的是什么东西?都是情与爱,所以他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

11、所以,发扬佛教中自利利他的菩萨精神,就是在为自己的人生提供方便,为自己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

12、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了浮华,却看不透其下涌动的暗流:有些人表面很幸福,是他掩藏了难言的苦;有些人脸上挂着笑,心里满是无声的泪。爱炫耀的人,其实心灵多空虚;常居上的人,方知高处不胜寒。怎么舒服就怎么生活,别人的评说,真的没那么重要,你的幸福与快乐,不在别人的眼神中,而在自己的手心里。

13、人就这么一辈子,欲望,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失去得越多。学会放手,甘愿舍弃,才能真正的得到。得与失,只是相对而言;认为得到时,或许正在失去;觉得失去时,也许正在得到。凡事看淡一点、想开一些,一切随缘、随心;无意于得,就无所谓失。

14、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15、结果,不出师傅所料,学徒乙此后又学过不同的技艺,但都未成功。而学徒甲却继承了师傅的染技,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染布人。

16、不是大不敬,只是他已经看破,既然是空,那么冠冕狗屎,对佛都没有意义。

17、答曰:佛教所说的福,不是有钱,不是有势。佛教所说的福,就是心宽,就是有容,所谓心宽为福。譬如,我们原来很纠结的事,现在不太纠结了。我们原来很烦恼的事,现在不太烦恼了。我们放开了,我们心宽了,这就是我们有福了。

18、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说的话都靠不住,不要当真,你要当真,决定要上当。

19、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20、《心经》中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修行者对世间一切的现象和理体应具有的认识,就是“中道观”。“中道观”,就是无过无不及,远离一边的执著偏见。

六、佛教不与人计较的说说

1、卡梅隆素食纪录片《游戏改变者》即将全球上映!打破“只有吃肉才有营养”的神话

2、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3、梵志说:“两手皆空,更放下什么?”

4、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当然要把爱情放下,还有留恋,还有牵挂,还有放不下的,那就去不了!

5、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6、“人生佛教”的提出与“人间佛教”理念

7、到了这里,则世出世间,此岸彼岸,悉皆消融,当下就是一个“原本的自性净土”,或曰当下就是一个“原本的一真法界”。

8、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当下的每一刻都活得饱满、有力量,这样的人生,才自由自在,足够精彩。

9、予人方便,就是待己仁厚。人心是相互的,你让别人一步,别人才会敬你一尺。人心如路,越计较,越窄。越宽容,越宽。不与君子计较,他会加倍奉还。不与小人计较,他会拿你无招。生活,因梦而美好。人生,因梦而苦闷。然而,再难的道,也有尽头。再长的路,也有出口,坚持就会有光明。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